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FBI记忆课
6392300000010

第10章 FBI教你时间规划的记忆方法(2)

以此类推,直到记忆完所有组数的单词。还有一种方法叫做黑白循环记忆法,主要还是记忆单词,记忆者可以根据大纲对词汇的分类,找出需要记忆的重点词汇,抛开干扰,对不同级别的单词进行先后记忆,进而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该记忆方法主要是根据记忆者自身对单词的汉语意义和用法的掌握程度来分类,能够说出其汉语意义及用法的单词可划分到白词的行列里,否则就属于黑词,假如只能说出部分意义,就属于灰词。

划分完毕之后,先记忆灰词,要将这些灰词全部转化为白词,这样以后再去攻克黑词,黑词再变为灰词,灰词再转变为白词。这样一来,所有的单词就都变成了白词,成功地成为你记忆中的一部分。当然,你也可以在记忆灰词与黑词的时候,把它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再按照以上我们介绍的两种方法加以记忆。

使用这种循环记忆法时,面对的识记材料可能很集中,量也很大,所以,有人认为循环记忆法耗费时间和精力,容易使人望而生畏。但实际上,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要领和技巧,每天挤出半个小时、45分钟或一个小时,通常就能够保证效果。

不过,也有很多运用循环记忆法成功的人,他们认为,选对时间很关键。比如,在任务不是很繁重的时候,感觉没有压力的那一天(节假日、休息日等);晨起的一段时间非常适合循环记忆;晚上入睡前那段时间也可以拿来循环记忆。而无论你选择的是什么时间,都必要是适合自己并且是大段集中起来的时间。

除此之外,FBI记忆专家提醒我们还要注意几点:

1.循环记忆法比较适合用来预习新的知识或者是进行阶段性复习和总复习。尤其是在考试之前,利用循环记忆法集中复习和整理已学的知识点,巩固了记忆,也增强了自信心。

2.循环记忆法需要记忆的对象往往是集中的,因此,要提醒自己坚定信念,千万不要产生畏惧心理,“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不断暗示自己可以!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需要识记的内容分类、排队记忆,容易记的分成一类或一组,有难度的也分成一类或一组,这样记忆起来就提高了速度,整个循环也更有效率。

4.分组时要注意每组的量。如果是单词,通常以每组3个到5个单词为最佳,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能力强可以多点,比如增加到7个,能力稍微弱些就可以少点,比如3个即可。初次尝试的朋友最好少点,以后再逐渐增加,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量为准。

5.如果是使用循环记忆法记忆英文单词,不妨找个伙伴,一个人说汉语,另外一个人要立即说出对应的英文单词,如果确实答复不上来,说汉语的同学可以给出提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精力保持集中,而且还避免了单独记忆时偷瞄的现象,提高记忆的效率。

FBI教你间隔交替的记忆法

在FBI记忆训练课程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捷瑞前年参加了一个暑期夏令营,和来自各个地方的营友相处了一个多月,大家每天在一起,聊得很熟。当时,和捷瑞一起参加夏令营的还有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汤姆,但汤姆很不幸,在夏令营的第二天就开始发烧,估计是水土不服,期间捷瑞很热心地照顾了汤姆两天。

夏令营结束之后,捷瑞便回到家乡工作了,而汤姆为了感谢捷瑞在自己生病期间的照顾,还特意从家中寄来了洗好的照片、一些信件和明信片。大概半年之后,捷瑞因公事出差,在纽约机场遇见了另一个营友凯特,可是捷瑞却没有第一时间认出来。而在那天,捷瑞在机场遇见的并不是只有凯特,还有汤姆,可捷瑞对汤姆的印象却是很深的,在候机厅的门口第一眼就看到了汤姆,而汤姆也很快认出了捷瑞。

捷瑞为什么对汤姆印象深刻,而对凯特就比较生疏呢?原因是捷瑞与凯特是一次性接触,而与汤姆则是间隔接触,因此产生的心理印象也就不一样。所谓间隔接触,其实也叫做间隔交替,这是一种建立在“记忆心理学”基础上的科学方法。FBI记忆专家认为,如果将其应用在记忆上面,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记忆方式,即间隔交替记忆法。

FBI记忆专家站在心理学层面上分析认为,人们在记忆的过程中,后记忆的事物会受到先记忆的事物的抑制作用,被称为前摄抑制现象;而先记忆的事物同样也会受到后记忆事物的影响,被称为后摄抑制现象。

