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武志红心灵成长系列(全4册)
6406900000001

第1章 为何家会伤人(1)

升级版序

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2007年1月,我在天涯杂谈上发表了帖子《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个帖子迅速成为热门。

2007年5月,我的第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出版,也立即成为畅销书,到现在已重印二十余次,销量数十万。

豆瓣上那个曾惊世骇俗的小组“父母皆祸害”里,一直到现在,我的文章《谎言中的No.1》都是他们置顶的第一篇文章。有网友将《为何家会伤人》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提并论,说我写出了中国家庭也在吃人的真相。这种说法让我受宠若惊,因为这本书主要是采访别人而来,我没有鲁迅那种洞察力。不过,的的确确我将完成这样一件事——从宏观和细节上,都写透中国家庭的伤人之处。

先说说我的家庭。我没挨过父母一次打,也没挨过一次骂,要十块钱,给十五,而我人生中的重大选择,都是我做的,父母就算反对,也绝不干涉。

因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我对中国家庭伤人的可怕之处,一开始的认识相当不足,直到2014年初,才终于形成了一全貌般的认识。

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刚在《广州日报》主持心理专栏时。我的第一篇专栏文章就引起很大反响,从此每天都会收到数十乃至数百封信,对于中国家庭的直观认识,我是通过阅读这些信件、采访心理咨询师和分析新闻报道而来。虽然听到的故事足够可怕和变态,但我最初真觉得,我的文章是写给少数人的。毕竟,《广州日报》有一百多万订户,读者达数百万,每天收到几十几百封信算什么。

第二阶段开始于报社的一次活动。那是在广州一个小区办的,我给约三十来个成年人讲了半个小时的家庭心理学,很明显,他们并不了解我,不是我的忠实读者。不过,我的讲话触动了他们,其中七八个家长想和我多聊会儿,于是我和他们集体聊了一个多小时。聊着聊着,我产生了一种错觉:我觉得自己不是在正常的人世间,而像是在疯人院。每个家长都在严重地伤害孩子,但丝毫没觉得自己有问题,都认为错在孩子。

于是,我第一次想,我的文章或许是写给多数人的,可能多数的中国家庭都有很严重的问题。

不过,对于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我仍然远缺乏认识。

第三阶段是在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自杀一事之后。杨元元死于母亲对她的病态寄生。这一事件,让我觉得无以复加不可思议。我就此事发了一篇博客,一天内的回复量惊到了我。那是我的博客在未被推荐下获得的最高回复量。为什么如此极端的事触动了这么多人呢?

接着,多名来访者告诉我,这种病态的母女共生关系,在他们老家很常见。

由此事,我开始想,也许中国家庭内隐蔽的问题之多,情形之严重,根本不在我的预料之内。好吧,我保持开放的心,想看看它还能达到什么地步。开通微博后,这一认识迅速进化了。

第四阶段源自一则新闻,某女子养了一只猫,和猫建立了非常亲密的依恋关系,但一天她回家,发现猫不见了,原来是被她妈妈给卖了。自此她努力挣钱,五年后买了自己的房子,然后对记者说,她想找到那只心爱的猫。

我在微博上随手发了这一新闻,觉得这事也非常极端。那可是女儿心爱之物,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处理?再者,这是女儿养的,你就算想赶走,也得和女儿商量吧?

微博一发,迅速引来了几百条回复。然后,我这条微博成了一个可怕的微博,网友们哗哗地吐槽说,这算什么,我养的宠物被杀死后,还得一起吃肉。最残酷的一个故事中,一网友的宠物是只小鸡,而父亲将他(或她)和小鸡关在阳台上,给一把刀,说要杀死那只鸡后才放他(或她)出来。原来,电影《武侠》中,甄子丹的马被义父杀掉并诱他吃肉,是源自真实的生活。

