书城艺术在历史的边际(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5900000002

第2章 自序

多年前,我由北京广播学院分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当时我酷爱读书,精力也比较好,经常写一些学术文章向各类杂志投稿。有机会到学术氛围浓郁的艺术研究院工作,是我很高兴的选择。1995年我意外去了出版社工作。在此之前,我大约发表了130篇文章。多的时候,一年发表20余篇,少的时候,写十几篇。

到了文化艺术出版社工作以后,我一心向学,体会出版社业务要义,努力使自己的意见以理解为基础。当时的我,充任出版社的管理工作,忙忙碌碌,整天开会、看三审稿件,并无奇贵之处。现在回想起来,写作的事情,与自己的兴趣紧相连属,逐渐成了自己那时的“一亩三分地”。

读书写作,是我心里喜欢的事。在研究院静极思动,到出版社,也是因为仍能与书结缘,能与编辑打交道,感觉很开心。但我当时的性情很难完全满足于编书、审稿的工作。出版社再忙,我还是意欲抽些时间写些文字。到出版社工作以后,每年发表8~10篇。数量减少了一半,但写了自然就好,这就足够了。这些文字,不少属于影视专业上的论文,文章篇幅较长。像《“进步电影”:在历史的边际追索与超越——1945—1949年中国电影的透视》、《视觉的梦幻与超越——关于电影、电视与大众文化的思考》、《转换与位移——新时期十年(1979—1989)电影综论》、《新时期的电影》、《逝去的时光——汤晓丹的曲折的电影道路》、《边缘·电影·梦想——桑弧论》、《心中的“风景”》、《电影的成长与话语空间的拓示——1990—2000年中国电影综论》、《历史的旧路——中国电影与孙瑜》、《20世纪中国电影话语与夏衍》等等。这样的文字,是我最初的一批电影史论文,专业分明,没什么吓人的睥睨一世的气势,大抵也自不会胡牵乱扯;因属电影史范畴,较少主观武断和无端臆想,写得尚算认真。其中,有的是杂志编辑约我写的,也有的是我投稿的。文章一发表了,立刻见真章。对于写作,怎么样认真都是必需的。

论文之外,还写过一些散文,逐一看去,悉皆借纸笔以写心以悟生死,表达或记录一种直觉的身心经验;但其中,杂七杂八,适趣闲文的仍比较多。写这样的文章,率性而为,有时会特别有感觉。

《在历史的边际》一书选取了我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评论及导演评论与年代电影综述性文章,从中既可看出作者的观念变化,亦体现了随时代变迁主流观点的变化,有一定的意义。文稿现按发表时间划分为80年代、90年代、2000年三编。对我来说,《在历史的边际》的编选出版无疑是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在此,要感谢院领导和院科研处的大力支持。编稿过程中,我的博士生孙晓天和出版社编辑给予了许多帮助;我们院和出版社的认真高效和齐心协力的工作令人难忘。谨此致谢。望读者朋友多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