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透过佛法看世界:给寻找答案的人
6648400000004

第4章 透过佛法看世界(2)

做这场人生大梦和昨夜做梦,道理是一样的。什么时候你能做到醒梦一如了,人生这场梦醒来也就有望了。

拥有一切又如何?

问:佛祖成佛之前历经荣华富贵、爱恨情仇,才看破一切,放下一切。可世间凡人哪有机会拥有这么多经历,没有才生起搏取的念头,搏而不得,徒添烦恼。为何不干脆让众生心愿一瞬都了,不是更多人会有拿起、放下、看破的机缘?

答: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

拥有不是放下的前提,同样是拥有的不多,有人能安贫乐道,有人连一根针也放不下;放下也不是拥有的必然结果,一些人有了能放下,一些人有了更放不下。

佛陀的示现告诉我们,即使拥有世人追求的一切,也并不能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

问:为什么很多人做得到“得到”,却做不到“放下”?“放下”为什么那么难?

答:“得到”主要靠的是福报,“放下”需要的是智慧。福报易得,智慧难求。进一步说,智慧需要更大的福报,而多数人的福报不够。

问:人自私的根源如果来自没有生存的安全感的话,那么为什么生活越安全的人,越没有生活的安全感?

答:不安全感主要是源于对无常的抗拒和对自我的执著。如果没有对无常和无我的认识,生活越富足,拥有得越多,想留住、怕失去的也就越多,因此就越没有安全感。

智悲是同时生起的

问:自称能够看空一切的人,难道没有一件在意的事,没有一个在意的人吗?对于在意的,难道不怕失去吗?失去不会痛苦吗?

答:真正证悟空性的圣者不会自称看空一切,一来他们会努力隐藏自己的功德,二来,看空一切不一定就是证悟空性。

证悟空性的智慧和慈悲是同时生起的。见到空性时,必然也生起无伪的慈悲。在圣者心中,每一个众生的苦乐他都关切在意。然而,这种在意不是我们凡夫的在意,我们只在意跟自己相关的人和事,在意“我”和“我的”。

如果没有强烈的“我”和“我的”的观念,“失去”的概念也会淡化,人与事的远去,不再那样难以接受、无法释怀。

问:佛陀教我们慈悲与智慧,慈悲容易修炼,忍让即可,但智慧没有就是没有,怎么获得?

答:慈悲并不是单纯的忍让,它首先需要有一颗柔和、开放、勇敢的心,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去分担和付出。其次,慈悲是心也是行动,给予、帮助、关怀、自律、坚忍……这一切都需要行动的魄力,不是懦弱的人所能做到。

慈悲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只有对自我的执著、人我的界分不是那么强的时候,才会有慈悲。你若去观察,会发现自私总是和愚昧在一起的,因为自私的人把自己同他人完全割裂开,眼里只有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利益、安乐和周围的人是有关系的。有些人甚至连自己的未来也不是很关心,只顾着眼前的自己。这样的狭隘是因为过于执著自我。

在佛教中,智慧始于我执的淡化。这种淡化有程度之分,但都可以称为“智慧”。所以,怎么获得智慧呢?你当然不能什么也不做,干等,智慧不会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你可以从慈悲开始,试着去理解、体谅、帮助。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发展智慧的方法。

如果你是个足够认真的修行者,你还应该通过八正道去培养智慧。八正道是佛陀初转法轮时传讲的教法,分别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即正确的见解,包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十二缘起、缘起性空等。所谓修行,就是建立一个正确的观点,然后去串习。所以建立正见是修行的第一步。

正思维是思考辨析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指言谈举止得当,生活习惯健康有度,生存方式正当。正念,指忆念正道。正定,指正确的禅定。

八正道可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正语、正业、正命为戒。正念、正定为定。正见、正思维、正精进为慧。

十足的好人

问:我尊重学佛的人,相信他们都想做个好人,我虽然不信佛,但我确信自己能够做个十足的好人,甚至会比很多信佛的人做得还要好,这样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对吗?

