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写了一个发生在2003年的高扬民族精神、向往和平、礼赞人性和人道主义的爱情故事。应当说是一个既美丽动人又凄楚突兀,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当然,这不是为写爱情而写爱情。这里寓含着更多的正面的精神价值和前路探索。它带着理想和希望的亮色,请别笑我这么一个老人还来写青年人的爱情,老人经历过的事多,老人也有写爱情的权利,我相信我写出来的爱情应当是清纯、真挚、耐人寻味、能激起读者思想上的涟漪和心灵上的震撼及政治上的思考的。
这本小说应是我长篇创作的封笔之作了。虽然我感到还有创作的欲望,也有创作的题材,但我的身体条件不允许我再写太长的文字。我的眼无法使用电脑,写字手已开始发颤。我是在苦难与喜爱并存的写作历程中有心用这本有质量、能让读者换换口味的小说向读者招手的。这部小说也许应算是我的告别之作了!
作家不可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作家不应不关心他的国家、民族面临的世界不和谐的时局,作家应该情系人民。作家如果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失去了灵魂和责任感。
我不可能在一部三十万字的小说中呈露我的全部内心,但我要讲的许多话,我的许多思维都裸露在这本小说里了。在小说中,我曾借一位老人的口说:“事实上,一个作家,他的作品应当就是他的遗嘱,我就认为我此生所写的书,如果我死了,都是我的遗嘱。”我也许还能活些年,我没有什么悲观,但书里有些人和事,有些思想和观点,我确是作为庄重的“遗嘱”表达的,我理性地写了一个严肃、重要而且沉甸甸、敏感的题材,不仅为向我的同胞表达,也向有关国家的人民表达。因此,它虽然有可读性,但读后必然会有思索,它不是快餐式、纯消遣式的作品。
这部小说我花了整整两年才写成。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做了修订。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这两年,中日两国通过首脑互访就加强双边关系达成了共识。我愿用这部小说献给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加强。
【最初听到的传说……】
夜色漆黑,将喧嚣的大海和整个苍穹融为一体。天空混沌沉重,就像一只巨大无比的黑铁锅覆盖在无涯无际的海上。
海在躁动,看不见浩瀚的浪潮怎样在翻腾,只听得到哗哗的咆哮声。风在凄厉呼叫,似是在给海浪的舞蹈敲打着节拍。
在这种压抑、幽暗的黑水洋上,有一只小小的铁驳渔船按照既定计划正向东南方向在海上航行。
夜雾蒸汽似的冉冉升腾。在涛声浪光摇曳的船上,除了船老大和四位船员外,只有一位年轻的女客孤身盘腿坐在简陋的船舱中。
这是一个美女,二十来岁,气质动人,姿韵不凡。冬季寒冷,海上刮着七级风,她穿着一件宽大厚实的橙红色皮夹克,挎着一具数码相机。引人注目的是皮夹克的背上缝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她帅气而奔放,风姿绰约,手拿电筒,静态、内敛、冷傲,随着波涛起伏,船摇晃着,她身子也摇晃着。
夜深的东海上,不可能看清她的脸,其实她美眉下有两只乌溜溜的大眼睛,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两弯长长的睫毛,她漂亮、挺拔、时尚……见过她的人都这么说。
很不幸!黎明前,海上风暴愈来愈大,电闪雷鸣,海上狂暴雨丝密集,雨声噼啪,令人窒息,浪高几米,船只起伏,雾气愈来愈浓。黑水洋是无底的深渊,张开了无边的大嘴,海上笼罩着的恐怖黑色竟幽灵似的吞没了这只铁驳小船……
关于这只小船的陷入黑暗与大海同眠沉没失踪的命运及那位姑娘最后的情况,最初,据说是船上水性好又幸运地被救起生还的那个船老大和另一个船员说出来的。
但,这种传说又有另一个版本,说那只铁驳渔船确实遇到了大风浪,只是并没有沉没,它安全地返航归来了!很幸运地把那个美女客人平安地送回来了!那位美女回来后匆匆就离开了,听说是回S市去了!……
事后,有人回忆起,开头,是在浙江台州市玉环县的一家小宾馆里见到过这位漂亮姑娘的,那是2003年12月的一天傍晚,她风尘仆仆来宾馆投宿。在登记簿上,可以查到她的名字是“司马海珠”,“二十三岁,来自S市”……
事后,有个驾驶铁驳渔船的人说,这姑娘美丽得令人吃惊!但她到台州来的目的更叫人吃惊!她单身一人,竟下定决心要到钓鱼岛去!……
据说,她悄悄找人接洽雇船,愿意出高价单包一只小船,从玉环县的坎门岛出发,到钓鱼岛去。
从坎门岛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有两百多海里。这里的渔民对钓鱼岛并不陌生。从前,当日本没有非法占领这岛屿时,老渔民们是常到那一带捕鱼的。后来,日本占了那儿,驱赶渔民不许去那儿捕鱼,渔民们都痛恨这件事。……6月里有一批民间爱国人士发起个人自愿参加去保卫钓鱼岛宣示主权活动从这里雇了船出发,遭到日本军舰拦截,并且遭到日方直升机监视。最后,在未能按计划登岛后,他们在距钓鱼岛约三公里的洋面上,完成了宣示主权的活动折返出航地。这儿的人,对哄传开来的“保钓”的事早已十分熟悉了!
