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美德:舍身求义
6567000000047

第47章 将爱情追求到底

前几天,有人出题——“你能否将爱情进行到底”让人作文,我心下一动:这提法虽颇为新潮,却似有不妥。爱情是古往今来人们所汲汲追求的终极美好的幸福,缘何现代人又把“能否将爱情进行到底”视作问题,心存怀疑,信心疲软呢?两厢矛盾处,让人怀疑这提法本身出了问题。爱情本属人间的稀罕之物,由上帝每年限量生产发售,全球现有60多亿人,怕是远非你我这等俗物所配拥有,幸运之人一旦拥有,自然别无所求,焉有疑心不能将之进行到底之理?所以,对我辈来说,不是能否将爱情进行到底的问题,需要操心的是能否获得上帝的垂青,赐与爱情?因为爱情不仅是美好的,追求爱情也是艰难的。

从古至今爱情都是难的,对于现代人来说,拥有爱情恐怕要难于上青天。这是因为,爱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婚姻,也不等同于现代社会中泛滥的性爱。在我看来,性爱只是偏重于男女两性间的肉身的爱,一般意义上的现实婚姻也大多是基于太多的利害权衡之后,满足于男女双方“你对我好,我对你好”的善德式的伦理之爱,性爱加上一般婚姻的伦理之爱也不能等同于真正的爱情,本真意义上的爱情是基于偶在个体的男女之间的灵魂与肉身共契的生命自由之爱。这种爱情的奥秘在于人的灵魂之爱,其最高境界是倾空自我的爱之奉献。

为什么说这种爱才是人类本真意义上的爱情?为什么说追求爱情是艰难的?我们知道:人是有灵魂的,人的本真存在是灵魂的存在,灵魂是人的生命之根本。人纵然有性别、形体、容貌、性格、修养、趣味、财富和地位等等外在和内在的差异,但究其根本,人的最大差异是人灵魂上的差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价值欲求和生命感觉,而不同的生命价值欲求和生命感觉便形成了人的不同灵魂:有的人趋向物欲的满足,有的人则趋向精神的完整;有的人更重视安全、依从权力,有的人则更追求自由和自我;有的人更相信外在的奇迹,有的人则更相信内在的信仰。不仅人的灵魂存在重大差异,人的肉身感觉也千差万别,存在着不同的体感。肉身是人灵魂的居所,不同的灵魂栖居在不同的体感上形成为复杂的千差万别的人。世界上没有两颗完全相同的灵魂,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由此,本真意义上的爱情,不仅发生在人的肉身层面上的契合,更源自于两性间灵魂层面上的深深共鸣,爱情要求的是男女在灵魂与肉身上的双契,这对于相互差异的人们来说,追求灵魂另一半的绝配无异于一种永恒的探险,是不易成就的。况且人又是有限的存在——有限时空中生存的有限的人,即令放你满世界去寻找,谁又敢担保茫茫人海中就能那么偶然地找到?即令如法国影片《红》中的退休老法官面对偶然相遇的瓦伦婷姑娘,虽心灵相通却又无法相爱而只能暗叹人生背谬、造化弃人了。

既然如此,人为什么还要追求这种过于艰深的爱情呢?轻逸的性爱不是更让人兴奋吗?这是因为作为偶在个体的现代人的灵魂总难免孤独不安。灵魂的孤独来自于现代人对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偶在性的深刻体认:人“生年不满百”,生命最有限的,人终有一死,世上哪个人不是独自地生,又独自地死呢?而死亡的不可抗拒、不可预测又使人深深地产生生命的不完满感和孤独感。人在世又是一种偶在,人的生命只是一段偶然地存在:偶然地生,偶然地死,追求完美自由的生命常常被偶然和无常所打断,这种无法自持、无法把握的生命意义又在哪呢?它是否只在对于彼岸的信仰,抑或是外在于生命的历史进步中?不仅生命的意义很难探寻,偶在的个体之间又因为内在灵魂的差异和外在利害的相争而难以真正理解、沟通,灵魂的孤独无依便不可避免,而爱情是男女双方两颗同样孤独无依的灵魂在此岸的茫茫人海中相互找寻,爱情也许就是那无边暗夜里泅渡人生虚无、孤寂的荒海中的一只方舟,偶在、孤独的生命因相互之间的应答、共契,而在对对方的爱中获得了生命的存在意义,实现了生命的无比自由和欢愉。爱是忘我的无私奉献,在共同的爱的伟大创造中,奉献自己生命中的一切,倾空自我,融化在爱的过程里,从而走向超越自我,超越死亡的爱之最高境界。

爱情无疑是艰难的,但爱情也是伟大的,是对孤独不安的灵魂的伟大拯救。人一生总是在无限的欲求与有限的能力之间痛苦失衡着,在泥沼般的人生长夜里,爱情就是照亮人生仍然不乏美丽、洁白的光亮,也许我们能够幸运地找到彼此,一起燃起这伟大的光亮,也许我们不能,但也许坚持就是胜利,坚守爱的信仰,把对爱情的追求进行到底。对于身患惟我的功利主义疾病,心性已经迷失的现代人来说,爱情显得过于艰难,过于沉重,已然成为物欲世界里的一种孤绝的理想。但怀抱着永恒的爱之理想艰难地活着,人就已经在福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