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武志红心灵成长系列(全4册)
6406900000004

第4章 为何家会伤人(4)

这是很多一见钟情触礁的原因。恋爱中,我们似乎回到了童年。但其实,我们是活在一个新世界里。

一见钟情的两种形式

经常是,我们从父母身上发展出恋人的原型,这个原型就像一个模子,我们拿着这个模子去套,套中了,就一见钟情了。在恋爱中,假设女人心目中的恋人原型是A1,男人心目中的恋人原型是B1。但实际上,这个男人是A2,而这个女人是B2。由此,一见钟情就会有以下几种形式:

完美的一见钟情

女人以为,她找到了A1,并且A2等于A1。男人也以为,他找到了B1,而B2也等于B1。这样,一方对另一方的期待和对方基本相符,完美的一见钟情就会产生。如果他们的童年比较幸福,这种一见钟情就看上去很完美;如果他们的童年比较不幸,这种完美的一见钟情就会成为一场灾难。

岳东和芭芭拉其实就是完美的一见钟情,岳东在寻找一个“坏妈妈”,而芭芭拉就是“坏妈妈”;芭芭拉在寻找“坏爸爸”,而岳东恰恰是“坏爸爸”。于是,他们强烈地相互吸引,产生了深深的迷恋和依恋。只是,他们都是对方坏的迷恋和依恋对象虚幻的一见钟情

更常见的一见钟情是,女人按照一个模子套中了一个男人,而且以为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恋人,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似是而非,即男友只是像她的恋人原型,但骨子里却不是。男人也按照一个模子套中了一个女人,也以为找到了理想恋人,但女友骨子里其实是另外一种人。

王刚对Lily一见钟情。Lily性格外向开朗,朋友们以为他喜欢的是Lily的这种性格。但王刚却说,第一次看到Lily时,从她的脸上看到了一丝“圣洁的忧郁”,所以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但Lily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忧郁,她喜欢王刚,但一直讨厌王刚对她的这个形容。

其实,是他妈妈的气质非常忧郁。妈妈很爱他,但告诉他,以后别找像她这么忧郁的,一定要找一个活泼开朗的。王刚也是这样找的,所以找到了Lily。但Lily第一次真正打动他的,不是Lily的开朗,而是像他妈妈一样的“圣洁的忧郁”。

过去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很多时候,我们刻意去寻找与父母不同的人。但实际上,恋人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却常常是他(她)与父母相似的地方。最常见的一见钟情是,你将对方当作A1,于是不可救药地爱上对方。但对方没有将你当作B2,所以没有爱上你。这样一来,单相思就会发生。

找“好恋人”,做“好恋人”

一见钟情是不可靠的,但一见钟情又是可靠的。

之所以说不可靠,是因为我们容易执着于源自父母的恋人原型。我们拿着这个模子到处去套,套中了一名异性,就一见钟情了。但对方和你的过去经常大不一样,你以为他是你的恋人原型,但这不过是你自己潜意识中对父母的执着而已。

之所以说可靠,是因为我们的确难以摆脱过去,源自父母的恋人原型在我们潜意识中深深扎下了根,这一点很难摆脱。

但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做一个“好的恋人”,也要去找一个“好的恋人”。

幼儿心中,只有“我”是唯一的主体,而将妈妈和爸爸视为客体。如果爸爸妈妈爱他接受他,就是“好的客体”,他就会最终懂得,爸爸妈妈和他一样,都是主体。于是,他不仅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爱父母,并最终学会了爱其他人。从此,他对于别人,也是一个“好的客体”了。

在恋爱中,如果你找到一个“好的客体”,而自己也做了“好的客体”,那么双方就会进一步成长,真正从孩子变成成人,从对父母原型的执着化为对情侣的爱。

阿莲其实找到了一个“好的客体”,但她自己没有去做“好的客体”。岳东也有过一次机会,从对“坏妈妈”的执着中摆脱出来。前面提到过的他的初恋女友阿静,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长大,爱他,对他也无微不至。他们相恋了五年,岳东也感觉到,自己对女性的敌意正一点点被阿静化解。

