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翻译的基本知识(修订版)
6717400000007

第7章 批评的和实用的

翻译既系从一种文字易为另外一种文字,从事这种工作的人,自然非通晓有关的两种文字不可。这两种文字,在一般的情形,不外是一为本国文,一为外国文。但两种全属外图文的场合,也并不是没有。例如,我的本国文是中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曾为重庆的一个美国戟时机构,将中途拦截的日本电报译成英文,以供当局参考,协助争取最后胜利。但从外国文译成本国文,实为翻译的正宗。大家认为只要外国文好,就可从事翻译,因为本国文是没有问题的。这种看法并不一定正确,翻译的错误来自双方,如我在上文提到的,“乌鹊”一辞,英国的汉学大师译错,中国的大学教授也同样译错。这有关对原文的了解问题,以后我们再详加研讨。现在且说从事翻译的人,必须通晓两种文字,不过通法有所不同。他对外国文的知识,必须是批评的(critical),而对本国文的知识,就必须是实用的(practical)。为什么对外国文的知识,要带批评性呢?为什么对本国文的知识,要能实际运用呢?下面我们不妨分别举例来说明一下。

我们暂定外国文为英文,本国文为中文。由英文译成中文的翻译过程,便是我们的主题。

先看怎样实际运用中文的知识,来把英文译成恰到好处的中文句子。

‘I thfnk the moral of it all is summed up in the remark which an intrepid lady,whose name has of late become a household word,once made to me.’

——A.G.Gardiner.

句中的a househole word,译成“一个家务的字”,是不合实用的。因为这不但不是一句中国惯用句,而且不像一句中国话。具有相当的中国语文的知识,又能实际运用的人,必然会把这个英文的表现法,译成“一句家喻户晓的话语”。再看:

‘These statements may seem so commonplace that they may be held to be hardly worth making.’

——J.R:Peddie

如果译者不能运用“老生常谈”一句中国成语,就不能很完善而流利地把这句英文翻译出来。

‘Scientific exploration,the search for knowledge,has given man the practical results of being able to shield himself the calamities of nature and the calamities imposed by other men.’

句尾的十一个字,有实用中文能力的译者,便曾以“天灾人祸”四个字来翻译,既恰当而又洗炼,此原文精彩多了。

‘La Roche foucauld said:“In the misfortunes of our best friends,we find something that is not unpleasing”.’

上面这句英文,用“幸灾乐祸”一个中国成语来译,才是最为实用而恰当的。

现在再看对英文的原文,要怎样用批评的手法,来决定它的含义,然后才好着手翻译呢。例如:

‘lt's not cricket.’

这句英文的表现法,句中cricket一字我们原来只知道是“蟋蟀”,但蟋蟀在此是讲不通的。我们鑑定它在此决不能作蟋蟀解,因此引起我们的怀疑,不敢断然下笔。我们于是要去查辞典,便查出除蟋蟀一解外,还可作英国最普通的“棍球戏”解。我们晓得棍球是英国的国技,可以代表竞技精神的。所以英文说:“这不是棍球”,无异是说这不是竞技精神,也就是说,这是不公平的。(It's not fair.)竞技精神就在fairplay.(公正,诚实)上,如果不是公正或诚实的,就变成不正道的了(not honest),甚至有You're cheating me.(你欺骗我)的意思。你如果没有批评的能力,也许就译戍“这不是蟋蟀”,使人读了莫名其妙。

This is a mere apology for soup.

上面这句英文,如译成“它不过是为羹汤道歉而已”的话,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不是指人,要人才可以道歉。我们既判断不能如此翻译,便知apology一字必另有含义。原来它除道歉而外,还有“代替”的意思。代用品总是勉强充数的,不会像本来的好,为权宜之计而敷衍一下,比方我们搬到新房子里去住,窗帷还没有来得及做好,临时用布遮住一下,就说We devise apologies for window curtains(设法用他物代替窗帷。)上举羹汤的例,是说有名无实,意为“这个实在不成其为羹汤”。也许是没有正式烧汤,临时用几皮白菜叶子煮一碗汤,放点味精充数。现在再看:

‘Use zip code numbers.’

一句英文,句中的zip一字,我们只知道是从zipper或zipfascener一个名词而樊化来的动词,意为用拉炼拉紧或拉开,如zip your bag open(closed)。如果根据这个意思来翻译上举的例句,便是“采用拉炼的暗号电码”,用批评的眼光来看,实不够明白。这儿需要作进一步的查究。综合英汉大辞典上载:zip,(名)弹丸飞过室中或打中他物之音,蚩蚩音。——,(自动)作蚩蚩吾,以蚩蚩音而动。最新实用汉英辞典则释作:zip,—n.(俗)(1)(弹丸飞过天空时之)飕飕声。(2)能力,活力,力。to have lots of zip and go(精神很好)。—vi.(1)作飕飕声;飕飕飞驶。(2)猛冲,突进。—vt.用拉炼拉紧。我们日常用的韦氏新世界美语辞典,也和上面举出的大致相同。即zip,n.(echoic),1.a short,sharp hissing or whizzing sotind,as of a passing bullet.2.“Collog.”,energy;vim vi.1.to make,or move with,a zip.2.“Collog.”,to act or move with speed or energy,vi.to fasten with a slide fastener.以上中西辞典上的解释,似乎对这句英文的译者都没有多大的帮助。他非在辞典以外,另想办法不可。据说这句话是从美国街头那灰色邮箱上抄来的,当然与邮务有关,现在全世界各文明国家,为求邮送迅速计,都分邮区,如新加坡邮局,在信件上常盖有Do use Singapore district numbers字样。美国当不例外,这个zip code一定与邮区有关,果然在美国的书上,查出这是从Zone improvement program(地区改进计划)的起首字母构成的新字,与辞典上的zip一字完全无关。它最初写成ZIP code,后来索性全用小写而写成zip code了。这是美国划分邮区的办法,一共用五个数字,前三字为州及城市,后二字才是邮区。他们宣传说Zip Code Belongs in Every Address.(每一地址都应加上邮区号码)。Use zip code numbers.(请采用邮区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