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养生保健知识
心理健康为何能促进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会导致各种疾病。
压抑情绪容易生癌
许多的癌症患者在患癌之前有过重大的精神打击,可以说明“压抑的情绪容易生癌”。几乎所有病的病因都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因素,比如,长期情绪压抑、家庭不和等等。
急性子易患高血压和心脏病
急性子是A型性格的突出特点。这种类型的人争强好胜,情绪急躁易怒,工作、学习生活长期处于紧张之中,因而易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紧张、抑郁、烦恼等不良情绪会促使各种疾病发生。紧张、烦恼、焦虑、压抑的不良情绪,使人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器官如胸腺、脾、淋巴结的重量显著减轻,从而导致全身的防疫能力降低,疾病乘虚而入。
良好的情绪可以防病
情绪能致病,也可以防病。良好的情绪是维持人的生理机能正常运行的前提,有85%的疾病患者可以通过自身机能调节而获得痊愈。“乐以忘忧”,“笑一笑十年少”,都是讲愉快情绪的卫生保健作用。一个人处于情绪舒畅愉快的状态下,其大脑功能是完善的。完善的大脑功能,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调节,促进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发挥正常效能,协调平衡、延缓重要脏器的病变过程,避免或减少动脉硬化和其他恶性疾病的发生。为了身心健康,应该注意培养自己乐观主义精神,及时克服情绪、情感上的各种困扰和危机。
养生与养心相互促进的关系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养生之道、养生方法也日渐增多,像食疗、药疗、气功、坐禅、健身运动等等,使生活异彩纷呈,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防病强身的作用。然而,健身锻炼也好,食疗药疗也好,期望它们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是在心理健康、精神愉快的前提下。一个整天心浮气躁、焦虑不安、悲悲戚戚的人,不管服用何种“灵丹妙药”,无论用何办法滋补,也是绝对无法实现精神焕发、体魄健壮的。
养生必须先养心,养身与养心相结合,才能达到在养生意义上的心满意足。什么是养心?心就是心理精神状态!养心即是通过各种怡情养性的手段,努力使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精神愉悦,保持昂扬向上的思想意志。正如现心身医学所指出的,真正的健康,必须是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完满结合,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心与身紧密相关,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能至关重要地影响他身体内部的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而这个系统则决定能否保持机体各个器官的协调关系,保持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决定是否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各种外来刺激及致病因子做出有效应答。
保持良好心境的方法
情绪、情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与观点的主观体验,健康心境的突出特点是:开朗豁达,乐观自信,情绪稳定,明智热情,谈吐幽默、风趣。如果情感丰富、强烈而又易变、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又较差,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一些情绪危机。所谓情绪危机,是指人的心理经历了极度的波动,其中包括紧张、忧虑、烦恼、愤怒、悲哀等。这些不良情绪使大脑的左右半球处于不协调状态,压抑阻碍了人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识机能,同时使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对学习、生活和健康等带来十分不良的影响。如何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境呢?
