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自卑与超越
6842400000002

第2章 精神和肉体

精神和肉体彼此间的相互作用

人们对于精神和肉体谁决定谁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哲学家们也加入了论战,亮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虽然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论证,但依旧无果。或许个体心理学家能够找到其中的答案,因为个体心理学才真正关注日常生活中精神和肉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些向我们求助的患者,既有精神又有肉体。如果我们的治疗方法错误,就无法向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我们的理论必须从经验中来,而且要经受住实践的考验。我们需要面对它们由于相互作用而带来的种种后果,并由此形成正确的观点。

个体心理学的发现让这一难题的解决有了些许眉目,它不再是简单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问题了。肉体和精神都是生命的表达形式,共同构成了生命这一整体,它们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对人而言,仅仅四肢发达是不够的,因为运动受到精神的支配。植物都是根植于某处,自己无法移动,因此,如果发现一种植物具有了精神,不管是哪种精神,都会引起我们的诧异。即使某种植物具有预见性,这种能力对它而言也毫无意义。如果它想,“有人要来了,马上就会把我踩得粉碎。”但这又有什么用呢?身为植物,它又不可能躲避践踏。

一切具备活动能力的生物,都有预见性,并且能审时度势地做出决定,这就意味着他们具有精神或者灵魂。

你当然是想好了

否则是不会采取行动的。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

这种能够预见并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就是精神的核心力量。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精神是如何支配身体的——精神为活动设定目标。漫无目的重复一个活动没有什么用,必须得有特定目标。既然精神为活动定下目标,因此精神具有控制力。然而,身体对精神也会产生影响,毕竟活动要靠身体来完成。只有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精神才能指挥身体的活动。比如,我们想要去月球,除非能利用某种技术克服身体的局限,否则就是痴心妄想。

和其他生物相比,人类的活动更多,不仅方式多样——从复杂的手部运动中即可窥见一斑——而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更大。因此,我们可以期待,人类的预见力将会得到高度发展,必然能够通过有目的的奋斗来改善自己的状况。

此外,我们发现,在每个人为实现具体目标进行的具体活动的背后,都有一个单一的、囊括一切具体活动的活动。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克服人生中遇到的一切难题才能最终获得安全,成为胜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精神必须全力以赴,使一切活动和表现相互配合,步调一致。

身体也是一样,也会努力做到协调一致。我们的身体早在娘胎里时,就开始向着理想的状态发育。比如,皮肤受了伤后会自愈。然而,身体并不是在孤军作战,它在精神的帮助下开发自身潜力。锻炼、训练和卫生对身体发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它们促进了身体发育,促成身体最理想状态的形成。

这种协作关系伴随着生命体最初的形成而形成,继而贯穿个体成长发育的整个过程,至死方休。肉体和精神相互协作,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精神就是人体的发动机,竭力挖掘身体的各种潜能,为肉体筑起固若金汤的安全堡垒。身体的一切活动,表达形式和症状表现无一不打上了精神意志的烙印。人体的每个活动都是有意义的。人类活动眼珠、舌头和脸部肌肉做出的种种表情都有特定意义,这都是精神的功劳。如今我们开始明白心理学,或者说是精神科学,真正研究的是什么了。心理学的目的就是探索个体一切表达形式的意义,揭示其终极目标,并且把它跟他人的目标加以对比。

为了获得安全感这一终极目标,精神必须努力把这一目标具体化,需要琢磨在哪里可以获得安全,怎么样才能实现。当然,在这样的探寻过程中,很有可能走错路,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根本就谈不到行动。要是我们动动手,心里一定已经想好了要干什么。精神选择的方向可能会导致失败,但是当初精神在做出这一“错误”的抉择时,肯定认为它是最佳选择。因此,心理学家所犯的错误都是因为选择方向错误导致的。安全是人类共同追逐的目标,但是究竟去何处寻觅,很多心理学家因为对此问题所持有的错误观点而使研究误入歧途。

如果我们对一种表现或者症状无法理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首先将它看成一个单纯的身体活动。就拿偷窃行为做例子来说吧,偷东西这一行为指的是把属于别人的东西拿过来,占为己有。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行为的目的:偷窃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富有,通过占有更多的财产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安全感。因此,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因是因为偷窃者的生活困顿,物质缺乏。下一步需要清楚偷窃者的生存状况是什么,为什么会有物质缺乏的感觉,通过分析,我们最终就能断定他们是否能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大可不必对其目的横加指责,但是可以指出的是,他们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是错误的。