答:你说要努力做个好人,我很随喜你。

信佛的人依各自不同的发心,趣入不同的乘。为求来世得人天福报而行善积德,是为人天乘。为求个人解脱痛苦而持戒修福,是为小乘。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并最终成就佛果,而誓证菩提,是为大乘。

发心犹如播种,虽然也同样地施肥浇灌,种子不同,结出的花果就不同。一样道理,发心不同,虽然也持戒也修福,果报却是不同。人天乘的果报是来世转生天道或人道,受用丰足。小乘极果是阿罗汉,断生死之流,得涅槃之乐。大乘缘佛果,最终将证得无上正觉。

如果你没有这些发心,就不会得到这些结果。

佛教修行最基本的要求是断恶行善,断恶指远离十恶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远离贪心、害心、邪见。在此基础上,再行持相应的十善业。不用说解脱道,即使只求人天福报,也是要努力做到这些的。我不清楚你所说的“十足的好人”是否包括这些。

问:暂时没有皈依佛教的人,如何从行为上对自己进行规范和约束?

答:皈依佛门也要有因有缘,机缘不到,强求不得。一个人可以不皈依佛门,但是要想今生来世喜乐平安,须信因果,懂得取舍善恶。具体一点说,就是前一个问题中提到的远离十恶业,行持十善业。

十恶业涵盖身、语、意的部分造作,这里不再重复。与之相对的是十善业,比如爱护生命,布施助人,对婚姻忠诚,诚实守信,不搬弄是非,言语柔和,不东拉西扯说些无意义的话,不贪婪,不心怀怨恨,劝人行善,不谤因果。这其中有的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有的是道德底线,有的是身心平衡之道。

佛法中最为可贵的是解脱轮回、直指实相的教法,但并非人人都以解脱为人生大事,也并没有很多人能领受解脱之教。尽管如此,修习佛法尤其是业因果之理,仍然能带来实际的益处。业因果是世间现象的基本原理,若置之不理,言行与自然的规律相违,只能是自招损毁却不知所以然。

相信行善得福,造恶感苦,并且身体力行断恶行善,这样才能自保平安,自求多福,自得其乐。

空谈理念,或者拿佛法作调节情绪、安慰精神的“鸡汤”,仅此而已的话,当时似乎是明白一点儿了,平静了,释然了,但过后还是不明就里地制造着伤害,因而枉自在苦恼中流转。

美丽的事物

问:美丽的事物究竟是引导人们向善的,还是引动人们“占有”的恶念的?比如看到一座美的山时,人们常常想的不是我要保护它,而是我要如何使用它。如果美丽导致邪恶,为什么要创造美丽?

答:在有的地方,看到一座美的山,多数人会以欣赏、爱护的态度对待它。在另一些地方,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用它生财。一个地区对某种事物的主流态度,更多的是受到社会环境、价值导向、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美丑的观念是外境与人的取受、意识等共同作用产生的,事物自身并没有美或丑的固有性质,否则“美”的事物在所有人看来都应该是美的,实际上只有习气相近的人美丑观会大致相同。既然没有离开人的意识活动而独立固有存在的事物的“美”,也就说不上美的事物到底是引人向善还是向恶。

向善向恶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烦恼轻重的程度。比如,有人觉得是他人的美让自己生起贪执,因贪执而痛苦。其实他眼中的那个漂亮人儿在别人看来或许一无是处。你说是因为对方的美好让他痛苦,还是他自己的烦恼在制造痛苦?

另一方面,有着共同的美丑观的人,有的见到美会想着欣赏和保护,有的则想占有和破坏,同样是见到美,态度却很不一样,所以造不造恶业,烦恼说了算,不全是美不美引起的。

你总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变成丑八怪,整个世界一派枯朽荒芜,你才不起贪心、不动坏念头吧。若降服了自己的烦恼,在哪里都能自在、良善。

所以有人天乘

问:可以说,正是人类的一个又一个欲望推动整个世界进步发展,如果一切欲望都停止、息灭,世界会变成怎样?

答:人类的欲望在推动世界发展的同时,也制造着一个又一个问题,所以佛教中人天乘的教法强调的是断恶行善,如果你的目标不是解脱轮回,而是希望在人道或天道生活得更好,就应该通过对治恶念恶行来停止给世界制造问题,同时通过善的欲望、积极的行为去推动世界的进步。

龙树菩萨的比喻

问:佛法教我们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解脱,解脱是脱开世间的万般苦难,爱恨情仇、生离死别,那时我们剩下的是什么?我的意思是,当我们尝过了苦,才能体味甜,有了渴,才珍惜水,有了太阳的东升,才有西落,有失去的痛苦,是因为有拥有的欢乐。如果所有的负面的、不好的一切都消失了,那么我们能体会到什么?解脱的去处是什么样子的?

