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
6379700000001

第1章 无智慧,不青春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都涌现过很多思想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今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物质空前充沛而精神极度贫乏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空前泛滥而智慧极度稀缺的时代,是一个个性极尽张扬而内心孤独迷茫的时代,也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而信仰极度匮乏的时代。

当我们离开课堂步入社会,开始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江湖打拼之时,如何能够保证自己不会迷失在欲望里,沉醉在浅薄中,漂浮于喧嚣上?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有幸能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偶遇,这必然是上帝的馈赠。编者希望这套“西方经典文库·典藏版”能带给你不一样的人生智慧。

现在,摆在你眼前的这本《人生的智慧》,是“西方经典文库”的第二本书,其作者是德国大哲学家叔本华。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的思想对现代的学术界、思想文化界影响极深。

叔本华出生于德意志但泽一个显赫的富商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父去世后留下了一笔不菲的遗产,使他一生衣食无忧。尽管如此,叔本华的一生却很不得志:他曾有过几次恋爱,但却终身未婚,也没有子女,只有一条卷毛狗伴其左右,并就此孤独终老;他虽然有很好的物质条件专心从事著述,但却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都出奇一致地对他的思想绝口不提,以致其学术思想直到他去世的前几年才获得承认。换言之,如叔本华般睿智之人,也忍受了长达六十多年的沉寂,才得以奠定自己的名声——因为他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天赋使命。

与其他哲学家相比,叔本华的不同之处在于——早在青年时期便已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他说:“真理是我唯一的指路星辰。”他只写出他认定为真理的东西,其他一切完全被排除在外。叔本华也是一个强烈意识到自己使命的人,他曾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早岁之时,便随时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并整理成著作。1813年,叔本华发表著作《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迄今仍是认识论的名篇,年方二十五岁。1818年,叔本华发表了核心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时年才三十岁。该书层层深入、系统论述了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和伦理学,构成了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直接奠定了其哲学大厦之基。但很不幸的是,首版印刷的五百册几乎无人问津。接下来,毫不气馁的叔本华陆续发表《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年)《论意志的自由》(1839年)《论道德的基础》(1840年)等著作,从而完成了对其哲学大厦的局部扩充和装修。毫无例外地,这些著作出版后也都一一遇冷,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在这之后,叔本华又花了六年时间,对之前积累的散论文稿进行了梳理和增删,并冠以《附录和补遗》之名,于1851年出版,时年已六十三岁。鉴于之前那些作品的滞销,出版商对叔本华这部封笔之作只印了区区七百五十册,且只支付十册赠书,稿酬为零。然而,正是这部著作得到了英国评论家约翰·奥森弗德的赞赏,叔本华的哲学才墙内开花墙外香,从此一举成名,并给他带来了世界性声誉——叔本华的话也终于得以应验:“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为它长久存在。”

《人生的智慧》一书即取自《附录和补遗》,它其实也独立成书。在此书中,叔本华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这本书讨论的问题也与我们世俗的生活最为接近:比如财富、名声、荣誉、健康、养生,以及为人处世所应遵守的原则等。而且,叔本华罕见地放弃了其一贯的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态度,尽可能地从世俗、实用的角度展开表述和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普通大众阅读——尽管这世界如此错综复杂、众说纷纭,各类世俗话题、人情世故让人欲罢不能,但经过这位思想大师深刻而通透的讨论之后,无不变得清晰明了,话题也几乎穷尽矣。

叔本华同时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思想一贯以冷峻、简明、流畅著称,他的著作中每个字、词的使用都相当精确考究,但又不失自然;遣词造句莫不具备鲜明的思想特征和人格魅力。叔本华在进行思想推论时,其缜密的思维在细节之处一一显现,推理环节相互呼应、丝丝入扣,加上辛辣的讽刺和黑色幽默,往往都是浑然天成,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

我们认为,译著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重新定义——尤其是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代。我们坚信,无论多么艰深的理论或者思想,如果不能在当下找到回应,将最终变为故纸堆。为了让年轻的读者朋友阅读到原汁原味的叔本华的思想,我们特意在德文原版的基础上重新翻译,并将英文版作为适当参考。

为保持译著的完整性,本书在出版时没有作大的删改,敬请读者朋友们体谅。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如下人员提供了帮助,在此谨表谢意(排名不分先后):

王刚 王丽 齐小雷 李世忠 刘佳 杨春秀 罗园月

赵纯爱 徐小平 梁江丽 隆琦 彭婷 廖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