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新法则
6389600000006

第6章 定式效应

有这样一个测试题: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个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在100名被测试者中只有两人回答正确!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解答如此简单的问题反而不如一个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在作怪。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式去推想,自然得不到正确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式的限制,因而立刻就得出了正确答案。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和认知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式。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心理定式在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里是普遍存在的。

心理定式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但它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寻求其他“途径”。

人们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受“定势效应”的影响,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式的影响。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

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丑恶心态……

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邃,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人生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如此戏剧性的截然相反,可见心理定式对人们认知结果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因此,不管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克服思维定式,这样才能使思维更开阔、更深刻、更灵活、更敏捷,才能使我们少犯判断上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