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知乎·盐心理学系列(全8册)
6408100000004

第4章 开放的智力:采铜(4)

这就是我为什么在本文开头所说,题主父亲的所谓认清和面对现实的逻辑,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失败者的思维。这种思维绝不可能改变普通人的命运,只会使他们陷于越来越无能和无助的泥沼中。题主,以及很多很多年轻人,现在应该好好思考的,不是该不该去逐利(你要生存,必须得去逐利),而是,你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逐利,是以一种赎买和钻营,实际上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依附者或者一个赌徒的方式去逐利,还是以一种真诚正直、尊重游戏规则的态度,通过提升自己的实力来赢得尊严和独立。

我想,一个成熟的人,当然懂得这个世界的暗面,也懂得妥协和退让,但他也懂得,如何用自己的实力,去护卫一些需要坚守的东西。他可以选择,不去做一个天真和莽撞的理想主义者,但他也可以选择,去做一个有能力与这个世界共赢的长期幸存下来的人。

成为很厉害的人(1)

要怎样努力,才能成为很厉害的人?

首先界定一下,怎样才算“很厉害的人”。在我眼里,很厉害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某些“独一无二”的东西的人,他不是“某某第二”,而是他自己。他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经历和对经历的反思、大局意识、方法论,乃至人生观,然后统和成一个整体,变成了自己的人生护城河。当然他很可能有师承,有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但最后他一定发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这条道路上,闻风而至的人们兴奋地谈论道:“你看你看,前面那个健硕的背影,他就是那个超级厉害的人哩!”

可是,反观我们从小到大所受过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在这个一以贯之的成熟的体系里,要培养出来“很厉害的人”,是很难的。最后,绝大多数人成了“平庸之辈”,即便有些人很优秀,也很可能,是“优秀的平庸之辈”而已。

为什么呢?我归纳了一下,我们的教育体系有三个根本上的特征,决定了它大多数时候只能培养出平庸之辈:

一、它是以“流水线”的方式培育人才

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班级是这种批量化生产的最小单元,相同的教学计划、授课老师、教科书乃至教学时间,使得班里的每个学生都以这种整齐划一的方式来接受教育。只有到了研究生阶段,类似于师徒制的个体化教学才出现,但即便如此,仍旧有相同的培养目标、学分课程和论文指标来进行归一化处理。这种流水线式的人才生产方式,是一种最经济和最高效的教育方式,但却是以磨平学生个体的兴趣、才智的棱角为代价,在这样的土壤下,大师级人物的破土而出就变得异常艰难,所以我们才会常听到近几十年无大师的喟叹。

二、它是以“标准化”的方式筛选人才

有一个概念叫“标准化考试”,就是尽量把考核的各个过程加以精密的定义,使其误差最小、统一性最高的方法。考试的命题结构、题型、评分标准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由于主观题的评分误差较大,所以打分无误差的选择题就成为了标准化考试的主要形式。标准化的筛选方式,塑造了迎合这种标准去学习和思考的学生,同时也造成了这样一种后果:容易被标准化考核的、确定性的知识成为了考核以及教学的重点,而很难被标准化的需要深层次思考、争议性讨论和精微把玩的东西统统被回避了,例如机械记忆文学常识是语文应试的一个常见部分,而对文学作品的个体化审美则消失不见。

三、它仅满足于传承抽象的知识和理念

从小学到大学,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向学生传授抽象的知识和理念。当然这种传授极为重要,但是止步于此,是重大的偏颇。教育者还应具有一种责任,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理解现今的世界。很多人把这种现实取向的教育和“功利性”等同起来,强调,大学就是要教不可用之事物,可谓谬之大矣。走近现实世界,不是因为功利,而仅仅是为了离“愚蠢”远一点。因为理论与现实本就应是相互映照,脱离了现实的理论是死水一潭;又因为现在时代变动之快,使得每天都会出现许多新的气象、问题和挑战,过去的知识虽然可资借鉴,但若没有现实洞察能力的加持,则已是寸步难行。

可是我们的教育,是清一色的“从理论到理论”的培养法,很多大学的本科教育,尤其在基础学科类的专业,是以培养科研人才的预科班为思路来组织教学的,但是学生当中最后以科研为终生职业的,可能还不到10%,被筛选下来的那些人,最终不得不面临所学无所用的尴尬。而教师自己,又大多是从未迈出校门的理论派,他们自己本就没有在实践中打磨的经历,又如何带领学生去做现实的思考?

“理论到理论”的单行道,把许多学生逼到了科研的华山险道,本科出来发现无法适应社会、找不到工作,就去读硕士,硕士出来发现仍然找不到工作就去读博士。但在科研的世界里,又不过是围着SCI论文数、影响因子这些科研KPI团团转,也许其中极少数人搏出了高影响因子论文,成了“科研上很厉害的人”,但更多的人,直到把冷板凳坐穿,都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努力总是达不到期望中的结果。

流水线、标准化、纯理论,这些教育领域中的系统性偏差,可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差强人意的人才,却难以催生出类拔萃之辈。“很厉害的人”,就像童话里的王子、小说里的大侠,成了可望不可即的存在,一个只可意淫的画符。最终,绝大多数人,纵然使尽浑身解数,都无法挣脱社会阶层固化的无形笼网。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努力固然重要,但是远远不够。限制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最强大的掣肘力量,永远是他自己所一贯秉持的(常常是被既有教育体系所塑造的)思维模式。

而当一个学生,从学校走出来,走到一个更大的天地里,看过很多书,认识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以后,有可能会突破原本的桎梏,慢慢领悟出,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路径。

比如下面的路径:

在学校灌输的“理论到理论”的思维路径之外,至少还有五条路径。这五条路径的特点都是把“现实世界”作为一个重要的求知的变量纳入进来,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是磨炼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