正如第一章所讲,在四五岁之前,个体就具有了统一的思维,建立了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此期间,他们凭借先天从父辈那里遗传而来的特质和后天对环境的认识,谋求更好的发展。人的个性在六岁前已经形成,他们对生命意义的解读、生活目标、人生态度以及情绪倾向都已定型。人的个性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是不能改变,但前提是,他们必须放弃童年时期所形成的对人生错误的态度。他们先前的想法和行为都与其人生观相一致,现在他们新产生的想法和行为必须符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出的新解读。

人正是通过感知才与环境发生了接触,进而形成了对它的印象。因此,我们从人采取的身体训练方式中可以看出,他们准备对环境形成何种印象,他们的体验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如果我们注意他们观察和倾听的方式,看看能引起他们注意的事物是什么,就会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因此,人的姿态非常重要,从中我们能够了解个体是如何训练自己的感官,又是如何凭借感觉对周围事物留下印象的。因此,每个姿态都有着特定的意义。

这时我们就可以对心理学的定义加以补充,即:心理学旨在研究个体对身体所接收到的感官印象所形成的态度。从中我们也能发现人与人的思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身体将很难达到环境的要求,因此它将成为精神发展的一大负累。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那些身体具有先天缺陷的孩子思维发展也比较缓慢。在向更高等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精神很难控制他们的身体。所以对他们而言,需要精神上更大的努力,同时需要更强的专注力,才能完成健全人所能完成的任务。由于思想负担过重,他们只关注个人利益,变得自私自利。如果孩子们总是纠结于自身的生理缺陷和行动不便,就不可能关注自身以外的世界。他们既没时间,也没能力去关心他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必定缺乏社会情感和合作意识。

身体缺陷会带来生活中的许多不便,但是这些不便绝不是无法克服的。如果这些具有身体缺陷的人思想上积极主动,行动上踏实肯干,就能克服这些障碍。他们经过努力,也能取得正常人的成就。实际上,和那些具有先天优势的健全人相比,有身体缺陷的人反而会取得更多的成就。比如,一个男孩因为视觉缺陷而饱受折磨,压力很大。看东西时,他要比那些视力好的孩子更专注,更用心,要更关注事物颜色和形状的不同。到头来,和那些从不需要费劲就能看清事物的孩子相比,他对眼中的世界具有更高的欣赏力。这么看来,只要能运用精神的力量弥补身体缺陷,那么身体缺陷反倒会转化成自身的优势,身体缺陷就不再是缺陷了。

众所周知,很多的画家和诗人都曾有视觉缺陷。但是,在得到良好的训练后,他们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更懂得怎样更好地加以利用。或许,从那些左撇子孩子身上,我们会容易明白这个道理。左撇子儿童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因此,不论是在家,还是在上学之初,都会被要求练习使用不灵活的右手。他们在书写、绘画或做手工方面都表现得不够熟练。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如果依靠精神的力量来克服这些困难,不灵活的右手常常能变成巧手。事实的确如此,很多例子告诉我们,和正常使用右手的人相比,那些左撇子书写水平可能会更高,在绘画上显示出更多的天分,在手工艺方面技术也更娴熟。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积极地接受训练,不断地进行实践,最终将自身的劣势转化成了优势。

那些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渴望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功的弥补自身的缺陷,实现从劣势向优势的转变。如果他们只是一味地逃避,永远会是落后分子。只有在思想上树立了奋斗目标,而且这一目标的实现比克服生活障碍这些拦路虎意义更为重大,他们才能继续保持昂扬的斗志。

这是一个关于注意力和兴趣的问题。如果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努力,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自然会训练和武装自己。在他们眼里,困难仅仅只是成功之路上需要清除的障碍而已。如果他们只是为了解放自己而强调自身的缺陷,或努力想摆脱这些缺陷的束缚,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假设右手不灵活,要是一门心思只想着这件事,希望它能变得灵活些,甚至避免使用右手,那么想要这只右手变得灵活只能是痴人说梦。内心感受更强烈的应该是想要变得更好的动机,而不是对现状怀有的沮丧情绪。只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笨拙的右手一定能变灵活。如果孩子们施展他们的能力,克服困难,行动的目的就一定不是为了自己。这一目的必然关注现实,关心他人,懂得互助。

