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参照书
6401500000015

第15章 常见病防治(三)(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临床上以高代谢症群、神经兴奋性增高、甲状腺肿大、不同程度的突眼症为特征。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尤以20~45岁的中青年女性最常见。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可有以下临床表现:

(1)精神、神经系统。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神经过敏、急躁、精神紧张、多言善动、思想不集中等。严重者可见忧郁、狂躁。双手臂面前平举伸展时有手指细震颤。腱反射亢进。

(2)高代谢率症群。怕热多汗,皮温增高,皮肤湿润,颈、脸皮肤潮红,可有低热,多食易饥,体重减轻,疲乏无力。

(3)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呈弥漫性、对称性、轻度至中度肿大、质软,表面光滑,吞咽时上下移动,在腺体两侧外上下可扪及震颤和听到血管的杂音。

(4)眼征。眼裂增宽,伴突眼,两眼聚合欠佳。

(5)心血管系统。心悸,心动过速,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第一心音亢进,常有收缩期杂音。

(6)其它如消化、内分泌、运动系统等也可出现异常表现。最严重的是以上症状加剧加重,出现甲状腺危象,可危及生命。

治疗本病可给予抗甲状腺药物,甲基或丙基硫氧嘧啶,每日300~600毫克,或他巴唑、甲亢平,每日30~60毫克,分3~4次口服,直到症状缓解,逐渐减量,一般疗程1.5年左右。精神紧张或高度兴奋者,可给予镇静剂,心率过快者可给心得安等。

甲亢患者平日常应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内伤。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或五味偏嗜。补充足够的热卡和糖、蛋白、B族维生素,忌进辛辣燥热之品。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是由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所致的以机体代谢率降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简称甲减。如根据发病年龄、病理生理改变的不同,可将本病分为呆小病、幼年型和成年型3类。

本症幼年发病可由于甲状腺激素影响脑发育及骨骼形成,因而幼年发病者表现为智力障碍、痴呆、身材矮小、眼距宽、鼻梁塌陷、唇厚、舌大外伸、表情呆滞、聋哑等。

成年发病时起病缓慢、隐袭。早期症状轻微者由于垂体代偿性分泌TSH增加,尚能维持甲状腺激素在正常范围。病情进一步发展,早期表现为出汗减少、乏力、怕冷、嗜睡、智力减退、体重增加、便秘。严重者呈黏液性水肿面容:面颊及眼睑浮肿、眼裂变窄,鼻翼及唇变厚,舌大而发音不清,声音嘶哑,毛发稀疏干脆,睫毛和眉毛1/3脱落。皮肤呈蜡黄色,粗糙而少光泽、干而厚、冷而鳞屑多,以手、臂、股部明显,有非凹陷性黏液性水肿。神经精神系统表现为反应迟钝,理解力和记忆力减退,视、听、触、嗅觉均迟钝,伴耳鸣、头晕。患者可呈抑郁,易激惹、痴呆、幻觉、精神失常。跟腱反射减退,脑电图异常。血液系统表现较轻,中度贫血,少数可有恶性贫血。消化系统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顽固性便秘,少数发生麻痹性肠梗阻。泌尿系统表现为肾血流量降低,酚红试验延缓,轻度蛋白尿。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动过缓、心音低钝、心输出量减低、循环时间延长。心电图表现为低电压、P—R间期延长、QRS波时限增加。

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孕妇要供应足够碘化物,妊娠后期应适量加服碘化钾。

以手术或131碘放射治疗甲亢,必须恰当处理切除的多少和131碘的剂量,以免处理过当,导致本病的发生。

本病的治疗主要以中医药治疗为主。

(1)气血两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反应迟钝,面色萎黄,纳呆便溏,手足不温,月经量少或闭经,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

方药:党参、黄芪、丹参各30克,白术、茯苓、熟地、白芍、当归、山药各15克,川芎10克,肉桂5克,砂仁、甘草各6克。

(2)脾肾阳虚。精神淡漠,神疲嗜睡,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皮肤粗糙,肿胀,腹胀,纳呆,腰脊酸痛,面部臃肿,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而缓。治宜温肾助阳、益气健脾。

方药:附子、桂枝、仙灵脾各10克,党参、黄芪各30克,白术、茯苓、熟地、菟丝子、泽泻各15克,砂仁、干姜、甘草各6克。

(3)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怕热,视物不清,口干舌燥,月经量少,舌偏红少津液、苔薄黄,脉细数。治宜滋肾益肝。

