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钱钟书的人生智慧课(智者人生系列)
6378900000002

第2章 民国第一才子,钟情于书

一心读书,专注耐心两并行

世上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很少有能做到心无旁骛的,然而钱先生给人的印象却永远都是一个专注于书的学者。钱先生的埋头苦读、孜孜不倦,是文学史上一段不媚俗、不媚上、专心学术的精神典范。

钟情于书,故名锺书。说起来,钱先生的名字由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来源共有两个版本。其一便是钱先生的妻子杨绛先生所说的:钱先生周岁的时候抓周,抓到了一本书,因此取名字为“锺书”。而另一个版本是在钱先生出生那阵子,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本《常州先哲丛书》给钱先生的祖父,于是老爷子一高兴,就给自己的孙子起了“锺书”的大名,而之前所起的“仰先”也就成为了小名。然而,不管是哪一种说法他们都传达了同一个意思:长辈们希望钱先生长大之后能有一番文学作为。

杨绛先生这样记述道:锺书四岁由伯父教他识字。伯父是慈母一般,锺书成天跟着他。伯父上茶馆,听说书,锺书都跟着去。他父亲不便干涉,又怕惯坏了孩子,只好建议及早把孩子送入小学。锺书六岁入秦氏小学……他上学不到半年,生了一场病,伯父舍不得他入学,借此让他停学在家,他七岁,和比他小半岁的堂弟锺韩同在亲戚家的私塾附学。他念《毛诗》,锺韩念《尔雅》。但附学不便,一年后他和锺韩都在家中由伯父教。伯父对锺书的父亲和叔父说:“你们两兄弟都是我启蒙的,我还教不了他们?”父亲和叔父当然不敢反对。而钱先生在伯父的教导下,更是对书爱不释手。

“锺书和锺韩跟伯父读书,只有下午上课……每天早上,伯父上茶馆喝茶,料理杂务,或跟熟人聊天,锺书总是跟着去。伯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又花了两个铜板,向小书铺子或书摊租一本小说给他看。家里的小说只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正经小说……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之类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家里不藏。锺书吃了酥饼就孜孜看书,直到伯父叫他回家。”

在浓厚的知识氛围中汲取自己的营养,从识字的过程中进入了古典文学和通俗小说的道路,这可能就是钱先生钟情书本的原因了。

在钱先生的眼里,读书有读书的态度。读书,不能以一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来进行,相反,读一本书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中国人在读书的时候,向来是没有什么耐心的,书读到一半就扔掉的人比比皆是。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连一本书都没有耐心读完的人,这可能就是他之所以成不了智者的缘故吧!

读书做笔记是一件很有好处的事情。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所以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把笔记做到了忘我的境界,做到了超然的地步,那这个人还真的可以称为一个聪明人。钱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喜欢读书,也习惯做笔记。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外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致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

喜爱读书的钱先生,有时只能用“痴颠”两字来形容。用其他的言语是无法描绘出钱先生喜爱书的那种程度的。他在读书的时候,时常畅游在自己的世界中,偶尔的时候,喜欢发散自己的思维,进入一种冥想的状态。

譬如他在幼时读小说的时候会这样想:《三国演义》里的关公手持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如何能敌过《说唐》里李元霸那一对800斤的锤子?而李元霸那一对锤子到了《西游记》里,又如何能比得上孙悟空那13500斤的金箍棒呢?他比来比去,一直纳闷:“为什么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雄?”

这虽是一个孩童的想法,但是他的这种从小就善于通过自己的阅读来进行前后联想的状态,这种心思不得不让很多人为之吃惊。钱先生日后的治学当中,经常会使用古今中外的学问来进行比较,这或许便是得益于他当初的这种“冥想”吧!

人生智慧的诠释其实有很多种,而在钱先生这里,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面对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要执着并专注去研究,这样不仅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人才,而且能得到持久的快乐。为人做事,切忌半途而废,试问一个连自己最本职的工作都做不好的人,又有谁会觉得这个人是聪慧的呢?

为人必先修身,修身则必要养性。专注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本能。当我们真正做到了心无杂念,将自己全部的心思投入到自己的研究领域,相信我们一定会体会到钱先生当时的心境。为人之大智,做事之大端,专注必先位于首位!

