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将帅故事
6526800000035

第35章 郭子仪 李光弼——国家再造的中流砥柱(1)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至蜀郡避难,太子李亨趁机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杰出将帅郭子仪、李光弼心系国家安危,勇敢地担负起平定叛乱的重任,以其卓越的军事才干和功勋,而成为国家再造的中流砥柱。他俩的名字在中国将帅史上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郭子仪(公元697~781年),华州郑(今陕西华县)人。青年时代身材魁伟,酷爱武艺,以武举优等入仕,历任左卫长史、单于副都护使、振远军军使、天德军军使,迁九原太守。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郭子仪出任卫尉卿、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的十五万大军,肆虐于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所向披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等,自发行动起来,组织军民,英勇抗击叛军,急需朝廷支援。可是,朝廷长期武备松弛,无兵无将可派。在这种情况下,郭子仪推荐了比自己年轻的将军李光弼。

李光弼(公元708~764年),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契丹族人。性格坚毅,擅长骑射,曾在名将王忠嗣手下任兵马使。王忠嗣欣赏这个胡将,说:“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后因功升任云麾将军。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决定用李光弼为副节度使,并招为女婿。李光弼考虑安思顺是心向安禄山的,婉言拒绝,回到长安闲居。郭子仪和李光弼原先同在朔方任职,彼此关系并不融洽,甚至还存在着一些敌意。大敌当前,国难当头,郭子仪撇开私人恩怨,力荐精于军事的李光弼,率兵平叛。于是,李光弼摄御史大夫,出任河东副节度使,兼云中太守、魏郡太守、河北采访使,统领郭子仪分拨的五千兵马,增援常山(今河北正定)的颜杲卿。

安史叛军大体上分为两路,安禄山一路攻取洛阳,史思明一路攻掠河北、河东各地。安禄山攻克洛阳,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做起大燕皇帝来,继续西进,进攻关中。史思明攻陷常山,颜杲卿战死。李光弼火速进军,很快又将常山收复。史思明忙率骑兵二万,前来争夺常山。李光弼据城死守一个多月,形势危急。幸亏郭子仪兵出井径(今河北井径西),前来救援。唐军内外夹击,大破叛军。史思明损兵折将,败退博陵(今河北定县)。安禄山得知史思明受挫,命令蔡希德、牛廷玠率兵三万,从南北两个方向,予以增援。郭子仪、李光弼实行疲敌战术,假装撤退,引诱叛军追击,然后在嘉山(今河北正定西)摆开阵势,展开大战,歼灭叛军四万,俘虏一万余人。河北各郡受到嘉山战役的鼓舞,奋起抗击叛军,唐军一时声威大振,基本上截断了安禄山退往范阳的归路。郭子仪加授御史大夫,李光弼加授范阳大都督府长史、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被困在洛阳,西不能进潼关,南不能下江淮,首尾难顾。他暴跳如雷,大骂劝其起事的谋士严庄、高尚等人说:“我起,尔曹谓万全。今四方兵日盛,自关(潼关)西不跬步进,尔谋何在,尚见我为?”

洛阳陷落后,唐玄宗任用患有偏瘫的胡将哥舒翰,率领近二十万大军,扼守潼关,护卫长安。这牵制了安禄山的大量兵力,使得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一带,能够大有作为。但是,奸相杨国忠出于私利考虑,积极鼓动唐玄宗,强令哥舒翰出关作战。郭子仪、李光弼在前线上书,陈说利害,强调哥舒翰只能坚守潼关。可是,唐玄宗荒淫昏聩,听任杨国忠摆布,硬是下令,命哥舒翰出关作战,企图收复洛阳。结果,唐军一触即溃,全军覆没,就连哥舒翰,也被部下挟持,投降了安禄山。潼关防线崩溃,唐玄宗只顾逃命,西幸蜀郡。京师长安遂落入安史叛军之手。

形势急转直下。七月,唐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郭子仪、李光弼率步骑兵五万人赴行在(皇帝临时住所),接受唐肃宗的调遣。此举使唐肃宗有了一支可以依靠的军事力量,于是“国威大振”。郭子仪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总节度。李光弼拜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率兵五千,驻防太原。河东节度使王承业无能,由侍御史崔众主事。李光弼到了太原,崔众拒不交付兵权,李光弼大怒,收捕崔众下狱。恰在这时,唐肃宗派使者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李光弼阻止使者宣诏,说:“崔众有罪,已下大狱,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御史中丞。”使者慑于李光弼的气概,不敢取出诏书。李光弼命将崔众斩首示众,因此威震三军。

