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的那些皇子
6568300000004

第4章 “仁宣之治”集大成——朱瞻基

朱瞻基是一位在史书中评价颇高的皇帝。随祖父朱棣征讨蒙古,他血染战袍;侍奉父亲朱高炽,他至孝至诚。做文人,他诗文书画堪称大家;论德行,他继承了父亲朱高炽的仁厚。

朱瞻基执政时的朝官,都是前朝留下来的重臣,人才济济,文有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他们各尽其责。在他们的辅佐下,朱瞻基执政的十一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诸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仁宣之治”太平盛世。

大圭梦成就皇太孙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某日,夜色深沉,月照燕王府,一切都在沉沉熟睡。

五更时分,卧榻之上,燕王朱棣正做美梦——

迷茫茫的,就看见父亲朱元璋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大圭,一句话都没有说,就将这个大圭(古代帝王所执的玉质手板)赐给了他。他谢恩之后,仔细一看,那大圭上镌刻着八个大字“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抬头,父亲已经飘飘悠悠地不见了。

好梦,好一个江山梦!

朱棣醒来以后,努力回忆梦中的情景。大圭,是权力的象征,父皇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是什么意思呢?那还用说吗?

朱棣窥视太子位很久了。只因为不是长子,他没有做皇储的希望,是不是父亲要将江山送给他?把太子弄死?有这样的可能吗?朱棣朝思暮想的就是这件事!

朱棣正在胡思乱想,喜讯传来,他的长孙朱瞻基降生了。联想到刚才的梦境,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印证在他的这个长孙身上不成?

在朱瞻基满月的时候,朱棣看到这个男孩子,长得非常像自己,不由得心中大喜,又想起了那个梦。朱棣最为迷信,叫身边的大臣给推八卦,金忠知道他曾经做梦的事情,也知道朱棣的心思,就附和朱棣的意思,悄声耳语:“燕王,卦上说,这个孩子有天子命。”

朱棣一听,喜出望外,张开大嘴呵呵大笑,他认为这个梦绝对是天意,有特别的寓意,是个吉兆。孙子有天子命,莫不是自己也该是天子呢?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役也有很大的心理推动作用。

后来,野心勃勃的朱棣把侄子皇帝朱允炆给灭了,自己真的做了皇帝。因此,他对长孙子另眼看待,这个孩子是真命天子,对他寄托非常大的希望,宠爱有加。

1407年(永乐五年),朱瞻基被宠着爱着,已经九岁了。朱棣说:“叫孩子收心吧,不能再耽搁了,特命自己最为信任的大臣,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广孝为他讲习经书,还选用翰林诸臣为他讲经说史、熟习政务、增广见识。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尔等一定要尽心竭力。

朱瞻基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天生就是读书的材料。他不仅喜好读书,学习刻苦,大了一点儿,还特别喜欢研究古今兴衰、历朝治乱的内容,对治国的道理有自己的见解。朱瞻基的成长过程,是一帆风顺的。他从小就深得祖父朱棣的宠爱,却不骄纵。朱棣一心想把这个老天送来的皇太孙培养成同自己一样的文治武功英明之君。

1413年(永乐十一年)五月初五端午节,民间家家踏春,户户饮米酒,满城净是粽子香。南京皇宫举行了热热闹闹的纪念活动。其中的一项游戏活动是射柳,朱瞻基大显身手,屡射屡中,博得上下一片盛赞。朱棣出联:“万方玉帛风云会。”他的眼光已经落到了孙子的头上。大家正在绞尽脑汁,朱瞻基已经跪下叩头,高声对道:“一统山河日月明。”朱瞻基把风光占尽,朱棣心花怒放,笑逐颜开。

朱棣经常对重臣们说:“此他日太平天子也,好好地扶持。”

朱棣在每次北征蒙古的时候,都把朱瞻基带到身边,亲自培养他,锻炼他的勇气,历练他文武兼备的能力,让他在战场上实践,教他应该怎样带兵打仗。朱瞻基历经风雨,见世面颇多,这对他后来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

朱瞻基有一个重大的功劳——他不但自己得到了未来的使命,还保住了父亲的地位。朱高炽被册立为皇太子,其位子一直风雨飘摇,但最终得以顺利登基,着实沾了不少儿子朱瞻基的光。

父子俩是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年轻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的漩涡之中。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呵护,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亲自为父亲解倒悬,多次化险为夷,最终使父子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朱瞻基继承了皇祖父朱棣的英武,也具备了父亲朱高炽的睿智。据说,有一次朱棣的儿孙们去凤阳祖陵祭祖。按照朱元璋制定的祖训,他们要骑一段马,走两程路,再步行谒陵。途中,大家都健步如飞,只有肥胖的太子朱高炽,足疾严重,自己走不动,全靠着两名内侍搀扶,踉踉跄跄,出尽了洋相。汉王朱高煦在旁幸灾乐祸,嘲笑道:“前人失跌,后人知警。”朱瞻基应声回击:“更有后人知警。”他常在皇帝爷爷的身边,也常常护卫在父亲的左右,对于这个皇叔的作为早就看得一清二楚,他从来也没有对皇叔有过好感。

