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课(智者人生系列)
6379000000003

第3章 乐观积极,乌云后面是晴天

苦中不失其乐

孔子曾经评价其弟子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智者,即使身处困厄之中,他仍能够苦中作乐,这也就难怪孔子在三千弟子中对他最加赞赏了。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杯苦咖啡,只有先体味了其中的苦涩,才能品味出后面的香甜。但是,真正的智者不但明白先苦后甜的道理,更能够在苦中觅到甜,在困厄中获得快乐。苦中作乐,它需要的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需要的是一种乐观的精神。

在高中毕业之后,季先生来到北平报考大学,那时候他住的地方是西单大仓里面一条小胡同中的一个小公寓。白天,季先生要忙于北大三院的考试,晚上回到小公寓又要忙着复习。那时的北平不像现在,市容和卫生都不甚乐观,所谓“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其糟糕程度可见一斑。作为一个求学的穷学生,季先生住的又是最廉价的公寓,因此几乎每天都要忍受屋内的闷热和蚊虫的围攻。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季先生和其他一帮来自山东的学生仍然能够苦中作乐。每当黄昏灯火初上的时候,他们总要到西单一带去逛街。虽然那时候西单并不繁华,而没钱的他们也只不过是一趟一趟地逛着大街,但是在他们看来,这确是难得的快乐之所。

每当耳边听到铿锵清脆、悠扬有致的京腔时,他们就像听到了神仙唱的乐曲一样快乐;当他们闻到从路旁小花摊上传来的栀子花和茉莉花花香时,他们就觉得闻到了世界上最好闻的气味。就连回到公寓,听到胡同里的叫卖声他们都觉得其声悠扬、深邃,能把他们送入甜美的梦乡,送到与臭虫搏斗的战场上。季先生在《长寿之道》中这样写道:

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

在季先生看来,正是这种乐观的精神,成就了他的“百岁人生”。

在哲人看来,乐观的精神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乐观是存在于人内心的阳光,这种阳光构筑了生命中的一切美丽,促进它所普照的一切事物的发展。我们能在这种心灵阳光的照射下茁壮成长,正如花草树木在太阳照射下茁壮成长一样。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人被困境所击倒,在痛苦中沉沦,就是因缺少了这道阳光。那些带着消极态度看人生的人,他们只能看到事物阴沉黑暗的一面,他们总是预测自己可能的不利和失败,他们只品味得出生命中丑恶肮脏和令人不快一面,而最终,他们成了这种消极人生态度的受难者。

有一位作家曾说过: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不是霉运,而是你自己。只要我们自己能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苦难,一切的苦都不算什么。苦中作乐,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正确面对苦难的心态,这种心态谁会带给我们呢?只有我们自己!

**德国某集中营的唯一幸存者维克托·弗兰克尔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如果你不能改变环境或者现状,就转变一下思考方式。改变看问题的心态,结果就会大不相同。改变你对事情的看法,这就是苦中作乐的关键。

当困难到来的时候,我们对于所面对的事也许无能为力,此时,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态度。我们可以平静接受苦难,也可以对苦难心生怨恨。但要知道,真正使我们沮丧和愤怒的,并非苦难本身,而是我们思考它的方式,使我们不安的并非事物,而是我们对其意义的诠释。

因此读者们,当你为遭遇挫折、受到烦扰而感到悲痛时,当你身处苦难当中时,千万不要怨天尤人,想一想季先生,检视一下你自己的人生态度。要知道,只要你能让心中那些消极黑暗的部分转化成明亮的阳光,这个世界上便没有什么能伤害你,没有什么能让你感到挫败。

一切的不幸都只是过程

人生就像天气一样,会有晴天也会有雨天,如果我们把下雨比作人生当中的不幸的话,那么雨终究会有停下来的时候。在大雨中,我们只需要静静地等待,晴朗的天空就又会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

下雨只不过是天气变化中的一个过程,与此同时,一切的不幸也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挺过这个过程,我们就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一位禅师和友人在湖上游玩,忽然看到一位妇人跳河,于是他们便救起了这位寻短见的妇人。

