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本斋(1901—1944年),回族共产党员,河北省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尤素夫·马本斋,是抗日回族英雄马本斋的经名。
马本斋自幼聪颖,在村上读过两年私塾。他13岁那年,家乡遭遇大旱,无以为生,只身一人徒步去张家口寻父,在坝上帮助父亲为人放马,受尽煎熬凌辱。一次,他挨了马警一顿毒打,伤愈后独自跑到东北,想要闯出一条穷苦人的生存之路。
马本斋在东北流浪了两年,后被张作霖的部下抓了壮丁,3年后当了班长。上司见他识字,学习精神又好,遂派他到东北讲武学堂深造。期满后,被派到张宗昌部任排长,后一路升迁,任职奉军独立21师团长。在旧军队十几年,他对军阀连年混战,百姓生灵涂炭十分不满,逐渐看清了军阀祸国殃民的真面目。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并染指山东。马本斋义愤填膺,主动请缨,要求抗战。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马本斋的爱国义举受到蛮横压制。1935年,马本斋愤然解甲,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由于马本斋见多识广,为人慷慨,很快就成了全村的核心人物。
“七七事变”以后,日寇大举进犯华北,日本鬼子的铁蹄也踏进了东辛庄,杀死了阿訇,把各家的鸡鸭牛羊洗劫一空。鬼子走后,逃难的人们陆续回来,目睹惨景,人人怒火中烧,纷纷聚到马本斋家里,商量今后怎么办。马本斋激动地对大家说:“咱们都是五尺高的汉子,决不能叫日本鬼子骑在脖子上作威作福。”他把从东北带回来的20响盒子枪掂在手里,说:“咱们就跟鬼子斗了!”大家异口同声地喊:“对,跟鬼子斗了。”六七十人一个个从家里拿来长枪短棍大砍刀,聚集到清真寺。马本斋领着大家宣过誓,划分班排,亲自操练,一支回民抗日武装就这样诞生了。
马本斋拉起队伍的消息迅速传开,当地的反动武装企图拉他入伙扩充自己的势力。占据商林的土匪头子白七“白师长”,盘踞在淮镇的国民党“六路军”头目周朝贵,还有一些联庄会等,都对马本斋封官许愿,争先恐后拉他入伙。但马本斋一心想的是抗日,他激动地对大家说:“要为当官发财,那我就不回来了。不抗日,不救国,给我再大的官我也不去。”
1938年1月,我党领导的河北游击军占据了河间县城,在周围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活动。马本斋看到只有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才是真正抗日救国的队伍,就派弟弟马金波到河间城里与我党领导的“回民抗日救国会”联系。回民抗日救国会主任、共产党员刘文正根据河北游击军司令员孟庆山的指示,来到东辛庄宣讲《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党的民族政策、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介绍党为抗日救国所做的巨大努力,提高了人们的认识,坚定了在党的领导下抗日救国的决心。我冀中军区回民干部教导队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肖秉钧,也与马本斋取得了联系。随后,马本斋会见了孟庆山,把队伍带进河间城,与回民干部教导队合编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从此,这支自发组织起来的回民武装正式成了我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队伍。1938年10月,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6月,回民教导总队编入野战部队,改称“八路军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为进一步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冀中军区派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郭陆顺到回民支队任政治委员。马本斋高兴地说:“上级把郭政委这样一位老红军派到我们回民支队来,真是太好了。我们把红军的好作风学过来,部队就能建成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他带头敬重郭政委,带头学习老红军的光荣传统,扫除旧军队的不良习气;他不吃小灶,坚持同战士吃一个锅里的饭;他把战马经常让给伤病员骑。郭政委虽是我党派到回民支队的第一位汉族干部,但他和马本斋交情深厚,生死与共,一起开创了回民支队的崭新局面。为尊重回民战士的生活习俗,创造性地在部队设立阿訇台,允许战士到清真寺做礼拜,过回民节日。这样,回民支队在回民中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他们把回民支队真正看成是自己的子弟兵,回民支队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其中汉族战士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马本斋说,回离不开汉,汉离不开回,回汉团结一致,才是胜利之本。
1940年秋,日寇乘我深县南主力部队南下讨伐敌军之隙,企图分割蚕食我抗日根据地,冀中斗争形势十分严峻。马本斋奉冀中军区命令,率回民支队开赴深南,开展对敌斗争,巩固抗日根据地,连续作战30余次,攻克敌据点2处,歼灭日伪军5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物资,打开了深南地区对敌斗争的新局面。同时,为配合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回民支队拖住敌人2000多名,有力地支援了兄弟部队作战。“百团大战”结束后,马本斋又率回民支队转战白洋淀水乡,并在无极、定县一带开展大规模的“破袭战”,参加青(县)大(城)战役,重创了日伪军。
马本斋从1937年拉起队伍抗日,到1943年2月的6年多时间里,历经战斗五六百次,很少失利,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高度评价。1940年,毛主席亲自题词:“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冀中军区也授予回民支队“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锦旗。
1938年底,日寇山本联队攻占了河间县城,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不断袭击敌人,搞得山本坐卧不宁。屡战屡败的山本在叛徒哈少甫的帮助下,在1942年8月28日凌晨,派兵包围了东辛庄,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抓到河间宪兵队,逼迫马母劝降马本斋,进而瓦解回民支队。得知母亲被捕的消息,马本斋克制住自己的感情,耐心说服战士们不要中敌人的诡计。马母深明大义,威胁利诱不为所动,绝食殉国,终年68岁。马母被抓那天,马本斋正率部队在子牙河东同鬼子作战,他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回民支队给了敌人更沉重的打击。山本在马母身上没有捞到便宜,东线又连吃败仗,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得让哈少甫亲自登门劝马本斋投降。哈少甫自知此去凶多吉少,但想到有马母做人质,自己又是马本斋的亲戚,马本斋也未必难为自己。但出乎他的预料,马本斋当场就命令部下把他绑起来,送到军区枪毙了,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立场。