另外,人们更容易记住的往往是开头和结尾的那部分,中间的记忆是受到“前后夹击”的,所以印象通常也就没有那么深刻了。

我们在第一节中讲到记忆的“事件边界”,其实交替记忆法也正是依据该原理,在记忆被切割的一前一后,即在事件转换时记忆,效果更好。

交替记忆法也叫分布记忆法,是一种重视首尾的科学记忆方法,即将不同性质的识记材料按照时间加以分配,进行交替记忆,减少中间部分,增加前后记忆的部分。所以,为了降低中间记忆部分遭到的前后抑制作用,FBI记忆专家建议采用间隔交替法。

比如,如果我们长时间单纯记忆一门学科的知识,很容易出现大脑疲劳的情况,因为性质相同的材料对大脑的刺激很单调,时间长了,大脑中对应区域的负担就会加重,由兴奋逐渐转入保护性抑制的状态,即头晕、思维缓慢、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此时,如果我们稍作休息,或者做点别的事情,或者是记忆另外一门学科的知识,大脑的混沌状态就会得到改善。生活中我们也许都有类似的经历,这个时候如果再强行记忆,效率就会降低,甚至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看了些什么。

FBI也做过类似的实验,某份需要识记的长篇材料,每天阅读68遍就可以达到背诵的程度。但如果是每天读上几个段落,三天内阅读次数达到38遍就能够全部背诵了。值得注意的是,后者的记忆效果要明显比前者好,不但记忆速度更快,而且记得更牢。实验证明,分而治之的记忆方法要比一次性突击的方式可取。当然,如果在你背诵古文感到疲惫时,不妨拿出其他科目的材料进行交替记忆,这样同样可以使大脑转换状态。

中国有名的教育家丰子恺就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记忆方法,后人称之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也即分布记忆法。在开始记忆的第一天阅读10遍,第二天和第三天各阅读5遍,到了第四天再阅读两遍,加在一起总共是“二十二遍”,而四天之后丰子恺便可以背诵了。这样的记忆方法省力,而且非常科学。

分布记忆法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也可以叫分散记忆。但是,这种分散记忆也不宜太过分散,有时候识记材料很短,便不适合采用这种记忆方法;此外,间隔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太长容易造成遗忘。那么,究竟该如何巧妙地利用这种分布记忆法呢?来看看FBI记忆专家给我们的建议吧!

第一,把重要的内容或事件放在最前面或最后去记忆,如果要一次性记忆数个单词或题目,可以自行设置多个开头和结尾;如果希望别人记住自己的话,就可以在开始时说一遍,再在结尾的时候强调一下。

第二,在记忆大量材料内容或篇幅较长的文章时,采用分布记忆法,最好别集中记忆。这样一来,记忆的每一部分都有开头和结尾,记忆起来就比较轻松。

第三,记忆材料要合理分配,前后记忆的材料内容要在性质上尽量有所区别。比如,刚刚背诵了历史知识,接下来就最好不要马上记忆语文课文,防止材料之间相互影响。

第四,记忆时间也要合理分配。人在早晨时分很少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晚上学习完毕之后便可休息,没有后摄抑制的影响。因此,根据分布记忆的原理,早上和睡前应当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抓住这两个阶段,也可以大大提升记忆力。此外,人的大脑在长时间使用之后需要休息,所以中午午休之后的时间也很不错。

事实上,分布记忆也包括了分段记忆,只不过原理略有不同。分布记忆主要是根据人们的记忆时间来加以记忆,而分段记忆法则是依据记忆容量进行记忆的。

每个人平均一次的短时记忆容量是“7±2”,不管是记忆单词,还是记忆数字,当记忆的项目由7提升到8时,错误率也会跟着提升。生活中,当你面对诸多需要记忆的材料时,多半都会有一种“不知该从何记起”的感受,甚至有些人会被吓住,认为自己根本就不可能记得了这么多。其实,问题并不是需要识记的材料多少,而是我们究竟该如何去记忆。

由于一个人一次性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FBI记忆专家认为,面对长篇识记材料,最好首先对材料进行分段。也就是把材料分成若干个部分,大段化作小段,小段再化作更小的段落,记完一段再记忆另外一段,依次展开。譬如,我们在背诵长篇课文时,如果急着想整篇背诵,就比较困难,但如果我们把课文划分一下层次,每个层次里有几个段落,然后再一段段、一层层地记忆,这样逐步记忆就会比较省力。值得注意的是,分段的格式并没有特定的要求,因人而异,关键是有助于自己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