禅师问妇人:“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寻短见呢?”妇人回答说:“我刚结婚三年,丈夫就抛弃了我,孩子也死了,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禅师又问:“三年前你是怎么过的?”少妇的眼睛一亮:“那时我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当然没有。”“那你不过是被命运送回到了三年前。现在你又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了。”

听过禅师的话,妇人突然醒悟,过往的一切不幸都恍如一场梦,梦醒了,生活依然美好。妇人因此打消了寻短见的想法,去寻找新的幸福生活了。

缘起缘灭,得到失去,顺境逆境,这都不是生命的常态,生命的常态只在平常生活中。当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没有必要自暴自弃,只要以平常心对待这终会结束的过程就行了。

命运有时候会和我们开玩笑,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就进入一个我们自认为不幸的境况当中,但如果能够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种境况,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不幸也许是上天恩赐给我们的幸运,只不过我们自己还没发现罢了。而禅师以他对佛法的参悟和对人生的体会,几句话就点醒了迷失的妇人。

《菜根谭》中有句话叫作:“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在于平淡,无论是成还是败,是兴还是衰,是春风得意还是落魄潦倒,都不过是一时的境遇,人生终归还是要归于平淡的。

这句话很经典。在我们的一生中,难免要尝遍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有些人遇到不同的境遇或欣喜或惆怅,或者干脆怨天尤人,如此就迷失了自我。

其实完整的人生,绝不是只有甜没有苦的,而是应该尝遍各种滋味,始终能保持乐观心态。人短短一生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因此只有尝遍了人生的各种滋味、珍惜人生的各种滋味,走过了人生的所有历程,才可以说自己没有辜负上天的美意,没有浪费自己的人生。按照这个思路思考下去,我们还会抱怨那不幸的过程吗?至少,季先生是不会的。

在政治运动中,季先生曾经被打成了“右派”。那段时间,隔上几天季先生就会被批斗一次。批斗他的单位很多,批斗的借口也是各种各样。但在批斗的间歇,季先生仍然会抽空寻找生活当中的乐趣。在阳台上锻炼,季先生看见几只麻雀蹦蹦跳跳地觅食,一会儿翅膀一展,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季先生非常羡慕,他曾自问:“我为什么不能变成一只小鸟呢?”

有一次经过湖边,季先生看见在湖中枯木上趴着的甲鱼,一听到人声,身子一滚便坠入湖中,除了几圈水纹外什么痕迹都没有了。这时,季先生又羡慕不已,他自问:“我为什么不能变成一只甲鱼呢?”当然,这些幻想对于面前的困境毫无用处,但能够用这样的心态来放松自己,将自己从被批斗的痛苦中暂时性地解放出来,这不能不说是季先生对待困境的一种方法。

正是出于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无数次的批斗中季先生都挺过来了。在人人都因为前途渺茫而得过且过的时候,季先生还下定决心要锻炼身体,甚至在被批斗时,季先生也会将身体的痛苦看作是一种锻炼。

在批斗会上,季先生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同时他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他做这些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他想把自己在批斗中所承受的委屈化为奋斗的汗水。

后来季先生回忆起这段时间的锻炼说:“这样的锻炼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如果我不讲出来,绝不会有人相信,人们一定认为这是海外奇谈。今日回想起来,我真是欲哭无泪呀!”

人生就像一场梦,既无定,又虚妄,且短促。在短暂的人生中,不幸的经历又是短中之短,但因为我们的悲观情绪,让短暂的不幸成了我们终生的痛苦,那么这痛苦的责任就在于我们自己了。

所以,读者们,只要将我们所遭受的一切不幸,看成一种难得的体验就好了。当这些不幸过去,我们会迎来幸福的人生。那时,回过头去,这种不幸反而会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

感谢苦难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每个人都讨厌苦难,想要避开苦难,但在巴尔扎克这样的成功人士看来,没有苦难,成功也无从谈起。

因此,苦难实际上是一种难得的人生财富,它是对人的一种磨炼,对于善于利用的人来说,它是一种境界和精神的修养,挨得住苦难,人也就成功了。

我们中国古代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就是龙门所在,每年龙门开启的时候,都有无数的鲤鱼逆流而上,顶着奔腾的激流,越过一片片险滩和岩石,想要最终跳过龙门,化身成龙。

