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了凡处
6796500000005

第5章 自律(3)

这个“夜则布卓于庭,焚香再拜以告于帝”,讲的实际上就是:事无不可对人言。孔子说,“二三子,吾无隐乎尔”,做什么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对别人说的。我可以对上帝说,讲得很清楚。有很多事情,如果都能够对别人说,那襟怀就坦荡了。了凡说过,当你说这个人缺点的时候,那么你要让在场的其他人都可以听得见,也能复述一遍你说的才行,这么说才能说得过去。懂我意思吧?就是说你不要给人家抹黑,佛家说的“两舌”即是此类。比如我说某人当年当官的时候有个什么污点,其实人家没这个污点,只是我跟你这么说。因为你是组织部门的人,我想坏他的事。如果他确实有这个污点,他当时也说不出什么话来,因为确实有这个污点,这个不叫“两舌”。就是事无不可对人言,事儿都可对第三者言,这个事儿可以公开说出来。我们中国人习惯了悄悄地说,就感觉没处可说,只能悄悄的。《诗经·大雅·大明》里面有句话“上帝临汝,无贰尔心。”这个天人相应的学说,在中国的《春秋》和《易经》里面都强调过。天人交感,就是人的心思和宇宙之间是一种契合的关系。《诗经》这话的意思是上天对着你,你不要心思太复杂。这也是一个补过之术。这条路,在做官过程中提醒你,你每天都要做一个总结。我有一个小的修行方法,过去我老跟我的学生们讲:睡觉前十分钟,闭着眼睛想一想这一天经历的事情,清理清理这一天积累的情绪。别把白天的情绪带到夜里面,带到夜里面就会做梦,全身都有反映。我们知道好多人做奇奇怪怪的梦,跟他白天的心结有关系,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这个第三条,公心自鉴,都是可以实行的方法。但对一般人来说,刚开始觉得有点太严肃,这么严肃的人生有点受不了,干吗要这样?人活着就挺累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只有限制才能带来自由,就是只有规则才能带来自由。没有规则你不要以为是自由,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最危险的。我做一把手做了十几年,深知制度是保护人的。当你觉得你在这个单位什么都说了算,什么都很顺,你是老大,你不得了的时候,大事就来了,你就很危险。当你知道各种制度有所限制,有条有款,这个时候你是安全的。人如果觉得安全的时候,其实是最危险的。

4.日常即是养清明,学问之道养公明。

这两句话是具有相当的中国文化素养的一种表征,这是我提炼出来的两句话。我们的日常之养就是要做到时时清明,学问之道则是养人之公明。因为,学问是天下之公器,不公无明。

清明节去祭祀先祖是为什么?为什么要搞一个祭奠仪式?难道是祖宗魂灵在那儿会保佑你吗?中国古人不是这个意思。古人祭祀、祭奠,是一个修行的方法。

怎么讲?过去有句话叫:每临大事有静气。就是出现重大事情的时候,能够很沉稳,很安静。比如说像贺龙,12岁的时候,他爸是个土匪。别人请他们吃饭,有人掏出枪,在八仙桌底下“嘣”的一枪,所有人都惊慌而起,都跑了,只有贺龙坐在那不动。旁边有人看到这情形说,这个孩子以后不得了,小小的孩子有静气、沉稳,这是修都修不来的。出现大事不慌张,能安静,能沉稳,一个是天生的,另外就是后天养成的。而祭祀就是培养人的静气的一个重要手段。人面对祖宗很恭敬的时候,行礼、祭祀的时候,气是往下沉的,内心是干净的。在内心干净和安静轻松的状态下,他就会有一个敬意,就能迅速使你的五脏六腑进入一个清明、安静、舒适的境界,就能把你一身的病甩开。这还能治病。

打坐其实是后来出现的。包括礼拜神佛都有这个意思。我到台湾去,有一个老道长,90多岁,他跟我说,你不知道,我每天拜一千多下,那相当于做一千多个俯卧撑。老道长跟我握手,“咔嚓”一握,我也是多年练功夫的人,从小练少林拳,后来练内家拳。这老先生这一握,我就觉得不得了,90多岁的老先生有这个握力,这个身体,这个身板,这个精神,不得了。跟我一谈3个小时,双目炯炯,那个精气神!拜一千多下,那就是运动量很大的身体锻炼。

这位老先生只谈到了是身体锻炼,而了凡把这个讲清楚了,敬意。所以你们听完课,清明节一定要祭拜祖宗。祭奠实际上是清理你内心垃圾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你看了凡怎么讲:

