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的那些皇子
6568300000013

第13章 长在深宫不思变——永琰

永琰从父亲乾隆皇帝手里接过了一个“烂摊子”,他背负历史重任,治国二十五年很不容易。他治学严谨,治国勤俭;他为人谨慎和善,处事思维缜密;他举止冷静有度,韬晦智谋,也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

和绅扳倒,嘉庆吃饱;朝廷重病,他非良医。人祸、天灾,洪水猛兽,蠹虫腐蚀的大厦内外交困,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一百八十年,永琰扮演了清朝由极盛转向衰败的历史角色。

嘉庆帝就这样出生

承德以北二百里的木兰围场,乾隆皇帝全副武装正在狩猎,突然间接到六百里加紧快报。原来,三天前在北京西北圆明园的绮春园,弘历的第十五个儿子出生了。

皇帝的儿子一个接一个地出生,因此,这位庶出的小皇子并不显眼,地位也不突出。按照辈分排名,乾隆皇帝给这位抓住龙尾巴出生的小皇子赐名永琰。谁都不会想到,君临天下的命运会轮到这个小孩的头上。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除夕夜,乾清门前的广场上,火树银花,焰火把北京城的夜空都照亮了。新鲜的玩意儿,把百姓的心都闹得痒痒的,希望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天天看烟火,就像皇帝的第十五子的名字“永琰”一样。

太监、宫眷们簇拥着乾隆回到了养心殿东暖阁。这时候,接神的鞭炮噼里啪啦地响过,皇宫守岁过了零点,宫内外一片欢呼,又是一年来到了。

这天,是蛇年的第一天。蛇,也是龙,小龙。按照皇宫的习惯,正月初一的第一天,皇帝要开笔的。乾隆背着手,各宫皇子妃嫔都陆续来到,花团锦簇,头饰鲜艳,春风满面,排队等候皇帝赐给春联中堂。

秉笔太监恭恭敬敬地展开上好宣纸,递上御用狼毫,请皇上开笔祝吉。秉笔太监高声报名:关雎宫“宜入新年,万事如意”;承乾宫“吉祥如意”;翊坤宫“三阳启泰”;永福宫“雪兆丰年”……

随着太监的报声,一个个嫔妃拿到了想要的赐字,宝贝似的捧回了墨宝。乾隆的御笔如同雪片一般,纷纷被各宫后妃与皇子“请”走了。乾隆把福音传遍了他的家族。

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女人,怯怯地等候在那里,他仔细端详,才想起原来这位就是刚刚生下第十五子的贵人魏佳氏。乾隆摸了摸下巴,写了一首诗送给她,其中一句是:御绘岁朝图志语,有以迓新韶嘉庆。

“嘉庆”!

几十年后,永琰登基,主宰中国命运二十多年,他的年号就是嘉庆!冥冥中,乾隆已经给永琰御制了年号。

永琰是庶出,母亲魏佳氏是个“贵人”,身份等级不高。但魏佳氏因为容貌入眼,皇帝招幸多,一生共生了六个孩子,其中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女生得多,母以子贵,所以升为贵妃。

永琰十五岁的时候,她母亲病逝。1795年(乾隆六十年),三十五岁的永琰被册立为皇太子的时候,母亲魏佳氏被追封为皇后。

清宫皇位继承,不同于汉人选拔和培养接班人的办法,曾推选过罕王,预立储君立嫡长、秘密建储、懿旨确立嗣君等。

弘历即位后,在1736年(乾隆元年),秘密册立六岁的嫡长子永琏为太子。没有想到,这个孩子命不好,八岁的时候就死去了。谥号为“端慧皇太子”。

第一个嫡子没了,还有第二个嫡子永琮呢。谁知,在1747年(乾隆十二年),永琮也死了,才两岁。孝贤皇后富察氏所生两位嫡子接连早夭,弘历很伤心。

一年后,1748年(乾隆十三年),皇后富察氏随乾隆帝东巡,在济南染病,病死途中。弘历十分伤心,立即终止东巡,提前回京。他与富察氏皇后感情很深,她死了,弘历悲痛欲绝,他曾作诗追悔:

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

放下了御笔,仍然悲哀,回头一看,长子永璜和三子永璋居然毫不在乎,表现不够伤感。弘历勃然大怒,认为他们没有资格当太子,剥夺了这两位皇子立储的机会,遂迁怒于庶出的皇长子永璜。

永璜受了这场打击,又怕又委屈就病倒了。一年之后,医治无效,已无生机。弘历去看永璜,永璜痛哭失声:“儿子不能送父皇了!儿子不能送父皇了!”

