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记者型主持人语言智略研究
6839900000003

第3章 理论透视(3)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在每一期调查节目中,记者们都试图一步步引领观众“亲历”调查过程再一针见血地点出事件本质,简短评价却不下定论,留给观众继续深入思考的方向和空间。

在《与神话较量的人》这期节目中,王志冷静执着、睿智机敏、层层深入、有理有条地与刘姝威(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2001年,通过对上市公司蓝田股份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后,她认为:蓝田股份的短期偿债能力很弱,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完全依靠银行的贷款在维持生存,这是非常危险的。于是,当年10月26日,只供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银行总行领导参阅的《金融内参》刊登了刘姝威600字的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此后不久,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此后引发了轰动全国的“蓝田事件”。这为她带来过诉讼和人身威胁,也成为终结蓝田神话的“最后一根稻草”。)进行对话,刘姝威道出了她自己由于揭露蓝田股份的内幕而遭遇的个人尴尬。采访中王志抓住刘姝威的上一个回答,提出下一个逻辑严密的问题,并适时加入自己评价性的简短语句,使得整个节目显得完整、严密,深刻而有说服力。这也是《新闻调查》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它独具特色的深邃分析使受众信服。

三、具有较高的新闻素养和平衡意识

柴静认为:在调查中,平衡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它的出发点不是激起义愤,或是控诉和指责,而是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是一名记者,对于我从事的职业来说,真相是无底洞的那个底,而乐趣在于探寻的过程本身。在这个过程中,平衡是我们的道德责任。(柴静:《话语权的另一半——调查性报道中的平衡原则》,北京,电视研究,2005.10,P23。)

平衡是新闻报道的一大原则,所谓的平衡就是在采访过程中要让各方开口说话,而不是偏听偏信,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观众获取更多的信息、多方的语言,从而让观众自己做出判断。

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这样界定平衡:“尽可能给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正的一方说话的机会。”(Melvin Mencher(2003):News Reportingand Writing[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调查性报道中平衡原则的运用可以营造公正公平的舆论环境,给各方当事人一个公平说话的机会。记者型主持人平衡原则的运用也是其必备的素质之一,有利于维护报道的客观公正。

《新闻调查》节目中的《天价住院费》这一期,就很好地运用了平衡意识,让各方开口说话。节目采访了翁文辉的老伴、大儿子、二儿子;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主任、护士长、物价科科长、副院长等一系列人,让他们开口说话,并把这一过程客观公正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去做判断,下结论。

《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是这样表达自己对平衡原则的看法的:“我们进行舆论监督的目的,只能是希望达到一种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报道中,就是一种平衡思想和原则的运用。所以新闻调查的节目中,总是如实再现我们的调查经过,哪怕被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或东躲西藏,它只是希望给观众传递一种信息:我们的采访绝对不是偏听偏信,而是竭力采访到事件涉及的方方面面。”(李正善:《试论舆论监督报道的平衡原则》,西安,今传媒,2005.8,P44。)

四、善于聆听

聆听是与人交流最好的开始,也是尊重对方的体现,同时,善于聆听才能获得对方真实的内心声音。一个好的记者首先得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

采访过程中之所以要用心倾听,一方面是为了能让采访对象尽可能多的说话,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倾听也能够给记者更多的思考空间。面对被采访者,不论地位尊卑,都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倾听对方心声,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任何人,尊重并以礼相待被采访者是记者的素质。

作为一名记者和主持人,如果不懂得倾听,而只是一味地发问,有可能会由于过度先入为主、咄咄逼人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进而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记者所得到的答案也就显得苍白无力。

《纽约时报》驻京首席记者Elizabeth在清华对话录中说:“好的新闻记者应该是好的倾听者,如果很赶,肯定得不到好资料,做记者得有耐心,因为前五分钟他们可能不会说心里话。可是要是他们知道你对他们真有兴趣,他们可能会越来越开放,进而讲出很好的故事。”(刘燕:《“好记者”首先是个“好听者”》,《纽约时报》驻京首席记者Elizabeth清华对话录,2002.6,P18。)由此可见,倾听也是记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五、饱含人文情怀

即使是揭露性采访、调查性采访,记者也得时刻秉承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照顾被采访者的心理及情绪,顾及弱势群体的感受,尽量不触及他们的痛处,同情并怜悯每一个个体。

在采访过程中,充满人文关怀的采访既能拉近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距离,又能给荧幕前的观众一种良好的心理感受,而不是一种冷漠、缺乏人情味的单调的采访。

央视《人物》栏目所做的《新闻女郎——柴静》这期节目统计过这样一组数据:在156次采访中,她使用手的次数为138次;在213次采访中,她的身体与地面成45度倾角,她与采访对象最近的距离是10厘米。从这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柴静的采访无时无刻不充满了人文情怀。(参见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lMDg3MjA=.html。)

作为一名记者型主持人,探寻事实真相,不回避尴尬问题是其职责使然。但另一方面,记者型主持人也得秉持人文情怀,关心并尊重采访对象,体现浓浓的人文情怀,很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照顾他们的感受。这样才能使节目充满了人情味从而得到广泛认可,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效果。因而,充满人文关怀是每个记者型主持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第二节 语言特点

记者型主持人所有行为的最终目的是面对镜头、手持话筒,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来传递新闻事件。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型主持人的语言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准确性、即兴性、口语化。

一、准确性

这里的“准确”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语音准确,二是表达准确,三是理解准确。

首先,语音准确是指普通话语音标准、词汇运用得当、语法使用规范、口齿清晰这四点。我国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规范地使用普通话能有效地提升传播效果,反之则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记者型主持人应该尽量使用清晰、圆润、大方的声音来表述。清晰主要是指语音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即使在有杂音的环境中也能使人听清楚。圆润是指有较好的声音音色和较高的吐字技巧。大方是指要接近生活中的讲述,与朗诵或表演要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对记者型主持人语音的基本要求。