加强修养法
人的情绪产生主要是由活动的成败、人际关系的好坏、自然环境、身体状况、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引起的。除此之外,还受个人思想修养的影响。胸怀狭窄、斤斤计较的人,易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经常处于抑郁愁闷的情绪之中;反之,心胸豁达、志向高远的人,能容事容人,舍名舍利,即使在困难和不利的条件下,也能保持乐观、愉快、朝气蓬勃的心境。因此,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就要加强修养、放眼未来,目标远大,以理制情。
知足常乐法
期望>实际→失望;期望<实际→知足;期望=实际→不以为然。因此,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和期望要适宜、适中,不可过高地苛求。否则,脱离实际,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挫折感就越强。常言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知足常乐”。
奋斗常乐法
满足是一种乐,追求也是一种快乐。人们在追求新知、追求技术的精益求精、追求事业的不断进取中,获得充实感、收获感,从而享受到奋斗的乐趣。这叫“常乐于不知足”。求知求业的奋斗之乐,也能冲淡、抵消其他方面的不乐。人生在世,总得有所追求、有所奔头。哀莫大于心死,没有目标,必死必哀。
合理认识法
任何事物都有合理的、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不利的一面。明智达观的人总是善于从不利中看到有利,从不合理中看到合理的因素。思想就会十分开阔、乐观。
精神发泄法
当心中有了烦恼或怨气、怒气之后,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渲泻出来,以达到心理平衡。渲泻的方法很多,可找亲朋、好友倾诉,并接受他们的劝告;也可直接找发生矛盾的对象进行心平气和地交谈,以解开疙瘩,消除误会;还可利用写信和日记的方法,将自己的苦恼发泄给可以保密的纸张本子。人的不良情绪及时发泄出来,就得到了一半的调节。
转移注意法
当人的情绪烦闷或激动时,可以强迫自己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上去,如看电视、听音乐、下棋、打球等有意义的活动。能把有机体的活动转移到另外的系统上去,可排遣有害的情绪紧张,使人恢复正常的状态。
自我疏导法
就是利用自我暗示或自我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控制不良情绪。如利用数数、饶舌、深呼吸等方法,来缓解临场前的紧张情绪;步人赛场感到紧张时,可反复暗示自己:“沉着、冷静、别紧张,我会成功的。”这样,情绪就会放松下来。
大笑放松振奋法
当自我感到心境很坏、情绪处于低潮时,可强迫自己真诚地笑,由微笑开始,越笑越强烈,最后变成大笑。利用这个技巧可以使自己振奋起来。另外,还可以使全身放松。放松的技巧是:从手到头,再到脚趾,先使肌肉绷紧,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慢慢放松。这样就能减缓气愤和畏惧的程度。
“六心”为何有益健康
信心
对生活抱有十足的信心,什么关口都能渡过,这种信心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是坚韧不拔的精神支柱。
粗心
在日常生活中,能将就则将就,不挑剔不刁难不计较不责备,不生疑无忌讳。
善心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好事做过、心里坦然。同时,也能博取别人的相助和关照,融洽人际关系,宽松生活环境。
舒心
人人都有烦恼事,家家都有难念经,要能自我调节,将烦化乐,把忧转喜,难经顺念,眼里总是叶绿花红,心中常刮宜人春风。
童心
像孩子一样,天真活泼、纯洁无邪、无忧无虑、无怨无恨,并向上进取、不甘落于人后。
欢心
豁达乐观,常喜无愁。一切都顺心如意,纵有不快,也一笑了之。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什么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法律的等诸多因素均能对心理健康构成冲击和影响,主要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功能逐渐减退
人的脑细胞从40岁以后开始减少,到65岁后减少特别明显,使脑功能出现变化,思维能力下降,自我控制能力变差,情绪变化快,记忆力减退,出现心理问题。
个人感情生活突遭变故
如失恋、丧偶、失去子女、父母离世等,都会使人的精神受到明显的刺激,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家庭、社会关系突变
由于家庭、社会关系突变,关系失调,这突如其来的影响必然伤害心理健康。
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降低
随年龄增高,必然会因劳动和自理能力下降而要求别人帮助,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意识激增
人们为了工作和生活,经常在市场经济中进行竞争,接受来自各方的刺激,心理压力在不断上升。
处于信息时代
人们每天要接受大量信息,整天在忙碌着,大脑处于紧张状态。
人际交往频繁,关系繁杂
由于要应付更多的交际和人事关系,思想压力增大。
由于企业经营体制变化
工作有定额、定量,出现繁忙状态,工作紧张将造成一种精神负担,会导致不平衡的心态。
从上述因素中可以看出,心理社会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七情”即喜、怒、哀、忧、惊、恐、悲,这些由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影响和冲击后表现出的心理活动特征,对人体的生命指标和生理及生化指标均有显著的影响。喜时:呼吸、脉搏、血压、新陈代谢等都比较正常、协调、平稳;忧、哀、悲时:伤脾胃,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人体生化调节功能失常;怒、惊、恐时:伤肝、伤心、伤肾,血糖、尿糖升高、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这充分证明了心理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如何从心理卫生中获得健康