后来,弘历在悲痛万分之中把永璜赐为亲王,以亲王之礼安葬。此后,虽然他多次南巡,却不再进入济南城,怕的是触景生情,想起皇后和他们死去的孩子。

永璜忧惧而死,立储的事让弘历伤透了心,怎么这样倒霉,他立谁,谁死。他命令大臣不准再提立储之事。

转眼到了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六十三岁的弘历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回避立太子的问题了,这个时候,还活着的皇子只有六位了。其中,又有两个过继给了兄弟,所以有资格被选太子的只有四位: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聪明绝顶,好诗好画。但是,永璇自由散漫,很具文人气质,还是一个跛足。有一次,永璇奉旨祈雨,耐不住坚持,最后索性不祈了,扬长而去。乾隆皇帝闻讯后大为恼怒,屡加训斥。

皇十一子永瑆多才多艺,精通书法,一般人求不到他的字。据说,他的书法造诣排得上大清三百年书法家前五名,清东陵裕陵乾隆皇帝陵前的神功圣德碑的碑文,就是他书写的。

有一年的夏天,永琰拿着一把永瑆画的扇子,摇来摇去纳凉被乾隆帝看到了,永琰回说“镜泉”是永瑆自己起的字号。弘历勃然大怒,大骂他附庸风雅,忘记满洲尚武之风,实为忘本,下令以后皇子一律不得自署字号。随即在乾清宫召见大学士、军机大臣和诸皇子予以申斥,认为这种诗画题咏是受汉文师傅影响的书生习气,“以别号为美称,鄙俗可憎”,如不知省改,相习成风,“其流弊必至令羽林侍卫等官咸以脱剑学书为风雅,关系国运人心”。他命人将这一番话录出贴在尚书房,使皇子们知所警惕。

永瑆是一个吝啬鬼,过日子很节省。他府中有库存几十万两白银,但他的家里每天喝粥度日。一天,他的一匹马死了,他不让人把马埋了,叫整个王府的人都吃死马肉。于是,永瑆逐渐成了王公取笑的对象。他死在1823年(道光三年),临终拒绝家人为他洗净身体,他说:“死后入土腐烂,比现在还脏,谁替我擦洗干净?”

皇十七子永璘。在乾隆三十八年择储的时候,永璘年仅八岁,在才华横溢的哥哥们身边尚未崭露头角。成人后,他也是一位自由散漫的王爷。

皇十五子永琰少年老成。他自制力强,起居有常,举止有度,学习勤奋,办事认真,非常理智,从不逾规矩一步。他品质“端淳”,生活俭朴,为人谦逊,特别是富于同情心,待人十分真挚,善于为他人着想。这是最让乾隆欣赏的。他武功骑射在皇子当中也是首屈一指。

在1765年(乾隆三十年),皇帝南巡走到杭州,看到了美丽的景色,大家都作诗风雅,六岁的永琰也作了一首《咏龙井》的小诗,其中有一句“泉雷忽疑雨,竹春不知秋”。乾隆一看,还不错,身边的大臣也交口称颂。

在1773(乾隆三十八年)冬,弘历按照雍正皇帝胤禛定下的规矩“秘密立储”,他书写了立储谕旨,将谕旨藏在一个硬木匣子里,再命人将匣子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1795年(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弘历八十五岁了,这二十二年,“正大光明”匾后面的秘密,一直被大臣以及后宫猜想。在圆明园的勤政殿,弘历召见皇子皇孙及王公大臣等人,当众开启了密封的鐍匣,把那个秘密拿了出来,恪守自己以往的誓言,下诏公布,他已经册立永琰为皇太子,对其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内毓庆宫。

这年年底,弘历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以明年为嘉庆元年。和坤等大臣极力劝阻,弘历却心意已决。

他说:“我二十五岁时继位,当时曾经对天起誓,如果能够在位六十年,就一定自行传位给皇太子,不敢与皇祖的在位年数一样。现在我在位已经满六十年,不敢食言,决定禅位与皇十五子颙琰。他如一时难以处理朝政,由我训政。”

经过不到两个月的准备,一切就绪。

1796年(嘉庆元年)大年初一,百姓还沉浸在年味当中,走家串户大拜年。随着瑞雪飘飘,又一件大喜事来临了。

一场历史罕见的皇帝禅位大典正在举行,场面非常庄严、十分的壮观。弘历率领颙琰和王公大臣到堂子、奉先殿、寿皇殿行礼毕,又来到了太和殿宝座。朝鲜、安南、暹罗、缅甸等属国也都派使臣团队前来朝贺观礼,站在大殿之外。文武百官,分班肃立在丹陛之下,文东武西,一目了然。

