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课(智者人生系列)
63790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回溯20世纪人文领域的大师,季羡林一定是一个不能不提及的人。季羡林先生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小乡村,自幼家贫,6岁时因为家庭变故到济南去投奔叔父,被送入私塾。

在私塾里,从《百家姓》《千字文》开始,季先生走上了与文字结缘的一生。此后,季先生历经济南新育小学、正谊中学、山东大学附属高中,于1930年被清华大学录取。当时的清华人才辈出,季先生的师长就包括了陈寅恪、王国维等一批大学问家。在这样浓厚的人文气息熏陶下,季先生内心的人文情怀也愈演愈烈了。

清华大学毕业一年之后,季先生考取留德交换生,并于1935年开始留学德国,后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滞留德国长达十年。在德国这十年时间是季羡林先生学术和人文情怀都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十年。一方面,思乡之情、爱国之情使得季先生变得更加悲天悯人;另一方面,师从著名教授瓦尔德施米特和西克,让季先生在学术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十年之后,当全球战事停歇,季先生启程回国时,他已经从当年的求学者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学者,他也因此被汤用彤先生介绍到北京大学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因为季先生性情耿直,善良而不谙世事,在历次政治风波中都遭受迫害,还曾一度被关入“牛棚”,受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但是,这种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击倒季先生,他不但把这种苦日子过出了滋味,还想尽了一切办法延续自己的学术生命。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季先生写成了广受学界赞誉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

政治浩劫过去之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整个社会欣欣向荣,季先生的境遇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先生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版,荣誉纷至沓来,先生的社会地位也被抬得越来越高,曾经有一段时间加在季先生头上的头衔就多达十数个。但是这一切没有让季先生飘飘然,他淡然地辞让了所有的荣誉,推掉了大量的社会活动,一头扎进寂寞的书斋,潜心于学术研究。就在1981年,先生还以70岁的高龄开启了一项浩大的学术研究,历经17年完成了《糖史》一书,又为学术界留下了一块瑰宝。

2009年,98岁的季羡林先生在北京辞世。这位世纪老人没有带走任何东西,却留给了我们大量的学术宝藏和其一生的做人准则。

季羡林先生有其独特的人生准则,这套准则来自于他的生活,与他的性格、人格、人生态度、处事原则结合形成了属于他的人生哲学。我们怀念季先生,不仅仅要追思他的过往,感激他的学术贡献,还应该去领悟他的人生哲学,像他那样去做事和做人。

季先生的人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知足。知足是他一个非常好的品质。终其一生,季先生也没有追求过奢华的生活,他的生活一直是十分俭朴的。在知足的品质下,又衍生出了乐观、勤俭、淡泊以及注重当下的人生哲学,这些都是造就季先生不凡人生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季先生还是一个十分谦逊的人,这一点从他辞让荣誉头衔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因为谦逊,季先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喜欢把自己放在低的位置,而将别人放在高位,这又使得他成了一个诚信、豁达、感恩、勤奋的人。

由品格共同缔造的一套人生哲学,让季羡林先生能够经历风雨与实践的考验,能够坦然面对得意与失意的骤变,让他最终成了一个受人敬仰的勇者、智者、仁者。

今天,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已经走完了他的一生,斯人虽已去,但风范长存。季先生那饱含人文情怀的人生哲学,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季先生作为一个长者的风范,也必将与他的著作一样,永远被历史所铭记。

今天,我们以季先生的人生哲学为主题著成本书,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和追思这位伟大的学者,另一方面,也是期望我们当代人能够以季羡林先生为学习的典范,向季羡林先生学习。沐浴先贤的智慧,总能够让我们收获颇多,希望本书在为读者缅怀故人的同时,也能够为读者的人生打开一扇全新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