只是,这位美丽的女郎单身一人来到这里,不能不使人感到神秘,感到奇怪。……
起初,据传她说只是想雇船“出海游玩”。……
后来,她见船老大不是个贪财的人,而且对“保钓”的事表现出热血沸腾,有一种敬佩和同情的语态,她干脆坦率地说:“我的目的很简单,我只是想远远地看看钓鱼岛,仅仅是去看一看,这是我为一位老人尽的一个心愿,也是我自己要尽的一个心愿。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无可争辩的固有领土,如今被人家非法占领,为了那位因为年迈有病无法亲自来看一眼的老人——他是我的爷爷,我决定这样做!……”
她刚毅中透着柔情和忧伤。据说,船老大和几个船员是被她的话和她的爱国热诚和孝心感动了,才同意冒险出航的!……他们固然知道去钓鱼岛海路遥远,也可能遭遇祸事……但,这位美丽的姑娘,高贵、善良、诚恳,说起她要了这心愿时,使人动情。她那美丽修长的睫毛上沾着晶莹的泪水。谈到海上的风浪和呕吐时,她摇头说:“我不怕!……我能忍受!……”
终于,船在那天夜里一点多钟,离开坎门岛出航了!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谁又料到没能熬到黎明降临,在可怕的黑暗中,雷声隆隆,霹雳的电光如利剑斩开天空刺向海面,波涛滚滚,小铁驳船竟就在黑水洋上,在闪电惊雷中,无影无踪了呢!……
传说总是传说,只是都说得似乎有鼻子有眼的。再后来有人就把传说又同神话搅和在一起了,说,那美丽的女郎是今日的妈神化身!她是女神呀!她怎么可能被海浪吞没呢?她的生命当时化成了一团燃烧的火,巨大的雷鸣惊天动地。她在雷声电光中显圣,突然浑身射发出万道护身的金光,令人惊悚,头上有豪光万丈的七色光环。她仪态雍容华贵,纵身飞向钓鱼岛的上空转了一圈,然后,她脚踩祥云,坐于莲座之上,金碧辉煌,海上顿时一片祥和,她突然幻化成一条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彩虹,直去天际,炫目的光,使谁也不能仰视。海洋上霎时风平浪静。铁驳渔船上的船员看得目瞪口呆,惊心动魄,船只终于战胜颠簸,安全回来了!……事情传出后,有不知从哪里来的新闻记者来采访过。……只是,听到的仅仅是传说。新闻记者没能采访到那只小铁驳渔船上生还的船员,也未能找到真正同那位漂亮女郎见过面说过话的任何人。他听到的仅仅是神奇的传说,虚无缥缈而又变幻莫测。……
而且,甚至有了更多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从那天开始,在距离钓鱼岛目光可及的地方,海里多了一块礁石,这仅仅是礁石,不是岛,它在中国的海域之内,平时并不露出海面,但在月夜海潮退降的时候,它会从海底显露出来。黑色的岩礁,形状像一个穿着黑衣的女郎,翘首望着远远隐约可见的钓鱼岛,岿然不动。……渔民说,这就是那夜在七色霞光中临空飞天的女神化身变成的守护礁石。有时看得见,它就是望着钓鱼岛的女神礁;有时不在,女神是在天上遨游。……
还有一种说法是那铁驳小渔船确实出了海,但并未沉没,那美丽的姑娘也未在海上失去踪迹,她达到了目的,在日出时分,远远看到了钓鱼岛,并且拍下了好多张照片,了却了她的心愿。返航后,她匆匆上岸就离开了当地。……当然,历来凡是传说总是有差异的,甲说的未必与乙相同,乙听到的也未必与丙一致,丙记忆中的与戊也完全不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美丽高贵的女郎她到哪里去了?谁知道,谁能说呢?!