太和殿内,御座的东侧,设一个御案,案上放着传位诏书和一颗皇帝的传国玉玺。八十六岁的乾隆皇帝,胡须雪白,身体健壮,仪态威严,潇洒依旧,他迈着六十年如一日的步履,像往常一样,一步步地走上了上御座,在皇帝位上坐下。皇太子颙琰恭恭敬敬地立在乾隆的西侧。

和珅高声宣读传位诏书毕。午门上钟鼓齐鸣,丹陛大乐奏响。

众人齐唱颂歌:

御宇六旬,九有浃深仁。

勋华一家褆福臻,岁万又万颂大椿。

文武圣神,帝夏皇春!

之后,应该是弘历亲自传授玉玺了。但他一改以往的办事风格,很不干脆,这枚玉玺他已经用了六十年了,一旦交出,还有点不舍。弘历在片刻犹豫后很慎重地将传国玉玺授予嗣皇帝。颙琰跪受,颁诏宣示中外,改元嘉庆。

授玺后,礼部鸿胪寺官员站在天安门城楼宣旨,恭宣嘉庆帝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举国欢庆,大赦天下。

弘历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了太上皇。弘历在禅位退为太上皇帝后,并没有颐养南宫,优游无为,仍居住在养心殿掌控朝政。老规矩了,他命宫中时宪书仍用乾隆年号,继续用起居注官撰写太上皇起居注,一如既往批阅奏章。太上皇还是自称“朕”,太上皇谕旨还是“敕旨”。若有重要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还是由太上皇亲自指导处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员,都要到太上皇前谢恩。太上皇每天还要对皇帝“训谕”。

每逢谒祖陵、祈雨、赐宴,在紫光阁阅觇武举骑射或是到热河行宫避暑,顺琰只是随侍在侧。每届朔望,颙琰还要去朝见太上皇。

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用人行政诸大端,一一过问,因为他身体还好,体健如常,精力充沛,躬亲指教嗣皇帝,叫儿子“朝夕敬聆训谕,随同学习”。弘历十分注意对皇子的教育,要求皇子读书“定要讲求大义”。

刚刚过了上元节,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

这天是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告谕:“朕虽然归政于太子,大事还是我办。”史书记载,属国朝鲜使臣向国王汇报说,嘉庆帝特别孝顺,“侍座太上皇,太皇喜则亦喜,太皇笑则亦笑”。

弘历刚一让位,白莲教兴起,湖北、四川多处发生农民造反暴乱,波及川、陕、鄂、豫、甘五省,先后有数十万之众参与,势不可挡,如火如荼。弘历毫不怠慢,立即分兵镇压各路叛军。但是,在同仇敌忾的造反者面前,清军多半吃败仗。

和珅怕影响太上皇的心情和健康,对弘历往往报喜不报忧。年迈之人了,太上皇的身体逐渐衰弱,比弘历小三十五岁的和珅此时正当壮年,逐渐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什么都是他说了算,架空了弘历。嘉庆十分气愤,心里暗暗地下了杀机。

五世同堂的乾隆太上皇有一个孝顺的儿子,还有一个能干的和珅替他处理国家大事,自己把心思放在了儿孙身上。渐渐地,他已经不能控制朝政,反倒是和珅得意忘形为所欲为。

永琰和他的老师们

清王室虽然是满洲人,但他们很重视汉文化。因此对皇子的文化教育程度,不比汉人差多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弘历教育皇子“有裨于立身行己”,反对“寻章摘句”,尤其反对“唱酬题赠”。他认为,“善词章,工书法,不过儒生一艺之长”;“皇子诞育皇家,更应当崇尚本务,国语骑射,尤当勤加肄习,方是正道。”

一般皇子满六岁,开裆裤还没有缝上,流着鼻涕,就得进入尚书房拜师学习,很少有机会玩耍。

当时入值内廷的史学家赵翼,记录过皇子们一天的学习和生活:

余内值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更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则皇子已经进入书房,每日均有课程。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父教国书、国语及骑射等事,薄暮始休。

