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高效能企业的7个习惯
6810000000004

第4章 习惯一:管好时间——赢得商战的基础(3)

划分重点项目需要克服的障碍

有的决策者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还没有摸透,对强弱项还区分不清,就草率拍板,瞎指挥。

有些决策者想要表现自己的能力,急于在某个时机完成某些工作,以引起上级的注意。他们会费尽心思搞“门面工程”,有力争项项出彩的“大满贯”的心态。

还有很多基层单位对上级要求主次不分,认为只要是领导的指示就都是重点;还有些单位领导明知重点多了不行,但还对上级要求曲意迎合,硬着头皮做。

古人讲,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善谋全局,应该是领导干部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高明的管理者,应当像一名优秀的钢琴师,在按“曲谱”弹琴时,该重的地方重,该轻的地方轻,这样才能演奏出和谐流畅的乐曲。管理者首先要对工作了然于心,知道哪些地方需要重按,哪些地方需要轻按,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上下工夫,因为不调查就无法确定事情重要与否。

管理者需要理解重点的意义,把握划出事物重点的诀窍,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自己的压力区,而应试着分清哪些事情是真正的关键所在,然后投入主要精力和时间,尽量做到完美。记住,不要试图把每一件事情都当重大项目来完成,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全是重点就等于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会误了大事,事倍功半。

有一个时间管理的理论,把“轻——重”作为横坐标,把“缓——急”作为纵坐标,以此建立一个时间管理坐标体系。把各项事务分为四类放入这个坐标体系中吧:

紧急同时又是重要的事情:比如说处理危机、客户投诉、即将到期的任务等。

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比如说建立人际关系、把握新的机会、人员培训、制订防范措施、长期工作规划等。

虽然紧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比如接电话、接待不速之客、行政检查、参加会议等。

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比如客套的闲谈、无聊的信件、处理个人的爱好等。

2.要决定该做些什么事情,还要决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

时间管理的目的除了决定自己该做些什么事情之外,更重要的是决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因为,时间管理不是完全的掌控,而是降低变动性。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事先的规划,给一个提醒与指引。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毫无目的地看电视或阅读杂志,虽然让你觉得无意义,但继续看下去,你会连广告也全看了,直到夜深,变得身心疲劳,才抱着棉被入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时间的死亡。这不单是比喻,因为时间真的也有生命。时间的死亡不是不可思议的。在管理者的人生当中,让时间流失、死亡的状况时有发生。因为时间是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人们无从察觉,而唯有想到的时候,才会深感可怕。

丧失的时间是无法挽回的。管理者必须避免落入各种时间管理的陷阱之中。

陷阱之一:徒劳无功

查尔斯·史瓦在半世纪前,担任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期间,曾经向管理顾问李爱菲提出这样一个不寻常的问题:“请告诉我如何能在办公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我将支付给你合理的顾问费。”

李爱菲递了一张纸给他,并向他说:“写下你明天必须做的最重要的各项工作,并按重要性的次序加以编排。明早当你走进办公室后,先从最重要的那一项工作做起,并持续地做下去,直到完成该项工作为止。重新检查你的办事次序,然后着手进行第二项重要的工作。倘若任何一项着手进行的工作花掉你整天的时间,也不用担心。只要手中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则坚持做下去。将上述的一切变成你每一个工作日里的习惯。当这个建议对你生效时,把它提供给你的部属采用。这个建议试验时间的长短,由你来定。试验成功后,请将你认为这个建议所值的金钱数额,用支票寄给我。”

数星期后,史瓦寄了一张面额过万美元的支票给李爱菲,并附言感谢。

这件事给日理万机的管理者所带来的启示是:要应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以避免徒劳无功。

陷阱之二:不拒绝他人

一个管理者应该学会拒绝他人,对那些不合理的帮忙请求,或者无聊的应酬,要学会说“不”,因为这些事都将占用他大量的时间。

譬如在某一个极度繁忙的下午,某一女职员突然要求告假两小时,因为家具店将送一批家具到她家里,她必须回家开门并点收。

面对着这种情况,一般无经验的管理者通常会采取下面两种对策:

第一,断然拒绝这种不合时宜的要求,而不理会女职员的感受;

第二,因担心触怒女职员,或是想充好人而勉强接受她的要求。

以上的对策都是不妥的,因为前者将引起管理者与下属的摩擦并降低下属的士气,而后者将妨碍工作的进度。倘若管理者客观地权衡当时的情况,大概都会不应准假。那么,管理者应如何拒绝请假要求,才不至于产生不良后果或使不良后果减至最小呢?