在游向龙门这一路上,鲤鱼们要经历千难万险,稍有差池就可能被浪卷到岸上或者被飞起来的沙石拍个粉碎,但也正是这艰险的旅程,才造就了最后成龙的可贵。在一条条鲤鱼中,只有那些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鲤鱼,最后才能真正跃过龙门,变成真龙。

龙门之前的飞流沙石其实就是苦难的具体表现,相信没有哪条龙是没有被沙石打击过的,但为何它们还是最终成龙了呢?就是因为在苦难面前它们坚持了下来,并且最终战胜了苦难,让苦难变成了财富。

成功的考验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领略的,成功之前的苦难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遇到的,因此当苦难降临我们身上时,我们不应该沮丧,反而应该高兴,因为它预示着我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了。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而我们将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当我们处于苦难中时,是否也就意味着我们离“大任”不远了呢?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该感谢苦难。

感谢苦难,它是一种对人生的考验和对灵魂的洗礼,从辨证的角度看,苦难也有两重性,既能折磨人也能锻炼人。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两重性,那么,我们就能够把苦难当成重要的精神财富。感谢苦难是为了“化腐朽为神奇”,把原来不幸的事情变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感谢苦难,是一种人生的豪迈。当我们整天沉溺在苦难带给我们的痛苦中的时候,还不如找寻苦难真正的价值,在苦难中获得走向成功的财富。

几乎每一个人都曾有过人生灰暗的时候,都曾感受过苦难带来的悲愁,都曾历经过苦难中的风雨人生。不只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古往今来,一些伟人们也无可避免地经历过苦难,他们所经历的苦难也是我们常人所想象不到的,可以说正是这些心灵上或生活中的苦难造就了他们。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史记》,左丘明在困苦中写下《左传》,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这些大文人,哪个不是在遭遇了很多的苦难之后,才写下了流芳百世的作品。

我们常人在面对苦难的时候,就算不能和这些伟人相比,至少我们应该学会他们面对苦难的态度,做一个乐观的人。

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也许流过泪,但眼泪流完了之后我们要学会笑对人生,我们要始终坚信,太阳的光芒会公平地照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面对苦难,我们也许悲伤过,但悲伤之后,我们要抬起头,重新拾起做人的勇气,迎接现在和将来的所有挑战。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也许阵痛过,但阵痛之后,我们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而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季先生的一生也遇到了很多的苦难,可是在苦难面前,他从来没有低过头,他在苦难的日子里渐渐学会了和苦难共处,并最终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季先生曾在德国留学十年,他于1935年以交换生的身份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心想着四年之后回国报效。但没想到1939年“二战”爆发,德国与中国交通断绝,季先生的回国计划就这样化为泡影。此后的六年时间里,季先生都一直滞留在德国,与家乡隔绝千里,思乡之情所带来的苦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如果说思乡是季先生的第一种痛苦,那么生活中的苦难则是季先生的第二种痛苦,因为长期滞留德国,先生时时要面临生活费用的匮乏,为此常常要节衣缩食。此外,因为**德国与日本是盟国,对于中国的态度不甚友好,报纸、电台中常有侮辱中国人的言论,这都让季先生十分愤怒。但苦于身在矮檐下,先生又不能不忍气吞声,这种精神上的痛苦更令先生难过。但就是在这样的苦难之中,先生却能够将全部的痛苦都化作学习的动力,终于,在“二战”结束之后,先生自德国回国,此时的他已经成了举世瞩目的学者,这不能不说是苦难带给先生的财富。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苦难是上天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当苦难降临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逃避它,而是应该去承受它,让自己的身心都在苦难中受到磨砺,把苦难当作是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我们在苦难的缝隙中撷取一缕阳光,然后茁壮成长,终有一天,在苦难这股恶水的浇灌下,会开出芬芳的花朵。

何时放下,何时就没有烦恼

也许有些人的生活处处都充满着甜蜜,他们腰缠万贯,家有良妻美眷,外有亲朋相伴,事业一帆风顺,生活和和美美。这样的人生每个人都羡慕,但真正能够得到的人却少之又少。多数人还都只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看着那些想要而得不到的生活,心生苦恼。

