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粽香在舌尖舞蹈
6593900000063

第63章 一个人和三座土楼

朝阳楼、永平楼和余庆楼,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的这三座土楼和清朝乾隆年间的武榜眼黄国梁紧密相连。从榜眼府往西行走,经过一座小小的石桥,流水在桥下以自己的韵律吟唱奔流。据说当年榜眼从京城带回来的木笔树就在小桥边,已有两百年多年的沧桑。

桥头边上是一段流淌幽远时光的小巷。鹅卵石的巷道很容易让人感受到时光的久远。简单但是洗尽铅华地存在,或许这样的简单在经历时光汰洗后更能保存原有的面貌。小巷左边是朝阳楼的基座,石壁是一种厚重和坚实,右边是一排青砖小屋,破旧但格局依旧,这间清朝时代的私塾旧址恍惚有琅琅书声传出,黄国梁特别响亮的读书声也是乡邻津津乐道他日后出息的预言。从私塾往南走不到百步远处,便是榜眼接待朝廷官员与四方宾客的总宾馆。当年建筑在小河边的二层楼房,每个房间雕梁画栋,总馆内的天井,桂花、兰花、五色茶花等名贵花卉散发醉人的芬芳,如今一切皆成往事。

沿古巷往北走上十几级台阶,我们便走进了清朝乾隆时期黄国梁的祖居地朝阳楼,也是日后黄国梁七兄弟接待宾客的分宾馆。这座建于明朝的土楼,繁衍生息了一代一代朴素的村民,到了黄国梁出生成名,突然增添了别样的风采。背靠巍峨峻秀的青山,下临蜿蜒清澈的小河,朝阳楼静寂地存在。鹅蛋石铺砌的场地上,竖立着四座石旗杆,分别记载着黄国梁考中榜眼和举人的荣耀。旗杆上的字迹虽然模糊了不少,但毕竟可以辨认。旗杆基座上的六角形石质浮雕却被撬得只剩下两面,用残缺钩沉当年的精美。楼门的大柱石显示一种大气,城墙不同于夯土筑成的普通的土楼,而是一色规格统一的青砖砌成,这样的青砖城墙让朝阳楼增多了更多历史的气息和厚重。朝阳楼分为内外两环,内环12间,外环32间,内外环之间有一条3米多宽的鹅卵石路面环形通道,自古以来称作“上街路”与“下街路”,紧靠外环大门两侧的通道称作“下街路”,上了石阶往里走便是“上街路”,内环居中是黄氏宗祠。内外环皆为上下两层的圆楼结构,远望,呈二环相套,所以朝阳楼也称为双叠楼、双套楼,朝阳楼也就以如此的罕见建构成为土楼中的特例。外大门上方嵌着一块署名奠邦题的“世大夫第”石匾;内楼大门上书“朝阳楼”三个大字。奠邦是何许人已经无从查阅,也许是当年的乡儒,也许是某个路过的墨客,由此可见文字远比记忆更为久远地存在。

永平楼位于朝阳楼和余庆楼中间,是三座土楼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年代已经没有人说得清楚了。民间传说建于宋朝,钟腾村一直以盛产铜而出名,从宋朝开始就有人在此炼铜了,据说如今永平楼的楼基处就是当年倾倒炼铜残渣的地方。审视永平楼古老的楼墙,可以看到炼铜残渣掺合其中。无论是否建于宋朝,但从那陈旧而残缺的泥土墙体中透露出的迹象,便可知道这座楼年代的久远。

余庆楼位于朝阳楼和永平楼的北面,沿着没有人说得清楚修建年代的鹅卵石驿道,我们走近了余庆楼。这座土楼位于如今还保存有12公里的驿道,和榜眼府同样是乾隆拨款13300两白银修筑的,让黄国梁的族亲后人居住,工程历时3年,于嘉庆元年竣工,这样的殊荣在当时绝对脍炙人口,即使今天,说起余庆楼,黄国梁的族人依然神采飞扬,荣光穿越历史存在。三层的余庆楼有大小两个楼门,从高处俯瞰,恰似一枚古代的大铜钱,外稍圆而内四方,让余庆楼有了别具一格的风采,聚敛钱财的愿望在土地上张扬地宣示。楼内的四方形场地全是由鹅卵石铺就。楼内每层均有36间房,第一层东、西、南、北方向各有4个独立的门户,而4个转角处又各有一个门户,每个门户往里走过天井后,又分成四个门户。从一楼到三楼都有一道环楼走廊,让楼内家家户户既便于互相沟通、上下联系,又增添了该楼整体结构的艺术美感,楼内房间的雕刻图案让余庆楼每扇门窗都流淌文化的芬芳和历史的韵味。可惜清朝末年的一场火灾,让余庆楼大部分房屋被烧毁,尽管后来重新修建,但正如毁容之后的整容,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完全回到从前,余庆楼只好留有缺憾地存在。

如今黄国梁成为传说和过去了,只有3座土楼依然存在,即使残缺或者破旧,但当年的荣光多少有了可供凭寄的地方,让历史在缺憾和沧桑中延续,不至于突兀地没有着落。也许哪天,3座土楼也会化为尘埃,黄国梁和他的传说,以及这3座土楼就只能在字里行间寻觅传承。历史,总是如此无情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