蔚为大观,得益于自强的性格

钱锺书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国内闻名,在国际上,钱先生的名声也是响当当的。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外国友人来中国都慕名想要拜访钱先生,其中甚至不乏英国女王这样的国际名流。

曾经有一个外国记者说,他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其一是看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其二便是来中国看一下钱锺书先生。我们知道,中国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在外国记者看来,钱先生的成就能和万里长城媲美,可见他对钱先生的仰慕之情非同一般。

其实,钱先生的文学造诣和他的家世有很大关系。钱先生的父亲钱基博先生是一个教育家,他曾经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众多大学任教。同时,钱先生的父亲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并兼通金石、版本之学,著作等身。寒暑期回家,他则在家宅中设“后东塾”讲学课子。所以,钱先生能够对国学有这么深的研究和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杨绛先生曾经在文章中这样说:“锺韩下学回家有自己的父亲教,伯父和钱锺书却是‘老鼠哥哥同年伴儿’……他父亲不敢得罪哥哥,只好伺机把锺书抓去教数学;教不会,发狠要打又怕哥哥听见,只好拧肉,不许锺书哭。锺书身上一块青、一块紫,晚上脱掉衣服,伯父发现了不免心疼气恼。”而钱先生就是在这种方式下努力学习的。

钱先生和伯父钱基成其实是过继关系,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却要比父子关系更加亲密。生父钱基博对他的管教严厉,伯父钱基成又赐予了他一个慈父宽容的气氛。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虽然教育方式不一样,但是他们对钱先生寄予厚望却又是可以理解的。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钱先生,和堂兄弟之间的感情不输亲兄弟,和睦友爱相处。中学时代,钱锺书先后就读于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这两所学校都是教会学校,注重英文教育。这段求学经历,为他学好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纵看人生大智慧,并非所有的人从一出生就注定将来会有大成就,倘若不懂得在这么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当中汲取营养,说句比较荒谬的话,可能现在的钱先生只不过是一个不被人所闻的穷苦书生罢了,又怎么会成为文学大家呢?

精神生活的熏陶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在诸如此类的环境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确,在很多时候,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就忽略了我们生活的这种必需品,渐渐地也就迷失了自己未来的方向。笔者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天生筋骨强壮、长得像大力神似的人,因为外界环境的逼迫,他不得不去从事一些精细、烦琐的手艺活,一身的力气没有可以发挥的地方,终其一生也都郁郁不得志。如果你明知道自己具有这种特长的话,你还会甘于从事这种平凡的工作吗?自然是不愿意的。

平庸的生活迟早会将一个优秀的人变得平庸起来。如果我们想要在平庸的生活中崛起,那么自强便是最重要的一种身心修养。笔者认为,钱先生一定是有这种自强心理的,否则的话,先生也不会在10岁以后有这么快的成长。

对于自身的平庸,我们会用各种理由来为自己开脱,可能你会说自己并没有钱先生那样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没有那种书香门第的熏陶,但这却不是我们不努力的理由。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像大力神的人,如果他有着强烈改变现状的心态,一身的力气又怎么会被外界的环境所羁绊呢?外界的环境或多或少的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一些影响,但这并非我们为自己开脱的借口。

年轻气盛的时候,人总是会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变得更强,也期待自己变得更强。但是,到了最后却很少有成功的。不是不懂得努力,也不是不懂得进取,只不过是渐渐地对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妥协了,在那些所谓的困难面前变得偃旗息鼓了,而这也正是让人无法成功的原因。找一条合适的路,争取一种适合自己个性的发展,寻找一个和自己比较吻合的工作,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钱先生的成就之所以如此巨大,除了有一定的外界环境影响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对自己的人生态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幼时的启蒙教育让钱先生很快地认清了自己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在父亲和伯父的影响之下选择了文学,但又不局限于文学。他一直都在努力地寻找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也在这条路上走了很远。

自强是为人的一种素养,懂得在自强的过程中寻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在笔者看来,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名震当世,勤奋是成才之道

世间诸人,每个人都有对事物的看法,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就了我们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意见,或喜欢、或怨恨、或欣赏、或厌恶,对于事是如此,对于人也是如此。

读《围城》之前,或许对钱先生并不熟悉,读了《围城》之后,或许对他又有很多的意见。有人觉得他是爱掉书袋的老学究,也有人觉得他是世俗老式的清高者。那么,钱先生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或许只有读过他的书的人才能回答出。

