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不一样的天空
6578600000012

第12章 那些美好的读书记忆

随着电子阅读时代的来临,如今关注纸媒和纸书的已经越来越少了。然而,在我们小时候,读书却是人生的追求,至今心中还有许多温暖的记忆。

20世纪70年代,我在川北苍溪县城郊小学读小学,学校没有图书馆,课外书也仅有《红领巾》《少年文艺》等少量读物,还要条件好的家庭才有订阅,更别说课外辅导书了,我当时最大的渴望就是自己能有一本红色封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

我们家子女多,父母是普通工人,生活比较拮据,根本说不上给我购买新字典。那时,一块冰糕才两分钱,一张电影票也仅五分钱,一本普普通通的《新华字典》要一元钱。当时一个学期的学费也才一元多,贫困家庭的学生还免费上学,对于我们家庭来说,一本小字典的钱是不可小觑的一大笔钱。我曾偷偷翻看几次父亲存放硬币的布兜,终没有把这事说给父母。

有几次,我尽管兜里没有钱,还是陪着同学到新华书店去购买字典。看着小伙伴们一个个都掏钱买了称心如意的《新华字典》,我暗暗发誓,早晚,我也要拥有一本属于我自己的《新华字典》。

如果说,人的某些向往和欲望就是人生梦想的话,那么,这就是我最初的人生梦想。几十年过后,依然记忆犹新。

小时候没有多少理想,课外活动也不丰富,只知道多读书有学问,能改变命运,也便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每天,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我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书中,于是便对一些好书充满好奇。

每次放学,路过县城解放街新华书店,我都强装镇定,装着要购买书籍的样子,进入书店。书店的营业厅很干净整洁,书柜摆放成“凹”字形,进厅左边墙壁上则挂满了不同尺寸的领袖画像,干净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精装的毛主席的书,还有马克思、列宁的书,以及各种文件政策的单印本和连环画册。中间是书店的主要部分,大多是农村读物和科普书。右侧是文学书柜,摆放着少量的文学大师著作和一些故事书。那时的书店不像今天书城里面分门别类有许多各种各样的读物。翻阅书时,我有些胆怯,躲在书柜下面,生怕被营业员发现,抓到学校告诉家长。

在那个时段,书成了我最真挚、最贴心的朋友。我特别羡慕家庭条件好能买起新书的同学,特别羡慕父母在新华书店或者文化馆工作的同学。

记得有个张姓同学,父亲是县人武部领导,母亲是县文化馆图书管理员,家住县人武部家属大院内,每逢放学后到他家玩耍,不是羡慕人家的房子多大多宽,也不赏识他家家具有多好,更不眼热有台灯、收音机、缝纫机等豪华之陈设,倒是对他家的藏书特别关注。话题也常常往这方面引,流连于书橱前,翻翻这本,摸摸那本,看到一两本心爱之书,总找各种理由,说不少的好话,希望能借阅,如愿以偿后,心中特喜。

由于与张同学的关系好,放学后和星期天也经常有机会到他妈妈负责的图书馆去看书。在我很小的时候,也便读到一些好书。

那时,小伙伴喜欢收集一些烟纸盒,每次为了借到好看的书,我都想方设法去找一些不同好看的烟盒纸,与他们交换好书来阅读。

读书中,遇到没有读完的章节,就用自己制作的书签夹在书中,标记读书进度。那时做的书签,一般用硬纸壳剪成条状,也有用干枯泛黄或潮红的树叶做的,还有用自己喜欢的漂亮糖纸、精美烟盒折叠做的。现在的书签,多纸质的、卡通的、金属的、青花瓷的,花花绿绿,装帧精美,做工考究。那时自制的书签虽然粗糙,没有现在的书签精美,上面却手写着许多励志的话,比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等等。

读书中,读到优美词句和绝妙佳段,便拿起笔来,择录精华,记在手抄本上。以后,还书后,还能经常把手抄本拿出来,反复阅读,借鉴别人的写法。长此以往,用心感悟,也便提高了写作水平。现在回想过去读书的日子,真是受益匪浅!

一本好书能给人启发,开阔视野,一本好书能增强知识,提高素养。非常感谢过去那些美好的读书日子,非常感谢那些小伙伴,让我读到了当时许多买不起的书,从书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把我领进了知识的殿堂,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开阔眼界,并养成读书的习惯,走上写作的道路。

(2014年11月2日《西南电力报》副刊·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