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就是放下
6614200000010

第10章 要明了世界,先明了自己(2)

很多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别人的鼓励、别人的安慰,其实从外面得来的不是自己的,靠不住,而从自己的内心体会出来,勇猛精进奋发,大千世界不都是我们的吗?

有时候,面对一个问题或者一件复杂的事情,需要的就是换一个角度,不仅要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更要懂得换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学会了这角色的转换,懂得从内心看待问题,自然会让很多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天生暴躁

有些人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情而大发脾气,等到平静之后,才会后悔。不过,此时错事已经铸成,也对别人产生了实际的伤害。因此,虽然后悔了,知错了,依然不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因为别人的伤口你还没有去抚慰。可是,到下次再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他们又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而发脾气,再次伤害别人。接下来的就是又一轮的后悔和又一轮的发脾气。而这无休止的行为,会让周围的人不再喜欢他,从而让他陷入更深的孤独和烦躁当中。这是一个死循环,困扰着很多人。不过,想要改变也很简单,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就可以了。

盘珪禅师说法,事理圆融,深入浅出。有一天,一位信徒,请示盘珪禅师说:“天生暴躁的性情不知要怎么改正?”

盘珪禅师听了以后,对信徒说:“你把这天生的暴躁性格拿出来,我帮你改掉。”

信徒回答道:“不行呀,现在没有。但是,碰到事情的时候,自己就控制不住要发脾气了。”

盘珪禅师于是说:“这个情形是很奇妙的,现在没有,在偶发的情况下,才会心情暴躁,可见不是天生的。你把过错推给上天,推给父母,实在是太不公平了。”信徒会过意来,从此努力把暴躁的脾气改掉了。

信徒遇到禅师,并得到了禅师的指点,改正了错误。不过很多人没有这个机会,身边没有像盘珪禅师这样的高人指点,自然会陷入迷惑,不但改不了自己的坏脾气,更是会因此心神不宁,让自己陷入情绪更坏的旋涡当中。

其实,即使身边没有盘珪禅师这样的高人,一样是可以克服这个毛病的。因为盘珪禅师虽不在你身边,但他的话在、他讲的道理在,明白了这道理,自然就好像他在教导你一样了。

盘珪禅师说:“你把过错推给上天,推给父母,实在是太不公平了。”这就是事情的关键。无法改掉恶习,是因为决心不够,而决心不够则往往是因为在内心中给自己找了无数的借口,有这些借口在,心中就松懈了,因此才无法解决问题。

从内心中给自己一个压力,将所有的借口抛弃掉,自然就能够比之前做得更好。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是这个道理。很多时候,不给自己留后路不仅不会让你陷入绝望,往往还是新生的开始。

虚空可曾对你眨眼

唐朝的肃宗皇帝非常崇信佛法。有一次在宫中举行法会,邀请了很多长老大德到宫廷里诵经作法。在法会结束后,唐肃宗就向南阳慧忠国师请示佛法上的问题,但是南阳慧忠国师连看都不看他一眼。

肃宗皇帝觉得被南阳慧忠国师藐视了,非常生气地说:“我是大唐天子,现在在跟你说话,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南阳慧忠国师问唐肃宗道:“请问君王,可曾看到虚空?”

唐肃宗答道:“看到了。”

南阳慧忠国师进一步再问:“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肃宗无话可对。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可以说人人关心的都是人情上的事情:例如谁对我好,谁对我坏,谁爱我,谁恨我,每日患得患失,不是计较金钱上的有无,就是计较感情上的好坏。所谓钱关情关之外还有礼关,很难过,我们每天要人赞美,要人行礼,要人看我一眼,比之虚空,虚空又何尝要吾人眨眼?法身真理,犹如虚空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两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像这许多的道理,唐肃宗一个在世间法里面周转的人,虽是天子,但不容易了解其深意,所以难怪南阳慧忠国师要问唐肃宗“虚空可曾对你眨眼”。

虚空是真理,虚空是无相,是无所不相。你如果懂得,虚空不但是跟你眨眼,虚空还是跟你说话,虚空还跟你天天紧紧地生活在一起;如果没有虚空,我们身心在哪里安顿?虚空没有跟我们眨眼,其实虚空已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了。

把尘劳放下

仰山禅师有一天请示洪恩禅师:“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快地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洪恩禅师回答:“我与你说个譬喻!一幢房子有六个窗,室内有一猕猴蹦跳不停。另有五只猕猴从东西南北窗边追逐猩猩,猩猩从外面响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六个猕猴,六个猩猩,自然不容易很快认出哪一个是自己。”

仰山禅师知道洪恩禅师是说:吾人内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追逐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以鼓兴幡动,彼此纠缠不息,怎能很快认识哪一个是真的自己?