钱先生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写过一本古文笔记体著作,名为《管锥编》。这本书问世之后,可以说是受到了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

有人惊叹道:“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柯灵对钱先生的《管锥编》也称赞道:“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谑天生,涉笔成趣。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荫。只要你不是闭目塞听,深闭固拒,总会欣然有得。——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在钱先生去世之后,有一位深爱钱先生文章的读者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便是《世界上唯一的钱锺书走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却是代表了无数个读者的心声。钱先生有着惊人的渊博知识,更有着超人的睿智思想,这无与伦比的文化成就并不是简单的几个字就可以概括的。

凡是钱先生的朋友、同事或者学生,即使是仅仅只和钱先生交谈过一次的人,他们也会对钱先生学问的广博、思维的深刻以及悟性自叹不如。钱先生的天资禀赋是很多人学不到的,他一直用自己的成就向世人们说明:勤奋,唯有勤奋,才是实现一个天才的真正条件。

据一些曾经在文学研究所工作的老人说,在大家还都很年轻的时候,钱先生就已经是比较有名的学者了。但即使如此,钱先生也没有学者的悠闲做派,读书的劲头一点儿也不亚于那些考大学的学生。

当时,大家每次进入线装书库几乎都会看到钱先生在那里看书,看书时他总是不离铅笔和笔记本,不断地翻检书籍,不断地抄录、做笔记,即使身边有人走过也不知不觉,真的是做到了旁若无人。

有时,钱先生还会向他们介绍各类古籍,告诉别人这些书的所在之处,册册如数家珍。文学研究所的图书资源特别丰富,很多的图书借阅卡上只有钱锺书一个人的名字。据说他精读每一部书都会进行反复的批点,有的甚至连天地两头和页边都写满了,丝毫看不到一点空的地方。

钱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钱先生撰著《管锥编》时,她为他整理、检点笔记本,整整费了两天工夫,装了几大麻袋。可见,钱先生对文学的态度之认真,对工作之勤奋。

钱先生是勤奋的,这也许便是他之所以能够走在很多人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钱先生看来,勤奋是一种自我的付出,付出一种努力,就会收获相应的回报。而钱先生的回报,自然便是学识上的丰富和精神上的充实。他就像一个大魔术师,把原本排斥的东西经过自己思想的不断雕琢,使之成为他最有利的东西。

从我们记事之初,便常被家人们督促着去做一些事情。如果你稍微迟疑一点的话,就会听到他们说上几句类似于“笨鸟先飞”或者“勤能补拙”的名言警句,不过也是当时的我们太过年幼,所以对这些话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可能这便是勤奋的道理吧。一个人成功是因为他勤奋,一个人失败是因为他不勤奋。永无止息的进取态度,这便是一种智慧的象征。

钱先生的勤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进取态度,也是一种不可消退的斗志。倘若他不懂得进取,不懂得勤奋,那么后来的钱先生和方仲永便没有任何的差别,不过是所处的时代不同罢了!勤奋是自身的一种修养,没有志向的人是不会勤奋的,贪图安逸的人是不会勤奋的,投机取巧的人也是不会勤奋的。

古人常言“有志者事竞成”,这便是勤奋者能成功的道理。志向是驱动人前进的动力,倘若生活没了斗志,满心的打算不过是做一天的和尚敲一天的钟,什么都不去干,也没有去干的心思,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指望呢?贪图安逸的人是不会成功的,如果自己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想要变得勤奋起来,这显然也是行不通的;再说投机取巧的人,人们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耍了小聪明,不肯下功夫,失去了成功的可能,未来更没有什么指望了。

从钱先生的角度来看,勤奋便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最好态度。超凡的大脑容量,来源之一便是勤奋,这便是人生的一种修养!

