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渡”,位于四川省苍溪县城南约3公里处。
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为了集中主力部队向嘉陵江西岸进发,配合中央工农红军北上,前线指挥部发出“急袭渡江”的命令。这天晚上9时许,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三团在苍溪县城南塔子山湾处,将七十多只木船投入嘉陵江中,分批破浪前进,直抵对岸,奔袭敌阵,强渡嘉陵江天险。红四方面军10万雄师乘胜前进,一扫千里,连续攻克十多座县城,歼灭敌军12个团,彻底地粉碎了蒋介石的“川陕会剿”。这就是我军军史上有名的“强渡嘉陵江”战役。
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政府为了缅怀红军将士英勇战斗的业绩,将塔子湾下的渡口更名为“红军渡”,并立碑记事。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又将“红军渡”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4年秋,当年曾指挥红军强渡嘉陵江天险的徐向前元帅又亲笔题写“红军渡”三个字,以表纪念。
1986年,当时国内最大的冷锻铜质雕像——“红军渡”纪念碑,又在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的主渡口遗址落成。这座雕像坐落在嘉陵江东岸,塔子山下,国道212线公路旁,背靠群山,面向江水,与巍巍白塔相映生辉。碑像高9米,长134米,用25毫米的厚铜板锻制,底座由102块黑白大理石镶嵌而成。徐向前元帅题写的“红军渡”三个金色大字装在底座两侧,闪闪发光。像的正前面是一位红军指挥员,肩披披风,昂首直前,右边是一名红军女战士,左边是一名红军小战士,后面一侧是头扎绷带受伤仍坚持战斗的红军伤员,一侧是一名赤卫队员。五个典型形象组成一条前进线,向对岸冲击。这座群雕像一只离岸飞驶的木船,又像离弦的急箭,更像是展翅欲飞的雄鹰。它是一首战斗的诗篇,是一首激昂的序曲,是一座用鲜血、用生命凝聚的丰碑。这座丰碑激励革命的后来人,继承先烈的革命传统,牢记革命的宗旨,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十多年前,我曾站在那片热土上,听老红军讲述那段辉煌的战斗历史。十多年后,重返故里,我又看到保卫家乡的武警消防官兵们伫立碑前,缅怀先烈。中队符指导员告诉我,自中队成立以来,历年官兵在保卫家乡建设家乡的同时,不忘革命先烈,他们坚持每周五义务冲洗“红军渡”雕像,请老红军给他们讲述革命历史故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一个周五,我与苍溪县消防中队的官兵们久久站在碑前,凝视着耸入云端的英雄雕像,追溯历史,激励斗志。我们面对雕像,举起右手宣誓:忠于祖国,忠于党,视驻地为故乡,视百姓为父母,继承先烈的遗志,保卫好这片热土,建设好这片热土。
参观木门会址
木门镇,距旺苍县城36公里,地处旺苍、南江、巴中、苍溪四县交界处。这里青山相拥,三江汇合,有“五马奔槽”“三龙戏水”的俗称,是一个典型的川北小镇。
1933年6月28日,红四方面军总部在徐向前总指挥的主持下,在木门镇的木门寺召开了一个重要的军事会议,即“木门会议”。会议总结了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取得胜利的经脸,做出了扩编红军,停止“肃反”等重要决定。这次会议后,红四方面军由4个师14000余人扩大为4个军40000余人,又相继取得了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和反六路围攻的胜利,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扩展到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扩大为500余万,建立了33个县和1个市的革命政权,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木门会议”是红四方面军长征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在我军军史上占有很重大的意义,影响深远。木门镇也因这次会议而出名。
我们从旺苍县城出发,穿过“红军城”,向东南方向乘坐不远便到达目的地——木门镇,该镇是附近4县18乡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有“一脚踏四县”之称。过东风桥,行走一段碎石公路,便到青龙山脚。沿山是清一色的石梯,长约里许,宽两米,石栏精雕细琢,雅趣横生,盘旋至木门寺前。站在寺门,眺望山野,众壑苍翠,景色秀丽。
寺门上悬挂徐向前元帅1987年10月题写的“木门会议会址”金字匾额。门前,竖有省级文物单位的石碑。门前左右,一对雄狮盘踞,威风凛凛。跨进寺门,正殿上“木门寺”三个大字,笔力遒劲,阳光下闪闪发光。寺院内是草坪,绿草茵茵,繁花竞放,香飘旷野,沁人心脾。