皇子们起早贪黑地学习,传承满汉文化,从早晨天不亮到夜幕降临,学习很艰苦,超过一般幼童。他们又不同于寻常孩子,而是未来管理国家的一群精英栋梁之才。

培养栋梁的老师们,是当朝官宦中知识最渊博的大学士,也是皇帝千挑万选的品学兼优信得过的忠臣,同时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永琰六岁即到了尚书房从师受业,他先后得到过多位老师授业,如鄂尔泰、张廷玉、朱轼、福敏、徐元梦等等。琴棋书画,陶冶性情,涵儒德义,日亲宿儒,可勤力学。

其中有一位老师比较突出,他叫朱珪。

朱珪从政五十余年,深受乾隆赏识,乾隆认为他不惟文好,品亦端方,智商也很高,就选朱珪做二十岁的皇十五子永琰的老师,进行特别培养。大概,这时候永琰已经是乾隆心里的储君,乾隆有心重点培养了。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的夏天,朱珪开始教授永琰,对于为什么叫他来教授永琰,乾隆与朱珪心照不宣。朱珪不但教授了永琰文化知识也教会他如何修身养性,还向他讲帝王之道。师生两个人谈得拢,算得上是忘年交,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深。

朱珪和永琰都知道,他们一直处在乾隆帝的严密监视之中。所以,师生二人为人做事非常低调,连话都很少说,特别小心谨慎。

那是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秋天,一个成熟的季节,按照惯例,又是三年的秋闱到了,各省举行乡试,朝廷都要派主考官赴各省考场监督,为朝廷选拔人才,朱珪奉命临时提督福建学政。临行前,老师赠学生五箴十个大字: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至诚。

永琰赋诗一首赠送恩师,惜别之情跃然纸上。诗中道:

……玉尺抡英奇,寰采辉南丰。硕儒振士风,学艺焙醇厚。行旌饬河染,驰赴琨瑶阜。三在坐春风,半岁别云久。心怀去路遥,目极天涯有。燕落远浦沙,风送长亭柳……送君歌骊驹,离情倩谁剖。

从诗中可以看到,这种赞美和交情超越了师生情谊,而是挚友分别。

过了一年,朱珪再度奉命远行,赴福建出任学政了,由于这次不是临时的差事,永琰的离情别绪就更显得深厚与强烈了。平时永琰没有什么朋友可以交际,老师教给他很多的为君之道以及韬光养晦之术,这对于永琰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在老师赴任前夕,永琰深情撰成长律六章送别老师,其中有:“欲去难留可若何,片言相赠耐吟哦”的诗句。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八旬大寿,也是朱珪花甲之年,嘉庆竟不顾避讳,在贺诗中忘情地把父亲和老师联在一起。

圣主八旬岁,鸿儒花甲年。三天德夙著,五福寿为先。律转德浃辰,辛占二百前。……吏铨资重任,台鼎待名贤。文笔超韩柳,诗才贯道禅。早锤爪瓞盛,不使葛藤牵。设醴诚难罄,尊师敬独尊。期颐长颂祷,如阜更如川。

“尊师敬独尊”,反映了永琰与朱珪的真实感情。

永琰还有一位老师潘廷楷,他曾经为这位老师题过词。

潘廷楷自幼聪明过人,饱读经书,在1736年(乾隆元年)中举,成为丙辰科试举人。1742年(乾隆七年),潘廷楷登“明通进士”,此后例授修职郎为文林郎,任南海知县。1742年的下半年,乾隆皇帝考察官吏的政绩,发现了潘廷楷知识渊博,人品很好,马上传旨将潘廷楷调入城,任太子皇孙督教。

他尽职尽责,非常敬业,待皇子如同亲子。日子就在平平淡淡中过去。没有想到,好多年后的一天,就出了一件事情。

小皇子永琰在书桌上打瞌睡,脸蛋上落了一只苍蝇,潘廷楷看见便用双手合掌驱打苍蝇,不料他的长指甲无意中划伤了永琰的脸蛋。殿内侍卫得知后便禀报皇上。

这天,皇子们没有上课。乾隆就问,为何没有上课?永琰就说:先生的手都包上了,不能来上课。皇上传旨,叫来了潘廷楷。看到潘廷楷的双手鲜血淋漓,大吃一惊,忙问出了什么事情。潘廷楷痛哭流涕叩头道:“皇上要臣把指甲抽了,臣的指甲便被拔去了。”

原来,皇上让潘廷楷“修甲”便了,然而侍卫却趁机陷害潘廷楷,把“修甲”说成“抽甲”,潘廷楷的十个指甲被生生地抽去。

乾隆勃然大怒,杀了侍卫。但失去手指甲的潘廷楷,不能教学,怕吓坏了皇子们,自己请辞回乡。失去了好老师,无可奈何的乾隆,赐给罗伞一把,锦帐一顶,放潘廷楷回家。老师走了,永琰哭了好几天。