惜时如金,甘于寂寞的才子

“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钱先生便是惜时如金的典型。他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惜时如金却又不故作高深。

钱先生是跨越时代的人物,从民国到共和国,这期间有战乱,有革命,也有和平,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钱先生始终都会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在他的生活中,满满当当的是对学业的追求,对学问的探究。无论在何时何地,他总是惜时如金,将有限的时间安排好,绝不浪费一刻光阴。

时下正是流行“会海”的浪潮,各种铺天盖地的节庆活动开始巧借名目地举办了起来。没完没了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开工、封顶、剪彩等,甚至是只捐上个一两万元也要请上几个知名人物来撑场面。对于这种情况,有吃有拿,人们也就趋之若鹜,不做过多的深究。

钱先生在世的时候,也有活动的主办方邀请钱先生出来,但是钱先生却从不答应。他在给华中师范大学友人的信中曾说过自己对诸如此类的“请帖征文”“概置不理”,甚至还称其为“招邀不三不四之闲人,谈讲不痛不痒之废话,花费不明不白之冤钱,浪费不该浪费的时间”。这样的言论,让邀请他的主办方听到之后哭笑不得,但是内心对钱先生却是愈发敬佩了。

钱是好东西,有谁不想要呢?但钱先生做这番取舍,就向世人表明了他的心迹,时间是比钱更宝贵的,与其浪费时间应对这些无用的应酬,还不如将时间放在更有用的地方。

关于钱先生珍惜时间一事,黄永玉先生是深有体会的。“文革”期间,“资本主义复辟楼”后来改名成了“部长楼”。院子大,路也好,每个门口都可以泊车,有不少绿阴。早上,一对对的陌生和面熟的老夫妇绕着院子散步,互问早安。钱先生和季康夫人都能见得到;还有金山夫妇,俞平伯夫妇……天气好,能走得动的都出来了,要都叫得出名字的话,可算是一个盛景。

二十多年来,相距二百米的路,黄永玉先生只去探访过钱家一两次。他不是不想去,只是知道钱先生他们非常珍惜时间,不敢作打扰而已。有时南方家乡送来春茶或者春笋,黄永玉先生就会先打个电话,东西送到门口就走了。钱先生一家四口四副眼镜,星期天四人各占一个角落埋头看书,这样的家黄先生也是头一次见识。

比较有意思的是,有权威人士大年初二去拜年时,这一家的反应。一番好意也是人之常情,钱家人都在做事,放下事情走去开门,来人说了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先生只露出一些门缝说:“谢谢!谢谢!我很忙!我很忙!谢谢!谢谢!”

对方当然不高兴,说钱先生不近人情。事实上,钱家夫妇是真在忙着写东西,他们有他们的工作计划。在钱家人看来,你是个富贵闲人,你一来,打断了思路,那真是伤天害理到家。

很多人在看到钱先生的成就之后,都会发出“钱先生是天才”的感慨。对此,钱先生则不置可否,他说:“珍惜时间,勤奋努力,这才是完成一个天才蜕变所真正需要的。”

有的人说,用惜时如金来形容钱先生未免有些夸大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样的形容非但没有任何夸大,反而是更加地贴切事实。钱先生的一生是真正地做到了惜时如金,他这一生不看电影,不看戏,最大的爱好便是读书。对钱先生来说,最大的娱乐方式便是书籍。

有一次,他和自己的学生一起逛书店。钱先生的兴致突然来了,就对他身边的学生说:“你若能在这里找到一本我没读过的书,我就不算是你的老师。”学生也很好奇,便在书店里寻找比较冷僻的书询问他是否看过,当他立刻说出这本书是谁写的、出自哪朝哪代、书中讲了哪些内容的时候,学生顿时惊讶不止。一样的时间,却是不一样的利用方式,在钱先生的眼里,同样的时间里他能读更多别人没读过的书,做别人没有时间做的事,这便是钱先生的惜时原则。

历数古今中外的有名之士,无一不惜时如金。汉乐府《长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里讲的便是一种惜时的态度,岁月匆匆过,时间不等人。失去时间很容易,但是寻回时间确实几无可能。不经意的一瞬间,时间便是轻悄悄地从我们的身边溜走了,不管你是多么地感慨,时间都是不会再返回的。

笔者曾经看到一个小故事:居里夫人为了不让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从来不会在会客室里放置座椅。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笔者突然想到这和钱先生闭门谢客,在门缝中和拜访者说自己忙何其相似。

古人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昨天和今天没有什么区别,今天和明天也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事实却是,失去的不会回来,得到的如果不珍惜也会失去。忠于自己的人自然是惜时的,这对自己而言是一种人生修行,对旁人而言则是一种借鉴。挤着时间做事是一种智慧,珍惜时间便是一种人生态度,可能这便是钱先生的智慧所在吧!

