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将帅故事
6526800000026

第26章 周瑜 陆逊——雄姿英发的少帅(2)

赤壁之战后,周瑜攻取江陵,大战曹仁。战斗中,他亲临阵前督战,身中流箭,受伤回营。曹仁得知这一情况,骤然加强攻势。周瑜为了鼓舞将士们的士气,忍着疼痛,巡视军营,稳定军心。曹仁发现周瑜伤势不重,赶忙撤军,最终放弃了江陵。周瑜收复了荆州所属的江北地区,出任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随后,刘备向孙权“借”得荆州,领荆州牧,治所设在公安(今湖北公安)。孙权为了表示友好,将妹妹嫁给刘备为夫人。刘备赴东吴招亲,拜见孙权。周瑜专门给孙权上书,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用人者。愚谓大计,最好将刘备扣留,给他盛筑宫室,多与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关羽、张飞),各置一方。再由我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孙权考虑,当时的主要敌人是曹操而非刘备,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意见。

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将取益州。周瑜专门谒见孙权,说:“曹操新败,忧在腹心,无力南下进攻我们。现在我请求和奋威将军孙瑜一道,西取益州,兼并汉中。然后,让孙瑜留守汉中,结援马超,我和将军率兵,据守襄阳,进击曹操。这样,北方可图也。”孙权赞同这一计划。于是,周瑜雄心勃勃,整顿行装,准备西进。可是,当他到达巴丘(今湖南岳阳)的时候,忽然病倒了。病中,他上书给孙权,说:“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我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旋即病死,年仅三十六岁。孙权得到报告,流着泪说:“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

从实而论,周瑜死前企图制约刘备,单方抗曹,动机是好的,效果是坏的,缺少战略眼光,不合时宜。赤壁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孙权、刘备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孙、刘联合抗曹,这是维持格局的前提条件。当曹操听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的消息时,惊得毛笔落到几案上都不知道,足见孙、刘联合,对曹操是多么不利!而周瑜不明白团结盟友以打击主要敌人的道理,比起诸葛亮和鲁肃来,思想逊色一筹。

周瑜英年早逝,人们感到惋惜。九百多年后,宋朝文豪苏轼游览今湖北黄冈城外的赤鼻山,误认为那里就是古战场赤壁,写下了著名散文《赤壁赋》和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中描绘的赤壁景色,刻画的周瑜形象,抒发的人生感慨,令人叹为观止。

周瑜三十三岁时指挥了赤壁之战,陆逊则是三十九岁时指挥了彝陵之战。陆逊(公元183~245年)字伯言,吴县华亭(今上海)人。出身于江东士族家庭,青年时温文尔雅,像个书生,然而却有军事天赋,追随孙权,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孙权器重其人,将侄女嫁他为妻。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陆逊任偏将军,镇守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正是他,精心设计,使吕蒙袭杀了关羽,收回了荆州。其后,他出任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负责防御刘备东侵。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他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为给关羽报仇,执意约会张飞,几乎举全国之兵,进攻孙权,并想夺回荆州。张飞被部将杀害,其首级被送给孙权。这更激起了刘备报仇的欲望。孙权提出和议,遭到拒绝。次年正月,刘备大军号称七十万,沿长江水陆并进,声势浩大。孙权求和不成,改向魏文帝曹丕称臣,受封吴王,缓解了来自北方的威胁。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统领大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率兵五万,迎战刘备。刘备欺陆逊年轻,而且没有什么名气,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长驱直入,不计后果。陆逊为避开锋芒,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不与交战,一路撤退。这样,刘备并没有遇到怎样的阻力,前锋部队攻破巫县(今湖北巫山)、秭归(今湖北秭归),直至彝陵(今湖北宜昌东)和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陆逊不再撤退,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陆逊资历很浅,所统部将均为沙场老将或王公贵戚,他们瞧不起统帅,“各自矜持,不相听从”。陆逊为统一全军步调,请出孙权赐予的尚方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疆界,此强敌也。诸君并荷国恩,应当团结和睦,共翦此虏。我虽书生,受命主上,是因为我还有一点可用之处,那就是能够忍辱负重。诸位各在其事,必须服从纪律,军令有常,不可犯矣!”陆逊迎战刘备,不与交锋,只管撤退。这又引起诸将的不满,讥笑他怯战。陆逊不受干扰,坚持按既定的策略指挥军队。