有一种颇值得效法的说辞为:“我了解,当贵重的物品运到而无人在家开门,是一件令人担心的事。因此,只要有可能,我很愿意准假让你回家。但问题是,我必须在明日之前交货。倘若我无法按约定的时间交货,将丧失一位大主顾。我有个建议,你何不打电话给家具店,请他们明天下午再送出家具?到那时我已交了货,你也有足够的时间回家处理私事了。”

当然,以上的答复可能仍然难以令该下属感到满意,但是至少你已采用了最好的方式处理这件事。

此种方式具有下列五个好处:

第一,管理者郑重其事地考虑职员的要求,而非不假思索地一笔抹杀。

第二,管理者向她表示,自己了解家具的运送对她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管理者耐心地向她解释了何以不准她告假。

第四,管理者令她知道,她是一位得力的助手,这有助于提高她的士气。

第五,管理者为她提供了解决家具运送问题的其他可行途径。

陷阱之三:习惯性拖延

某天清晨,张三于上班途中,信誓旦旦地下定决心,一到办公室即着手草拟下半年的部门预算。他很准时地于9点整走进办公室,但并没有立刻从事预算的草拟工作,因为他突然想先将办公桌以及办公室整理一下,以便在进行重要的工作之前为自己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

张三总共花了30分钟的时间,才使办公环境变得有条不紊,而后面露得意神色地随手点了一支香烟,稍作休息。

此时,他无意中发现报纸上的彩色图片十分吸引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拿起报纸。

等他把报纸放回报架,已经10点钟了。这时张三略感不自在,因为1小时已经过去了。

不过,报纸毕竟是精神食粮,沟通媒体,身为企业的部门主管怎能不看报?何况上午不看报,下午或晚上也非补看不可。这样一想,张三才稍觉心安。

就在他正襟危坐地准备埋头工作时,电话铃响了,那是一位顾客的投诉电话。张三连解释带赔罪地花了20分钟才说服对方平息怨气。

挂上了电话,他去了洗手间。

在回办公室途中,张三闻到了咖啡的香味,原来另一部门的同事正在享受“上午茶”,他们还邀张三加入。张三心想,预算的草拟是一件颇费心思的工作,若无清醒的头脑则难以胜任。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应邀加入,张三言不由衷地聊了一阵。

回到办公室后,张三感到神采奕奕,以为可以自己开始致力于工作了。

可是,他一看表,发现已经10点45分了!距离11点的部门联席会议只剩下15分钟。他想:反正这么短的时间内也办不了什么事,不如干脆把草拟预算的工作留待明天……

许多管理者都因无法免于像张三那样的拖延恶习,以致荒废了很多事情。

陷阱之四:事必躬亲

有一位技术很出色的副总裁,在授权方面做得很不好。例如,他设定了目标后,总是担心下属会因为经验不足而犯错误,于是他常会越过自己手下的经理,直接去找工程师,一步一步地告诉工程师该怎么做。甚至有一次,一位工程师在洗手间遇到这位副总裁时,竟然被副总裁在洗手间里念叨了20多分钟。

后来,副总裁属下的经理实在受不了了,向总裁如实反映了情况。经过多次警告仍然没有改进之后,这位副总裁被解职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领导的工作是设定目标,而不是事无巨细地控制、管理、指挥和命令。

管理的实质是通过他人将事情办妥,可是,许多管理者常常试图事必躬亲,实在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

管理者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他应集中大量的时间去处理一些重要的事务,而将琐碎的事务交给下属处理。若他事无巨细皆亲躬而为,不但将被占用许多时间,还会无法做好重要事务。

因此,“事必躬亲”是管理者的一个时间陷阱,跨越这个陷阱的惟一途径便是“授权”。

3.求快求多求完美,不代表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不停地规划和催促自己;凡事追求完美、井井有条;对信息保持敏感、经常大量阅读资讯……