谨言慎行,不好访友的待客之道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大书。我们负责的是在属于自己的书中添加一些血肉,让这本书变得鲜活起来。而这本书是否精彩,最终的掌握权其实一直都在自己的手中。钱先生的人生大书是让人羡慕的,因为他的这本书不仅有血有肉,还异常干净。而之所以会如此地干净无比,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要归结到先生的处世之道。

钱先生不喜欢别人来拜访他。很多人觉得钱先生这样的作为是故作清高,但事实却不然,他只不过是把自己的一门心思放在了研究书物之上罢了!有人来拜访他的时候,他通常是以病为理由谢绝对方的访问,拜访者的信函即使是积累得再多,他也很少有回复的。所以,在人们的心中,他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就像云中之龙一样,见首而不见尾。

与此同时,钱先生也不喜欢拜访别人,即使是名人,钱先生也是很少去拜访的。看破了世间名利,钱先生更加喜欢简单的人生。他曾引杜于皇的话说:“即使是司马迁、韩愈住在隔壁,也恕不奉访!”他不喜欢抛头露面,更不喜欢接受记者的采访,更是拒绝摄像记者的镜头,即使是电话采访钱先生也是拒绝的态度。偶尔有记者上门搞突袭的时候,钱先生就立在自己家的门口,把记者堵在门外,小谈片刻就做出送客的样子。有的时候,实在是堵不住了,把记者或者拜访者放进家门之后,他也是闭口不谈自己。关于钱先生的不喜欢拜访,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1985年冬天,香港著名女作家林湄女士曾到访北京,同时身为记者的她想要采访大名鼎鼎的钱先生,但是又害怕被钱先生拒绝,因此就请求自己的朋友,时任《文艺报》副主编的吴泰昌先生帮忙。

对于林女士的请求,吴先生非常为难,因为他知道钱先生的脾气一定会拒绝,但无奈还是给钱先生打了一个电话,结果毫无意外地被拒绝了。

但林女士并不甘心,无奈之下吴先生便决定来一次突然袭击。某天,他带着林湄突然出现在钱先生的家门口。一见面,钱先生便笑哈哈地说:“泰昌,你没有引蛇出洞,又来瓮中捉鳖了……”

由于林湄女士是带着香港《文学杂志》社社长刘以鬯先生的问候,加之吴泰昌又是老朋友,钱锺书破例接受了对方的采访。但钱先生要求林湄不作笔记不录音。采访结束后,林湄根据记忆写了一篇文章《速写钱锺书》。稿子写成后,林湄将文章寄钱锺书审阅。钱先生做了多处修改,把那些称赞他的话全部删去。

在给林湄的回信中,钱先生这样写道:“大稿活泼有感情,但吹捧太过,违反我的人生哲学,也会引起反感。过奖必将招骂,这是辩证法……”在“违反我的人生哲学”这一句旁,钱锺书特意加上小圆圈,以示重要。

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热情好客是中国人的代名词。但是钱先生的一些举动有的时候却颇让人感觉疑惑,这种怪异的待客之道也让很多探访他的人望而却步。笔者曾经看到过关于钱先生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说是在钱先生晚年的时候,曾因病住院。当时有个记者偶然进了他的病房,想要拍张照片,钱先生看到之后,很干脆地拉起棉被把自己整个人蒙在了被子的下面。从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钱先生的这种慎行品格。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有人说,钱先生这种避客的态度实际上是一种躲避世俗的消极人生,是世故,也是精明。但是,对于那些懂他的人来说,这更是一种自我坚持,一种谨言慎行。记得钱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自传不可信,回忆亦不可信,古来正史野史,都作如是观。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所以,有着“民国第一才子”和“三百年间的大天才”之称的钱先生,并没有像他父亲那样留下自传,也没有像胡适先生那样留下口述自传,或许,钱先生只是希望自己在这个世界上默默地存在着吧!

