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将帅故事
6526800000031

第31章 李靖 李勣——生当其时,名载史册(2)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西方吐谷浑入侵唐境。唐太宗决定征伐入侵之敌,却无合适的统帅。他想到了年迈的李靖,说:“李靖复能起而为帅乎?”李靖老当益壮,通过房玄龄传话说:“吾虽老,尚堪一行。”唐太宗大喜,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制李宗道、侯君集、李大亮、李道彦、高甑生五位总管,统兵西进。这次战争,主要在今青海、新疆境内进行,自然条件恶劣,行军打仗,异常艰苦。李靖采纳五位总管的正确意见,兵分两路,稳步推进,很快攻占吐谷浑首领伏允王的大本营伏俟城(今青海青海湖西)。伏允王西逃,唐军穷追不舍,穿越荒漠二千余里,直至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一带。伏允王日暮途穷,自杀身亡。李靖妥善安抚吐谷浑百姓,同时立慕容顺为大宁王,使之内附称臣。然后班师,凯旋长安。班师途中,高甑生违命误期,受到李靖的责怪。高甑生由此怀恨,回到长安后,即诬陷李靖企图谋反。李靖依然跟上次一样,闭门自守,不加任何辩白。唐太宗命人调查,根本没那回事,遂以诬罔罪,罢免了高甑生的官职。

李靖又立新功,改封卫国公,进位开府仪同三司。他两次遭人诬陷,深深感到人心叵测,官场险恶,从此更多地闲居家中,回想经历的战事,总结战争经验,撰写兵书,以为后人留下一笔遗产。他的用兵之道,不肯轻易传授于人。兵部尚书侯君集,奉唐太宗之命,向李靖学习兵法。李靖仅传授皮毛部分,精奥之处,拒绝传授。侯君集大为恼火,向唐太宗告状,说李靖有谋反意图。唐太宗询问证据。侯君集说:“李靖精通兵法,世人皆知。但是,他传授给臣的,只是一般的知识,隐微之处,秘而不示。这说明他留了一手,担心别人用他的兵法来制伏他。”唐太宗未置可否,一天和李靖谈及此事。李靖说:“这恰恰说明侯君集蓄有野心,图谋不轨。如今中原无事,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他却要臣把所有术略都教给他,这不是意在谋反吗?”实践证明,李靖的做法和看法是对的。这个侯君集,后来果然谋反,获罪致死。

李靖花费多年心血,撰成《李卫公兵法》一书,献给唐太宗,受到高度称赞。可惜,该兵法已经失传,只能在一些典籍中,看到它的少许内容。

贞观后期,唐太宗好大喜功,决定征伐高丽,对李靖说:“公南平吴地,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唯高丽未服,亦有意乎?”这又激起了李靖的雄心,他说:“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愈矣!”但是,唐太宗念李靖年龄太大,没有用他为统帅。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病重。唐太宗亲幸其府第,流着泪说:“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数日后,李靖病死,终年七十九岁,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景武,陪葬昭陵(唐太宗陵寝)。

李勣(公元583~669年)原姓徐,名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人。隋末参加瓦岗寨起义军,推举李密取代翟让,抗击王世充和宇文化及,表现了超人的军事才干。后来降唐,赐姓李,改名世。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为了避讳,去掉“世”字,方叫李勣。

李勣出身于富豪家庭,为人仗义,慷慨正直。降唐后任黎州总管,封莱国公。武德初,他追随秦王李世民,征伐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徐圆朗等割据势力,屡立战功。李世民打败王世充后,瓦岗军首领之一单雄信被俘当斩。李勣不避嫌疑,为之说情,甚至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换取单雄信的性命。李世民不准。李勣痛不欲生,号啕大哭,行刑之日,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烹给单雄信吃,说:“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李世民欣赏李的豪侠气概,提拔他为左监门大将军。李勣又随李孝恭、李靖平定辅公祏,军事才干得到充分发挥。唐太宗即位后,李勣任并州都督,随李靖北征突厥,俘获突厥各部酋长部属五万多人。继拜光禄大夫,坐镇并州十六年,以其威肃,远近闻名,改封英国公。唐太宗钦佩李勣的功绩,说:“隋炀帝不会择人守边,劳中国筑长城以备虏。今我用李勣守并州,突厥不敢南下,胜过长城远矣!”因而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突厥残余薛延陀部死灰复燃,兼并其他各部,企图振兴突厥。唐太宗命李勣为朔方道行军总管,率兵六万,前往征讨。李勣仿效李靖的做法,亲率六千骑兵,深入大漠,长途奇袭,大获全胜,斩一名王,俘虏突厥部族五万余人。