但岳东不是“好的客体”。他像幼儿依恋妈妈一样,依恋阿静。同时,他也不断将对妈妈的敌意转移到阿静的身上,从言语上攻击她。阿静懂得岳东攻击的理由,她一开始努力让自己包容他,但最终,她告诉岳东,她不想做他的妈妈,然后逃离了他。

不妨说,对“坏妈妈”的执着是岳东的一个魔咒,这个魔咒解不开,他就会一直对女性充满敌意。遇见一个“好妈妈”可以部分化解他这个魔咒,但他自己也必须学会做一个“好的客体”。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最后构成了一个现象场,它就像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坐标体系。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很多人抱怨‘我无法理解配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在做婚姻咨询中最常碰到的问题,”广州的黄家良咨询师对我说,“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当事人总是无法做到如其所是地去理解对方。”“什么叫如其所是呢?就是,对方怎么感受的,这才是事实,我们要按照对方的感受去理解他。”黄家良说,“但是,很多人习惯上认为,重要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实。但是,他却不知道,这只是他眼中的事实,而不是对方的事实。”

黄家良说,每个人都想理解配偶,但因为几个常见的错误,我们常常很难让配偶感觉被理解。

一、揣测。我们以为,作为最亲密的伴侣,我们非常了解另一半。有人说:“他一张嘴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这是真的,但是,我们常常只知道配偶会“说什么”,但却根本不理解配偶说这些话时的感受。很多时候,配偶的情绪再明确不过了,但我们仍执着于自己的坐标体系,用这个体系去揣测他的意思。

二、评价。在坐标体系中,我们位于中心,是唯一的主体,其他人都被放在坐标体系上,是我们的分析对象。其他人都是“外来物”,要保持这个体系的平衡和稳定,我们必须去评价一个人,否则就觉得不安全。夸奖和批评都是我们的工具,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对于亲密关系来讲,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了。

三、出主意。对方一说到“问题”,我们就急着去出主意、提建议忙着为对方“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对方多数时候只是为了借“问题”宣泄情绪,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建议。并且,我们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为对方出主意的,这会严重地妨碍理解的达成。

揣测:“我的丈夫有外遇”

“听说成功男人40岁离婚已是定律,我的丈夫是不是也这个样子?”徐太太给我写信问道。徐先生现在是一家外资公司的副总经理,徐太太是公务员。

徐太太已结婚15年。前十年,他们两地分居,她在江西,丈夫在广州。分居虽然痛苦,但她和丈夫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关系一直不错,很少争执,也很少吵架。五年前,她调到广州,但没想到相聚不如不聚。这五年,两口子不断发生争执,激烈争吵已经不下20次了。徐先生不止一次提到“我们早晚要离婚的”。“他是不是想找碴闹离婚?”徐太太问,“我自问自己没有任何问题,每次都是他挑头吵架。” “你们为什么常吵架?”我问她。“每次都一样,”徐太太说,“都是因为我要见男同学或男同事。”

徐太太举了最近一个例子:两个月前,她一个男同学来广州出差。在调动工作时,这个同学帮了不少忙,徐太太决定款待他。和往常一样,徐先生极力反对,但徐太太执意要去,两个人因此吵得天翻地覆。“他为什么这么不近情理?”徐太太问,“人家帮过我们大忙。” “他为什么这样做?”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徐太太请教了很多同性朋友,“成功男人40岁换太太”这种说法就是从她们那里听来的。她们纷纷建议她留意一下,看看徐先生是不是在外面有了女人。虽然没找到任何迹象证明丈夫有外遇,但徐太太认为“这是唯一能解释他整天找碴的原因”。“他不让你和男同事、男同学交往,那他自己呢?”我问。“他对自己的要求也一样,倒没有推行两条标准。”徐太太说,除了必需的公事来往,丈夫从来不去单独见女同学或女同事,他常以此为标准要求她也这样做。“但我问心无愧,我绝对不会做背叛家庭的事。”徐太太激动地说。

“为什么要听他的?他的要求太没有道理。”“你觉得委屈,觉得他不理解你?”“是的,他根本不理解我,我这么传统的女人,这么爱家又爱他的女人,怎么可能红杏出墙?”

“这就是拿刀子割我的心”

“你理解他吗?”我问,“你有没有尝试去理解,你的丈夫为什么会提这么不合常理的要求?”