在笔者看来,谨言慎行是钱先生的一种低调为人智慧。俗话常说“什么样的人,要说什么样话,做什么样的事”。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能够体现出这个人的品德修养,但是,很多人知道言语能够表达自己的德行,却不知道谨言慎行才是培育自己德行的方式。心地善良的人,说出来的话自然是纯真可信的;心地平静祥和的人,必然不会多嘴多舌,远离各种纷争。

谨言慎行是一种谦恭内敛而低调的为人智慧。很多人理解的谨言慎行其实是每次做事都小心翼翼的,怕别人抓到自己的把柄,不敢理直气壮地在别人面前说话。很明显,这样的理解是有很大的偏差的。谨慎不是软弱,慎行不是独行,因为钱先生懂得谨言慎行,所以才会完成文学史上的一系列巨作。做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智者,在浮躁的世间坚守自己的内心,这才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

独特性格,恃才傲物的“童心”

大多文人的身上总是有那么一点傲气,“狷狂书生”和“傲气文人”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不难发现他们的存在。《晋书·陶潜传》曾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便是书生的傲气。

钱先生曾经说过一句特别经典的话:“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在钱先生看来,文人若是不狂点,是对不起自己文人的称呼的。

钱先生在少年的时候就狂得惊人,他从小就不愿意说称赞别人的话,也不愿做奉承别人的事。在清华大学读大二的时候,钱先生敢于挑战系主任朱自清先生的学问,他还曾断言自己的父亲知识“尚不完备”“读的书太少”。他也经常在谈话中指出别人的错误,见解独到之处,让人心服口服。

只有天真的人,才敢于时时流露出自己的那种傲气。这位名字叫做“钱先生”的文人书生,认真也率真,你说他恃才傲物,但他也时刻流露出很自然的童心。1994年,钱先生住院的消息不胫而走,各界人士都对钱先生表示了关心。中国有个传统说法,叫做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而这一年,刚好是钱先生84岁,亲朋好友在谈起钱先生的年龄时都以他的虚岁来称呼,唯恐犯了钱先生的忌讳。谁料到这个读遍了天下奇书、童心未泯的老人知道之后却哈哈大笑,他说:“钱某68岁的时候,没成大款呀。88岁的时候要成新资产阶级了。”

钱先生和其父亲钱基博虽说都是国学大师,但是两者的风格却有一些差异。父亲的做派敦厚庄重,不苟言笑,学风也更倾向于平谨严实,据理说事;钱先生在继承父亲的治学精神和国学造诣的时候,更倾向于在恣肆、通脱方向发展。在钱先生看来,文人需要保留着一点童心和童趣,这样的文人才不会显得庄重难懂。

钱先生的女儿,小名叫做“阿圆”。杨绛先生曾经写道:“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的。”阿圆出生的时候,夫妇二人在英国过着清苦的留学生活。杨绛需要照顾“两个孩子”,阿圆小时候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父女俩经常玩得不亦乐乎。钱先生总往阿圆的被子里塞玩具等各种东西,每天晚上,杨绛都要把床铺清理一遍,才敢让阿圆上床睡觉。阿圆五六岁时,有一年过夏天,阿圆午睡了,钱先生玩兴大发,举起手中的毛笔,蘸了墨汁,在阿圆的肚皮上作画,挨了一顿骂,从此再不把阿圆的肚皮当画纸了。

用童心智叟来形容钱先生还真的是不为过,为什么这么说呢?保留着童心的智慧小老头,这算是一种比较亲切的称呼。从某种意义来说,没有纯洁的童心,是不会有真正的创造力的。假如一个人每天都接受着无休止的教育、训练,慢慢地将自己的天性粉碎得一无是处,兴许会造就出一个循规蹈矩的学者,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天才的学者,当然也造就不出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

文人的傲气,孩童的天真,未泯的童心,似乎用这些词语来形容钱先生还有些词不达意,不够全面。文人的世界里总是有太多的陷阱,有自己给自己设的陷阱,也有别人为自己设的陷阱,既有身体的困倦,又有精神的痛苦,所以做个快乐的文人总是不太容易的。人们一旦拘泥于复杂,就往往会被世俗的灯红酒绿所困扰,被名利权势所诱惑,这时候再去谈自己的人生快乐,未免就有些虚假不可信。但对于那些能够把忍受变成享受,能够在痛苦之中过滤出一种快活的人来说,这便是智慧和洒脱。

钱先生这一生的经历可以说是复杂的,痛苦的。但是在他的文章里,我们依稀还能读到那种最天然、最纯真的文字,这可谓是文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着人生的天性,即使颇多坎坷,也要乐知天命,坚忍不拔。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却能一尘不染,保留童心却又不泯才子傲气,这便是钱先生。