这些看起来很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其实都有不足,有些甚至属于时间管理的误区。

人并不是把工作表安排得越紧张,做事越多、越完美就越好。

A是个大忙人,常常不停地列出做事清单、更新清单,并且记录自己每个小时的利用情况,不肯浪费任何时间。但是,这样常常搞得他自己,以及周围的人都非常紧张。

“‘看表式’的极端时间管理会使人们的每项活动都了无生趣——我们需要的是‘掌控时间’,而不是‘紧握时间’。”美国著名时间管理专家阿兰·拉金说,“千万别叫我效率专家,我所关注的是‘效能’!”拉金看重的是你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不是一味求快、求多。

请注意拉金说的效率与效能的差别:虽然讲求效率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讲究效能的人会把注意力放在选择上来——选择最重要的事情来做,以及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来做,而不是关注做事的频率是否最快。

B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事事都安排得妥帖、井井有条,如果事情做得不够完美,他便很难认同。有不少人夸他这个优点,但他说:“其实这样也够累的,但是做事业不追求完美,便很难有收获。”

做事讲求完美确实是优点,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样的自我要求。

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追求完美,而且多数事情是不值得的——“20/80法则”告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20%的事情决定着80%的结果,所以我们并不需要所有事情都做得十全十美。在处理那些能够产生80%价值的工作时,你确实应该追求完美。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生活不全是工作,我们要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最重要的20%的事情上。

C常常为信息不足而感到不安:比如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最新信息、企业内各层级的信息、行业信息、竞争对手的信息等等。虽然C始终对这些信息保持敏感、大量地吸收,但是他发现,自己面对的信息实在太泛滥了,重要的、有趣的、有用没有用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了他的大脑,占用了他思考、体验的时间。

所以一个人要养成经常清除不需要的信息源的习惯,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这一点非常有价值。

比如对于订阅的电子文件、刊物,或者习惯性看的网站,你干脆试一试几周不看,看看自己的工作、生活有什么改变,如果你并不怀念它,只能说明只是习惯了阅读负担而已,今后可以将它从信息源里去除。

至于书籍,如果是一年以上没有碰过的,你就得考虑是不是要将其收起来,或者干脆送给可能需要的他人。

很多管理者已经人过中年,对办公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太敏感,甚至有些排斥。他们认为自己对现在的工作方式已经相当熟悉了,很多事情有秘书帮忙处理就行了,用不着那么多技术设备,用不着熟悉新的软件。但事实上,许多办公上应用技术会替管理者省下相当多的时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管理者多数的工作其实是和杂事打交道,并不是时时刻刻在做重要的决策工作,所以如果多掌握、多学习办公硬件、软件,对节省时间将大有帮助。

比如手机的筛选来电、转接给助理、留言功能等等,能大大减少电话干扰,为你腾出大块时间来处理事情。

学习电脑应用软件,也对提高效率、解放自己的时间大有帮助:数据库软件可以帮助你保存资料以及高效地提取资料;网络在线交流技术,能减少很多需要大家聚起来才能讨论的事情;一些新的学习软件、硬件技术,会让很多以前人们望而却步的学习项目重新启动。

E接到老客户的电话,要第二天下午去谈采购的事情。他很高兴,像多数人一样安排了时间——打算第二天上午和助理用两个小时准备资料。

但第二天早晨,在准备资料前,E接到了另一个客户打来的电话,对方抱怨以前订的一些产品还没有送到。E虽然客户很多,但哪个也不能得罪,所以得立刻处理。

终于解决了这个客户,可以准备材料了,E忽然想起,最近一个厂家提供一款新产品,可用于这个客户,但是新产品的资料不能马上发到,于是E把助理催得紧张不已,原来的资料都没准备好……

E的问题出在在没有接到事情时,没有采用十几分钟做“业务分解”。

如果他当时就对事情“分解”,会发现准备材料并不是一件事情,而是多件:

要安排助理立刻给客户回电话,问清更具体的信息;

自己要立刻联系需要合作的厂家,让厂家把资料和成功案例发来;

要提前告诉助理客户的相关情况,让助理提前准备,随时备用……

这样,即使第二天上午的时间被其他客户临时占去一部分,E仍然有足够的时间把准备工作出色地完成。

“业务分解”是一个好习惯,虽然它需要准备者提前投入十几分钟,但相对于事后的混乱,这十来分钟的提前投入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