其次,准确恰当地使用有声语言技巧表达内心所想所思,避免表达技巧的单一,无论是力度、音高、音色等都应随节目内容和感情色彩的变化而变化,能否流畅自然、富于变化地表达是记者型主持人表达准确与否的标准。

第三,记者型主持人在与被采访对象的交流或者与摄像、导播等工种的沟通中,应该具备正确理解他人语言和意图的能力,因为准确的理解是准确表达的前提,如果理解失之毫厘,表达就会谬以千里,可见“准确”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只能采写新闻不能表达出去,或者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去,那他是不适合做一名记者型主持人的。

二、即兴性

较强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是电视新闻记者型主持人突出的特点,这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管是在演播室主持,还是在外景做现场报道,多数情况下,他们拿到手的只有提纲和部分资料,有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甚至连资料都没有,但是面对摄像机又不能不说,这对记者型主持人的新闻素质、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一个考验。

白岩松在香港回归特别报道中有一段堪称经典的即兴发挥。1997年6月30日晚,他在深圳皇岗口岸报道驻港部队入港过程,其间有一段尴尬的空白时间,他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在十几秒的停顿后马上想起了早些时候他登上口岸办公楼看到的情景,于是脱口而出:

在我们前方的那幢白楼,就是当年邓小平同志眺望香港的地方。现在这座楼还挂着他视察口岸的一幅照片……今晚,当驻港部队跨过这条界限时,在所有的为部队送行的人群中,我们相信,肯定还有一位老人的深情目光在注视。(白岩松:《痛并快乐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12,P105。)

可以想象,白岩松在十几秒的空白中一定心急如焚,不过,口岸办公楼令他灵感顿现,才思泉涌。他借助史料,发挥想象,再现了小平同志的形象。其语一出,情感四溢,令观众心中为之一颤。

即兴的组织语言还要注意策略并考虑环境是否得体。1996年12月11日,董建华在刚刚被宣布当选香港首任特首后,在筹委会投票现场召开临时记者会,凤凰卫视吴小莉受命代表凤凰卫视向特首提问。面对三百多位中外媒体同行,处在最旁边位置的吴小莉并不具备位置优势。董建华发表当选感言后,开放媒体提问,现场顿时响起一片抢问声,不过都是以广东话一问一答。吴小莉知道董建华普通话、英语、广东话都很流利,心想,应该为凤凰卫视说普通话的观众服务。

这时,董建华宣布只接受最后两个问题。吴小莉灵机一动,用普通话发问的大嗓门终于吸引了董建华的注意:

董先生,请您用普通话向亚洲区的观众说明,未来5年您将如何兑现您的承诺,不负今天高票当选的所托?(吴小莉:《小莉看时事》,北京,现代出版社,2001.2,P58。)

董建华果然也以普通话答问,这也提醒他,香港是个语言多元化的都市,最后他附加一个问题:“Lastquestion,Eng-lish!”开放了一个英语问答的机会。或许是吴小莉用普通话发问的关系,她对董建华的提问,也成为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唯一采用的答问。很显然,如果当时吴小莉也用广东话提问,即使争取到董建华的回答,也将湮没在广东话答问的海洋中,难以引人注目。而以普通话提问的方式,与广东话提问形成鲜明对比,容易引起注意,更重要的一点是,她让董建华跳出了狭窄的粤语受众圈,其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具有国际性的。另外,吴小莉提问的内容也很合适。她要求董建华向亚洲区的观众说明他的打算及措施,也就是把香港放在亚太经济圈如何作为的角度,不仅问得具体,而且颇具战略性,容易引起广大说普通话的受众,以及亚洲区受众的兴趣,这样的问题也只有未来特首来回答最为合适。讲究策略、问话得体,使吴小莉的提问成为现场亮点、荧屏经典。

三、口语化

口语化,是指记者型主持人的语言应该平易、通俗、生活化。但是,平易不等于平淡,通俗不等于庸俗,生活化不等于生活口语的原型,它是经过加工提炼的更高层次的口头语言。(鲁景超:《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P35。)毕竟电视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是平等的,记者型主持人作为电视新闻的传播主体,不能强迫观众观看,要想让节目吸引人,只能用朴实无华、朴素大方的语言来表达,只能说明白话,通俗易懂的话,有品位、有质量、有信息容量的话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大话、空话、套话、废话应该摒弃,信口开河、信马由缰,没有目的性、针对性、集中性、严密性、连贯性,这些生活中口语容易犯的毛病,同样不应带进电视语言中。(同上。)

敬一丹在一期节目中本着口语化的原则修改了口播稿,编辑交给她的原稿是: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但是对于那些因患喉癌做了手术的人来说,他们最大的痛苦就是有口难言。

这段话并没有什么毛病,但是敬一丹觉得书面色彩太浓,于是她将这段文字修改为:

观众朋友,在我这样说着,你这样听着的时候,我们的交流就开始了,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这种交流方式,对于那些因为患喉癌做了手术的人来说,却不可能,他们最大的痛苦是有口难言……

修改后的稿子做了铺垫,像在拉家常,对象感更强,观众听起来也更加浅显、易懂。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张泉灵代表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向总理提问:

总理您好,我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的记者。我想问您的问题是,近年来您已经有很多次提起要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但是现在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仍然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请问您在任期之内还会做哪些工作来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另外,我们知道您常常会上网,在网络上您可以看到网民对政府工作、对您本人的肯定和赞扬,但是也会有“拍砖”的,您怎么看待这些批评的声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