方药:熟地、山药、枸杞子、菟丝子、白芍、炒枣仁各15克,鹿角胶、肉苁蓉、山萸肉、杭菊各10克、黄芪、丹参各30克,甘草、柴胡各6克。

急性甲状腺炎

急性甲状腺炎是咽头和甲状腺附近发生病变,细菌侵入甲状腺内而使甲状腺发生急剧肿胀的疾病。

患者除高烧外,同时前颈部有剧烈疼痛、肿胀并变红。另外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加,红细胞的沉降速度加快,类似败血症的剧烈病像。

治疗本病可行局部穿刺排脓,根据细菌的性质可使用抗生素。症状严重时,可用手术切开,并使用抗生素。在很短时间内即可痊愈,其后可完全恢复正常。

慢性甲状腺炎

慢性甲状腺炎是整个甲状腺出现程度不同的硬化和肿胀的疾病。原因不明,大都认为是一种自我免疫性疾患。多见于中年以后及女性。

患者只是甲状腺肿胀,没有其他的特别症状。只要摸一下甲状腺,由于整个甲状腺或者部分甲状腺的硬度增加即可确诊。如果长期不治,也可引起甲状腺功能降低症。

治疗上通过服用干燥甲状腺粉末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即可减轻症状。不过,一旦停止用药,就有可能复发,所以要终生用药。

维生素B2缺乏症

如维生素B2缺乏,一般症状有全身倦怠感、疲劳感、无力感等,但其症状主要是表现在皮肤和黏膜上,如外眼角糜烂、角膜周围充血、嘴唇糜烂和变红、嘴角糜烂等等。舌头会变成紫红色,有些疼痛。此外,在眼皮、口鼻、肛门、阴道等皮肤和黏膜的移行部也可见溃烂等等。

确诊为维生素B2缺乏症以后,通过内服和注射维生素B2剂均有效,但如果能同时给予维生素B1和B6以及烟酸等其他维生素效果更佳。

维生素C缺乏症

如果缺乏维生素C,骨骼组织会变脆,骨骼和牙齿会发生变化。毛细血管变脆容易引起出血,最终导致坏血病。

初级阶段有倦怠感、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等,最终会出现皮肤苍白、可见点状出血。病情进一步发展,皮下出血范围会变大,肌肉内和关节内也可出血,牙床上发生出血,牙齿松动。

在治疗上,在内服或注射维生素C剂的同时,只要摄取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品即可恢复。

八、神经、运动系统疾病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为发生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病因不明;后者多由炎症、外伤、肿瘤、血管病等引起。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骤然发生的剧烈疼痛,呈切割样、针刺样和阵发性。每次发作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可连续多次发作。从事一些涉及三叉神经运动功能的动作(如刷牙和咀嚼)或触及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内的一些触发点可激发疼痛的发作。严重者在发作时伴有同侧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缓解期正常。随病程进展,缓解期日益缩短。病症多为单侧性,个别病人可先后或同时发生两侧疼痛。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见于青壮年,疼痛的部位、性质及触发点与原发者相同,但疼痛较持久。

三叉神经痛患者应保持情志舒畅,尽量避免触及“触发点”;饮食应清淡而富有营养;起居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室内环境应安静、整洁,空气新鲜。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卡马西平:为首选药物,初服100毫克,每日2次,服1日以后每日增加100毫克,直到疼痛解除。每日最大量不应超过1000毫克,可逐渐减小药量,确定最小有效量维持。但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造血功能,孕妇忌用。

②苯妥英钠:初服100毫克,每日3次;如无效可每日增加100毫克,最大服量不超过每日600毫克。如产生头晕、行走不稳、眼球震颤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减量到中毒反应消失为止。

③如以上药物无效,可用氯硝西泮,每日4~6毫克,副作用有嗜睡和步态不稳。

(2)中医药治疗。

①风寒阻络:颜面阵发性疼痛,紧束感,遇寒则甚,遇热稍减,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川芎20克,荆芥、防风、羌活各10克,白芷12克,薄荷、生甘草6克,细辛3克,全蝎5克,蜈蚣3条。

②风热伤络:面部灼热疼痛,遇热则甚,恶风,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散热、通络止痛。

方药:桑叶、白菊花、连翘各12克,薄荷、生甘草各6克,苇根15克,忍冬藤20克,蔓荆子10克,川芎9克,全蝎5克。

③痰火上扰:面部阵发性闷胀灼痛,常进食时发作,局部喜冷凉,头晕,口渴不欲饮,时吐痰涎,胸脘满闷,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治宜化痰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半夏、川芎各10克,茯苓15克,橘红、枳实、竹茹、瓜蒌、厚朴各12克,全蝎5克,甘草6克。