整个寺院由正殿、厢房和山门组成,呈四合院。我们一行在右角房内小憩,一边品本地特产“高阳坡”茶,一边观看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过左厢房便是正殿,这里是会场所在地。殿左壁是李先念主席题词:“继承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把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好。”右壁是徐向前元帅题词:“继承革命先烈们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和英勇牺牲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大无畏气概!”会场按原貌修葺,屋脊龙飞凤舞,画栋雕梁。殿内壁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室内陈列若干红军当年开会用过的木桌、木椅、木凳,战斗用过的机枪、迫击炮。正面墙子上悬挂一幅《木门会议》的巨幅油画。站在室内,思绪万千,仿佛听到徐向前元帅当年在木门会议上做军事报告那铿锵有力的声音。走到右厢房,主要介绍木门会议后川陕苏区的鼎盛局面和旺苍成为川陕苏区后期中心的情况。
站在木门寺院内,环顾四周,树木参天,翠竹葱茏。尽管建筑显得有些破旧,但仍依稀可见从前的风姿。木门会议是红四方面军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小小木门寺也由于这次重要会议而闻名于世,盛誉于世。
瞻仰红军山
红军克广元,建设太公乡。
嘉陵西渡江,剑门重放光。
这是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著名书法家魏传统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山旧址挥笔写下的题词。
红军山,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太公乡境内,紧靠广元至南充的国道212线旁。60年前,这里曾是广元县太公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徐向前、李先念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二六七团部就设在红军山上的“红军大院”内。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红军在这片热土地上与敌军浴血奋战、艰苦创业的战斗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传颂。
今年仲夏,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重访了红军山。红军山属于秦巴山系,山势不高,山上绿荫丛丛,苍松挺拔,古柏秀丽,风光宜人。进红军山,新修的山门庄严雄伟,山门上方“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山”十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门的两旁是原中共广元市委书记钟戡题写的对联:“红军前辈创大业;革命后代绘宏图”,刚劲有力。过红军山大门,沿石阶上山,山腰处有一个“红军亭”,这是当年红军站岗放哨的地方,坐在亭中小憩,可俯瞰群山秀色,众揽旷野风景。
沿石阶继续上攀,翠柏苍松,曲径通幽。行走不多远便是“太公庙”,这是当年红军二七六团团部所在地,后称“红军大院”。院内有一组红军泥塑,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红军指战员奋勇杀敌的光辉形象。院内右侧是“红军碑林”,碑林内陈列着1933年红军石刻的宣传标语。“消灭刘湘!”“救穷人、救四川!”“红军胜利万岁!”“参加红军分得顶好田地!”等等标语,浅显、通俗、易懂,记录了红军向群众宣传的情形。院内的革命文物陈列室内,陈列着红军发行的布币、铜币和红军使用过的马灯、大刀、长矛等军用品。在院内另一房间,收藏有纪念红军山的书画作品百余件。
在“红军大院”下面有两口“红军井”,这是当年红军发现石穴有清澈的水源后,为山乡群众挖掘的饮水井。山乡群众一直在这里取水饮用,碧水不断,天旱不涸,乡亲们都称它为“红军井”。“红军大院”的后面,山林浓荫,还有红军操练的“红军坪”,有作战的战壕等遗址。
游览红军山,不得去瞻仰“红军树”。“红军树”位于国道212线旁,枝叶茂繁,高高挺拔,引人注目。这棵树曾有一段史歌,那是1933年冬天,有十七名女红军战士和乡苏维埃主席不幸牺牲在这棵大树下,当地百姓把他们的遗体安葬在树下,并称树为“红军树”,以激励革命斗志,继承先烈遗志。重走长征路,瞻仰红军山,是为了让后代不忘记过去的那段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下山返回部队的路上,我们看见又有几十个青年人举着团旗,唱着革命歌曲,走向红军山,参观学习。我想起了徐向前元帅为红军山的题词:“缅怀先烈遗志,发扬光荣传统。”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这幸福来之不易。是千百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凝聚着先烈洒下的殷红鲜血,作为一个当代人,更应该珍惜,更应该爱护。
军人自有军人的爱,军人的爱是牺牲,是奉献,是给予。这是军人的心愿,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而作,1996年9月《消防科技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