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光荣与梦想
6543100000007

第7章 用实干体现价值 用奉献诠释人生

——记上海市劳动模范 顾红飞

顾红飞男,汉族,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技师,1983年参加工作。

职业梦想:让每一个项目都有中冶人的身影,让每一寸土地都有中冶蓝的旗帜。

崇尚的劳动观:面对成绩不自满,面对困难不服输。

每个人都有亮丽的青春,有人把它留在壮美的边关,有人把它留在希望的田野,有人把它留在喧闹的城市,而他,却将青春奉献给了中冶的壮大及发展。三十载春秋一瞬即逝,他也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变成了现在经验丰富的起重技师。岁月虽然改变了他的容颜,却没有改变他对检修事业的热爱与忠诚。他就是荣获2004年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的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首席起重技师顾红飞。

顾红飞是中冶宝钢技术第三分公司唯一一位被中冶集团聘请的高级起重技师。在工作的32年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他在学习中耕耘,在实践中播种,在收获中成长,成功完成了由普通员工到高级起重技师的蜕变。

注重学习强素质 业精于勤显本领

自参加工作以来,顾红飞一路走来,从普通员工、班组长、作业长逐步走上了技术岗位,每一个职位的转变都需要他不断地学习与提升。数十年来,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每一次大的检修项目完工后,他都会利用业余时间为当次的检修任务作一篇技术总结,时至今日他写过的技术总结多达600余篇,整整写满了十多本厚厚的笔记簿,并先后取得了架子工及电焊工专业证书。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他很快在检修领域内声名鹊起。

这么多年,经他手成功完成的项目数不胜数。但你只要提起他的任何一个项目,无论间隔多少年月,顾红飞总能滔滔不绝地说出那个项目的重点、难点、要点。看到他那发光的眼睛,你就会明白在他的心里,那些作业项目已经不仅仅是个工作,更是一种神圣的使命与责任,并已融入他的血液,化为了风骨,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2年,在实施宝钢1880热轧3台锅炉吊装、纬一路龙门吊拆装、1580热轧保温盖吊装、原料码头18U4卸船机拆装以及一炼钢抢险吊装作业项目中,从吊装方案策划编制到项目作业实施全过程指导,其技术的娴熟、工作的钻研、细心的教授,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赞扬。由于其努力的工作和阶段成绩的取得,公司委派他在2012年承接并实施的原料码头12U1、12U2卸船机报废处置、马迹山港区2#装船机抢险拆除项目中担任起重总指挥,他不负众望,顺利地完成了项目吊装任务,使公司多年创下的港机拆除吊装优质服务品牌得到了保持,同时为企业创立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

2014年8月,是他牵头实施起重培训工作最为繁重的时段,他依然参与了宝钢成品码头1号、2号装船机拆除任务,以他为核心的吊装作业团队,精诚合作、精心组织、精确吊装,仅用2天就完成了计划4天完成的2台装船机的拆除任务,受到宝钢股份领导的高度好评。同年11月,顾红飞参与宝钢一炼钢460吨/80吨冶金铸造起重机安装项目投标书的论证与编制,并一举中标。如此大吨位起重设备更换吊装任务的独自承揽,对检修业务整合以来的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尚属首次,对此公司高度重视,组织专门的施工组织管理团队,其参与实施的吊装专项方案得到了业主、专家和监理方评审。吊装过程中,顾红飞更是兢兢业业,扎根于现场,在他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仅用6天就将重达680吨的设备吊装到位,比原计划提前5天。

而他,也因为突出的表现,收获了无数荣誉:1995年被宝钢集团授予“宝钢新长征突击手”的荣誉称号;2004年获得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个人标兵称号并在宝钢设备部举办的技能比武中获得了第7名;同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2010年获上海市技术能手称号;2013年荣获公司劳动竞赛优秀管理者称号;并连续数年获得先进生产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及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攻坚克难挑重担 身先士卒敢为先

