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李希凡文集(第五卷):艺术评论集
6543700000001

第1章 光辉灿烂的五千年历史文化(1)

——1994年国庆节为希腊《商报》作

中国是以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古国著称于世。

从中国大陆发现的史前遗迹来看,周口店的“北京人”,被认为是生存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房山“山顶洞人”的发现,又是周口店发掘工作的扩大,进一步说明了,在中华大地上生存着的人类,经过几十万年的奋斗,到了距今约20000年前,虽然仍以渔猎生活为主,却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所制石器和骨器中,看得出已懂得钻孔和染色,骨器中也有了骨针的制作,是用来缝制衣服的;并有了家庭的组织,已懂得安葬死者。这在人类发展史上被视为代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

在人类由畜牧生活进入农耕生活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年至4000年),这时在中国发现的遗迹,得到世人重视的是“纹陶”和“彩陶”。因为它首先在中国河南省渑池县城北六里的仰韶村被发现,故称为“仰韶文化”。这些以红色陶器和着彩色花纹的陶器为标志的出土文物,实际上分布的范围很广,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东起河南,西到甘肃、青海、新疆等地,都有红陶和彩陶遗迹。而陶的出现,既是完成了人类发展史第一次最重要和最成功的进化过程,而彩陶的艺术成就又是中国所特有的。它的基本的色彩观念、形质感觉、纹饰结构和形象描绘的手法与由此造就的传统的审美追求和习惯,在此后的青铜工艺、绘画、装饰的艺术门类中长久地继承下来,并长远地影响着中华文化,构成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支血脉。

这时出土的石器,大都经过工匠的琢磨,有石斧、石刀、石锄、石耨等农具,以及纺织用的石纺轮、陶纺轮等,这一切,都表明了这个时期的先民已进入了有耕有织的农业生活。其后,在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又发现了黑陶遗址,是为“黑陶文化”,又称为“龙山文化”,分布在东海沿岸,其间常有彩陶、黑陶与殷商文化三种遗存重叠堆积在同一遗址上。其次序为彩陶最下层,黑陶居中层,殷商文化遗存居最上层。据史家考证分析,黑陶文化,约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200年。它是上承彩陶下迄灰陶,早不到仰韶文化以前,晚不过殷墟文化以后。它可能与殷商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在黑陶遗址中,还发现有烧灼过的“卜骨”,那该是殷商刻有文字(甲骨文)的前驱。

在中国,也像在地球上其他地方发生的一样,真正人类早期文化历史时代的开始,还是人类发明并使用了文字。直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早文字的发现,仍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从“甲骨文”的字体特征来看,它既不同于最早的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也不同于埃及的“象形文字”,它基本上已脱离了象形的图画,有了符号的特点,用线条书写、用契刀刻画在甲骨上,特别是甲骨文所记内容,明确地记录了一个奴隶制王朝——殷商的兴衰。自盘庚迁殷(公元前14世纪),直到纣的亡国(公元前11世纪),近300年,它的典章文物,它的青铜礼器,充分显示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兴盛景象。而以殷商盘庚算起,距今已有3000年。可以想象,有着如此进步的殷商甲骨文化的形成,至少也需要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演进。依据古史和传说,商代以前,还有三皇、五帝、唐、虞、夏诸王朝,即使从黄帝开国,距今也有4600余年。古老相传:有巢氏教人架木为巢,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神农氏教人制造农具进行耕作,都无非表明了中华先祖在人类进化中发明筑室、用火、畜牧、农耕的标志。而这些古老的传说,也生动而深刻地显示了我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具有“采集”民族的鲜明特色。到了黄帝时代,进一步发明了宫室、舟楫、衣裳、历数等日常应用器物;帝妃嫘祖发明养蚕治丝,更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

著名的夏历,以12个月为1年,小月29天,大月30天,又测定1年实际应有365又四分之一天,所以两三年加1个闰月,平均19年闰7次,完全是按照农耕种收的节气进行推定。这是至今仍保留在中国民间沿用的农历。

尽管历经几千年王朝更替中的兴亡战乱,中国古代建筑已荡然无存,但中国的宫室建筑却自有其独特的风格——即所谓“‘线’的艺术,绘画式的艺术,亲近大地的艺术”。多年来历代陵墓遗迹的发掘,也有力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美,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其特殊的贡献。殷商青铜器与陶器的花纹和图案,生动细致,款式新颖;丝制品细密、光泽,更是世界上当时同类出土文物所罕见的。这一切都说明,中华民族是从远古开始,就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存发展起来的。

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自殷墟甲骨文发现以来,历经商、周(含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王朝三千余年,除商代系奴隶社会(有些历史学家以为,周代也是奴隶社会),其余二千多年间,均处于封建社会。在这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就全国性政权来说,只有过元、清两个朝代,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他各朝代都是由汉族封建阶级进行统治。但是,不管历史上有过多少的纷争和动乱,在这块土地上始终居住着多民族的中国人,而一切杰出的历史人物、政治领袖,多数也都是以致力于国家的统一,作为他们奋斗的理想。而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的人民,也逐渐在相互融合中学会和睦共处,特别是由于人口众多的汉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有较高的精神文明的发展,也对各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发挥了同化的作用。

“文化”一词,中国的古义就是指“文治教化”。中国在早期文化中,就创制了礼、乐、典章,以教化天下之民。而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的出现,又为封建教化开创了新局面。2000多年前这位被尊为古圣先贤的孔子,也是第一位整理、阐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教育家。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先王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周武、周公之“道”,主张以“礼乐”教化天下。虽然在孔子以后的战国,秦和汉的初期,他的“道”还没有一统天下,而且出现过所谓“百家并鸣”之学。与他同时或稍后于他的老子、庄子、墨子,就在思想学说上同他有着很不相同的主张,只有孟轲把他的学说发展到新的高度。其后,老庄学说,在不同时代的思想文化领域,也曾同孔孟分庭抗礼或相互补充。但是,由孔孟开山,后来逐渐形成的儒家学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与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以来,确实延续了几千年占据着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潮位置,也推动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