从这年秋天开始,郭子仪作为总节度,以灵武为基地,以朔方军为基本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抗击安史叛军。其中太原之战打得最为艰苦。史思明指挥四路兵马共十万人,会攻太原。而李光弼麾下只有一万人。正是这一万人,打了一场漂亮的防御战和反击战。李光弼根据敌人密集的特点,制作出一种“擂石车”,由两百人操作,向对方阵地发射石头“炮弹”,砸死敌人将近两万人。史思明也制作出一种“飞楼”,障以木幔,防备石头“炮弹”,掘土成山,逼近城池。李光弼则挖地道,使“飞楼”全部崩塌。史思明无计可施,在城外摆下酒宴,一边饮酒,一边大骂唐朝皇帝,以激唐军出城作战。李光弼通过地道,活捉多名敌人,斩于城头。叛军大骇,视地而行,唯恐出现地道,被虏被杀。史思明也很害怕,不得不把营帐移向稍远的地方。李光弼继续采用地道战,挖空一大片土地,栽上木桩,以作支撑。然后派人假装投降。史思明信以为真,出动数千名士兵,列队排于那片挖空的土地上,准备受降。李光弼一声令下,唐军用长绳拉倒木桩,地面塌陷,叛军全部掉进地道,死的死,伤的伤。守城的唐军擂鼓呐喊,突骑出击,会合诈降的唐军,猛烈地冲杀叛军,歼敌一万余人。史思明慌忙退去,只留下蔡希德继续进攻太原。李光弼出动敢死队,攻杀叛军,数月内斩首七万级。蔡希德丧魂落魄,狼狈逃窜。

太原战役的胜利,不仅消灭了叛军八九万有生力量,而且巩固了灵武基地,为唐军反击叛军赢得了时间。战役中,李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这种亲临前线指挥、身先士卒的无畏精神,受到所有人的钦佩和尊敬。战后,李光弼升任检校司徒,迁司空,封郑国公。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史叛军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继为“大燕皇帝”。唐肃宗移住凤翔(今陕西凤翔),郭子仪进位司空和关内、河东副元帅,屡战安庆绪部将,均取得胜利。秋天,唐肃宗任命皇子李俶(后改名李豫,唐代宗)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进兵长安。李俶任元帅只是名义上的,真正的统帅应是郭子仪。郭子仪统领唐军十五万人,并借回纥骑兵四千多人,在长安附近与叛将安守忠、李归仁等展开激战。这一仗,郭子仪调度得力,指挥有方,共歼敌六万人,俘虏两万人。叛军张通儒等连夜逃离长安。九月癸卯日,郭子仪大军收复长安。城中老幼夹道欢呼说:“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郭子仪在长安只休整三日,乘胜东进,在陕郡打败严庄增援的十万叛军,严庄败退洛阳。安庆绪惊恐万状,席卷大量财物,逃往邺城。十月壬子日,唐军收复洛阳,郭子仪加官司徒,封代国公。班师时,唐肃宗亲到城郊迎接,说:“国家再造,卿之力也。”

安史叛军遭到沉重打击。年底,史思明为了争取喘息时间,假装投降。唐肃宗居然相信,并不削其兵权,任命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还封为归义郡王。四个月后,史思明杀了朝廷委派的官吏,再次造反。唐肃宗哭笑不得,九月,以郭子仪为中书令,李光弼为侍中,调集九镇节度使,围攻邺城,准备先灭安庆绪,再灭史思明。九镇节度使共有兵马六十万,力量相当可观。可是,昏庸的唐肃宗,认为九镇节度使是平等的关系,立其中任何一人为统帅都不适宜,因而任命亲信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全军。鱼朝恩根本不懂军事,而且作威作福,盛气凌人。李光弼曾建议,分兵阻击史思明,安庆绪便可束手就擒。鱼朝恩摆出监军架势,根本不听。六十万大军缺少统一指挥,无法形成合力。有的节度使为了保存实力,持消极观望态度。因此,围攻邺城失利,“诸将惊溃,各引归”。只有郭子仪和李光弼两军英勇奋战,斩敌四万余人,缴获铠甲数十万副。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这次打了败仗,遂把全部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唐肃宗听信谗言,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改以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取代郭子仪,兼任朔方节度使,命其星夜赶往洛阳驻守。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安史叛军再起内讧,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四月自称“大燕应天皇帝”。九月,史思明大举进兵洛阳。李光弼手下只有两万士兵,且严重缺粮,无法坚守。他果断地决定,放弃洛阳,退守险要之地河阳(今河南孟津西南),阻止史思明进军关中。史思明得到洛阳,其实是一座空城。

河阳濒临黄河,包括南、中、北三城。城中最大的困难是缺粮,储粮仅够十天之用。叛军进攻河阳,唐军出战,斩首千余级,生擒五千人。李光弼亲自外出筹集粮草,把南城防务交给李抱玉,说:“将军能为我守南城二日乎?”李抱玉说:“过期怎么办?”李光弼说:“弃之。”李抱玉答应,一面抓紧修建工事,一面派人通知叛军,说:“吾粮尽,明日当降。”叛军大喜,停止进攻。次日,李抱玉修好工事,根本没有投降的意思,叛军知道上当,立刻攻城。李抱玉奋起还击,打退敌人。叛军改攻中城和北城,也被唐军击退。李光弼筹集到一些粮草,士兵信心增强。这天,他登上高处观察敌阵,发现其东南方比较薄弱,于是调兵遣将,实行反击。他手执大旗,威严地宣布说:“望吾旗,若挥动缓慢,尔等可机动作战;若连挥三下,就是拼死冲锋的信号,诸军毕入,生死以之,退者斩!”他从怀中取出一把利刃,高举着说:“战,危事。吾位三公,不可辱于贼。万一不捷,当自刎以谢天子!”说着,西向跪拜,表示必死的决心,将士无不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