2015年6月,亚洲第一臂长堆取料机安装项目在马迹山港启动。新型斗轮堆取料机设备总长145米,总高40米,总宽14米,总重约1505吨,主要大型构件约三百余件,悬臂梁属目前亚洲最长——65米,约占该设备总长的一半。

该项目是公司历年来承担的最大设备安装项目,施工区域条件恶劣、气候多变、资源筹措难度大、施工过程中危险源多,吊装作业难度也属历年之最。一时间,各方视线聚焦马迹山港。顾红飞由于吊装作业基本功扎实,操作技术娴熟,尤其是对卷扬机设置、滑车组穿绕、吊物的吊点选择、吊索具受力计算等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该项目当仁不让的起重总指挥。

针对斗轮式堆取料机体积大、吨位重、易出现安全隐患的分体设备及钢结构的情况,顾红飞提前进行了吊装方案策划编制,同时配合公司BIM建模团队,成功完成堆取料机模拟视频的制作。项目开工后,顾红飞多次召开专项吊装方案讨论会,对各施工环节中履带吊的站位、被吊构件的重量、使用钢丝绳的规格、吊点位置、吊点数量、吊装过程中易发生的风险因素等问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多次探讨与研究。并召集全体作业人员观看模拟视频,通过视频画面标识出各个关键工序和注意要点,让全员了解完整的可视化施工方案,确保吊装过程万无一失,为安装工作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吊装过程中,顾红飞更是全身心地扑到了作业一线,针对施工场地高低不平的情况,他要求推土机进行场地平整,满足吊装作业对地基承载的要求,同时还对起重吊装特种机械设备500吨履带吊实施了重点监控,建立了切实有效的起重吊装体系。整个吊装作业中,堆取机悬臂梁及三脚架、配重架是整个作业的难点及关键所在,顾红飞经过多次现场实地查看和相关人员的再三研讨后,对重达143吨、长65米的悬臂梁采用八点平衡吊装使设备顺利吊装就位;对重134吨、长度52米的三脚架、配重架采用了主吊索和手拉葫芦调节平衡的吊装工艺,使设备按照时间节点安装到位。这几个重点过程的成功把控,为整个吊装工作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确保了整个堆取料机安装项目的顺利完成。

该项目的完成,也让公司进一步掌握了大型柔性设备的安装技能经验,再一次用实力证明了公司在吊装领域的丰富经验及强大的安装实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 薪火相传育人才

无论是在现场操作,还是培训育人,顾红飞都练就了一身的本领,特别是在大型设备起重吊装上独领风骚。由于他的努力,他被单位聘为首席起重技师,同时兼任上海市人保局起重工等级证考评员、上海市起重工培训实训教师、中冶集团起重工高级考评员等工作。

顾红飞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顾红飞不忘加强自己计算机软件知识的学习,买电脑学电脑,克服基础差底子薄等困难,让自己真正适应社会和公司的发展要求。同时,作为公司起重培训建设的牵头人、实施者,顾红飞始终不骄不躁,坚持学习收集社会上一些大的吊装项目的技术经验,如:东方明珠塔的吊装以及卢浦大桥桥面的吊装等。学习先进的吊装技术从而武装自己,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独创自己的见解。现在检修作业中采用新旧钢丝绳对焊,用行车自身直接将新钢丝绳牵引上去的这一钢丝绳更换工艺就是由顾红飞首创,并沿用至今。

顾红飞在加强自身素质的同时,作为公司培训策划组织人员,他还编制有关的培训教材,并按照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实施起重吊装培训工作。2013年,共培训了8批起重架子工,其中起重工技能提高培训4批79人,架子工技能培训3批14人,高级起重工取证培训1批14人全部合格,且培训人员现场实际操作技能和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2014年,面对架子工需求大的状况,顾红飞开展了架子工技能提升培训,重点围绕脚手架搭、拆基本技能和搭设的常规计算实施,较好地满足了现场常规脚手架搭设的要求。