可残酷没尽头!咨询中,我听了多起堕女胎的事,也听到几起杀女婴的事件。再没有比杀死自己孩子更残酷的事了吧,所以我觉得这不该是常见现象,但我就此发表的一系列微博让我知道,在这块土地上,有太多女婴的冤魂,而且她们被杀死的方式,可怕到极点。这些故事的残酷程度,远胜于异族屠杀,因你是死于父母至亲之手。这巨大的震惊把我对家庭的认识带入了第五个阶段。

第六阶段,是我在微博上展开的关于中国式家庭的探讨。该系列微博在网友中反响热烈。发生在家庭内部的种种事件里,虽然没有直接的血腥味,但对个人精神的损害甚至绞杀已是巅峰,什么传销、洗脑、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比起中国式大家庭对反抗者的手段,实在小儿科。

我们,真的还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外部的秩序固然不够健全,但家庭里面的黑暗,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对中国式家庭问题认识的第七阶段,得益于从2007年开始的心理咨询。如果说前面提到的故事向我展现了中国家庭的残酷外貌,而持续数年的心理咨询,则细致入微地向我揭示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从一不小心看到进而关注这个领域开始,我几乎日日与之厮磨,我为看到的这一切感到震惊、痛苦,情绪为之起伏,在思索与探求的道路上经历黑暗与光明,到了2014年上半年,我终于觉得,自己总算看到了中国家庭问题的基本面貌,捕捉到了中国家庭的一些关键。这些关键的一端连接的是注定会成长于某个家里的每一个人,他们的人格发展、莫名又持久的情结、难以大声说出但深深受伤的心灵,另一端连接着的是中国社会乃至中国历史文化。

为何家会伤人?未来,我将连续写多本书,将这些运行机理,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

这本《为何家会伤人》(升级版)算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本,是对2007年版的一个修订和升级。我修订了一些文章,并新增加了最近这两年来的思考文字(共约6万字)。其实,在我这个系列的框架设想中,这还是本很温柔的书,它探及的是那些最基本的问题,容易看见的暗影。但这本尚算温柔的书,对于过度强调孝道和中国父母如何爱孩子的国度而言,也算是石破天惊了。

不过,想说一句:从我的行文可看出,我真的无心追求什么石破天惊,我只是细致地、如实地描绘而已。同时,更重要的是,借助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家庭的那些机制,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伤人,而它又可以如何被改善甚至避免。所以,这也是一本有用的书,可以帮助你认识你自己,改变你自己,以及改善你的家庭关系。我以前和以后的书,都会具备这一功能。

武志红

2014年5月6日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1)

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

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

第一次是从妈妈的子宫里出生。子宫是婴儿完美的居所,离开这个居所,是一个痛苦的分离过程。但这个痛苦却换来了一个新生命。

第二次是恋爱。我们一生中会与许许多多人建立许许多多种关系,但恋爱是我们生命中能自主建立的最亲密的关系。只论亲密度,亲子关系一点不比恋爱关系逊色。但是,亲子关系是天赐的,好父母也罢坏父母也罢,我们没的选择,只能接受,而恋爱关系却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正是因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义。”咨询师荣伟玲说,“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其实,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

如果治疗获得成功,不仅童年的错误得以修复,我们还会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人格成长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与家分离的最后一步。然而,不幸的是,很多恋爱治疗没有获得成功,反而留下了更深的疤痕。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处理好爱与分离这一对矛盾。“恋爱,其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黏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地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地相处。”

“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荣伟玲说,“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

当然,恋爱不是对亲子关系的简单复制。实际上,我们不会简单地按照现实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我们其实是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

理想父母都有一个特点: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我们自己需要这种无条件的爱,我们也知道恋人需要这种无条件的爱。所以,在恋爱前期,我们会积极地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或者用直白的方法,或者用狡猾的方法,总之都会让对方感觉到:不论你做什么,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你,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

获得了足够的无条件的爱之后,我们会变成孩子,恋人也会变成孩子,我们一起退行到童年。这时,我们互为对方的理想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这是恋爱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决定了我们是重复童年的错误,还是修正童年的错误。

