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主义综论Ⅲ(第25卷)
6431200000003

第3章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1](1)

〔美〕肯·莫里森

意识形态一词的来历——黑格尔和马克思论意识形态

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在1845—1846年间创立了有关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直接来源于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章《费尔巴哈》对它进行了论述。从标题上看,这部著作最初是为了批判一群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德国社会的主要“玄想家”(直译为“意识形态家”)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传播错误的现实概念。这个青年黑格尔派的圈子里包括了像大卫·施特劳斯、麦克斯·施蒂纳和布鲁诺·鲍威尔这样的人物,他们批判基督教、国家和最高当局,在19世纪40年代引起了德国不同团体的注意。他们从黑格尔派的立场出发,利用唯心主义哲学来对社会和宗教进行批判,唯心主义哲学宣扬的是,客观现实只不过是个人的内在意志的表现,在历史上就体现为黑格尔所谓的“精神”。青年黑格尔派对一切权威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认为历史变革只不过是“精神”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表现,他们最终认为,一切思想和观念都能够在精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找到其起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展开了论战。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批判的是黑格尔派把哲学当作分析历史和政治问题的方法。这种观点的基础是黑格尔的下述看法:“观念”是“精神”的表现,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可以通过考察观念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来分析。在黑格尔看来,观念与历史中的现实力量是一样的,这种观点在他对法国革命的论述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他认为法国革命就是“自由观念”在历史中的表现。

马克思批判了这种对历史力量的抽象看法,并进一步从几个方面对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批判。首先,他反对黑格尔赋予观念的作用。在黑格尔看来,观念不仅是第一性的,而且被视为真正的历史推动力。马克思认为这是一个根本的错误,因为它的结论是,抽象观念是现实的,因此也就具有物质存在。第二,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立场导致了哲学对现实的重大歪曲。这就明确指出了用哲学来理解现实时出现的失误,即这种做法势必通过“颠倒”经验现实来歪曲经验现实,也就是说,它从抽象方面,而不是从实践方面来反映现实。如果如黑格尔所说,只有观念是现实的,而个人是抽象的,那么,哲学本身就只能是对现实的一种歪曲,因为它通过“颠倒现实”来能动地歪曲现实。

马克思的观点是,哲学自身必定会从根本上歪曲现实,因为它倾向于把“观念”上升到存在的高度,好像观念自身具有“力量”和“特点”。马克思认为,如此强调观念的抽象方面只会使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抽象化,这样做也会使有关人类生存的现实问题变得抽象。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当人类存在的现实仅仅被理解为“观念和思想”——被理解为如此之多的哲学范畴——时,个人生活中更加现实和实际的问题就会被忽视。

意识形态理论的四个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提出意识形态理论至少是出于两个动机。第一是要表明观念起源于物质并产生于实践活动,而不是相反。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想要说明观念实际上是物质关系的表现,并由此最终证明黑格尔对观念的起源和理解是错误的。第二,马克思想要说明,他能够勾画出观念与物质活动之间合乎逻辑的联系,从而能够与那种把意识形态看成是观念的抽象表现的哲学传统决裂。这一点的重要性不能夸大。黑格尔认为历史上首先产生的是观念,与此相反,马克思认为观念是经济活动的历史产物。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更为详细地考察意识形态理论,但是为了理解马克思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我们将讨论意识形态的四个方面的内容:(1)观念与社会物质活动的关系;(2)意识形态概念与感知论的关系;(3)意识形态与统治阶级的关系;(4)意识形态的作用。

意识形态理论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观念与社会物质基础的关系。我们说过,马克思认为观念起源于社会的物质基础,“……观念……的生产……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交织在一起的”[2]。为了弄清马克思的思路,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人类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生产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这种生产对他们是如此的重要,以致随之产生的社会形态总是与他们进行生产的方式相一致。这种进行生产的方式决定了从生产中产生的社会关系体系,这样,社会就划分为阶级,其中之一是统治阶级,因为它占有生产资料,另一个是被统治阶级,因为它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社会形态总是与个人进行生产的方式相一致,这一论断可以从下列事实中找到根据:个人的首要活动就是经济活动,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事生产。从这一简单的论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关系体系总是反映了社会的生产关系。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1)经济生产活动决定社会关系,从而决定社会结构;(2)经济生产导致观念和信念体系的形成,这种观念和信念体系是生产关系在精神生活和意识中的反映。因此马克思认为,个人的观念与他们从事生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在生产中形成的阶级关系相联系。

意识形态理论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涉及观念如何改变个人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这使我们必须进一步分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定义。我们将要讨论的定义有两个。第一个定义是:“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3]第二个定义是:“如果他们在自己的观念中把自己的现实颠倒过来,那么这又是由他们狭隘的物质活动方式以及由此而来的他们狭隘的社会关系造成的。”从这两段引文中我们可以得出有关意识形态的两个重要结论。第一,意识形态是由各种看法、概念、观念和信念组成的体系,它能够:(1)使事物“倒立呈像”;(2)“颠倒”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意识形态的这两个基本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够改变我们对外部世界或客观社会现实的感知。然而,马克思这么说到底是什么意思?从本质上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就是在这一点上成为一种有关观念怎样影响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把握与理解的感知论。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作进一步的考察。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们并不直接感知现实,而是通过现行观念和概念来感知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现行观念和概念就充当了人们感知现实的哈哈镜或过滤器,这样就产生了两个重要问题:第一,社会是怎样通过颠倒社会关系而歪曲人们对现实的感知的?第二,社会是以什么方式使得个人错认为这些感知是可以接受的现实的替代品?要对这两点加以说明,就必须弄清马克思是怎样理解个人与社会的一般关系的。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重要论点就是个人创造历史和社会关系,他认为,社会总是被视为人类活动的历史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作为个人自身的生产对象总是与个人相联系。这意味着,就个体通过生产活动创造自己的物质条件而言,社会和社会关系——还可以扩展到现实——都是人类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因为个人通过他们的物质活动而能动地与历史联系起来,所以意识一定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一再提到意识,特别使用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句话,他是试图表达这样的思想,即人们感知现实的方式最终都取决于占有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和观念。只要一个阶级在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观念也占据统治地位,也就是说,他们作为一个阶级统治着那些隶属于他们的人。这里的主要假设是,个人对现实的感知不仅与物质条件有关,而且也与意识有关。

马克思的感知论取决于这一论断,即在意识形态中,一切都似乎是颠倒的并且能动地在想象中把事物颠倒。这种观点认为,意识形态具有超常的能力,能够(1)决定现实和(2)改变对现实的感知。这怎么可能呢?马克思认为,个人通过统治阶级现行的思想、观念和看法的过滤器间接地感知现实。在感知过程中能动地颠倒现实直接与这一事实有关,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常常是对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的反映,马克思认为,当观念与信念仅仅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目的和利益时,颠倒就发生了。[4]

至此,我们已经说明:(1)就观念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反映而言,它具有物质基础;(2)观念起源于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