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粽香在舌尖舞蹈
6593900000066

第66章 探访周碧初故居

因为和名人相连,有些房子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味。

周碧初故居在平和县霞寨镇,掩藏在一片错落有致的房子中间,让寻找多了不少波折。多方打听之后才发现故居就在眼前不远处,甚至有个同行者说他就在故居前的猪肉摊买了若干年的猪肉,却不知道身后的老房子走出了著名油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油画先驱者,被称为“中国现代油画拓荒者之一”的周碧初。艺术自然不如猪肉等有果腹功能,被忽略也就好像很正常。

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门走进去,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一座两层高的阁楼式四合院在300平方米的土地上存在,有了5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故居建于清末,上世纪末重修,保存民国建筑风格。周碧初的祖上在当时是霞寨的有钱人家,所以有了这么一幢房子,1903年,周碧初就在这里出生,和众多的兄弟一起成长,即使开始求学生涯,他也是居住此地,直到后来离开平和外出求学,但他仍然不时回来,在当年,这就是他的家,他能够获得温暖和支撑的地方,没有任何名人故居的先兆。

周碧初1924年厦门美专毕业后,翌年赴法国巴黎,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与徐悲鸿、颜文樑、林风眠等为同窗好友,师承印象派的艺术方法。1930年归国,1949年侨居印尼,1959年6月在雅加达举办大型画展,1960年回国定居上海,潜心创作。周碧初在采用对比色并置和反衬的技法的同时,更注意细笔触和点簇的表现力与生动性。他又注意融入中国民间艺术夸饰的精华的文人画的点、线之法,使周碧初的油画别具中国的和他自己的艺术风格。在他生前,他常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好的心境。”而尽心创作,留下了许多精美画作。

故居却没有留下太多先生的痕迹,四合院里,可以依稀看到当年阔绰的就是房梁窗户的那些雕刻了,构件的复杂,造型的变化,刀功的精细可以追溯当年建造房子的用功。房间里摆放一些床、桌椅等家具,没有名人故居的讲究,只是随意地摆放,家居生活的模样,好像主人随时要推门进来。让人却步的是那些桌椅上的灰尘和墙角的蜘蛛网,恍若提醒这些都是成为历史,勾起人星星点点的记忆。房门上对联已经褪色了,尽管字迹依然可辨,“喜无尘世气,籍有圣贤书”流露的是一种心境一种追求,“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则是哲学的态度了。厅堂上的竹编椅子破了小小的洞,静寂地在角落里无言。院子中间的天井把天空直接承揽到家中,也许童年的周碧初曾经在这里观看天空,数星星看月亮听故事,如今却人去楼空,天井也寂寞寥落,剩下一长条石板,空荡荡的,过去的花草了无痕迹。天井边的角落里,倒是有棵小小的桂花树,也许过去只是点缀,不经意间却成为唯一的主角,承载了世事变幻的诠释。在故居的围墙上,有几棵草肆意生长,告诉我们这里人去屋空已经有了不少时日,先生的亲人大多旅居外地,这里只有那些慕先生之名而来的人才让老屋短时增添了不少人间气息。

走出故居,回首望去,“周碧初故居”那小小的牌匾挂在低矮门檐上,没有先生画作的浓墨重彩,好像遥看近若无的收笔,但因为先生,这里注定牵扯许多人的目光和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