恋爱不只是两人现在的舞蹈,也是两个家庭过去的舞蹈,因为我们的舞步是在童年学会的。

案例(一):重复童年的错误

岳东是某省电视台有名的花花公子,已34岁的他换了不知多少个女朋友。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他陷入了崩溃状态。他想起了初恋女友阿静,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触动了他,他关上门、拔掉电话、关上手机,从早上一直哭到晚上。

这一天对他有很重要的意义,阿静正是十年前的这一天离开他的。从19岁开始谈恋爱,他们两人一直相爱了五年,最后阿静因为受不了岳东的挑剔而离开了他。此后,英俊的岳东开始了他的风流史,到现在已记不清有过多少女友了。“谁都比阿静漂亮,谁都比她学历高、能干、挣钱多。”岳东常对朋友们说,“你们别误会,我常提到她并不是在乎她,我要感谢她主动离开我,让我现在过得这么精彩。”

不仅这么说,岳东自己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因为阿静与他后来的女友们相比,的确算不上优秀。只是在2012年12月31日那个晚上,他忽然梦到了和阿静相处的日子。等凌晨从梦里醒来时,岳东发现自己已泣不成声。

她发誓要化解他心中的伤痛

他清晰地记得刚认识阿静的那段日子。当时,19岁的他刚上大一,在一所综合性大学读中文系,是系里有名的“帅哥+才子”,一次在与另外一个学校搞联谊活动时认识了阿静。阿静不算漂亮,但很耐看,人很文静,而且善解人意,岳东很喜欢去她的学校和她聊天。聊天的内容主要是半开玩笑的倒苦水。岳东6岁时爸爸患病去世,16岁时妈妈出车祸去世。他不留恋爸爸,因为爸爸在他心目中是一个“无能的暴君,自己没本事,就爱拿我出气”。他也不怀念妈妈,因为自爸爸去世后,她一直不断地换男朋友,而且每一个男朋友似乎都比儿子更重要,她出车祸时也是在去见男朋友的路上。“谁都不爱我,所以我只能靠自己。”他经常这样对阿静说。岳东不仅才华横溢,也颇有生意头脑,早在高中时就南下广东倒腾过几次电器,挣了几笔小钱,养活自己不成问题。

阿静爱上了岳东。1997年12月31日中午,她带着面皮、饺子馅和自己亲手做的几个菜去了岳东简陋的家,和他一起包饺子过了这一年的最后一天。晚上,“一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家的温暖”的岳东恳求阿静做他的女朋友,阿静幸福地流着眼泪答应了,她发誓要好好照顾岳东,化解他心中的伤痛。

阿静也是这样做的,在长达五年的恋爱中,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岳东。她很传统,但当知道岳东晚上常做噩梦后,她主动要求和岳东住到一起。此后,岳东很快胖起来,半年后,身高一米八的他,体重从原来的60公斤增加到了75公斤。细心的阿静还把他的家收拾得干净温馨,他冰冷的家终于有了生气,岳东常对阿静开玩笑说:“我现在终于知道什么是蓬荜生辉了,你让我这个破家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了光。”

“你妈妈欠你,但我不欠你”

但是,相处近一年后,岳东对阿静变得越来越挑剔,而他自己也变得越来越邋遢。原来他经常和阿静一起做家务,但现在这成了阿静一个人的事情。相处近两年后,他对阿静的挑剔变成了嘲讽。三年后,嘲讽变成了恶言恶语的攻击,他将自己在文学上的才华用来侮辱阿静,嘲笑她笨、难看、土……总之,他能敏锐地捕捉到阿静的每一个缺点,然后加以无情的嘲讽。他对阿静与其他男性的交往也非常敏感,经常跟踪阿静,那些与阿静交往比较多的男同学,无一例外都遭到了他的仇视。

一开始,阿静一直忍耐。到了最后两年,她实在受不了了,几次提出分手,但经不住岳东的恳求,又和他复合。直到2002年12月31日,阿静准备好和五年前一模一样的饺子和菜,沉默不语地和岳东吃完“年夜饭”后,最后一次说了分手。岳东懂得她这一次的坚决,没有纠缠,让她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