答:一个人得了皮肤病,瘙痒难耐,挠一挠便觉得很舒服。如果他的皮肤病彻底治好了,自然会更舒服。这是龙树菩萨曾经讲过的一个比喻,用来回答你的问题很适合。

进与退

问:世间一日少不了竞争,佛法让我们宽容忍让,可是退可能伤害我们身边亲人的期待,进可能伤害别的竞争者的成功心,该如何抉择?

答:不管你学不学佛,都要讲基本的做人原则,守住了这些原则,再谈进退,再谈学佛。

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就是凭良心做事,不伤天害理,不损人利己。这个不复杂,也没有什么可商量的。若做到了,你尽可以在世间履行自己的本分,该怎样工作就怎样工作,凭正当进取、诚实劳动获得尊重、认可,以及财富、受用。佛法也没有禁止这个。佛法不要求所有人一沾上学佛的边,就必须放弃正在过的生活。

多数人学佛,重要的第一课是学习如何在世间的困惑乃至险恶中,懂善恶,知取舍,不失基本的人格操守。然而,一些学佛的人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人格修炼抛到一边,一开始就给自己提出太高的出世的要求,可是修养没有到那个境界,“无欲则刚”是强求不来的,结果是放又放不下,拿又拿不起来,自己弄得很为难。

佛法教我们宽容忍让,这是需要一点一滴耐心修养的。有了足够的阅历和修养之后,很多东西你自然能看淡,得一少一,并不会有太大不同,所以你不争。不是为了讨好什么人,也不怕得罪什么人,因为你知道成功、竞争者的成就感、家人的功利心,这些都是无常的,你苦心成全也不能让他们幸福。

家人的期望固然不能不考虑,但是人生宝贵而短暂,怎么活,为什么活,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对于真正爱你的人,你的平安快乐才是他们最大的期望。如果为了迎合家人而去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你自己很辛苦,他们也不会快乐,因为你不快乐。想一想,这不是很遗憾吗?家人的期望并没有完全满足,而你的人生却在辛劳和不快乐中过去了。这样地过一生,值得吗?

爱需要智慧善巧

问:如果为了保护一个人,而伤害或触及另一个人的利益,算不算得上是保护?

答:人们常常会遇到这种两难的困惑。生活中很多事情,哪怕只是小事,想做得完善些,也都需要智慧和善巧。在佛法中,善巧地帮助别人又称为慈悲。智慧和慈悲的修炼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我们由于受到自身观念、情绪、经历、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处理问题时很难有全局的眼光。因为不能洞悉人与人、事与事之间深层微妙的互动关联,往往是想帮忙却帮不到要点上。

佛法中讲“无我”的见解和修法,即是教我们如何对治烦恼障碍,突破自身的局限,这样不仅自己更加自在快乐,也能更好地帮助别人,因为对自我的执著轻了,在为别人考虑时便能更纯粹、客观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权衡利弊。

而佛法中“缘起”的见解和修法,则教给我们宽广的视野和对现象互为依存的深刻信解,为人处事便能更敏锐地找到平衡点,并先于别人看到事态发展的趋势,而能因势利导。

对治自己的贪、嗔、痴烦恼可以说是利益众生、随顺众生的基础。

初学者当然还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在帮助他人呢?发心纯正,真心为对方着想,这一点很关键。结果如何,则有赖于智慧和善巧。

至于为了实现一个“好”的目的,而在过程中给他人造成了伤害,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情况,我们在下文中有专门探讨,这里就不重复。

发心清净能减少伤害

问:遇到乞丐,想布施又怕被骗,该怎么办?

答:面对乞丐,不要急于表达厌恶或不信任。生活若真的优裕,没人愿意低三下四出来乞讨。就算是骗人,能想出用这种法子骗人,还不是因为穷?我并不认为贫穷就能作造恶的借口,但是它能给我们一个宽容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