潘廷楷回家后,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在羊石村建起一座名叫锦江楼的大宅,教授岭南潘氏宗亲后辈。

和珅扳倒嘉庆吃饱

很多人在评价嘉庆时,认为他与康雍乾皇帝相比,既无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是一个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气的平庸天子。

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

乾隆老死,嘉庆终于从乾隆手中接过了权力,也同时接过了在“康乾盛世”外衣下掩藏的帝国危机,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和珅问题。

太上皇辞世第二天,嘉庆就一举粉碎祸国殃民的和珅集团,破获大清立国以来最大一桩贪污案。在王杰、董诰、朱珪、戴衢亨等贤臣廉吏辅助下,嘉庆踌躇满志地全力整治吏治,消弭社会动乱。他提倡精简节约,蔑视玉石古玩,一反乾隆奢华陋习,开大清一代帝王简朴的先河。

可是,国库已经空了。这就不得不说到和珅这个乾隆的宠臣。

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和珅二十五岁,参加了顺天府乡试,没有考中举人。但和珅因为出身满洲,相貌俊雅,做事又聪明机敏,就被选宫廷三等侍卫,可以出入宫廷。后来,他渐渐得到了皇帝的宠信,官至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他权力很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俨然是“二皇帝”。

永琰当皇子时,被定为储君。和珅密知此事,在乾隆公布嘉庆为皇太子的前一天,他送给永琰一柄玉如意,暗示自己对嘉庆继位有拥戴之功。他实在是错误地估计了永琰,哪里知道这个永琰根本就是自己的最大敌人,看起来无动于衷的永琰,此时是笑在脸上,恨在心里。

永琰继位后,太上皇乾隆仍未彻底交权。依然受宠的和珅,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乾隆还可以继续统治千秋万世,他在乾隆和嘉庆之间玩两面派游戏。和珅想依靠太上皇乾隆限制嘉庆皇帝的权势,又一面讨好嘉庆皇帝防止嘉庆日后报复,一面培植任亲信党羽。

和珅的言行举止,永琰看在眼里,不动声色。

有的大臣在皇帝面前历数和珅的过错,永琰微微一笑说:“人才难得,太上皇是为朕准备的治国栋梁之才!”他的话令人捉摸不透。

1796年(嘉庆元年),永琰即位时,他的老师朱珪当时任广东巡抚,向朝廷上了封表示庆贺的奏章。

乾隆思前想后,为真正地让位给永琰做人才上的准备,他下旨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学士。

永琰知道以后非常高兴,自己的老师马上就回到自己的身边了,写诗向老师表示祝贺。和珅看到了这首诗,觉得师生这一唱一和有猫腻,他寻思这是搞臭嘉庆的机会来了。

这一天,和珅趁颙琰不在太上皇的身边伺候,就报告乾隆说:“太上皇啊,嘉庆皇帝为了笼络人心,把太上皇对朱珪的恩典,算到自己身上了。”

乾隆问身边值班的军机大臣董诰:“这该怎么办?”

董诰看了看站在一边死死盯着自己的和珅,恭恭敬敬回话:“圣主无过言。”

和珅的眼珠子一转:“那也不能白白地放过朱珪,太上皇可将朱珪从两广总督降为安徽巡抚。”

董诰说道:“太上皇,朱珪没有过错。”

尽管有董诰仗义执言,可朱珪还是被降为安徽巡抚了。

和珅还不甘心,把自己的得意门生吴省兰派到嘉庆身边,帮助皇帝整理诗稿,刺探嘉庆的言行,嘉庆岂会看不透呢?而且,一个整理诗稿的生员,又怎么会是嘉庆皇帝的对手呢?和珅自作聪明,作茧自缚。

乾隆崩后,嘉庆帝颙琰亲政,他在办理大行皇帝乾隆大丧期间,采取断然措施,快刀斩乱麻,仅仅半个月,就把和珅彻底收拾了,举朝上下,大为震惊。

乾隆驾崩的当天,嘉庆命和珅与睿亲王等一起总理国丧大事,昼夜守灵,不得擅离,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八百里加急,传谕他的老师署安徽巡抚朱珪来京供职。

接着,嘉庆发出上谕谴责在四川前线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冒功,并借此解除和珅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削夺了和珅的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的军政要职。