汉王朱高煦不由自主地回头看了一眼。就是这一眼,他看到了侄子一双带着笑意,却又充满敌意的眼睛,心里一惊,觉得应该对这个少年加强防备。此刻,朱高煦完全无法预知,就是这个“更有后人知警”侄子,在终于把他这位叔叔打败以后,将其扣到一个大鼎里面给活活烤死,子孙也被残杀殆尽,朱高煦这一脉,就在朱瞻基的手里断绝。

朱棣希望皇太孙以后做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户的田地,朱棣都要带朱瞻基看看,让皇太孙了解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正是在皇祖父朱棣的精心培育下,朱瞻基文韬武略,熟知政务,为将来治理国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425年(洪熙元年)五月,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登上皇座,十个月之后就突然去世了。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监国,按照父亲的愿望,准备把国都从北京迁回南京。

他的皇叔朱高煦听说哥哥死了,异常兴奋,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朱瞻基,自立为帝。

但是聪慧异常的朱瞻基早就预料到接班皇位的险恶,当他得知噩耗,以他对叔叔朱高煦的了解,估计其不会有很快的动作设伏。于是朱瞻基没有带很多的人马,就快马加鞭赶回北京,接管了政局。

朱瞻基少年时代就跟着祖父和父亲学习怎么样当皇帝,积累了一定的治国经验。回到北京之后,他一面妥善处理父亲的安葬后事,一面调动兵马,加强北京城的戒备,防止动乱,从容登基,改明年为宣德元年。这年,他二十八岁,风华正茂,颇有风度。

皇太孙当了皇帝,朱棣是看不到了,最不放心的儿子朱高炽已经跟他去了。至于那个大圭梦,就追随朱棣到他坟头萦绕去吧。

朱家的皇帝家族,已经正式从长子那里,转移到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一脉的孙子辈。

平藩王革旧维新

平藩王,目标是朱高煦。

早在1417年(永乐十五年),深得永乐皇帝朱棣宠信的汉王朱高煦夺嫡失败后,受到惩罚,被徙封安乐州(今山东惠民)。

外藩,都是前几任皇帝的子孙后裔。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外藩问题,这回落到了朱瞻基的头上。这永远是叫人头痛的事情,是摆脱不开的大事。

朱瞻基少主初立,汉王朱高煦妄图重袭“靖难”故事,于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举兵反叛。朱高煦被封在乐安食邑之后,夺取皇位的一颗野心,根本就静不下来,他从来就不甘心自己的藩王地位。

朱高炽病逝,朱瞻基刚刚即位,朱高煦认为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他忍耐不住,也像他的父亲朱棣一样造反了,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朱瞻基在杨荣等人支持下亲征安乐州,很快就包围了乐安城。以前汉王朱高煦部下有约定的大将,早看出来,朱高煦不会有什么出息,也都按兵不动,朱高煦没有外援,只能束手待毙,弃城投降。朱瞻基大获全胜、生擒朱高煦,平息了反叛。

群臣都劝朱瞻基将汉王朱高煦正法,但朱瞻基网开一面,没有杀他,而是将他父子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然而,三年后,朱瞻基带着内侍前去探望,不想朱高煦依然不思悔改,还用脚将朱瞻基勾倒。朱瞻基恼怒之极,对其处以酷刑。

朱瞻基的又一叔叔朱高燧也与汉王的阴谋有所牵连,杨荣等人主张同加严惩。针对这种纷纭复杂的形势,朱瞻基举棋不定。

杨士奇一方面摸透了皇帝的心理,另一方面考虑到政局的稳定,与杨荣针锋相对,指出:“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之意乎?”

朱瞻基思来想去,最终采纳了杨士奇的建议。

朱瞻基传诏给赵王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赵王朱高燧心知肚明,权衡利弊,明智地交出了三卫兵马,朱瞻基也没有追究皇叔赵王的责任。

朱高燧主动献出护卫人马,保全了性命和他这一脉,朝廷政局趋向了稳定。就这样,明朝初年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朱瞻基这里终于得到了解决。

为休兵养民,朱瞻基一改永乐时的讨伐政策,主动撤兵,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节省了国库的财物人力,还利于社会的安定。