名震清华,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1929年,钱先生考入了清华大学,当时这一消息可以说是震惊了整个校园。19岁的年龄,15分的数学成绩,钱先生因何能够被清华大学录取呢?究其原因,便是他在国文和英文上的水平让人啧啧称奇。

邹文海在《忆钱锺书》一文中,便称小时候的钱先生数学并不好,即以“数学糟透顶”来形容,说数学一直都是钱先生无法跨过的鸿沟。从小酷爱文学的他,忽视了对算术的学习。按照当时清华大学的规定,凡有一门课程不及格者,是不予录取的。但钱先生却让清华大学破了例,原因便是他的国文和英文成绩名列榜首,英文是满分。这样的一个成绩,说实在的让当时的招生办老师也很为难。当时罗家伦是清华大学的校长,罗先生打破常规,做主录取了当时19岁的钱先生,于是他便成为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学生中的一员。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钱锺书,这在很长时间都被学术界称为一段佳话。

感谢清华大学,因为它的包容,成就了一个奇才,也让学术界多了一个新的文学泰斗。钱先生的堂弟钱锺韩回忆说,在他的几个兄弟、朋友之间,像钱先生这么聪明的人是他所遇到的唯一的一个。钱先生小的时候看书比较快,通常是一两天就能消灭一本,看完之后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书中的人物更是读一遍就可以记住。

钱先生在进入清华大学之后,第一个愿望便是要横扫清华图书馆。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在当时是比较有名的,藏书种类之丰富,藏书量之大,可以说是在当时很少有其他的学校能够媲美的。这对于嗜书如命的钱先生来说更是如鱼得水。

夫人杨绛曾在《我们仨》书中回忆,钱锺书几乎把所有的假期时间用来读书,以至于“在清华待了四年,连玉泉山、八大处都没有去过”。

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钱锺书时说:“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

钱先生的博学,使得他已经不再是“老师的学生”,而成了老师的“顾问”。钱先生的老师吴宓教授曾推荐他代替自己上课,更称赞他是“人中之龙”:“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锺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如你我,不过尔尔。”

在吴宓教授的“人中之龙”的称赞之后,“清华之龙”的雅号也就被叫响了。

在钱先生看来,读书是自己最大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并不会随着自己身份的改变、所在地方的变迁而发生任何的变化。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可能,这也是钱先生所期待的吧。有书相伴的日子对于钱先生来说,是最充实的。他在去英国留学的时候,曾在海上漂流了一个月,但是仅仅一部英文辞典,便让他的枯燥感全部消失。从上海到湖南教书,别人痛苦难熬,他却能够抱着一本字典,津津有味。同行的伙伴问他的时候,他却说,字典当中能够看出大智慧。

不痴魔,便不成活。对于学术研究,钱先生向来都是专一而执着的。人的一生,总有那么一两件事,是让自己奋不顾身的。有了目标并不算是对自己人生的最好交代,重要的是能够坚持下去,始终一以贯之地坚持到最后。可能在钱先生看来,对书的追求便是他唯一的执念吧!

在很多人看来,目标是自己给自己套下的一道枷锁。因为它的存在时时刻刻在提醒着你的失败感,你看,你还没有完成目标;你看,你还没有接近成功。慢慢地,人们便把坚持演变成为一种放弃,想方设法地来摆脱它,最终走向了一种失败的人生。钱先生的坚持,便是他能够始终不渝地固守着自己对书的热爱。

谈到专一和执念的时候,其实很多人下意识地就想着为自己开脱。“我们不是愚公,我们不是阿甘,所以注定了不会得到神仙的帮助,注定没有伯乐的赏识。”有这样想法的人,其实就真的大错特错了。活生生的正面人物,让自己歪解为放弃追求的典型,又怎么会不是错的呢?

行百里者半九十,倘若懂得坚持的话,前面不远处便是自己的柳暗花明了。我们走在坚持的路上,或许会觉得自己还在被成功蒙在鼓里,倘若还有点清醒的意识的话,或许你就已经接近成功了。对书本的执念,让钱先生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文学的研究之中,这是专属于钱先生的人生智慧。假如我们能够放下那些可悲而可笑的半途而废的话,这也许是我们能从钱先生身上学到的人生智慧。