于是起身礼谢:“适蒙和尚以譬喻开示,无不了知。但如果内在的猕猴睡觉,外境的猩猩欲与他相见,且又如何?”

洪恩禅师便下绳床,拉着仰山禅师手舞足蹈地说道:“好比在田地里,为了防止鸟雀偷吃禾苗果实,特别竖一个稻草假人。所谓‘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围绕’?”

仰山禅师终于言下契入。

人不能认识自己,主要是因为真心久被尘劳封锁。真心既被六尘盖覆,妄心就会成为自己的主人,时时刻刻攀缘外境,心猿意马,不肯休息,心神搅乱如此,自然无法完成自我认清。

人的身体犹如一座村庄,庄子的入口处有一道欲望之门。当主人被幽囚,村庄为另外六个强盗土匪(即六识)所占有时,就会迷失方向,从而找不到快乐的法门。

这时就需要主人走出囚笼,将强盗赶走了。而走出囚笼的最好办法,自然是沉淀自我,放下尘劳。因为这主人并不是被强盗所囚,而是被自我所囚,那道欲望之门,不是强盗树立在那里的,而是主人自己树立的。他用欲望将他本人包裹起来了,所以才走不出庄子去。如果放下欲望,自然能放出自己,强盗自然就跑开了。

困扰人的欲望,是不能靠言说而摆脱的,必须要心中有自在法门方可。而这法门,不在别人手里,只在你自己手里。所以,认识你自己,也只能靠自己去体悟,别人或许能够相帮,但往往效果不显,因他人无法了解你之欲求也。

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去做,而不要假手他人。更重要的是,要在内心中搞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有认清了这点,才能够让自己的心彻底安放下来。当心烦的时候,放下手中所做,静坐归心,自然就能够让心静下来了。

灯要点在心中

德山禅师在北方讲经说法,是一位很有名的大师。

有一次,他携带了自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到南方去,想找些禅门学者辩论。才到南方,就被一位老婆婆奚落,自此就收敛起狂傲的心。

这位老婆婆是卖烧饼的,因为德山禅师说要吃点心,老婆婆便以《金刚经》的经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问他要点哪个心,德山深为折服。

德山禅师去参访龙潭禅师,见面就问:“这是什么地方?”

龙潭禅师回答:“龙潭。”

德山禅师逼问:“既名龙潭,为何既不见龙,又不见潭?”

龙潭禅师直截了当地说:“你非常辛苦,你已经到了龙潭。”

这天夜里,德山禅师向龙潭禅师请教禅道,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没有一言,也不肯离去。

“夜已很深,你为何还不下去?”龙潭禅师问。

德山禅师走到门口又折回来说道:“老师,外面实在太黑暗了,学生初到,不知方向。”龙潭禅师点了一支蜡烛。

正当德山禅师伸手来接时,龙潭禅师又把蜡烛吹熄,德山禅师此刻豁然大悟,立刻跪下向龙潭禅师顶礼。

龙潭禅师问:“你见到了什么?”

德山禅师回答:“从今以后,对天下禅师的舌头都不会再有怀疑了。”

第二天,德山禅师遂将手著《金刚经青龙疏钞》焚毁,说道:“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佛法就类似于那无边的黑夜,是没有尽头的,参禅的人,要做的就是从这黑夜中找出一条路来。德山禅师通过了多年的努力,写出了自己的体悟,就是他的那本书,也是他的路。

德山禅师的那本书,就相当于那支蜡烛,光焰虽小,也是可以照路的,因此,德山禅师虽然没有悟道,但也算是高僧。不过蜡烛有一个缺点,很容易被吹灭,事实上,龙潭禅师确实将之吹灭了。这一举动,让德山禅师明白了,想真正走出黑夜,靠外在的蜡烛是不够的,必须要靠发自内心的佛光。

想要成功,就要靠自己内心的力量,外在的辅助手段,虽然抵得了一时,但抵不了一世,就像蜡烛的光,虽可给人引路,但光芒小,且用不了多久就会熄灭了。更重要的是,这种力量受外界的干扰太大,轻轻一吹,就被灭了。

一个人想要让自我得以实现,就要点燃心中的不灭之灯,不仅光耀万古,且永不会熄灭。

嘴上有不如心中有

说到佛法,时而说有,时而说空;时而论相,时而论性;横述竖述,东说西说,不管怎么说法,总会把您带入一个超越的意境里。最能表达佛法微妙的,就是禅。

有一位管刑法的陈先生,年老辞职还乡。因为信仰佛教的缘故,途经法演禅师的道场,就去参访。

见到法演禅师时,陈先生问道:“如何才能认识到本来面目?”