付出终有回报,每年公司参加宝钢股份检修协力单位专业工种技能竞赛中,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组织的团队总能取得好成绩,并多次在宝钢设备部比武中获得团体第一、个人第二的好成绩;而他结对培养的弟子很多技能等级已达三级以上,更有些甚至已达起重工技师水平,成为一线技术骨干。

勤学务实带团队 技术创新走在前

随着公司对人才的重视以及顾红飞自身技能的不断提升,顾红飞劳模工作室应运而生。这个十余平方米的工作室共由7名起重工成员组成,除了顾红飞外,其中有技师4名,初级工1名,助理工程师1名,均是能独当一面的技术人才,其中成员樊卫高更是带领着其所在班组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各种荣誉称号。

顾红飞与团队成员一起研究制定了翔实的工作室工作规范、职责、年度工作任务,明确了创新工作室以实施技术改进、承担技术改造任务、负责技术难题攻关、落实员工合理化建议、培训后备技术力量等为团队职责目标,并建立了例会制度、集中学习制度、师徒带教等制度,并且不断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学术研究讨论经常化。

在那一个小小的工作室内,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思维碰撞,一个个头脑风暴在这里产生:

——实用新型专利直爬梯攀爬钩、实用新型专利用于手工编插钢丝绳的插刀、发明专利直爬梯的攀爬装置及攀爬方法已获得专利证书。桥式装卸船机的拆除方法发明专利、遥控可调节吊具发明专利正在专利局审核当中;

——炉口水箱更换,发明专用吊具,节约成本23万/年;

——提高CUS传动链条更换效率获得2014年全国工程建设优秀QC成果活动二等奖;

——工作室成员参与的大型转炉在线检修工法科技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4×200T双向同步顶升横移装置通过中冶集团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首个全部由起重工组成的劳模工作室,顾红飞劳模工作室全体成员有计划地推进及开展以起重技术为特点,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基础的创新工作。顾红飞和他的工作室就像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将各类研发成果运用于现场。

成品码头装卸桥更新改造工程中,工作室成员利用在钢结构本体上开孔作为吊装孔并进行计算,节省了焊接吊耳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施工效率,最终提前1天完成任务,稳固了企业的品牌;在5RH真空系统改造项目中,工作室成员成功开发专用吊具,完成气冷器承重梁安装空间狭小的难题(气冷器梁长度19.5米),解决现场的施工难题,保证施工的进度;在TPC倒渣间综合改造项目中,工作室成员在工期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通过铺路基箱、加固撑解决现场吊车在松土地面站位的难题,为主厂房钢结构吊装提供有力保证……

创新不一定卓越,不创新一定不卓越。顾红飞劳模工作室的全体成员正锲而不舍地把一粒粒创新的种子撒向中冶的沃土,持续不断地传递着清新蓬勃的生命力。

顾红飞就是这样,始终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神圣的使命,无论在何种岗位,都能够以最高的标准,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人生绽放光芒。工作30余年来,没有人记得清顾红飞加了多少班,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五十而知天命,虽然顾红飞已近退休年龄,但他和他的工作室早早地就制定了未来两年的工作计划与目标,正秣马厉兵,蓄积力量踏上新的征程,他们将用最瑰丽的色彩去描绘中冶最新、最美的蓝图!

(郑园园/文)

作者简介

郑园园,闲暇时间喜欢品读各类文章,喜欢透过静静的文字去细细品读那些隐藏在文字下面的喜怒哀乐,去触摸那些痛苦或快乐的灵魂。自加入公司文化宣传队伍中后,撰写了不少通讯报道与若干散文诗歌,其中《钢铁服务技术兵》、《发展中求创新 服务中现真情》、《守护冬日里的阳光》、《快乐六月》、《回家》、《幸福感悟》等文章分别被《中国冶金报》、《宝钢日报》及公司的《钢铁服务》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