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感动学生的发明家故事
6576700000013

第13章 医圣张仲景发明人工呼吸

张仲景,名机,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史载张仲景自幼聪颖好学,喜欢研究岐黄之学,对名医扁鹊很是推崇,并以其为榜样。他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因其刻苦,很快便尽得真传。

汉灵帝时,张仲景被举为孝廉,继而出任长沙太守。他虽居要职,却淡泊名利,不屑于追逐权势。他心里所关心的是百姓的疾苦。传说他为太守之时,每逢初一、十五停办公事,亲自到大堂之上为百姓诊病,号称为“坐堂”。至今药店仍称做“堂”,应诊医生被称为“坐堂医生”。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瘟疫横行,民不聊生。张仲景虽然也在居官之暇行医,但是所救治之人毕竟有限。他在做官与行医的利弊权衡之间犹豫不决。这时,南阳病疫流行,他的家族在10年之内,竟死去2/3。面对这种打击,张仲景决定辞官行医,悬壶济世。

张仲景在行医过程中,不仅潜心学习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而且虚心向同时代的名医学习,博采众家之长。他向王神仙求医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张仲景听说当时襄阳有个很有名的王姓外科医生,治疗疮痈很有一套,人称“王神仙”。于是就整装出发,为了学到本领,他隐姓化名,自愿给“王神仙”做药店伙计。他的勤奋聪明很快就取得了王神仙的欣赏和信任。有一次,“王神仙”给一个患急病的病人看病,所配的药方里有一味药剂量不够。张仲景觉得有问题,但还是照方抓药。结果,病人病情加重,“王神仙”束手无策。张仲景挺身而出,自告奋勇一展身手,果然手到病除。“王神仙”很吃惊地看着眼前这位年轻人,知道他大有来历,一问才知他是河南名医。“王神仙”深受感动,遂将其技艺倾囊相授。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于3世纪初,著成《伤寒杂病论》16卷。原本在民间流传中侠失,后人搜集和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它系统总结了汉朝及其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的专著。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著作,共有12卷,著论22篇,记述397条治法,载方113个,总计5万余字。《伤寒论》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并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等“六经”,进行辨证施治。

《金匮要略》是一部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书,共计25篇,载方262个。《金匮要略》以脏腑脉络为纲,对各类杂病进行辨证施治。全书包括了40多种疾病的诊治。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还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三个第一,即: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后,成为中国历代医家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的重要典籍,隋唐以后,更是远播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从晋朝开始到现在,中外学者整理研究该书的专著超过1700余家,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医圣张仲景以及他所创立的学术思想,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他当之无愧受到万世千秋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