古人瞬有养,息有存,盖无日不斋戒也。然临祭之时,犹散斋七日,致斋三日。今按《须知》文册,当官三十一事,以祭祀为首。此而不敬,非人矣。凡遇祭祀,务遵戒约,以求感格于神明。

“古人瞬有养,息有存”,这句话在很多典籍上都找不到任何解释,一般人也不知道它在讲什么。这句话确实也是很难解,只有修行多年、有功夫的人,才能体会到它的内涵。它是指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刚才给你们讲的,每临大事有静气。“咔——”就回来了,就是“地天泰”。《易经》有个地天泰卦,就是天气往下沉,地气往上升,天气地气一交,整个身心都清明了,瞬间使自己回到一个正常的状态。

我们人经常是不正常的,你们知道吧?比如说你看见心爱的人就心动了。或者别人在那儿喝酒,你的酒瘾就起来了。今天你其实刚感冒了,人很没有精神,但是人家让你喝酒,你又想喝。我听说感冒了,尤其是吃了“阿莫西林”那个消炎药,千万别喝酒,刚吃完那个药就喝酒,容易死人的。如果管不住自己,巨大的风险就出现了。如果你训练了一个方法,在瞬间之内出现任何情况,“侉——”回来了,回到一个日常的状态,那是很难的,有几个人能做到?比如我们在三层楼的教室里听课,起大火了,谁都会慌神。有人就会从三楼跳下去,很多人就会往外跑,人挤人。如果是几千人的话,就有人被挤倒,甚至被踩死。还有很多人是被吓死的。但如果你能够“瞬有养,息有存”,在瞬间回到日常的状态,你死不了,没那么危险。这是多大的一个功夫!死的那些都是瞬间慌乱、恐惧,慌不择路的人。

这是古人能够面对复杂情况,有清晰判断的能力。决断的基础,就在于你当下的那一刻的整体的状态是在的,是清明的状态。其实我们人比的就是这个东西。《庄子》里面讲了一个故事。说有几个人来这儿射箭,以瓦片为赌注,看看谁能射中目标,结果十个人里面有七八个人都射中了。接着以带钩作赌注,很多人就提心吊胆了,射中者寥寥。最后以黄金为赌注,奇了怪了,大家几乎都射不中。还是刚才的箭和靶,结果却迥异。王义夫在奥运会打了多少年的亚军,运动员一辈子有几个奥运会呀。平时他闭上眼睛一抬枪就能打中,他练了几十万遍都可以百发百中,但在奥运会时最后那一下,他看不见了!他打出极低的环数,为什么?庄子的那个故事想说明什么?庄子又举了个例子。你在这儿射,你能够射准。如果让你站在悬崖上,底下是万丈深渊,你站在那儿的时候,很多人就射不准了,很多人就被环境、被周围巨大的牵扯给带走了。所以如果“瞬有养,息有存”,就是瞬间都能够滋养自己,而且一呼一吸之间能够存心,心能够回到心上,那是很大的一个功夫啊。你们有些人如果练到这个功夫,“地狱”你走一遭都不怕,你处理很多事情都能有方法。

今天我们中国这么多家庭,有些家里出现了癌症病人,包括上次我们学生群里有一个人家里出现一个癌症病人,慌慌张张。我想,家里出现一个癌症病人,实际上是对你的家族里面重大问题的一个抉择,你们怎么去对待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整个家族的一个考验。很多人就会在怎么治上、花多少钱上纠结,变成整个家庭的一个巨大的矛盾,哥哥出多少,弟弟出多少,姐姐出多少,全家性的各种复杂问题就出来了。就不能“瞬有养,息有存”,以平常状态去面对它。

后来清代李彦章把了凡这句话变成了一副对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昼有为,宵有得,瞬有养,息有存”。看到这句话就觉得好理解了。上一句话是很有寓意的话,出自《论语》。讲一个人一定是要有志向去求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知道道了,晚上死掉都行。这句话,你们可不要轻易觉得是随便说的。孔老先生都代行过宰相职责,所谓“摄相事也”。他影响中国几千年,他这样的人都说这个话,说早上真的通了道了,晚上死掉都可以。可见道对生命来说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甚至比生命还重要。一旦通道,“吾道一以贯之”。无论面临什么样的险恶环境,或顺利的环境,都一以贯之这个道。所谓“颠沛必于是,流离必于是”。通了这个道,就变成一个坦荡快乐的人。