人说那位记者后来从玉环那个小宾馆里查阅旅客登记卡时,了解到名叫司马海珠的那位女郎确是在宾馆里住过,有个女服务员在那女郎离开后,在她住的客房里找到她遗留下来的一页纸片。纸片上有娟秀的笔迹抄录着一首深情的关于钓鱼岛的诗。不过,记者并没有寻觅到那张有着钓鱼岛诗句的纸片。他仅仅从那登记卡证明这位名叫司马海珠的美丽女郎确是真有其人!而且,从女服务员所说的捡到了她留下的抄录有钓鱼岛诗句的纸片来看,证明她要去钓鱼岛的事也似乎并非子虚乌有。……但那种种不同的传说,是原本所有的,还是后来从传说到传说引发出来的,就又无从捉摸和查考了!
朗朗乾坤,变化万端;大千世界,无所不有。找不到答案,寻不到谜底的事,历来就多的是。风晨雨夕,在东海边的渔民中,那个有着黑眼睛、长睫毛的,挺拔、冷傲、坚定、时尚而高贵,被塑造得神化了的美丽女郎,成了一则传奇。她同钓鱼岛的传说,竟从那时就活在人们的心上和嘴上。渔民们当海上起风的时候,会想起她;在歇渔喝酒饮茶聊天时会谈起她。……
也许,这些传说随着岁月流逝会被天葬地埋、湮没遗忘;但也许,这些传说随同女主角会因其生命的绚丽而留存光大,或明或暗,闪闪烁烁……
啊!我们魂牵梦萦的钓鱼岛!……
【第一章】
一、宴请
故事是从2002年12月在S市的一场宴请拉开帷幕的。
星期天早上,司马天雨出门的时候,儿子司马康勒叮嘱说:“爸爸,可别忘了今天中午十二点陈向明请客吃饭的事。”
陈向明夫妇的请柬是前天收到的。昨天,他又特地打了电话来请。司马天雨本来不想去,拗不过面子,又有康勒和儿媳吕丽娟劝进,就决定答应吃请。但早上,他想到东台路古玩街去逛一逛,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收藏品可以收购。这时,他一边出门,一边说:“不会忘的,我准时到!我会坐出租车来的!”话声刚落,人已走出屋子去了!
天冷,他围着一条红黑色交叉方格的羊毛围巾。七十九岁的老人,满头银发,显得很精神。他身体看来不错,有一双饱经风霜的眼睛。虽然早年曾经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使他得过一种因受惊恐而产生臆想的病症,但医治和疗养后,多年没有再犯。他是个十分勤奋的人,从出版社总编辑岗位上离休下来的这十八年,主要在做两件事,一件是写作,一件是收藏。对他来说,两件事相辅相成,既是工作和贡献,也是爱好。人说他既是作家,也是收藏家。为什么说“相辅相成”呢?因为他写的书都是与日本当年侵华有关的。他出版了《见证南京血腥大屠杀》《驳斥日本的“虚构派”》《侵华日军遗留毒气弹调查》《抗战时期日寇华北“三光政策”调查》《1940年日寇在浙江的细菌战》《731部队探秘》《慰安妇纪实》等书。现在,他刚出版了《麦克阿瑟与东京审判》一书,正准备收集资料撰写《啊!钓鱼岛》一书。
他的收藏集中在日军侵华罪证和国耻纪念物及抗日战争纪念品方面,已经足足够办一个较大的展品陈列馆了。例如有日寇侵华时用的多种军用地图,包括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所制的《攻略南京要图》等,有日本昭和十六年出版的《细菌医学》、日本侵华“笔部队”的出版物、日军侵华士兵的日记、冈村宁次用过的佩刀、日本颁发的“支那事变纪念章”和日本炮制的“大满洲国纪念章”、“大满洲国建国国歌”;有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关于要求抗日的传单、文件,西安事变的珍贵材料;有冀东抗日民主联军及抗日游击队烈士遗物,平型关大捷及百团大战的历史文物;有八路军在沂蒙山区粉碎日寇大扫荡缴获的军事档案,有日寇在东北、华北、山东制造无人区的秘密文件;有汪伪汉奸协助日军在江南“清乡”所发的告示;有八路军、新四军的军衣、军帽、胸章、臂章;有淞沪抗战纪念品及守卫南京国军部队的遗物;有台儿庄大捷、长沙大捷时的号外捷报及缴获日寇的战旗、军刀、钢盔、防毒面具……更多的是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包括东北义勇军抗日的、南京大屠杀的、重庆遭受大轰炸的、日寇投降及东京审判的……还有东北、华北日本特务机关和天津、唐山日寇处死、逮捕中国抗日爱国分子的内部报告;南京、华南、华中日军兵站指定慰安所以“支那美人”“日支亲善”名义张贴的海报……一部分这些实物、文件已用图照形式在他的书中利用,他的搜集和收藏则继续不断,丰富而有价值。他住处的阳台上搭建了收藏室,原有的储藏间全部放满收藏品,他还利用空间在书房、卧室及书橱上方全部设计成了收藏文物的木箱。他的每一种收藏物仿佛都凝结着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