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美食私人词典
6786900000001

第1章 缘起

倪为国

1

一个人就是一部词典。

至少,至少会有两个人阅读,父亲和母亲。

每个人都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词典。

至少,至少会写两个字,生与死。

在每个人的词典里,有些词是必须的,永恒的,比如童年,比如爱情,再比如生老病死。每个人的成长和经历不同,词典里的词汇不同,词性不一。有些人喜欢“动”词,比如领袖;有些人喜好“名”词,比如精英;有些人则喜欢“形容”词,比如艺人。

在每个人的词典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关键词”,甚至用一生书写:比如伟人马克思的词典里的“资本”一词;专家袁隆平的词典里的“水稻”一词;牛人乔布斯的词典里除了“创新”,还是“创新”一词。正是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一个人的记忆、经历、经验和梦想,也构成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履历。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书写和积累自己的词汇,直至他/她的墓志铭。

2

所谓私人词典,是主人把一生的时间和空间打破,以ABCD字母顺序排列,沉浸在惬意组合之中,把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最切深、最独到的心得或洞察,行动或梦想,以最自由、最简约、最细致的文本,公开呈现给读者,使读者从中收获自己的理解、想象、知识和不经意间的一丝感动。

可以说,私人词典就是回忆录的另类表达,是对自己一生的行动和梦想作一次在“字母顺序”排列的舞台上的重新排练、表演和谢幕。

如果说回忆录是主人坐在历史长椅上,向我们讲述一个故事、披露一个内幕、揭示一种真相;私人词典则像主人拉着我们的手,游逛“迪斯尼”式主题乐园,且读,且小憩。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的词典,就是让人阅读的,哪怕他/她早已死去,仍然有人去翻阅。有的人的词典,是自己珍藏的。绝大多数人的私人词典的词汇是临摹、复制,甚至是抄袭的,错字别字一堆,我也不例外。

伟人和名人书写的词典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用来被人引用的,后者是用来被人摹仿的。君子的词典是自己珍藏的,小人的词典是自娱自乐的。

3

我们移译这套“私人词典”的旨趣有二:

一是倡导私人词典写作,因为这种文体不仅仅是让人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裹藏着的情感,是一种与情感相关联的知识,是在阅读一个人,阅读一段历史,阅读我们曾丢失的时间和遗忘的空间,阅读这个世界。

二则鼓励中国的学人尝试书写自己的词典,尝试把自己的经历和情感、知识和趣味、理想与价值、博学与美文融为一体,书写出中国式的私人词典样式。这样的词典是一种镜中之镜,既梳妆自己,又养眼他人。

每个人都有权利从自己的词典挑选词汇,让读者分享你的私家心得,但这毕竟是一件“思想的事情”,可以公开让人阅读或值得阅读的私人词典永远是少数。我们期待与这样的“少数”相遇。

我们期待这套私人词典丛书,读者从中不仅仅收获知识,同时也可以爱上一个人,爱上一部电影,爱上一座城市、爱上一座博物馆,甚至爱上一片树叶;还可以爱上一种趣味,一种颜色,一种旋律,一种美食,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4

末了,我想顺便一说,当一个人把自己的记忆、经历转化为文字时往往会失重(张志扬语),私人词典作为一种书写样式则可以为这种“失重”提供正当的庇护。因为私人词典不是百科全书,而是在自己的田地上打一口深井。

自网络的黑洞被发现,终于让每个人可以穿上“自媒体”的新衣,于是乎,许许多多人可以肆意公开自己词典的私人词汇,满足大众的好奇和彼此窥探的心理,有不计后果,一发不可收之势。殊不知,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私人词典的词汇只能用来私人珍藏,只有上帝知道。我常想象这样的画面:一个人,在蒙昧时,会闭上眼睛,幻想自己的世界和未来;但一个人,被启蒙后,睁开了眼睛,同时那双启蒙的手,会给自己戴上一副有色眼镜,最终遮蔽了自己睁开的双眼。这个画面可称之:“自媒体”如是说。

写下这些关于私人词典的絮絮语语,聊补自己私人词汇的干瘪,且提醒自己:有些人的词典很薄,但分量很重,让人终身受用。有些人的词典很厚,但却很轻。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