刘备得势,从巫县到彝陵到猇亭,在长江两岸扎下四五十个大营,江中战船来去,战线长达六七百里。陆逊部将纷纷请战。陆逊摇头,说:“不!刘备举兵东进,其势正锐,又凭高据险,很难攻破,即使攻破,也难全歼。当今之计,在于防御,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刘备大军驻扎在崇山峻岭间,兵力难以展开,容易疲惫涣散,那时,我军出击,必获全胜。”刘备急于交战,故意命先锋吴班,率兵进至吴军营前,辱骂叫阵。吴军诸将义愤填膺,请求出击。陆逊看了看阵势,说:“此必有诡,且观之。”果然,吴班后面,刘备亲率八千人设伏,单等吴军出击。陆逊没有上当,避免了一场损失。

刘备大军受阻于彝陵和猇亭,欲战不得,欲退不能。转眼到了六月,天气炎热,酷暑难耐。为了避暑,刘备放弃了水陆并进的做法,命水军弃船上岸,就密林深处扎营。陆逊一见大喜,立刻致书孙权,说:“彝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定当成功。刘备违背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才,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敌在近。想他刘备前后用兵,多败少成,推比论之,不足为害。臣初嫌之,水陆并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陆逊已经看到了胜券。然而诸将不以为然,说:“攻击刘备应当在初始阶段,现在他入境六七百里,占据了各个险要地段,击之肯定不利。”陆逊说:“刘备猾虏也,经验丰富,大军始集,思虑精专,不可击之。现在,他受阻于此,兵疲意沮,舍船登岸,计无所出。因此,我们打败他,正是机会!”

大战即将开始。陆逊派出一支兵马,试探着进攻刘备的一个军营,败归。个别将领说开了风凉话:“白送死耳!”陆逊却满怀信心地说:“我已晓破敌之术!”这天,陆逊升帐,调兵遣将,先命水军溯江而上,切断南北两岸蜀军的联系;再命士兵,每人背一捆茅草,乘夜潜至蜀军营前,但听号令,同时点火。半夜时分,号令响起,士兵们点燃茅草,掷向蜀军大营。蜀军大营多由竹、木搭成,见火就着。大火延及树林,恰有东南风劲吹,长江两岸,顿时成了火龙火海,迅速向西蔓延。刘备大军毫无防备,仓皇逃命。陆逊则率领众将和中军,乘势掩杀。刘备部将张南、冯习等死于乱军之中,杜路、刘宁等率部投降。刘备由残兵败将护卫,退至彝陵西北的马鞍山,依山据守。陆逊不会给他喘息的机会,集中兵力,包围歼灭,刘备军队又死伤万余人。刘备见势不妙,连夜突围,烧毁身后的山道,逃至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惊魂未定,且羞且愧,说:“吾乃为陆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这就是著名的彝陵之战。此战与赤壁之战可谓异曲同工,所不同的是胜方统帅由周瑜变成陆逊,败者由曹操变成刘备。刘备的失败,在于骄傲轻敌,战线拉得过长,指挥失误;而陆逊的成功,则在于采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先退后进,针对强敌弱点,实施火攻,一举烧毁了刘备数百里连营。实践证明,陆逊和周瑜一样,也是一位雄姿英发的军事家,能够审时度势,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从而最后取得战争的胜利。

彝陵之战的次年,刘备病死。陆逊成为东吴的功臣,升任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封江陵侯。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正式建立吴国。至此,魏、蜀汉、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陆逊升任大将军、右都护,忠心辅佐孙权,恢复吴、蜀友好,北抗曹魏,为吴国的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赤乌七年(公元244年),陆逊升任丞相,反对孙权废立太子,遭到孙权的责难。越年,陆逊愤恚致死,时年六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