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
6422600000004

第4章 内篇(3)

庄子说:“难道你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身体匍匐在地上,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玩乐的小动物。它们东跳西跃,一会高一会低,一旦陷进猎人的圈套,必死无疑。还有牦牛,身体像天上的云,这样的个子够大吧,却不能捉老鼠。现在,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对它的用处发愁,怎么不把它种在寸草不生的地方,或栽种在没有什么人烟的乡下,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惬意地躺卧在树下。使它遭不到斧头的砍伐而死亡,也没有什么东西来侵害它。虽然没有什么用处,但又有什么祸患呢?”

【实例解读】

丰富知识及不上独特眼光

一所著名学院的院长,继承了一大块贫瘠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没有任何具有商业价值的木材,没有矿产或其他贵重的附属物,因此,这块土地不但不能为他带来任何收入,反而给他带来了很多费用,因为他必须支付土地税。

几年以后,政府建造了一条公路从这块土地上经过。一个“未受教育”的人刚好开车经过此地,考虑到这块贫瘠的土地正好位于一处山顶,可以观赏四周连绵几公里长的美丽景色。他(这个没有知识的人)同时还注意到,这块土地上长满了一层小松树及其他有价值的树苗。这样,他就以每亩1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块50亩的荒地。在靠近公路的地方,他修建了一间独特的木造房屋,并附设一间很大的餐厅,在房子附近又建了一处加油站。他又在公路沿线建造了十几间单人木头房屋,以每人每晚3元的价格出租给游客。人们看中了这里安静、幽雅的环境,很多人都来这里旅游。餐厅、加油站及木头房屋,使他在第一年净赚1.5万美元。第二年,他又开始扩张,增建了另外50栋木屋,每一栋木屋有三间房间。他现在把这些房子出租给附近城市的居民们,作为避暑别墅,租金为每季度150美元。

而这些木屋的建筑材料根本不必花他一毛钱,因为这些木材就长在他的土地上(而那位学院院长却认为这块土地毫无价值)。还有,这些木屋独特的外表正好成为他的扩建计划的最佳广告。这样近距离地接触自然,对于长时间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一般人如果用如此原始的材料建造房屋,很可能被认为是疯子。

故事还没有结束,在距离这些木屋不到五公里处,这个有头脑的人又买下占地150亩的一处古老而荒废的农场,每亩价格2美元,而卖主则相信这个价格是最高的了。这个人马上建造了一座100米长的水坝,把一条小溪的流水引进一个占地15亩的湖泊,在湖中放养许多鱼,然后把这个农场以建房的价格出售给那些想在湖边避暑的人。这样简单的一转手,使他共赚进了25万美元,而且只花了一个夏季的时间。但是这个有远见及想像力的人,却未受过正规的“教育”。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只要能巧妙地运用各种知识,立即可以取得成功。

在提到上面所叙述的那段故事时,那位以500美元的价格售出50亩“没有价值”土地的学院院长说:“大家想想看,我们大部分人也许都会认为那个人没有知识,是个傻子,花了很多冤枉钱,但大家都没有想到,他把他的所知和50亩荒地混合在一起之后,所获得的年收益,却远超过我们靠所谓的教育方式所赚取的五年总收入。”

在生活中,独特的眼光和魄力往往比教育和知识更重要,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

齐物论

《齐物论》是《庄子》一书谈理论最集中的一章,多是纯逻辑的辩论,抽象的说理。甚至可以说,《齐物论》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的“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明代得道高僧释德清在《庄子内篇注?齐物论》总论:“物论者,乃古今人物众口之辩论也。盖言世无真知大觉之大圣,而诸子各以小知小见为自是,都是自执一己之我见,故各以己得为必是。既一人以己为是,则天下人人皆非,竟无一人之真是者。大者则从儒墨两家相是非,下则诸子众口,各以己是而互相非,则终竟无一人可正齐之者。故物论之难齐也久矣,皆不自明之过也。今庄子意,若齐物之论,须是大觉真人出世,忘我忘人,以真知真悟,了无人我之分,相忘于大道。如此,则物论不必要齐而是非自泯,了无人我是非之相,此齐物之大旨也。”

关于本篇的文学技法,清代诗人屈复于《南华通?齐物论》篇末这样总评:“通篇大势,前半顺提,中间总锁,后半倒应,千变万化,一线穿来,如常山之蛇,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中则首尾皆应也。”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1],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2]。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3]?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4]”

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5]?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6],叱者,吸者,叫者,者,宎者[7],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1]南郭子綦(qí):楚人,居住南郭,故名南郭子綦。隐:凭倚。机:亦作几,案几。[2]荅(tà)焉:亦作“嗒焉”,离形去智的样子。耦:匹对。庄子认为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对立统一体,“耦”指与精神相对立的躯体。丧其耦,表示精神超脱躯体达到忘我的境界。[3]居(jī):表疑问的语气词。[4]籁(lài):箫,古代的一种管状乐器,这里指从孔穴里发出的声响。“人籁”即出自人为的声响,与下两句的“地籁”、“天籁”相对应,所谓“地籁”或“天籁”,即来自自然的声响。[5]翏翏(liù):大风的声响。[6](xiào):形容箭头的声响。[7]宎(yǎo):深而沉。

【译文】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坐着,仰面朝天,慢慢吐气,仿佛神志不清的样子。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伺在跟前,说:“老师你这是怎么啦?你的外形像一块枯的木头,毫无生气,内心像死灰一样,冷冰冰的。你今天靠在茶几上休息的这个状况,跟从前的情形完全两样。”

子綦回答说:“偃,这个问题问得好。此时此刻,我已经没有我了,你知道吗?人境界的实在的音声你可以听得到,但是你却听不到地境界的音声,即使你能听见地界的音声,却不一定听见天空中的声响啊!”