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的人生充满着各种烦恼,甜蜜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而悲伤和痛苦的日子却总是那么漫长,他们总是埋怨上天的不公,埋怨自己缺乏机会,埋怨生活中的一切。

生活不如意就陷入沮丧痛苦之中,这似乎能够让人理解,但是很多人不明白,造成他们痛苦的根源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执着和对一些事物不切实际的追求。就好比一个能力只能赚普通工薪阶层工资的男人,却整天想要住别墅、开跑车,而自己又不能得到这些,所以他总觉得上天对他不公平,因为它没有让自己和其他有钱人一样享受向往的生活。

对于上面说到的那种人,当然也不是无药可救,只要他们能在某一天突然想开,看透人生,不再去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就会走出内心的痛苦了。

不是说完美的生活是错的,只是我们要明白,世间有这么多人,每个人都想着往高处爬,但高处却容不下所有人。如果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挤掉其他竞争者的话,我们就很难得到令人羡慕的生活。此时,与其在攀爬的道路上苦苦追寻而不得,何不暂时放下自己的执着,沿着原路返回,欣赏上去时被我们忽略的风景,也许我们能从中体会到另一番美好。而这份美好,没有那么多竞争者去和你争抢。

要知道,有些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成功,也许在那些成功人眼里还比不上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时光。而普通人时时刻刻都能享受到他们得不到的东西,这也是他们羡慕的。

当我们纠结于自己为什么不能年入百万的时候,回头看,就会发现还有那么多收入不如我们的人也在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们;当我们因为手上留了一道疤而影响自己对美的追求的时候,去大街上走一走,我们会发现还有好多残疾人在为生活奔波;当我们埋怨父母因为木讷不能像其他家长一样表达出对我们的爱的时候,去农村生活一段时间,那里有很多孩子的父母因为要赚钱养家,不能陪伴在他们的身边,而使得他们从小就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

在不如意的时候,在必须对人生做出选择的时候,乐观一些,放弃一些内心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让你过得更轻松。

季先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后不久,远在瑞士的季先生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欢呼雀跃。与此同时,他正需要面临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选择:留下来从事有丰厚待遇的体面工作,还是立刻回国,一切从头开始。

从小就过惯了苦日子的季先生,终于有机会逃离这个给了他凄苦童年生活的国家,而彼时的中国也是一穷二白,实在不是一个太好的选择。可是早已把祖国深深放在心里的季先生,哪会轻易选择和自己的国家脱离关系。国内有他的亲人,有他二十几年的生活轨迹,于是35岁的季先生放弃优厚的条件回到了祖国。

对于季先生来说,他知道外国的生活条件再好,那也不是他的故乡。国内的生存条件再差,那也是他心心念念的祖国。他当初选择出国留学,就是希望能够用知识武装自己,将来能够回国报效自己的国家。季先生为什么没有陷入选择的痛苦当中呢?就是在内心,他已经放弃了物质的羁绊。

有的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不够好,而是因为我们总是执着于那些得不到的事物。如果我们都能像季先生一样,以一种乐观和明智的态度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那我们的生活也能变得快乐很多。

有舍才有得,如果什么都想要抓住,最后往往是什么都抓不住。当我们懂得不能为了几粒芝麻而丢了一个大西瓜的时候,也许我们就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放下,那些围绕在我们身边挥之不去的烦恼也会烟消云散。

用微笑温暖生命

有人说,生活是苦涩的,人一生之中要经历数不清的艰辛困苦,最终也不一定能看到彩虹;有人说,生活是酸楚的,一辈子总会遇到很多逃不掉的无奈;还有人说,生活是新鲜刺激的,不停出现的新生事物需要我们去感受去开拓,只是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向往的生活是平淡和安定的。

其实,我们生活中饱含着苦、辣、酸、甜等很多种味道,也有很多种颜色,不管我们尝到了哪种味道,也不管我们把生活点缀成了什么颜色,我们总要让生活多一点微笑。

微笑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快乐,少一点烦恼和痛苦,尤其处在不如意的生活之中,微笑着面对人生,更能够让我们获得解脱。