我提醒说:“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背后,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如果你觉得它荒诞,那很可能是因为你不理解它。”

这一句话给了她很大触动,在电话那头,她沉默了好久。她回忆说,大概一年前,因为她要见男同事而发生一次争吵后,丈夫对她说:“或许,对你来说,这样的事情没什么。但你知不知道,对我来说,这就是拿刀子割我的心。”

这句话当时让徐太太深为震惊,她根本没有想到,丈夫会有这样的感受。只不过,这种震惊过后,她还是觉得丈夫“不可理喻”。“你不相信这是丈夫生气的真正原因?”我问她,“所以你还是去寻找‘可以理喻’的原因?譬如成功男人40岁换太太这个社会定律?”“是这样,”她若有所思地说,“我错了吗?但事实是,我问心无愧啊,他也说他知道我忠诚。”“什么是事实呢?”我说,“你所谈到的事实只是你眼中的事实。而对他来讲,事实是‘拿刀子割我的心’。”

徐太太在电话那头再一次沉默。“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我继续说下去,“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要相信对方的感受

最后,我建议徐太太不要再从外面寻找答案,而应该从内在寻找答案。或许,“成功男人40岁换太太”是一个常识,但并不一定会发生。相对于这个所谓的常识,“拿刀子割我的心”这种感受远为重要、远为真实,这才是她真正要找的答案。

我建议她最好尝试着去沟通,去理解丈夫的这种感受,如果理解了,她可能会发现,丈夫也会回报以理解,不再向她提出不能见男同学或男同事这种要求。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最好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徐太太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非常容易见到。他们每次吵架都是同一个原因,这是导致他们关系问题的最真实的原因。但徐太太不去看,却去外面寻找原因,而答案其实已摆在她面前,丈夫已向她表达了最真切的感受。这种发自肺腑的声音都不能让徐太太重视起来,之所以如此,是她太执着于自己的坐标体系,认为事实比感受更真实。如果找不到事实,她就去揣测出一个事实。

记住,要相信对方的感受,与其花九牛二虎之力去揣测“真正的原因”,不如坐下来聆听对方的感受。

评价:“你能被提拔就怪了。”

评价包括夸奖和抨击,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对方,都是在用自己的坐标体系去评估对方。自己是唯一的主体,对方是客体。在亲密关系中,没有人喜欢这种评价。

张太太32岁,丈夫34岁,两人结婚五年,有一个四岁的儿子。现在,两口子陷入了冷战,丈夫没有和她说话的兴趣,妻子则拒绝和丈夫做爱,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一年多了。张先生说,他每次一讲话,妻子就会打断他,对他妄加评论,这让他很难受。譬如,约半年前,公司准备提拔几名中层经理,他也在列。当天一回到家,他就告诉妻子这件事情。但妻子还没听完就打断他说:“得了吧,你人缘那么差,那么不会处人际关系,你能被提拔才怪了。”“你神经病啊!”张先生愤怒地回击太太说,“你怎么知道我人缘不好?”说完这句话,张先生扭头回到自己房间里,重重地关上了门。

张太太意犹未尽,“他骂我,我决不能饶他。”她想跟进去吵,但丈夫把门反锁上了,于是,她在门外面骂了好久。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4)

在咨询室里,张先生说:“每次谈话都这样,我还没说两句,她就插进来。”“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受?”“郁闷、恼火,觉得她不理解我,不可理喻。最后干脆就不和她说话。”“用不说话惩罚太太?”“是的,我知道这是一种冷虐待。”“不说话,但是你很有情绪。”“是的,”张先生说,“我很愤怒。每次她打断我的讲话,我都感到愤怒。”“知道我为什么打断他吗?”听到这里,张太太激动地说,“他说话总是又幼稚又不成熟。等他把废话说完,哪有这种道理?”“我常给他讲做人的道理。但他都当耳旁风,然后在工作上得到教训,”她说,“你说,我多着急?”

我只是想和你分享开心的感觉

“你了解我吗?你怎么知道我就升不了职?”张先生问。“你和我都处不来,你的人缘能好吗?”张太太说,作为妻子,她对丈夫太了解了,他一张嘴,她就知道他要说什么。至于他的优点和缺点,她更是一目了然,所以她有资格断定丈夫升不了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