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6645100000056

第56章 炉火纯青的表演

孙礼登门探望司马懿,两个对头一碰头,却又引发了曹爽的警觉。

这时,司马懿装病闭门不出已经快两年了。曹爽一直疏于探视,如果贸然登门,又怕会引发司马懿的怀疑。

正好曹爽的亲信河南尹李胜一直提出要回荆州老家任职。曹爽与何晏等心腹商议后,决定套用孙礼的做法,派李胜出任荆州刺史,然后让李胜也以向太傅辞行的名义,去司马懿府上探看情况。

高度警觉的司马懿得知李胜来访,立即想好了应对之策。

司马懿是一个很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当初诸葛亮的使者给他送来了寡妇之服,司马懿没有动气,反而被他巧妙套出了诸葛亮“食少事烦”的重要情报,并加以利用。这一次,李胜主动登门,对于司马懿来说,就等于是自投罗网。

李胜来到司马懿府上。司马懿让两个婢女搀扶着出来接见李胜。婢女服侍他更衣,但司马懿手足笨拙,却让衣服掉到了地上。司马懿好不容易坐下了,还没等李胜开言,就咕哝着说口渴了。而口渴却又不喝水,偏偏要喝粥。婢女端来了粥,司马懿的手抖抖索索,连碗也端不住。婢女只好接过碗,喂他喝粥。司马懿却连粥也喝不好,刚喂到嘴里,却从嘴边流了出来,沾地胸口衣襟上到处都是。

折腾了好半天,司马懿才消停下来。李胜早就等得不耐烦了,忍不住说:“太傅,大家都说您的风痹之疾复发了,没想到您的身体竟然这么糟糕!”

司马懿气喘吁吁地说道:“我年老体弱,卧病不起,眼看着就要死了。您今天怎么有空来看看我这个糟老头子啊?”

李胜说:“我是要到本州去当刺史了,因此特地向您来辞行。”

李胜是荆州南阳人,故而将荆州称为“本州”。“本”字的发音与“并”字在口语中颇为相似,表面愚钝衰弱的司马懿,心思其实灵便迅捷,马上抓住了这一点,开始大装糊涂,说:“您是要去并州上任啊。并州靠近胡地,您去了可要好好加强边防戒备啊。您去了那么远,恐怕我们不能再见面了。我的两个儿子子元和子上到现在还很不成器。我想把他们托付给你啊。”

李胜见司马懿说话颠三倒四,心里暗自好笑,忙更正说:“我不是去并州,我是回我的家乡本州荆州。”

司马懿故意楞了一下,说:“啊?你刚刚从并州回来?”

李胜又是好气,又是好笑,说:“太傅,我是要去荆州。”

司马懿这才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抖抖索索地说:“看来我实在是老糊涂了,连您的话也听不清楚了。公昭啊,您正是如日中天的年纪,到了荆州,正好可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啊。可惜我老朽将死,是看不到那一天了。”说完,涕泪横流。

李胜见了,不由生了几分恻隐之心,慨叹岁月无情,让这么一个令敌国闻风丧胆的战神,沦落到这般地步。

李胜继续寒暄几句,告辞而去。

司马懿见李胜浑然不觉,坠入自己的彀中,不由冷冷一笑,当下叫来长子司马师,吩咐他早作准备。

李胜回去后向曹爽描述了这一次见面的详细情形,然后下结论说:“司马公躯壳虽在,形神已散,恐怕活不了几天了,已经不足为虑。”(原话为:司马公尸居餘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

曹爽得知司马懿确实已经在苟延残喘,不由心花怒放,终于彻底放下了心底的这块大石头,从此不再对司马懿做任何防备。

司马懿的这一番表演,功力与四十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堪称炉火纯青,异常逼真。但在认知逻辑上,司马懿的表演并非完美无瑕,而是存在两个大漏洞。

首先,此前孙礼出任并州刺史,就曾向司马懿辞行。李胜相隔不久,再去辞行,怎么可能还是去担任并州刺史呢。

其次,并州是今日山西太原一带,在三国时属于僻远苦寒之地。而李胜是曹爽的亲密心腹,怎么可能被派到这种穷恶之州去当刺史呢?要派也只会派孙礼这样不受欢迎的人前去,以作惩罚。

如果李胜、曹爽等人稍加留意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两个漏洞,也就有可能发现司马懿逼真表演的背后可能掩藏的阴谋。但为什么他们俩均毫不犹豫就相信了呢?