人类历史上很多超凡的智者已经向我们演示了如何在五条路径中努力耕耘的方法,这里我各取一个典型的例子:

投资家查理·芒格的模式,是广泛吸收多个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工程学等)的知识,把这些学科最基本的模型作为他分析和判断现实问题的思维工具,进行拉网排查式的全角度分析,思考多个复杂因素所形成的共振,最后得到一个完整、全面和深刻的分析结果。在这种模式下,很多理论性的知识被理所当然地、频繁地跨学科使用,在现实问题的解析中发挥奇效,与没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投资者相比,芒格能更为深入地洞察这些投资问题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从而提出超越市场的投资判断。

经济学家张五常的模式,是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市场中真实的经济行为,从对真实世界的洞察中获得经济学的理论洞见,与那些书斋式学者相比,他能发现和分析更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并把这些现象带入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视域中。比如他曾经两次在除夕夜到街头卖橘子,体会不同时点、天气和其他因素的变化下,交易双方讨价还价的情势变化;他还在自己的海边别墅旁养殖生蚝、三文鱼等水产,然后分析流动和非流动的自然生物的产权问题。这种从现实世界中获取理论智慧的方式,正好和查理·芒格从理论世界获取现实智慧的方式相映成趣,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互补的嫁接理论和现实桥梁的方法。

成为很厉害的人(2)

投资家、《黑天鹅》一书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的模式,是从理论和现实中交替学习。塔勒布是穿梭在学术和商业之间的思想家,他毕业于沃顿商学院,是资深的数量金融交易员,也是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而他从小至今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哲学家,他精通多国语言,广泛涉猎哲学、逻辑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他的黑天鹅思想既是他对现实世界特别是人类历史上的极端事件加以深刻洞察的结果,又是多学科思想的融合,在他的《黑天鹅》一书中,就可以看到他吸纳了庞加莱的科学哲学思想、卡尔·波普尔的怀疑主义思想、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思想以及曼德尔布罗特的分形几何学思想,还有帕斯卡、休谟、洛克、哈耶克、蒙田、丹尼特、奎因等等。塔勒布的人生历程生动地展现了这样一种路径的可行性:从现实和历史中提问,在思想的海洋中寻觅,在实践中验证,又在写作中升华。

理查德·费曼不仅是一位蜚声全球的物理学大师,也是一位教育家,因为他总是能把非常抽象的物理学概念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或者精巧的现场实验展现出来,并且让学生从深层次上领会这些概念。在他的眼中,物理学绝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陈述,而是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他所著的《费曼物理学讲义》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物理学教科书,历经数十年畅销不衰。他还特别善于用图形和图表来展现抽象的过程,他发明的“费曼图”方法,提供了对量子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的方法,提出至今,已成为全世界粒子物理学家的工作语言。费曼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抽象的理论和生动的现实之间是可以没有边界的,如果有人觉得存在边界的话,恰是因为他的知识和思考尚不足以洞见两者深处的关联;相反,如果一个人可以从经验来表达理论,用具象来表达抽象,正好说明,他很可能是一位非同寻常的思想家。

侯孝贤导演有一个特殊的本事,就是“读人”。凡是他交往过的人,他都会悉心观察,像读一本书一样去读他们,特别是那些看上去有些奇奇怪怪的人,更是会引发他强烈的“阅读”兴趣。想必,这位大导演,一定是把他遇见的所有人当成了一个巨大的素材库,通过分析、解码、变异,再融合到他的电影中,去把电影中的人物给异常真实地塑造出来。与从书本中获取灵感相比,侯孝贤更善于从现实的经验中获得智慧,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和灵感,这种解码现实的功夫很值得学习。

以上这五位“很厉害的人”所走的有别于常规学校教育的路径,为我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关于“怎样努力”的启示。你可以就选取其中一条路径,刻苦修炼,也可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多个路径上去尝试和实践。当然,很有可能,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他们所在的高度,但是“取法其上,得乎其中”,这并不妨碍我们用他们最开放和先进的理念去更迭我们的人生奋进的道路。

这里我想更进一步,对上面的方法做一个小小的归纳和整理,提出四条建议:

一、学会在现实和理论之间交错思考

没有必要清晰地划分现实的世界和理论的世界,而是更应该相信现实和理论之间潜在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只不过这些关联等待我们的探索和发现。有两种思考的取向特别值得尝试:

1.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

2.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可以让我们比其他的实践者思考得更加深刻和系统,然后又反过来助益我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可以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适应范围和界限,然后又反过来优化和完善我们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这种思考的过程,敦促我们去建立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联结。

二、了解和洞察现代世界运行的规律

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行的?为什么人们可以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地工作?为什么会产生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是哪些因素在暗流涌动推动着这一切?这些问题,由于学校教授的是以“过去式”的、专业分隔式的知识为主,所以在大多数人所受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被解答,但对每个人却是至关重要的。了解和洞察现代世界的运行规律,需要从对重要现象的观察和剖析开始,就像塔勒布对历史上极端事件的分析一样,也要带着这样的问题从对形形色色的消费产品和文化产品的解读中,从各种媒体、与他人的交流和书本中的信息中寻找蛛丝马迹,然后像拼图一般拼出潜藏的轮廓。不仅如此,了解和洞察现代世界的运行规律,需要提升对现实世界的敏感度,要用一颗孩童之心去观察周遭的世界,包括以前未曾注意的细节,重新去提“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根源性的问题,然后尝试着去回答。了解和洞察现代世界的运行规律,必须充分认识到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学会从多因素、多视角,更为审慎地去分析和判断,拒绝想当然,拒绝对现有理论的削足适履式地简单运用。

三、广泛地阅读,涉猎多学科知识,不为自己划定专业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