子游问:“三籁是什么?”

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刮则已,刮起来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穴孔都会怒吼起来。你没听过长风呼啸的声音吗?山林参差不齐的地方,百围大树上的裂缝,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眼,有的像春臼,有的像很深的洼地。有的像平浅的水池;长风进入孔穴发出的声音,有的像湍急的流水声,有的像大火燃烧声,有的像怒喝声,有的像抽气声,有的像叫喊声,有的像嚎哭声,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悲切,就如同一唱一和。微风则相和的声音小,疾风则相和的声音大,烈风停止了,则所有的孔穴就都空寂无声了。你难道没有看见万物随风摇晃的情景吗?”

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竹管里发出的声音。那天籁又是什么呢?”

子綦说:“风吹万窍声音不同,它们发出声音或停止都是出于自身。这都是自然状态所致,发动它们的还能是谁呢!”

【实例解读】

心态决定成败

在一家公司的裁员名单中,有这样两位中年女员工,一位是大学毕业生,在公司里担任工程师。另一位只有初中文化。就起点和学历而论,这位拥有大学文凭的无疑超过了那位普通工人,然而,她们的结果却大不一样。

文凭高的女员工被裁员了!这成了车间的一个热门话题,大家议论纷纷。女工程师对这一变化深怀怨恨,整天闷闷不乐地待在家里,不愿出门见人,更没有想到要脚踏实地地做点事情,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另一位普通女工却大不一样,她很快就从阴影里解脱出来,乐观地接受了现实。在亲戚朋友的鼓励下,做起了小本生意。由于她尽心尽力、努力工作,生意做得越来越大,自己也过上了比在工厂时更好的生活。一个是高学历的工程师,一个是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女工,她们都曾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但被裁员后她们的命运却迥然不同。

成就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不在于文凭,也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1]。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2];其留如诅盟[3],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4],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5],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6],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7]、六藏,赅而存焉[8],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9],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1]觉:睡醒。形开:身形开朗,目开意悟。一说形体不宁。[2]司:主。“司是非”犹言主宰是非,意思是“是”与“非”都由此产生。一说“司”通“伺”,窥伺人之是非的意思。[3]留:守住,指留存内心,与上句的“发”相对应。诅盟:誓约;结盟时的誓言,坚守不渝。[4]厌(yā):通“压”,闭塞的意思。缄:绳索,用绳索束缚。[5]相代:相互对应地更换与替代。[6]旦暮:昼夜,表示时间很短。[7]九窍:人体上九个可以向外张开的孔穴,指双眼、双耳、双鼻孔、口、生殖器、肛门。[8]赅(gāi):齐备。[9]苶(nié)然:疲倦困顿的样子。疲役:犹言疲于役,为役使所疲顿。

【译文】

大智慧的人宽广博大,小聪明的人精致细腻;大道言论气焰凌人,浅薄言论喋喋不休。他们睡觉时心烦意乱,醒来后身体不安;与世事纠葛不断,用尽心机算计他人。有的疏怠迟缓,有的高深莫测,有的用词严谨。遇到小的惧怕心神不安,而大的惊吓就失魂落魄。他们辩论发言就像利箭一样迅疾,寻找他人的漏洞;他们有时什么都不说,就好像发过誓言一样,等待胜利的机会。他们衰败犹如秋冬的草木,一派肃杀的景象;他们沉溺在所作所为的活动之中,再无法使他们恢复原状;他们的心灵被贪念束缚无法自拔,沿着衰老枯竭的道路一意孤行,没法使他们恢复自我。他们喜怒无常,他们忧思、叹惋、反复、恐惧,他们躁动轻浮、奢华放纵、情张欲狂、故作姿态。犹如空洞的管箫发出的声音,又像菌类从地上的蒸气中产生出来一样。交互更替在眼前,而不知道它们是怎样萌发出来的。得了吧,还是算了吧!一旦懂得了这些情况发生的道理,就懂得了它们发生的根由了。

没有心灵的活动,就没有我;没有我,这种状况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认识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然而却不知道受谁支配。如果有真正的主宰者,却发现不到它的端倪。从它的作用上得到信息,却看不到它的形体,它的确存在,却是抽象的。四肢百骨,九窍六脏,我全都具备,我与哪一部分最亲近呢?你都同样喜欢它们吗?还是偏爱其中某一部分呢?如果不是,那它们就都是奴仆吗?就不能相互支配吗?还是轮流作为君臣呢?难道真的有主宰者存在?无论寻求到它的究竟与否,对于主宰者来说,既不损失什么也不增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