然后,在嘉庆的授意下,给事中王念孙等官员纷纷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犯下大罪。

很快,嘉庆宣布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嘉庆命令从即日起,所有上奏的文件,都要直接向皇上奏报,军机处不得再抄录副本,各部院大臣也不得将上奏的内容事先告诉军机大臣。

嘉庆命各直省和在京官员并通报各省督、抚大员,就和珅事向朝廷表态。

直隶总督胡季堂在奏折中指责和珅丧心病狂、目无君上、蠹国病民、贪黩放荡,真是一个无耻小人,请求将其“凌迟处死”。

嘉庆立即把胡季堂的意见定下基调,批示在京三品以上官员讨论这个意见。

次日,在公布乾隆遗诏的同时,将和珅、福长安的职务革除,下刑部大狱,命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并会同审讯。

嘉庆御批“实力查办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大案。

在初步查抄、审讯后,嘉庆宣布和珅二十大罪状,主要有欺骗皇帝、扣压军报、任用亲信、违反祖制、贪污敛财等。

随后,在京文武大臣会议,奏请将和珅凌迟处死,将同案的福长安斩首,并革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职,逮下狱,籍其家。

《上谕档》中记载:嘉庆谕示“和珅罪有应得”,考虑到他曾任领班军机大臣,为了朝廷体面,嘉庆皇帝赐给他的三尺白绫自裁。和珅在狱中哀叹:“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嘉庆通告大臣说,和珅得罪的是先皇,所以要在皇父大丧期间,处治这个先皇的罪臣。

和珅被诛后,其党羽皆惶恐不安。有的朝臣上疏,力主穷追其余党。

嘉庆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除掉和珅后,马上收兵。对和珅的亲信,除伊江阿、吴省兰、吴省钦等人给予处分外(和琳已死),其他由和珅保举升官者或给和珅送贿者,概不追究。

嘉庆宣谕:“凡为和珅荐举及奔走其门者,悉不深究。勉其悛改,咸与自新。”此谕一下,人心始安,政局稳定。

嘉庆对和珅的惩治,动作迅速,干净利索,宽严适当,十分成功。这是嘉庆皇帝一生处理重大政治事件中最为精彩的一笔。

嘉庆把吏治腐败当作心腹之患,革降了一批官吏。但是,嘉庆越是深究,发现问题越大,特别是许多案子还牵扯到乾隆。他不愿意触及有损父亲声誉的事,瞻前顾后,他已经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整顿吏治了。

盛世风光不再来

永琰修养极好,同他的祖父辈皇帝一样,他的文学、诗歌、书法、绘画都堪称一流。儒家仁爱的思想在他的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比如,在处理和珅的问题上,首恶必办,协从不问。

这时候,嘉庆正面临着南方的白莲教,京畿的天理教,东南海上的骚动,采矿的封禁,钱粮的亏空,八旗的生计,鸦片的流入,河漕等等难题和社会危机,这一切急得他焦头烂额。

嘉庆皇帝认为:此乃“汉、唐、宋、明之所未有”,“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嘉庆思前想后,认为是皇宫里的树木坏了风水,阴气太重,下令将宫内树木全部伐掉。后来的几任皇帝遵从祖训,也不重新种植树木,致使今日故宫古树罕见。

南方的白莲教与京畿的天理教猖獗,平定白莲教之后,劳累操心的嘉庆非常痛楚,他有诗感言:

内外诸臣尽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

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

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

平时漫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万千感受,尽在其中。嘉庆这位“仁君”,仁爱有余,他哪里不知道百姓的不容易呢?

他禁止西洋人潜居内地,并禁止老百姓习天主教。下令查禁西洋人刻书传教,检查销毁经卷。移闲散宗室于盛京居住,造屋给田给银。准驻防子弟从丙子科起,应各省文武乡试。命开垦伊犁、吉林荒地。批准两广总督蒋攸铦“防闲策”,严禁民人为洋人服役,洋行不得私盖夷式房屋以及清查商欠等各项具体规定。嘉庆申严贩运鸦片烟律,定食者并罪。加强保甲制度,十家为牌,有形迹可疑之人即行首报。

在外患外交中,嘉庆推行老祖宗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对英国侵略者在沿海的骚扰活动保持了高度警惕。他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虽然他努力维护朝廷的稳固,但清朝大势已去。

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嘉庆暴亡。

嘉庆崩于避暑山庄,急匆匆地,他就把治理腐败、鸦片、水患等国家大事,留给了未来的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