人们往往根据内心已有的信念或情绪来对外部事物进行评判,以得出与内心一致的结论。这就是验证性偏见。

在曹爽和李胜的心中,一直盼着司马懿早日归天。正是这种强烈的情绪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验证性偏见,从而将司马懿的表演当作了确凿无疑的事实。

曹爽一党也由此陷入了集体性的狂欢之中。

既然司马懿已经和死人差不多了,何晏不由野心加剧,不甘于当前的职位,开始做起了“三公梦”。

何晏知道管辂精通占卜之术,于是就想请他为自己卜算一下,看看什么时候能够成为地位最为尊崇的三公。

管辂是个大名鼎鼎的人,他神奇精准的卜算甚至让枭雄曹操也为之倾倒,并直接影响了曹操生命末期的重大决策。管辂后来也被历代卜卦观相之人奉为祖师。(详见心理三国三部曲之《心理曹操》)

何晏于是去拜访管辂,邓飏陪着他一同前去。

何晏威权日重,说话也就不那么含蓄了,直接问管辂说:“请为我试卜一卦,看我的地位能不能达到三公?”随后又说:“我刚刚做了一个梦,梦见几十只青蝇落在我的鼻子上,怎么赶也赶不走,这是什么征兆呢?”

管辂说:“古代八元、八凯辅佐虞舜,周公辅佐成王,都是因为温和仁厚谦虚恭敬而多福多寿,这可不是占卜所能决定的。”(八元八凯是古代著名的贤人)

何晏见管辂有推辞之意,急忙说:“还是给我占上一卦吧。”

管辂却自顾自地说了下去:“如今您地位尊崇,权势很大,但人们感念您的恩德却很少,只是畏惧你的威势,这恐怕不是求福之道啊。另外,鼻子从面相上来说,属于天中之山。《孝经》里说:居高位而不危倾,就可以长久地守住尊贵之位。如今您梦见青蝇这种污秽的东西聚集在您的鼻子上,这就是说地位高者将要倾覆,轻佻奢侈者将要灭亡了。您不能不深入地思考一下了。希望您削减过多的,补充不足的,不合仪礼的事情就不去做。这样,就可以得到三公的位置了。青蝇也就可以被驱赶走了。”

何晏听了,心中一凉,但考虑到管辂名声远扬,一时没有发作。但一旁的邓飏却控制不住了,语带讥讽地反驳道:“你这几句话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

管辂说的,确实不像是占卜大师的话。这几句话,稍有学识的人,都能说出来。但邓飏却不知道,管辂的话里是有深意的。他早已从面相上看出何晏、邓飏两人将不得善终,因此好意规劝他们赶快改邪归正,说不定还有挽救的可能。但邓飏竟然反驳他的话,管辂也就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一句:“夫老生者见不生,常谈者见不谈。”

这句话机锋暗藏,实在是管辂这位堪称当世一绝的卜算大师最为惊心动魄的警醒之语。但何晏邓飏两人,得意已久,野望正酣,怎么能听得进去这逆耳的忠言呢?

虽然管辂声名远扬,但他们其实不是想来听管辂的忠告的。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们只是想得到管辂的确认而已。这也正是何晏、邓飏心中强烈涌动着的验证性偏见。

所以,他们只用一句“真狂客也”,多少为自己挽回一点面子后,就拂袖而去,一路慨叹管辂实在不识好歹,却依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管辂随后对自己的舅舅说起了这件事。他的舅舅吓了一大跳,说:“现在何晏邓飏,权倾天下,谁人不惧?你怎么敢对他们说这种话呢?”

管辂淡淡一笑,说:“我和死人说话,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他的舅舅再次吓了一跳,说:“你可不要胡言乱语,这两个人活得好端端的,你怎么说他们是死人呢?”

所谓的大师,往往是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管辂名闻天下,但他舅舅却对他的话深表怀疑。这就是因为人际距离太近造成的“陌生的熟悉人”现象。正因大师近在眼前,身边的俗人也就有眼不识泰山了。

管辂不以为忤,对舅舅解释道:“何晏的面相,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叫做‘鬼幽之相’。邓飏行步,筋不束骨,脉不制肉,起立倾倚,若无手足,叫做‘鬼躁之相’。这两个人,都不是能享福的相,早晚都要粉身碎骨,累及三族,我有什么好害怕的。”

管辂的舅舅听了他这番言论,反而更生气,大骂了几句“狂子目中无人”后,愤愤离去。

心理感悟:有知的人往往看到一厢情愿的想象,无知的人才能看到截然不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