幽默文人,《许眼变化图》的玄机

在民国文人中间,林语堂是公认的最懂得幽默的人选。但作为他的小师弟,钱先生的幽默也不输前者。

其实,民国时期的文人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幽默的特质,譬如,鲁迅先生的幽默比较冷峻,给人的感觉往往如匕首一般尖锐;老舍先生的幽默比较诙谐,让人笑容里面也会含着眼泪;梁实秋先生的幽默比较清淡,稍微不留意就察觉不出来;林语堂先生的幽默则是比较从容的,读他的书会觉得这是对无奈人生的一种反驳;而钱先生的幽默,却是让人生的嬉笑怒骂尽显出来。

在生活中,钱先生是充满幽默和风趣的。记得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青年问钱锺书先生,怎样才能像他一样使自己的作品被图书馆收藏。钱先生非常风趣地回答道:“要想让自己的作品能够收列到图书馆里,得先把图书馆安放到自己的作品里。”这样简单的回答,让人在说笑之时也悟出了一番深刻的道理。

关于钱先生的幽默,有一个最著名的故事叫《许眼变化图》,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钱先生在清华大学求学的时候,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叫许振德。当时,许振德爱慕班上的一个很漂亮的女同学,上课的时候眼睛总是随着对方的身影在转动。许振德在向对方暗递秋波的时候,被钱先生发现了,于是他便提笔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将许振德的眼睛变化图画下来了。这幅眼睛向不同方向观看的变化图,于是就被他命名为《许眼变化图》,还没等下课,钱先生便将这幅图传给了其他人观看,一时间变为笑谈。后来,移居于美国的许振德先生每当提起此事时,便会想起当时的一幕幕情景,常常在家人的逗趣之下开怀大笑。

钱先生不仅在生活中时时充满这种幽默感,他在文学写作过程中也是时刻充满这种幽默感。他在散文《说笑》中提到:“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钱先生的文章通常便是以另类的幽默感来阐述这个现实社会的,信步行走于情趣和乐趣之中,借助于文字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杨绛先生曾在她的一篇演讲稿中这样写着:“一次雨天上学,路上看见许多小青蛙满地蹦跳,觉得好玩,就脱了鞋捉来放在鞋里,抱着鞋光脚上学;到了教室里,把盛着小青蛙的钉鞋放在桌下。上课的时侯,小青蛙从鞋里出来,满地蹦跳。同学都忙着看青蛙,窃窃笑乐。老师问出因由,知道青蛙是从锺书鞋里出来的,就叫他出来罚立。有一次他上课玩弹弓,用小泥丸弹人。中弹的同学嚷出来,老师又叫罚立。可是他混混沌沌,并不觉得羞惭。他和我讲起旧事常说,那时候幸亏糊涂,也不觉什么苦恼。”“锺书小时最喜欢玩‘石屋里的和尚’。我听他讲得津津有味,以为是什么有趣的游戏;原来只是一人盘腿坐在帐子里,放下帐门,披着一条被单,就是‘石屋里的和尚’。我不懂那有什么好玩。他说好玩得很;晚上伯父伯母叫他早睡,他不肯,就玩‘石屋里的和尚’,玩得很乐。所谓‘玩’,不过是一个人盘腿坐着自言自语。这大概也算是‘痴气’吧。”

什么才是幽默呢?油腔滑调还是嘲笑讽刺?这些都不能算是幽默,真正的幽默是在没有节奏的生活中寻找适合自己放松的乐趣,而钱先生无疑是深谙此道的。

国外也有很多名人对幽默做出相关解释,譬如列宁说:“幽默是一种健康的、优美的品质。”契诃夫说:“不懂得开玩笑的人,其实是最没有希望的人。”所以,就有人总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浮躁难以幽默,装腔作势难以幽默,钻牛角尖难以幽默,捉襟见肘难以幽默,迟钝笨拙难以幽默,只有从容,平等待人,超脱,游刃有余,聪明透彻才能幽默。

在钱先生看来,适当地营造幽默氛围便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文人的智慧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作品的影响力,包括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你乐观,文章便会幽默风趣,让每个人都渴望拜读;你消极,文章便会厌世消沉,人们自然不屑一顾。

当然,一个语言匮乏,言辞常常捉襟见肘的人是不懂得这种幽默智慧的。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审时度势的能力,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拥有丰富的谈资,妙言成趣。钱先生的这种幽默感的形成和他博览群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乐观地面对现实,不断地充实自我,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所在。所以,多读些书,多丰富自己,做一个充满幽默感的人,这也是一种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