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大谋略家的故事
6402600000023

第23章 诸葛亮(5)

为了便于蜀汉政府管理和控制这些地区,诸葛亮把原来叛乱地区的4个郡改为6个郡,并派一些当地人或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担任郡守。郡数增加,郡区缩小,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过大、搞分裂割据,这也是诸葛亮加强蜀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有力措施。

为了改变南中地区的落后面貌,发展南中地区的农业生产,诸葛亮还派内地人到那里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那里的少数民族本来采用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法,但他们很快就学会了牛耕,并学会了织锦和其他手工技艺。诸葛亮还注意在这一地区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一来,那些原来居住在深山密林中,过着原始狩猎生活的少数民族,也逐渐迁居到平地,建立村落,从事农桑生产。

南中地区开发之后,给蜀汉政权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当地生产的金、银等矿物,以及耕牛、战马等,都源源不绝地运到蜀中,增强了蜀汉的经济力量。此外,诸葛亮还从当地少数民族中选取一批强壮男子,编成军队,连同他们的家属一万多户,迁到蜀中,以补充蜀汉兵源的不足。这支军队骁勇善战,号称“飞军”,成为蜀军中的精锐力量。

诸葛亮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和抚”政策和措施,对加强祖国西南地区的统一,促进西南各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社会经济的进步,起了积极作用。他在开发西南地区方面的功绩,是应该充分给予肯定的。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南中各族人民对诸葛亮寄予深切的怀念,从南中地区流传至今的许多生动的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中,就可看出这一点。

五出祁山鞠躬尽瘁

北伐曹魏,复兴汉室,统一全国,这是诸葛亮早已在《隆中对》中提出的奋斗目标。

西南地区的叛乱已平定,蜀汉内部也比较安定,而此时(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子曹睿即位,曹魏政局发生了变化,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的一个好时机。经过一番准备,在第二年春天,诸葛亮亲率军队,北驻汉中,伺机进击曹魏。临行前,他向后主刘禅上了一篇奏章,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

《出师表》中,谈到了北伐的目的,表示了自己要不辜负先帝刘备的嘱托,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建议刘禅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采纳忠益之言,不要偏听偏信;要赏罚公平,使宫廷内外执法如一。同时,诸葛亮在表中还推荐了许多贤能的大臣,要刘禅遇事多同这些人商量,然后施行。《出师表》集中地反映了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倾注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心和期望。写得挚切诚恳,感人肺腑,是后世流传久远的名篇。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率军北伐。在出兵之前,他在南郑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商定了进兵之策。为了迷惑曹军,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他命赵云、邓芝带领一支人马,进驻箕谷(今陕西省褒城县北),扬言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北),其实这是一支疑兵。而诸葛亮则亲自带领主力向西北去攻打祁山(今甘肃省西河县西北)。

魏明帝曹睿上了诸葛亮的当。在他得知蜀军进攻后,急令大将军曹真调动关右诸军屯守郿县,堵截赵云、邓芝之军。这样一来,魏国的关中兵马大部分被诸葛亮的偏军牵制在东边了。诸葛亮的主力军兵强将勇,锐气很盛,顺利进入祁山。魏军没有防备,非常恐慌,原来属于魏国统治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继投降,诸葛亮还在冀城收降了魏将姜维。蜀军军威大振,而魏国朝野则为之恐惧,形势对蜀军非常有利。

这一下,魏明帝坐不住了,他亲自到长安坐镇,命右将军张郃率领五万人马,抵御诸葛亮的主力部队。

诸葛亮派参军马谡为先锋,带领军队,进驻街亭(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迎击魏军。马谡自幼善读兵书,谈起军事道理来也头头是道,在南征叛乱时,他曾为诸葛亮出过很好的建议,深得诸葛亮的器重。但他缺乏实际作战经验,又自以为是,既不遵照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把军营盘扎在山上,结果被张郃围困,切断水源,蜀军大乱,被杀得大败,街亭为魏军所夺。

诸葛亮错用马谡,失街亭,不仅仅使他感到终生遗憾,而且留给了后世一个很值得借鉴的历史故事。

街亭之失,牵动全局。不久,曹真在东面又发起进攻,打败赵云、邓芝。前线失利,诸葛亮被迫退回汉中,所得到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又归附魏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回到汉中,诸葛亮严责马谡,下令把他处死。诸葛亮和马谡交谊深,但马谡不斩又不能严明军法,因而马谡被处死之后,诸葛亮流着眼泪亲自为他祭奠,这就是后代所说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顺便提一下,在小说与戏剧中,有“空城计”的故事。说的是诸葛亮在失去街亭之后,沉着冷静,坐守空城,弹琴吓退了司马懿的兵马。其实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司马懿当时驻军宛城,根本不可能与诸葛亮接战。

诸葛亮按军法处死马谡,就上书后主刘禅,请求给自己降职处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并没有动摇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加紧训练军队,申明纪律,等待再次北伐的机会。

这年冬天,诸葛亮深知魏将曹真在石亭(今安徽省潜山县东北)被吴军打败,关中虚弱。于是他又趁此时机领兵数万,杀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包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此次北伐,遭到了魏国守将郝昭的坚决抵抗,加上陈仓城墙坚厚,蜀军围攻了20多天,未能攻下。诸葛亮眼见蜀军粮食将要吃完,又探听得魏国救兵将至,无计可施,只得主动撤兵。蜀军撤退时,魏将王双出兵追击,诸葛亮用伏兵把他杀死。

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31年)春天二月,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发动了第四次北伐。此时魏军西线统帅曹真病危,魏明帝把东线的司马懿调来西线对付诸葛亮的进攻。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知道蜀军远来,粮食接济不便,而诸葛亮急于决战求胜的特点,采取了凭险据守、按兵不动的策略。诸葛亮见没有交战的机会,就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司马懿只是远远跟着,并不靠近和蜀军交锋。每到一处,总是登山挖沟,安营扎寨,待蜀军来攻,又老是不肯出战。魏军将领们都讥笑司马懿,说:“司马公畏蜀如虎,真不怕天下人笑话吗?”司马懿在众将一再请求下,不得不领兵出击。诸葛亮派大将魏廷、高翔、吴班等领兵迎击,魏军大败,损失了许多军械、辎重。

正在两军相持,形势对蜀军有利的时候,不料负责供应军粮的李平督运不力,蜀军粮食发生问题。李平又假传后主刘禅的命令,让诸葛亮退兵。诸葛亮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只好撤兵退回。司马懿派大将张郃追击,进至木门谷(今甘肃天水县西南),被埋伏在此地的蜀军万箭齐发射死。

经过三年准备的时间,到了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天,诸葛亮第五次出兵代魏。四月,蜀军到达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扎下营寨。司马懿率领魏军渡过渭水,背水构筑营垒阻挡,与蜀军遥遥相对。诸葛亮此次出兵,还派了使者去东吴,约孙权东、西配合,共击魏军。殊不料吴军很快被魏军打败而退兵。

司马懿此次领兵拒敌,用的还是原来的策略:坚守不出。因为他知道蜀军粮草运输不易,时间一拖延,蜀军必定粮尽自退。诸葛亮也深知粮草问题的重要。为了解决这一运输问题,他设计创制了木牛和流马,用来运输粮草。同时,他还在渭水南岸“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让一部分军队从事农业生产,作长期同魏军作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