④肝胆火炽:颜面阵发剧痛,刀割样,灼热感,烦躁易怒,胁痛口苦,头晕目赤,咽干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止痛。

方药:栀子、黄芩、柴胡、菊花、僵蚕豆各10克,石决明(先下)、生地、白芍、龙胆草各15克,木通、甘草、蝉衣各6克。

⑤阳明胃热:颜面灼痛,前额胀痛,齿痛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或燥,脉弦滑。治宜清胃泻热。

方药:生石膏30克,川芎9克,薄荷12克,生地、菊花各15克,丹皮10克,生大黄(后下)、甘草、黄连各6克。

⑥阴虚阳亢:颜面灼痛伴抽搐,头目眩晕,面色潮红,腰膝无力,耳鸣失眠,舌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方药:生熟地各16克,知母、丹皮、元参、蜈蚣各10克,青葙子、龟板(先下)各20克,全蝎5克。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共有12对,在胸部和腹部成带状盘绕,其中神经痛多发生在5~9肋间神经。一般为一侧性,多发生在右侧。肋间神经痛大都为疾病引起的症状性神经痛,所以当出现肋间神经痛时,一定要查明病因。

沿着肋间神经发生带状疱疹后,有时可发生神经痛。也有因感染、外伤和手术等引起的肋间神经炎而导致神经痛。既有因缺少维生素的代谢性神经炎以及由酒精、铅等中毒性神经炎等所引起,也有因胸膜炎和肋骨、脊椎、脊髓、脊髓膜等炎症或肿瘤等所引起。

此外,还有因肋间肌和皮下组织的结合炎症引起肋间神经痛。因此,一定要认真检查致病原因。

本病无前驱症状,沿肋间神经走向可突然出现剧烈疼痛。肋间神经虽是由脊髓前根与后根结合而成的一根神经,但后根受到刺激后也可引起类似肋间神经痛那样的疼痛。若前根受到刺激,可以出现同部位的肋间肌与腹肌痉挛。

交感神经同时受损时,可伴发血管扩张和收缩。压痛点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异,可在脊椎两侧、肋间神经中央、胸骨侧或腹直肌(沿腹中央纵走的肌肉)附近等。当压迫这些部位时,就会出现疼痛。

治疗肋间神经痛,一般是对致病因素进行治疗,一旦消除了致病因素,肋间神经痛也就不治而愈了。

对致病原因的治疗由于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对既存的疼痛可并用镇痛药、镇静药等对症治疗,也可用维生素B12(痛痉宁)等,植物神经阻滞剂对此也有疗效。

患者要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刺激,睡眠要充足。疼痛频发时容易出现不安,要注意保持精神稳定,注意保温。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是身体中最长的神经,在各个部位都容易受机械性压迫或炎症影响而引起神经痛。很少有原发性,大多数因某种原因所致。

致病因多种多样,其中最多的是椎间盘脱位,约占80%。因脊椎变形症、腰椎结核、骨盆、脊髓、脊髓膜疾病等使坐骨神经受到压迫或发生炎症,也可引起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鞘的肌膜与肌肉等炎症也是致病原因之一。因挫伤或剧烈运动以使坐骨神经发生障碍,也是引起神经痛的原因。

此外,还有糖尿病、动脉硬化、梅毒、中毒、炎症等各种原因。因此,为鉴别这些疾病需做各种检查。

疼痛主要是由臀部向下肢后部扩散,一般越向股部、下腿部扩散越痛。疼痛剧烈时,不能站立与行走,但下肢不致麻痹。因疼痛下肢大都弯曲,若伸直,疼痛则加剧。若伸直下肢髋关节屈曲时,大腿后面可出现剧烈疼痛,这叫作拉塞格氏征,以协助诊断。咳嗽、打喷嚏、用劲、排便等都可加剧疼痛。站立时疼痛侧下肢不能承受压力,所以有时可见脊椎弯曲与骨盆突出。

治疗要针对病因。疼痛严重时,根据症状可使用镇痛药和镇静药,对局部封闭也有效。进行腰部硬膜外封闭时,作为合并症有时可出现血压下降、恶心、呼吸停止等,所以封闭后至少在1小时内要注意血压、呼吸、脉搏等变化。此外,为了缓和疼痛可用腰圈固定控制腰部运动。疼痛严重时,要注意安静、保温。

脑血栓

脑血栓是在脑血管、血液成分及血液动力学等改变的情况下发生的。

本病常见于高血压病及动脉样硬化的中老年人。60岁左右发病率较高,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50%。某些颅内感染和头颈部外伤等,也可引起脑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