在艰难与困苦面前,乐观的精神、无时无刻的微笑是战胜一切的必要法宝。关于这点,沈从文先生似乎有话要说。在他的散文集《湘行散记》中,沈从文先生多次阐述微笑以及微笑的重要作用。

作品中,沈先生通过沈夫人的多次微笑面对艰苦的生活琐事,诠释微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诚然,沈夫人跟随沈先生颠沛流离,避难他乡,原动力来自于那在“各种挫折,任何情形下”,那个出自内心代表真诚的微笑。他们的笑对人生,对于当代的我们来说像是一句虚妄的空谈,然而,沈夫人却用微笑来践行着。

沈先生是这样,作为他生前好友的季羡林先生也是如此。身为山东人的季先生,身上有山东汉子性格豪爽的一面。与此同时,无论是待人还是处世,季先生还总能给人带去一种和蔼亲切之感。而季先生之所以会给我们这种感觉,是因为他那脸上时常挂着的微笑。

不论是什么时间,只要有人找他寻求帮助,季先生都会面带微笑、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人。他这种喜欢在脸上时常挂笑的习惯也影响了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北京还没有开始大规模建设的时候,北大还处在郊区,从各个地方去往北京大学的幽静小路要比现在多得多,这样的小路大都在老旧房屋的背后,阴沟旁边,平时是垃圾成堆,粪便遍地,杂草丛生,臭气冲天。

一般的人是肯定不愿意选择走这样的小路的,可是季先生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眼中,这些小路是他的人间天堂。虽然这里气味难闻,但是对当时正处于政治漩涡当中的他来说却非常安全。来到这个环境里面,季羡林平常被欺负得不能抬起的头却能抬起来了,平常不敢对那些迫害他的人出的气现在也敢出了。不但如此,他还敢抬头看一看蔚蓝色的天空,心中感到异常的快乐,脸上浮现出平时不敢露出的笑容。在那段被打压的日子里,季羡林用微笑面对生活,这种做法为他点亮了人生的希望,给了他前进的动力。他相信只要自己不妥协,总有一天他敢于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绽放笑容。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人生总会有不如意的事,回顾一下自己所经历过的岁月,谁不是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呢?在生活中,令我们烦恼痛苦的事无处不在,如果我们总把眼睛盯在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上,那么心情也会跟着灰暗起来。何不试着学习一下季先生呢?乐观积极地面对这个世界,从容地笑一笑,眼前的这道坎可能没有那么难过。

因此,当你的人生遭遇到不幸时,你千万不要为此惆怅和沮丧,你要知道,无论你有多惆怅多沮丧,这都不会对你有任何帮助。此时的你不如放宽心,给自己一个微笑,为自己创造一个好心境,也许很多事情就会有解决的办法了。

那些人生丰富多彩的人,他们不仅得到了太阳灿烂的照耀,同样也一定经历过闪电凌厉的袭击。他们的人生不仅有幸福生活的快乐,同时也一定有过身处困境的苦痛。只是他们所承受的苦难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而当他们遇到灰暗的色调,体会到苦涩的滋味的时候,他们往往对生活抱着微笑的态度,然后继续不断地拼搏,争取早日把那些苦变成甜,把那些灰变成彩。

苦与甜,两者相互依附在一起,既对立又统一,可以相互转化,而真诚地对生活微笑,往往能成为其中的催化剂。

生活总是告诉我们“不经风霜苦,难得腊梅香”,而成功的快乐正是经历艰苦奋斗后得到的。因此读者们,不管你的人生正处于什么样的色调中,不管你正品尝着怎样的生活味道,请不要忘记了微笑。

身处困境,每一步都是向上的

季羡林先生曾经历过漫长的政治风波。政治风波过去之后,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给后人一个交代,季先生写就了散文《牛棚杂忆》。在一般人看来,作为当年受过迫害的人,季先生的文章中肯定充斥着对历次运动的牢骚、抱怨甚至抨击。但真的翻开《牛棚杂忆》,看到的文字却令我们意外,对那段岁月,季先生着笔更多的是平实的记录。

