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家校教育智慧丛书)
6403800000002

第2章 前言: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

郁琴芳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形态各异的家庭若想家庭教育成功,秘诀只有一个,就是由合格乃至优秀的家长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做家长,很简单。不管有没有人教过你,也不管你愿不愿意,合不合格,只要生了孩子,你就成了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从生理上讲确实已具备了做家长的资格。

但做家长,也真的不简单。从孩子的健康发展和科学教育的角度来看,仅仅是具备了生理资格的父母并不天然能够胜任符合家长身份的教育工作。也就是说,你能够给予孩子生命,但这并不等同于你能够胜任教育孩子的角色和完成教育孩子的职责。每一位家长都要接受如何为人父母的教育,以明了如何尽到父母职责,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不单单针对家庭中的主要教养者,它应该是家庭中每一位长辈成员都需要接受的教育。从父辈胜任亲职的完整意义上来讲,父亲和母亲共同参与并投入家庭教育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现实与理想是相距甚远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已是普遍现象。近几年,湖南卫视的明星亲子纪实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热播,一度引发了全社会对“爸爸该在家庭教育中承担哪些责任”、“爸爸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等问题的热议。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曾联合开展了“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其中关于父亲的一组数据引人深思:“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和与孩子相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的爸爸占据了被调查者的30%以上,另外“1小时至2小时”的爸爸占比32.5%,“2小时及以上”的爸爸占比仅为34.9%。中国的爸爸如此之忙,那国外呢?其实,月亮到哪里都一样,在亲子陪伴上,国外的爸爸没有比中国的爸爸强到哪里去。国外调查数据显示,34%的美国孩子不和自己的生父住在一起。成人能够给予孩子的东西有许多,如爱、时间、金钱、物质……可是我们的爸爸十分吝啬付出自己的时间给孩子。没有宝贵的亲子时间、家庭时间,何来爱,何来教育?

“父职教育”、“父辈如何胜任亲职”,一直是我的研究兴趣。从2011年始,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开展父职方面的小研究,既有抽样的调查研究(《小学生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一文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2016年第1期),也有深入家庭的案例研究。当我负责《家庭教育指导》杂志“亲职教育”栏目时,还特意开设了“父职”系列,在广泛了解的基础上,选择了5位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背景的父亲进行采访,深入他们的家庭实际,把他们如何为人父的故事整理出来推荐给读者朋友们。2013年,为充分发挥家长榜样的示范作用,我所在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又组织了面向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的“优秀家长”案例征集活动,共收到来自上海市17个区县的823位家长亲自撰写的育儿故事,其中涌现出一些优秀的爸爸案例。

道理上,父职很重要,人人都懂;行动上,父职缺失很严重,未必人人能做好。因此,本书聚焦父亲,是因为父亲和母亲一样,各自撑起家庭教育半边天;聚焦父爱,是因为现代社会中“父亲缺席”、“父爱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现象;聚焦父职,是因为大量的父亲不知道如何扮演好父亲的角色,如何参与孩子的教育,如何陪伴孩子成长。

为此,我将《家庭教育指导》杂志刊载的优秀父亲案例重新进行了梳理,补充了这些孩子的最新情况,同时精心挑选了一些由爸爸亲自撰写的育儿故事,汇集成这本凝结厚重父爱的书。书中的这些家长,来自五湖四海,从事各行各业,学历有高有低,孩子有大有小。他们的外在环境千差万别,面对的教育对象个性迥异。他们的孩子,有的已经有光鲜亮丽的荣誉和花环,是众多读者心目中的“牛娃”;有的还处于成长过程中,还只是含苞待放的花蕾。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他们的孩子的身上,我们都看到了他们作为父亲的用心,看到了他们都努力朝着一个方向在奔跑。他们,教育孩子不仅有爱,更用心;他们,教育孩子不仅有情,更有法;他们,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不断教育着自己,与孩子同学习,共进步。他们都在以他们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告诉我们的读者——今天,我们如何做爸爸。

希望这些爸爸育儿的故事,能够带给读者亲切感、熟悉感,乃至触发读者的共鸣。希望我们的分析和建议能够带给读者反思和感悟,更希望我们的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受感动,获启发,去实践,让这些故事能够重现在读者日常的家庭教育世界中。

爸爸们,你们在哪里?加油吧,爸爸们!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