1944年1月,回民支队接到命令,在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下,奔赴陕甘宁边区,担负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革命圣地延安的光荣任务。然而,就在部队准备出发时,马本斋颈部生了毒疮,由于病情急剧恶化,于2月7日在鲁西北与世长辞,终年42岁。3月17日,党中央在延安为马本斋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送了挽联。毛主席的挽联是:“马本斋同志不死”;周副主席的挽联是:“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总司令的挽词是:“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编者的话
1944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总参谋长叶剑英高度赞扬了他光辉的斗争经历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1944年冬,冀中行政公署将马本斋诞生地东辛庄命名为本斋村;1953年5月在本斋村建立本斋回族乡政府;1962年10月成立本斋人民公社;1984年2月,献县人民政府改本斋人民公社为本斋回族乡。1954年他的遗体被迁至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8.“忠心耿耿,立党为国”的将领——关向应
关向应(1902—1946年),满族,姓瓜尔佳氏,辽宁省金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关向应奉命回国,在上海沪东区共青团区委工作。他当过厨师、印刷工人,卖过报,忍饥挨冻,把省下的钱充作组织的活动经费。
1927年4月,关向应前往武汉参加5月中旬召开的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后又当选为团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后他留在武汉参与领导各地职工运动和青年工人、学徒的斗争。他在武汉积极组织纱厂工人罢工,很快取得了武汉童工八小时制的斗争胜利。其后,他被派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
1927年底,关向应回到上海,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协助团中央执行局书记任弼时从思想和组织上整顿共青团,纠正了当时团内的“取消主义”和“先锋主义”错误倾向,使得共青团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9年初,关向应主持共青团中央工作,建立了团中央的各个工作部门,先后在上海出版《列宁青年》、《少年先锋》等青少年杂志。这一时期,关向应为加强共青团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1年1月,关向应被“左”倾的王明等人降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被调往上海职工联合会工作。这年4月,上海职工联合会的机关因被叛徒出卖遭敌人破坏。刚来工作不久的关向应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他在敌人审讯时坚贞不屈,化名李世珍,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周恩来为此十分着急,即让中央特科陈赓迅速营救。
关向应出狱后,中共中央指派他为中央代表前往湘鄂西苏区工作。1932年1月,关向应到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军委分会主席,红三军、红二军团政治委员,还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在从洪湖到湘鄂川黔苏区的极其艰苦的4年间,关向应和贺龙率部转战不息,为红二军团与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抗日战争中,关向应任第一二O师政治委员和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和贺龙师长共同创建了晋绥解放区,并和贺龙一起率领部队转战冀中平原和晋察冀边区根据地,战斗足迹遍及华北各地。
关向应是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擅长于部队政治思想建设。从1932年到他逝世前的15年间,贺龙在各个部队担任司令员时,关向应始终同时担任政治委员。关向应坚强的党性,高尚的情操,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深得贺龙的敬重。贺龙曾说,他一生遇到过两个好政委,一个是周逸群,一个是关向应。每当谈到部队的战斗经历,尤其是在谈到指战员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的时候,他从不忽视政治委员关向应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期,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编写《抗日战争时期一二O师暨晋绥军区战史》的时候,贺龙对军史编写人员说:“关向应同志的作用要好好写。他在晋西北建党,发动群众,做新军的工作,同盟会的工作他也要做,还要做一二O师的工作。”
关向应同时又是卓越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从湘鄂西苏区的历次反“围剿”,到晋绥边区和冀中根据地历次反“扫荡”,他始终和贺龙共同指挥战斗。正如贺龙在《哭向应》一文中所写的那样,无论在战场上、工作中,他们始终入死出生,“记不出何时不在一起,何战有所分离”。他们共同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和著名战斗,尤其是1939年4月在冀中平原进行的第一次大兵团运动战——歼敌700余人的河间齐会战斗,9月全歼日军独立第八混成旅三十一大队1200余人的灵寿陈庄战斗以及11月初协同晋察冀军区部队歼灭日军第二混成旅、击毙中将旅团长阿部规秀的涞源黄土岭战斗等等。
关向应对工作一贯认真负责,考虑问题从实际出发,周密细致,在军事指挥上尤其注意缜密考虑,一丝不苟。他对下属的指示都是及时而具体的。有一次,八路军在晋西北杨方口打了胜仗,他和贺龙联名给前方连拍两个由他起草的电报中说,你们打了胜仗,敌人要报复,切忌骄傲,防敌袭击。果然敌人立即增援报复。因为部队已经有了准备,就避免了可能受到的损失。
他还经常研究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战役与战术问题,认真总结经验。1939年6月28日,他在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易家庄,曾以《冀中战争形势和几个政策问题》为题,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干部会议上讲话。他对冀中形势的发展趋势,以及继续巩固发展统一战线问题,冀中的民主、民生问题,都作了深刻的论述。这年8月,他又将这些论断加以发挥,写成《论坚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一文,对坚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的规律、特点及困难和有利条件等等,作了详细的论述。这篇文章先后在冀中《新长城》和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他在抗战初期发表的文章还有《一二O师在晋西北》、《再谈晋西北的问题》等,对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开辟和建立抗日根据地都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