人体的健康不仅是指躯体生理上的正常,而且还应当有正常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我国的传统教育自古以来都倡导培养“体魄健全”的人,这里说“体”,就是指人的躯体或体格,“魄”就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或人格。一个人有健康的身体或强壮的体格固然重要,但具有健康的心理或健全的人格同样也是重要的。总之,只有体魄健全的人才能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一个人要达到“健康”的要求,单纯讲求生理卫生是不行的,还要讲求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应该注意以下卫生:
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在社会实践中取得正确的认识,以便作正常的有效的反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退缩、不幻想、不逃避,面对现实,以切实积极的方法给以处理,在一定情况下采取心理防卫措施以缓冲矛盾,取得转机。
自知、自爱
自知即是自己了解自己,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既不妄自菲薄、自我轻视,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退缩、畏惧,又不自命不凡。悦纳自己、爱惜保护自己,重视身心健康,珍惜自己的信誉和形象。自爱包括自尊、自信、自制。
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常的心理应该有朋友来往,乐于助人,也能接受别人的情感和帮助,在和别人相处时持善意、热情、诚恳、宽容的态度。因此,能够与他人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
积极劳动
人的大脑和各器官是在劳动中发展的,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充分地发展也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感知觉剥夺、智能及肢体器官不被利用,人的整个心理能力都会明显降低。只有在劳动中通过才能的运用才能使个体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使人增强自信心和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劳动不但可以加强个体与现实的联系,而且也可以使人摆脱过分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消除不必要的忧虑。
二、心理养生保健方法
从友谊获得健康法
吸烟、酗酒、饮食不当不利于健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人们思想感情上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持可以促使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有知心朋友可以诉说心事的人,一般不容易沮丧。
一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如在恋爱中遭到挫折、近亲好友去世、生活中发生重大的变故、工作上或家中有不愉快的事等,好朋友的帮助可以起到良药的作用。
交知心朋友并没有什么捷径和诀窍,但需要时间和努力,彼此互谦互谅,在接触中加深了解,如果有了心事不愿找人谈,有意躲避别人的帮助,不愿意接近别人,那就应该寻找原因。孤僻和友谊是互相矛盾的。
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和养成习惯,其中对友情的重视、对友谊与健康的关系要不断提高认识,要多交几个知心朋友,并保持长久的友谊,以促进健康和长寿。
纠正心理缺陷的方法
心理缺陷
是心理上有不健康的表现,在对己、对人、对社会失于常态,适应社会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低下,但又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称之为心理缺陷。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形形色色的表现。
心理缺陷者由于不能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所以常造成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紧张、精神效能降低、事业不能成功等结果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及时纠正,将不但损人而且害己。在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压抑下最终可能诱发多种躯体和心理疾病。更为严重的是,心理缺陷者对子女成长和教育的影响极为不利。在有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的人群中,50%~60%的父母也是有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的。
如何纠正心理缺陷
(1)心理缺陷的危害,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并且人们也深刻地认识到预防和纠正心理缺陷的必要性。要预防和纠正心理缺陷,首要的是识别和认识它。因此要面向社会人群,开展心理门诊及心理咨询,对查出的心理缺陷者,给予其具体指导。
(2)由于性格缺陷是心理缺陷的主导部分,纠正性格缺陷是纠正心理缺陷的主要任务。性格缺陷有好多种类型:
①无力性格:精力体力不足,对客观事物缺乏热情,容易对精神刺激和心身矛盾产生“心理过敏反应”,诱发心理疾病。
②不适应性格:情绪不稳定,判断力差,对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不适应,对精神压力抵抗力差。
③分裂性格:性格孤独,内向,不合群,怕羞,回避与他人交往接触,情感冷淡或淡漠。
④强迫性格:追求自我安慰,易拘泥于小事而不放松,遇事犹豫不决,要求十全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