在《牛棚杂忆》中,我们看到一个身处政治漩涡中的季先生,虽然被政治运动搞得身心俱疲,但我们却能够从文字中读到他的乐观。季先生在《牛棚杂忆》中曾记录这样一节:

但是,在南苑的生活却不能说是舒服的。白天劳动一天,身体十分疲惫。晚上睡在一间大仓库里。地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地铺,一个人所占的面积仅能容身。

农村蚊子特多,别人都带了蚊帐,外加驱蚊油。我是孑然一身,什么都没有带。夜里别人都放下帐子,蚊子不得其门而入。独独我这里却是完全开放的,于是所有的蚊子都拥挤到我这里来,蚊声如雷,下袭如雨。我就成了旧故事中的孝子,代父母挨咬。早晨起来,伤痕遍体,我毫无怨言。

而且生活并不单调,也时有兴味盎然的小插曲。比如有一天,正当我们在麦田里背麦捆时,忽然发现了一只小野兔。于是大家都放下自己手中的活,纷纷追赶兔子。不管兔子跳得多快,我们人多势众,终于把小兔的一条腿砸断,小兔束手被擒。另外,有的人喜欢吃蛇。一天捉住了一条,立即跑回村内,找了一个有火的地方,把蛇一烧,就地解决,吞下肚中。这样一些再小不过的小事,难道不也能给平板的生活涂上一点彩色,带来一点快乐吗?我就是这样度过了快活半年。

我们看,即使在如此困苦的生活中,季先生仍能够寻找到其中的乐趣。是什么支撑着季先生的乐观精神呢?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总觉得这一切终究会过去”。

不错,人生中的困境是在所难免的,即使再艰难困苦的境遇,也早晚有过去的一天。只要抱定这种心态,那么人便不会被困境所击倒。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生活糟糕到了极点,借钱做生意结果受骗赔了个精光,老婆带着孩子要与他离婚,在焦头烂额之际还遭遇了车祸,要在床上躺整整半年。他的状况够差了吧。但每当别人见到他的时候却发现他脸上连一丝愁容都没有。

难道是车祸把他给撞糊涂了?有人对他如此的表现非常不解,于是便问他为何还能如此乐观。他回答说:“你看我现在的处境,你还能想得到比这更差的吗?那么既然都这么差了,下一步无论我做些什么,都是在进步,不是吗?”

他这番话让我们想起一个“锅底理论”,就是遭逢不幸的人把自己的处境比作处在锅底,四面都是高处,那么无论朝哪个方向爬,生活都是在变好。其实这样的生活态度正是当年季先生所持有的。

人的内心应该有一片永恒的阳光,即使是处于最灰暗的环境中,也能够为自己带来一丝温暖。而且对于处于困境的人来说,既然已经如此了,那么再悲观也改变不了,还不如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就当是丰富人生体验了。如此一来,即使是不能很快让自己脱困,起码不至于让自己陷入悲观和失败的循环当中。

有人就曾经说过,悲观和失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你的失败会让你产生悲观的心理,而总是处于悲观心理当中的人,他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就像处于黑暗当中的人,很多并不是没有能力寻找到光明,而是他心里已经丧失了对光明的渴望,即使是碰到了出路,也不可能去抓住它,最终只会让自己堕入黑暗深渊。

其实每一个拥有生命的人在年轻时都是满身朝气的,他们意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人生,但是在经过了岁月的磨炼和失败的考验之后,他们之中大多数的人最终归于平庸,变成了一个悲观的利己主义者,最终成为成功者的垫脚石和观众。

然而仔细想想,恶劣的环境又有谁没有遭遇过呢?如果形势一片大好就斗志昂扬,在恶劣的环境中就选择自暴自弃,这样的人不是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寄托于环境吗?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够获得成功呢?

得意和失意是人生的两种状态,而且是两种极端的状态。伴随着这两种极端的人生状态的往往是两种极端的个人的情绪,一个是大喜,一个是大悲。殊不知,这正是人生的大忌讳。人生本就是一个自然的状态,失意和得意不过是其中两种状态,聪明的人要有一颗乐观的心,淡然面对得意,坦然面对失意。只有如此,人才能击退一切的困难,等到云开雾散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