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简史
6583900000032

第32章 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

罗马人一直将迦太基的腓尼基人称为布匿人,至公元前264年,双方开战之后,罗马人便将这次战争称为布匿战争。也就在布匿战争爆发的这一年,阿育王继承了父亲的王位,统治印度;而秦始皇已经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高卢人正不断向佩尔加蒙人施压;亚历山大城的科学研究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按当时的地理位置来看,每个国家之间距离都很遥远。所以,虽然罗马帝国与迦太基之间这场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战争,一度波及地中海、意大利、西班牙等多个地区,但有些国家还是对此完全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

不过,布匿战争的发生,对现在世界的纠纷有直接影响。罗马帝国在这场战争中,最终以胜利者自居,但这让闪米特种族与雅利安种族之间形成很大的仇视,以致后来变成了非犹太人与犹太人之间的矛盾。对于这一事实,本书接下来很快就会进行介绍。这件事的结果以及人们所产生的认知错误,对现在仍旧存在的矛盾和看法,一直影响深远。

公元前264年,布匿战争第一次打响,原因就是上章说到的墨西拿海盗求救。两国之间的战争很快升级,以至于让整个西西里岛全部进入战争状态。迦太基人海上优势明显,因为他们有大型的5层桨战舰,战舰带有大大的撞角。大约在200年之前,撒拉米斯战争里就有这种战舰,不过当时还是3层桨。罗马人初战时,并没有这种船只,对于海上争斗也缺乏经验。但后来,他们得到了一艘迦太基人被搁浅于岸边的5层桨战舰。很快,他们便凭着自己聪明的头脑以及敢于动手的勇气,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5层桨战舰,数量约有100艘;同时,他们还打造了30艘3层战舰,这让罗马人在极短的时间内拥有了自己的海上队伍。他们专门为战舰训练了专业的水手,另外,他们还根据迦太基战舰具有巨大撞角的特点,设计出一种可以随时收放的吊桥,称之为乌雅座。当迦太基战舰利用撞角朝自己撞击时,罗马人就放下乌雅座,通过它跳到迦太基人的战舰上,从而直接进行面对面的近距离拼杀。对于罗马人来说,这种战斗方式是他们最擅长的。虽然乌雅座的发明并不复杂,但非常好用,它直接加速了战斗进程,并轻易改变了世界未来的发展。

公元前260年,罗马帝国与迦太基又爆发了米勒战争。这是一次海上战争,罗马人第一次在海上赢得了迦太基人,直接摧毁或者据为己有的迦太基战舰达50艘。又过了4年,两国之间引发埃克诺米斯海战。这是古代海战历史上被视为“最大”的海战,两个国家总共投入战舰七八百艘。但对迦太基人来说,似乎并没有汲取以往战败的经验。在谋略上看,他们原比罗马人有优势,完全能战胜罗马的战舰队。但罗马人发明了可接触的乌雅座,这让迦太基直接损失94艘战舰之多。后面的过程,胜负虽不可预见,但罗马人主动、灵活、团结的个性被突显出来。当埃克诺米斯战役结束之后,罗马人就通过海上征服的方法,朝非洲发起了挑战。他们只派出一支力量并不大的队伍来辅助海上队伍,轻松取得了胜利,将距迦太基还不足10英里的突尼斯据为己有。虽然,这之后罗马舰队因为暴风雨损失惨重,但他们只用3个月时间,很快就重新修造了220艘战舰,从而再次成为海上霸主。

公元前251年,罗马帝国征服巴勒莫,并在战争中获取了迦太基的104头战象。这些战象后来被罗马人视为不可一世的战利品,在举行凯旋庆祝时,全都被赶到了罗马广场上展示。很快,罗马人对西西里岛要塞利利贝乌姆所剩不多的迦太基人进行攻打,但这次以失败告终。公元前249年,他们又在德雷帕努姆展开海战。这一次,罗马人的第二舰队战败,致使180艘战舰损毁。就在同一年,罗马人的第三舰队以及用来运输的800艘战舰,或因战败,或因暴风雨而全部被毁。

后面长达7年的时间里,罗马与迦太基都奔波在持续不断的战争中,因精力不足,双方均采取不主动的对战状态。在这一时段,迦太基人的海上优势是一直存在的。至公元前241年,罗马人又打造了一支200艘战舰的海上军队,并用自己最后的力量,在埃加迪群岛一带,将迦太基人海上的军队彻底打败。至此,迦太基人已经没有再战下去的能力,只好在公元前240年臣服于罗马帝国。迦太基臣服的条件就是:罗马帝国拥有西西里岛统治权。所以,当时除了叙拉古国的土地,整个西西里岛全部并到了罗马的统治范围之内。不过,西西里岛并没有像意大利那样被罗马同化,它只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政省市,每年按照被统治者的传统,定期向罗马进贡。当然,除了进贡,迦太基人必须要付给罗马帝国一笔高达3200塔兰特[19]的赔款,这笔款项,需10年之内还清。

