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铁血宰相俾斯麦(上)
6380000000001

第1章 原序

一幅精心描绘、立体分明的画像,画着一个全身披挂的人物,在黯淡不明的光线中更凸现出来。奥托·冯·俾斯麦长得很像伦勃朗画中的人物,他也只适合用这位画家的画风来描刻。在之前的八十年间,党派的怨恨,如闪电般围绕着他。他在世的时候,很少有人会爱他,因为他很少去爱别人。在他死去之后,人们指责他,把他看成个石头人似的,因为他们难以对他的内心世界做出合情合理的诠释。所以他在日耳曼人眼中,成了一个石雕般的英雄。

我这本书就是要描绘一个因得胜而神采奕奕的将军形象。在这本书里,我把俾斯麦写成是一个浑身充满着骄傲、勇敢和怨恨的人——这三种元素就是他所有行为的缘由。至今,对于俾斯麦的功过得失,人们褒贬不一,如果要想真正了解他,我们很有必要对他的精神做一些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日耳曼人而言,俾斯麦担任了决定他们命运的角色,学会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他的真实性格,并非带着爱憎写出来的失真性格——很有必要。

英雄人物常常是历史因缘际会下的复杂产物,比他背后的社会制度与其所拥有的历史功业更为繁复。我们不用旧式研究,不需要在写作中添加许多注解,我们认为今天应当绘出这种人物的具体形象,作为世人的榜样和警告。私人的一面与政客的一面是分不开的,情感与行为是互相关联的,公与私的生活同时进展。而绘人物像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从研究者提供的众多材料里,塑造出一个整体的形象来。

到1830年初,俾斯麦的性格已经基本定型,在此前的十五年间,则有很激烈的波动。此后,俾斯麦要做的不过是把刻好的线再弄得深一些。我们之所以要把他的少年时代(即没有从事政治活动之前)说得尽可能详细一些,而不是像其他大部分传记那样只有寥寥几页,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只有一位作家曾经生动地描写过俾斯麦的心理——就是被人误会的克来因·哈丁根,他利用他当时所能见到的所有文献写成一部俾斯麦的传记。1911年,我自己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描写俾斯麦那种令人难以猜度的性情以对抗关于这位“铁血首相”的野史。十年之后,我创作了一部关于俾斯麦的戏剧,曾经希望能够在德国舞台上演。

我较早的著作是不谈政治的,现在却有所不同。现在出版的这本书里,并没有使用我第一本关于俾斯麦的书中的内容,而是用新的见解写成的。两本书只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基于同一个观点:俾斯麦拥有旁人难以猜度的个性。因为环境发生很多变化,所以对俾斯麦做一个新颖且更具批判性的描写变得十分必要。欧战之后,关于俾斯麦的功过我们了解了更多,很多自传和其他相关文件被发表,我本人的眼界也有了新的拓展,这些都对新传记的写作有所贡献。

用新的见解描绘出来的俾斯麦,形象愈发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满足于雕刻一座静止的石像,而是苦苦追寻一个奋斗家的功业。俾斯麦的一生,难免让人迷惑,因为他永远在不停地奋斗,有时打胜仗,有时也打败仗,他有着永不停止的激情,而且永不满足于现状。大多数时候,他十分明智敏锐,但有时候也办错事,但即使办错了,也总是带着他那种天才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