朱瞻基革除前弊,整顿纲纪,对那些“贪津不律”“不达政体”和“老疾”者,予以罢免,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派遣廷臣出任地方知府,而这些通过荐举和赐敕委派的知府,多为当时最干练的官员。另外,他在一些重要省份设置巡抚,主要目的是整理赋税。他还实行了一些济寒赈贫的措施,蠲免税粮、复业流民、赈灾救荒等,在稳定明朝统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传丹青才华横溢

明朝十六位皇帝,除了朱常洛被父亲剥夺了接受学习的权利,其他的帝王,无论在位长短,无论管理国家的水平怎么样,都从小受到过严格规范的教育。

明朝皇帝书画作品的水平都很高,最出色的就是宣德皇帝朱瞻基。

明朝的宫廷,有豹房、虎房等,专门饲养大小动物,供帝王与后妃闲暇赏玩,每个皇族成员都有机会接近动物。朱瞻基长了一双照相机一般的眼睛,过目不忘。他观察敏锐,会抓取小生灵生动的一瞬,笔下的猫狗猴鼠等动物不仅比较多,而且点染工夫很细。朱瞻基喜欢画意趣横生的花石和小动物,还常将画作赐给太监与大臣。

《戏猿图》绘于1427年(宣德二年)。这一年,明宣宗朱瞻基二十九岁,盼望儿子多年的朱瞻基,终于得了第一个儿子朱祁镇,即后来的明正统皇帝。

终于得子,珍爱有加,快乐之时,画笔一挥,就借喻画了这幅画作。他把自己当作公猿,把皇后比作母猿,儿子就是小猿了。他画母猿紧抱小猿蹲踞石上,树上公猿摘枇杷给母猿与小猿吃。可见朱瞻基善于观察,热爱生活,充满了人性。他也和平常人一样,是对亲情无比珍惜的父亲。

《戏猿图》,淡淡的背景有一枝瘦竹,一丛苇草、两根荆棘,朴实无做作。还有一棵结实的枇杷树供食,有三两块馒头一样的山石落脚,体现了朱家王族过着与平民一样的简朴生活与经济基础,寓意深刻。

这一年,还有几幅关于老鼠的作品,也值得一提。由于老鼠一胎多子,苦瓜等果实里面也有很多种子,因此它们代表了繁育能力最强的动物和植物。朱瞻基画了《苦瓜鼠图卷》,表达了他希望子孙满堂的梦想。通常人们都很讨厌老鼠,而朱瞻基却将老鼠作为美好的艺术形象来描绘,他是一位难得的能发现与挖掘老鼠之美的画家。

他的鼠图是有意趣的写意画,其画法兼用了没骨和勾描,体现了明初的画风。整幅作品生动有趣,布局合理,用笔有虚有实。水墨粗笔点染瓜叶,虚笔淡墨画出藤条。在画面的大石之上,一只可爱的小老鼠踞石蹲伏,曲折伸展的苦瓜藤条,沿大石旁的竹枝攀绕而上,枝叶丰茂,苦瓜已经成熟肥厚,小鼠在眼巴巴地盯着苦瓜,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急待攫食。值得注意的是,《苦瓜鼠图卷》中的苦瓜表面有瘤状突起,略似荔枝壳,又名锦荔枝。

《荔鼠图》之一,他赐给太监吴诚一幅,画的是一只小鼠正在吃荔枝,小鼠的个头甚至比荔枝还小,非常可爱,旁有两块石头,一丛菖蒲,茂盛于石头的顶中央。

《武侯高卧图》画的是诸葛亮敞胸露怀,头枕书匣,仰面躺在竹丛下,举止疏狂。当是诸葛亮出茅庐辅助刘备之前,隐居南阳躬耕自乐的形象。三十岁的朱瞻基作此画赐给老臣陈暄,表达了当时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御临黄筌花鸟卷》用笔极精细,妙在傅色,造型准确,珍禽、玉兔、花卉以五色渲染,工整不苟,细润生动,尽显“皇家富贵”气 ,画面绢素,包浆莹润自然,铃有:武英殿宝、玺印。

明代鉴藏家王世懋(1536—1588年)在此卷上题跋:“御笔亲摹玉兔奇,画师虽巧亦难齐。中原麟凤知多少,未得君王一品题。隆庆改元仲秋,琅琊王世懋”。铃印:“王氏敬美,妙明山房。”皆尽感怀赞美之词,由此可知此卷在明嘉靖,万历时代已为书画行家,题鉴传世。

此外,朱瞻基流传于世的作品还有很多:《双犬图》《三阳开泰轴》《花下狸奴图轴》《壶中富贵图》等。

朱瞻基当皇帝的时候,在皇宫创办了画院,养了一批优秀的画家。宫中画师每呈作品,他均一一观览加以评论,尝作图书赐重臣。他大力经营宫廷画院,成绩显著。在他统治时期,宫廷绘画有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