之后,两个国家都因内部问题的产生而居于现状,进而保持和平相处状态,时间长达22年。只不过,这一段时间虽然是和平的,但两个国家却都没有任何发展。罗马帝国位于意大利的地区不断遭受高卢人的侵袭,这让罗马人产生了“活人被当作祭品贡奉神灵”的巨大慌恐感。不过,高卢人很快被打败了,罗马帝国统治权得到提升,其边界也延伸到了伊利里亚。此时的迦太基却因为内乱,导致国力不断被消耗。罗马此时再次出动兵力,将迦太基产生叛乱的科西嘉、撒丁两岛收服,并据为己有。

回看第一次布匿战争,它不但是两个国家实力的对比,更是对国力的考验。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一方能够冷静点,又或者罗马能大度些,后面的战争都不可能展开。但罗马人天性如此,他们习惯征服别人。所以,他们可以在没任何合理借口的情况下,就将迦太基的岛屿占有,而且还单方面要求对方将赔款又增加了1200塔兰特。按当时的版图,西班牙境内埃布罗河北面的地区都属迦太基所有,而埃布罗河以内的地区则为罗马所有。罗马人这样宣布:“所有的迦太基人,不论是谁,只要跨过埃布罗河界,就意味着向罗马宣战。”迦太基国内只有一个比较有实力的派系表示愿与罗马进行和解,而其他人则保持着对罗马的仇恨,并不想屈服。

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对于罗马人的一再滋事忍无可忍,以将领汉尼拔为首的迦太基人公然跨过埃布罗河。他们一路进入意大利,说服当时的高卢人,两处联手对罗马进行抗击。于是,第二次布匿战争就此打响,这一次,时间持续了15年。迦太基队伍在意大利境内的战争,几乎都以胜利结束,罗马部队被他们打得连连后退。很快,罗马就派了人马,在马塞登陆,将迦太基军队与西班牙分成两段,让他们得不到及时的补给。如此一来,汉尼拔便失去了继续攻打罗马城的可能。就在这时,迦太基国内又发生了叛乱,汉尼拔只好放弃攻打罗马城,回到非洲境内的迦太基城市。罗马帝国则立刻派了西庇阿对该城市进行攻打,汉尼拔于扎马被打败。至此,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了,罗马取代了迦太基在西班牙境内城市的统治权。同时,迦太基人必须要将汉尼拔交由罗马人处理,并赔付巨额战争赔款。不过,汉尼拔并不甘心送死,他离开迦太基逃去了非洲。后来他想要联合其他国家对罗马进行还击,但最终失败了。为了不被罗马人侮辱,他选择了自杀。

自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56年的时间里,罗马与迦太基保持着和平。在这段时间,罗马不断扩大领土,整个希腊都成了罗马的势力范围,小亚细亚、塞琉古王朝都被他们统治。与此同时,埃及、贝加蒙和其他一些小国家,也迫于罗马的压力,而与之成为“同盟国”。这种同盟,按现在的理解,就是小国家接受罗马帝国的保护。

迦太基国虽然因为战争而消耗了大量的国力,但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已经又悄悄重新昌盛起来。这让罗马非常忌惮,他们还没有忘记,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自己的罗马城差点儿被迦太基攻占。所以,罗马人对迦太基提出新的要求:从迦太基港口城市搬到北非内陆去。对这样无理的要求,迦太基当然不同意。于是,公元前149年,罗马帝国又一次与迦太基爆发了战争。这一次,罗马派了大量部队,将迦太基城团团包围,并最终攻占成功。这场战争持续了3年时间,当迦太基城沦陷之后,迦太基人开始与罗马人进行巷战。这让大量的迦太基人被杀,至罗马彻底占领迦太基城时,原本有50万人口的城市,只剩下不到5万人。这些活下来的人全都沦为了奴隶,而迦太基城则被罗马人一把大火化为灰烬。不仅如此,焚烧之后,罗马人还在废墟上用耕地的犁翻过,从而宣示迦太基城的彻底灭亡。另外,他们对这块土地进行最恶毒的诅咒,说不管是谁,凡是想要重建迦太基城的,都会受到上天的惩罚。第三次布匿战争,就这样在迦太基覆灭的情况下结束了。

到现在,闪米特人在500年时间内建立的城市、国家,只剩下一个犹太国。这时的犹太国已经在麦卡贝王的带领下,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对于《圣经》的编著也已经完成,而犹太传统也得到了确立。那些分布于各地的迦太基人、腓尼基人以及与犹太人有着亲缘关系的民族,因为相通的语言,所以在《圣经》中找到了他们相联系的共同点,也看到了勇气与希望的存在。这时的他们,多以商人的身份,或者是旅行者的身份,游走在世界各处。因此,与其说世界上的闪米特人彻底消失了,倒不如说他们已经重新混合于世界之中去了。

对于犹太人来说,耶路撒冷不仅是中心,更是民族教派的标志。罗马人在公元前63年将这一城市征服,他们将犹太人赶出去。至公元70年,罗马人再次对耶路撒冷进行征服,并对庙宇、城市建筑进行大肆破坏。进入公元132年,犹太人奋起反抗,致使整座耶路撒冷城被罗马占领。不过,后来罗马人在耶路撒冷的旧址上,建起了自己国民信奉的神庙,用来贡奉罗马神朱庇特,而且严格规定,不许犹太人在这个城中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