史载,李勣“用兵多筹算,料敌应变,皆契事机。闻人善,抵掌嗟叹。及战胜,必推功于下。得金帛,尽散之士卒,无私贮。然持法严,故人为之用。”阵前选将,爱用长相俊美者,部下询问原因,他说:“薄命之人,不足与成功名。”

李勣凭其忠勇和干练,成为一代名将。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特以李勣任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同中书门下三品。唐太宗诚恳地对李勣说:“吾儿方位东宫,今以宫事相委,勿以资屈为嫌也。”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远征高丽,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随同出征。期间,突厥薛延陀部蠢蠢欲动,趁隙南侵。李勣奉命率兵阻击,双方大战于乌德鞬山(今蒙古境),唐军大胜,歼敌五千余人,俘虏三万余人。唐朝随即在漠北地区设立机构,任用当地酋长为都督或刺史,加强统治。李勣功勋卓著,升任太常卿,仍同中书门下三品,主要管理东宫事务。

唐太宗经过长期观察,认为李勣可托大事,因而格外钟爱。一次,李勣生病,御医说需用胡须灰和药,方可治疗。唐太宗当即剪下自己的胡须,交给御医。李勣病愈,知道此事,拜谢皇帝,叩头流血。唐太宗说:“吾为社稷计,何谢为?”唐太宗留下李饮宴。李勣畅饮,酩酊大醉,伏桌而睡。唐太宗脱下龙袍,轻轻盖到李勣身上,以防着凉。唐太宗驾崩前夕,故意将李勣外放,任垒州刺史,叮嘱太子李治说:“你与李勣无恩,现在将他外放,我死后,你可立刻把他召回,任用为仆射。这样,他必为你效死力矣!”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唐高宗遵从父亲遗嘱,立刻调回李勣,授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进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为尚书左仆射。不久,进位司空,允许其乘马进入皇宫,享受特殊的礼遇。

唐高宗朝,发生的重大事件,莫过于将庶母武则天迎进宫中,封为昭仪,进而准备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他的做法,遭到辅政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强烈反对,而庶族官僚许敬宗、李义府等则表示支持。两派对立,斗争异常激烈。李勣站在两派之间,态度暧昧。一天,唐高宗秘密到李勣府中,说:“朕拟立昭仪为皇后,而顾命之臣皆以为不可,奈何?”李勣说到底属于庶族官僚,说:“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李勣的表态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唐高宗打定主意,毅然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从此扶摇直上,逐渐掌握了权力,施展手段,排斥和迫害长孙无忌、褚遂良致死,唯独对李勣恩礼有加,使之保住了尊崇的地位和富贵。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丽发生内乱。这时,李勣已八十三岁,仍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兵二万,前往征讨。战事经历两年多,平息内乱,分高丽为五部,置安东都护府,辖九都督府、四十二个州、一百个县,由朝廷任命官员,予以管理。李勣班师,在昭陵举行了隆重的献俘典礼,告慰唐太宗亡灵,他所关注但未能解决的高丽问题,终于解决了。

李勣出任太子太师。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李勣患了重病。诸子请医进药。李勣予以阻止,说:“我,山东一田夫耳,位三公,年过八十,非命乎!生死系天,宁就医求活邪?”他把弟弟李弼和全家人叫在一起,命奏乐饮宴。然后,他叮咛李弼说:“我子孙今以付汝,汝可慎察,有不厉言行,交非类者,急榜杀以闻,毋令后人笑吾。”他吩咐丧事从简,不许铺张;妻妾无子者,准其改嫁;葬后供牌位于堂屋,约略祭祀。最后说:“苟违我言,同戮尸矣!”说完断气,时年八十六岁。唐高宗闻讯流泪,说:“李奉上忠,事亲孝,历三朝未尝有过,性廉慎,不治产业,今亡,当厚恤之。”为了悼念功臣,他七天不举行朝会,追赠李勣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谥贞武,陪葬昭陵。

唐太宗雄才大略,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李靖、李勣正是在一位优秀皇帝的绝对信任下,施展军事才干,建立卓越功勋的。他俩生当其时,从而把名字和功业写在了“贞观之治”的光辉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