这道是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通这个道。其实道就是你们每个人都需要完成的生命觉悟,实际上是价值觉醒,所以要“志于道”。孔子说,一定要对你的生命有一个交待,你要“志于道”,这一辈子活下来,要活得明白一点,就叫“志于道”。知道你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别到临死时,还不知道为什么来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遗憾地走了。

“据于德”,德是什么?你内在得到了什么,内在得到了多少,这成为你的一个依据。别的东西成为不了依据,你的副厅级、正厅级,存多少款,那些东西不能成为依据。一旦成为依据的话,你会增加烦恼。今天解决正处了,或者明天或者十年以后,这个正处对你来说可能会是一个笑话。这么多年别人都上了副厅了,就你是一个正处。当年得到时无比欣喜,后来却成为无比痛苦的根源。所以,这些外在的东西都成为不了你的“据”。什么东西能够成为你的依据?只有德。这个德,古人说:“德者,得也。”我跟你们说,德是得到,你内心真正得到的东西,叫德道。我们老说道德,那是西方的一种话语。

在中国,我们讲孔老夫子讲的“德”,就是你心里“得”到多少,这个才叫“德”,也叫“立”,三十而立的“立”,立德。三十而立,不是说30岁娶妻生子,是三十岁内心有所确立。确立什么呢?比如说我不说谎,我不贪污别人家的钱,我做人要讲信用。在30岁立了,40岁、50岁一辈子都不会改变,到死都不改变,这个叫“立”。这个也叫“德”。内化,在内心成为自己不再晃动的东西,叫德和立。所以要“据于德”。

“依于仁”,平时做任何事情以什么为依归?不是外在的条条框框、人情世故,而是自己的良知。仁就是良知。依于仁去做,大体上没错,对得起良心,你就去做去,不要考虑多和少。比如你两兄弟,你母亲生病了,你现在只有十万块钱,你拿了八万块钱给母亲治病。你哥哥有一百万,他拿了十万块钱,比你多两万。你非得跟你爱人说,哥哥拿十万,我们也拿十万吧。其实你已经拿出了你百分之八十,这个东西已经“依于仁”,可以了。不要依于外在标准,那就痛苦死了,你比不上。你把这个心七分八裂,四分五裂,你这个心永远满足不了各种外在的标准。所以这个叫做“依于仁”。古人的一字一句都是修行啊,都有来历啊。

“游于艺”。一个人不能太苦啊,就像我们治理自己,要“游于艺”,会弹弹古琴、打打太极拳、写写书法,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来养自己。乐者,快乐也。通音乐,养自己,让自己舒服,这叫“游于艺”。

那么下联的“昼有为,宵有得,瞬有养,息有存”呢?白天要有所为,要做事情,晚上要有得,晚上要总结一下,不要老去干,要有停歇后的所得。要瞬间也可养,一息之间有存心。瞬间都能够养,呼吸之间都能够养,不糊涂。很多人多数时候做事是很容易糊涂的,一个清晰的人是很难找到的。

我上次讲《了凡四训》,我们有个学生在整理稿子的时候,自己觉得在现场听得很明白清楚,感觉很好,整理录音时却感觉有更多的美好好像在课堂上都没听见,好像第一回听。我说这就对了。包括你们现在听我讲课,有的人是时睡时醒的状态,有时候听明白了,觉得挺好,有时候睡着了。打开了某些开关,又关闭了某些开关,多数人处于这种状态。孔子讲过,“颜回三月不违仁”,颜回三个月都是清楚明白的,不得了。颜回为什么那么年轻就死了?大家都很尊重他呢。他很清晰,三个月都很清晰。其余的人,孔子说“日月之至焉而已”,就是一般人是一两天清晰,一两天糊涂。我们大家基本都是糊涂蛋,我也是。天天糊涂着,上面还没做完,下面就忘了,出门就忘了带钥匙,带雨伞就老带不回来,各种忘记各种糊涂,都是因为睡着了,不能够清晰地印照周围。

“盖无日不斋戒也。”古人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瞬间恢复一种清晰感,使自己能“每临大事有静气”,有完整的一个判断力,就每天要斋戒。这绝对不是迷信,你们有缘听到这个课,能接上中国传统的东西。“临祭之时,犹散斋七日,致斋三日。”人要天天斋祭更好。而专门致祭之前,须散斋七日,致斋三日。散斋就是非严格的要求,致斋是正式、非常严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