法演禅师是一位有道高僧,解释这个问题时,用了一首艳诗来回答:“‘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此中事,不知长官会得也吗?”

陈先生应道:“会得。”

法演禅师再问:“你会得声音,还是会得意义呢?”

陈先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有一天,圆悟禅师从外面回来,听说这一件事,就问老师法演禅师:“听说您用艳诗和陈先生讨论禅法,不知他会也不会?”

法演禅师说道:“他只认得声,不能会得意!”

圆悟禅师道:“诗中的意思,也只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什么又要说他不能会意?”

法演禅师答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你道会也不会?”

圆悟禅师心有所悟,作礼退出。正在退出时,忽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鼓翅鸣叫。圆悟禅师自语道:“此亦不是声。”

遂再回法演禅师丈室,以诗偈呈明他的心得:“金鸡香锁锦绣帏,竺歌丛里辞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法演禅师听后大喜道:“此佛祖大事,非小根器所能造诣。”

法演禅师虽然说了艳诗,但依然是一个得道的高僧,很多普通人一直克制自己不去念艳诗,依然是俗世男女。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是刻意的,一个是随意的。只有没有真正放下,才会去刻意控制,这正是道行不够的表现。

一件事可不可做,做过之后是对还是错,往往并不在于这件事本身。而在于做事人的内心。如果你能够真正放下,体验到事物的本真,那么,即使做了,也是无碍的。如果刻意去控制自己,那么即使不做,依然不值得骄傲。

勿让外心掩盖内心

有一位名叫文道的求道者,是一个云水僧,因久仰慧熏禅师的道风,便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地来到慧熏禅师的道场,在慧熏禅师所居的窟前,跪着说道:“末学文道素仰禅师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慧熏禅师说:“我居住在洞窟里,一事无求,不过大地的一切都在我的心中,你跟随我恐怕不能跟我相应。”

文道再三地恳求说:“不管禅师怎么待我,我都依教奉行。”

慧熏禅师就说:“天色已经晚了,好吧,你就先在我这个洞窟里住一宿吧。”

第二天早晨,文道醒来时,慧熏禅师早已做完早课,并且将早上的粥也煮好了。快要用餐的时候,因为慧熏禅师一向在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给别人吃,也没有人来找过他,所以一时找不到第二个碗来给文道用餐,慧熏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死人的头盖骨当作碗,盛粥给文道用。

文道一看踌躇得不知如何是好,如果把这个骷髅头接过来,用它盛粥吃,实在恶心,不接过来,又恐怕得罪慧熏禅师。

正当这样犹豫的时候,慧熏禅师就说了:“你没有道心,不是真正为法而来,你以净秽和憎爱的妄情来处世接物,你跟我又如何能得道呢?”

这文道是一个道人,自然是明白道人必定要洞参一切,勘破秽净的,而他的内心也是以为自己已经勘破了这些的。所以,他才有信心来到慧熏禅师这里,并信誓旦旦地说“不管禅师怎么待我,我都依教奉行”。因为他觉得,自己经过多年的修行,已经勘破了自我,可以坦然面对一切了。

文道之所以如此自信,就是因为他在来慧熏禅师这里之前,曾与多位高僧接触,并经受住了考验,因此产生了错觉,觉得自己已经大彻大悟了。这就是外心掩盖了内心的典型。

慧熏禅师则给文道出了一道难题,让他彻底看清了自己,发现了那个内在的我并没有勘破世俗,至少在灭除秽净方面,自己还差得远。

人都有文道这种情节的,总会因为过分信赖外在的心而误判形势,觉得自己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其实不然,在我们的内心中,还差得远。

要想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智慧,有更大的担当和成就,就要努力发现自己内在的心,搞清它要的是什么,能做到哪些。明白了这些之后,才是大智慧者。

契理容易契机难

慧忠禅师问紫璘供奉:“学佛多少年了?佛是什么意思?”

紫璘供奉不假思索,随口回答:“佛,就是觉悟。”

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

“已经成佛,怎么会迷呢?”

“佛既然觉悟不迷,又有什么用?”

紫璘供奉无话可以回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