我对患有遗传性肾管缺陷家族的研究可以证明先天缺陷是可以弥补的。这些家庭的很多孩子都患有遗尿症。这种身体缺陷是遗传所致,可能会表现为肾脏、膀胱或脊柱分裂方面的问题,而且从腰部的痣和胎记上也显示出这一缺陷的存在。但是,这种身体缺陷绝对不是发生遗尿症的唯一原因。孩子们并不完全听凭器官的摆布,他们也有一定的主动权。比如,有些孩子只在夜里尿床,白天则不会尿裤子。有时候,伴随着环境的改变或父母态度的转变,这一症状可能会突然消失。如果患有遗尿症的孩子不再利用自己的缺陷去做不应该做的事,他的病症就有可能自愈。

由于受到外界刺激,尿床的孩子大多数都不愿改掉毛病,会一直尿床。有经验的家长会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训练,但是如果父母缺乏经验,孩子可能就改不掉尿床的毛病。一般说来,那些患有肾病或膀胱疾病的孩子,任何跟撒尿有关的事都会让他们精神高度紧张,家长也想尽办法控制他们尿床。如果孩子觉察到了尿床这件事能对他们有好处,就不会配合。对他们而言,这可是一个公开叫板的绝好的机会。不配合父母进行训练的孩子,其实是在利用父母的弱点向他们发动攻击。

一位著名德国的社会学家经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发现,相当一部分罪犯的父母从事职业都跟抵制犯罪有关,比如法官、警察或是监狱看守,而教师的孩子学业通常都不尽如人意。我自己的研究也在验证这一点。我发现患有精神疾病的儿童中,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家长是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也有很多堕落分子来自牧师家庭。同样的道理,由于父母对孩子撒尿过分关注,那些尿床的孩子反倒认为尿床是他们由着性子表现自我的大好机会。

想要明白梦境是如何调动人的情绪,使之跟下一步的行动合拍,遗尿症病例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那些经常在夜间尿床的孩子通常会梦到自己起床去了卫生间。他们以此为借口为自己开脱,这样,别人对他的尿床行为就无可指责了。尿床的原因有几个:引起注意、控制别人或是为了获得他人一刻不停的关注。有时尿床也是用来对抗他人的手段。这种坏毛病实际上就是一种宣战。无论我们怎么想,尿床显然算得上是一种创意表达:孩子们是在用膀胱,而不是嘴巴,来表达意愿。身体的缺陷成了他们自我表达的理由。

爱尿床的孩子精神比较紧张。他们原本是父母的宠儿,在溺爱中长大,后来不再是父母的焦点。随着另外一个孩子的降生,他们可能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引起父母的关注,因此他们通过尿床尝试着跟父母建立更为亲密的联系,甚至会采取其他令人不快的方式。实际上,他们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向父母宣称,“我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长大了,我仍然需要你们的照顾。”

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具有不同身体缺陷的孩子,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他们可能利用声音引起父母的注意,夜里会发出不安的啼哭。有些孩子梦游,做噩梦,从床上掉下来,或者口渴要喝水。这一切表现背后的心理原因都是一样,而不同的症状表现部分取决于孩子的身体状况,部分由周围环境决定。

这些病例非常清楚地表明精神对肉体的影响。精神不仅能引起具体的病症,而且还左右着整个身体的发育。我们并没有充分的论据直接证明这一观点,也很难断言能不能找到这样的论据,然而,事实似乎已经足够清楚。如果一个孩子很胆小,他的胆怯性格就体现在身体发育的整个过程之中。他不关心身体发育,甚至,他都没有想象过自己有一天可以长成什么样。因此,他不会采取有效的方式锻炼身体。不管外界有什么能刺激他的肌肉发育,他都置之不理。别的孩子对身体锻炼饶有兴趣,而这个胆小的孩子却完全对此不感兴趣,相比之下,爱锻炼的孩子的身体会更加健美。

综合以上的观察,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精神影响着身形和整个身体的发育,而身形和身体的发育情况又反映出了精神存在的缺陷。由于存在着精神上和情绪上的问题,个体找不到令人满意的办法来弥补身体缺陷,身体没有得到良好的发育,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在四五岁之前,孩子的内分泌腺的发育都会受到影响。虽然内分泌不足不会对身体产生强制作用,但这一缺陷会继续受到整个外部环境、孩子感知世界的方式以及他们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影响。

情感作用

人随着生活环境做出的改变被定义为“文化”。精神作用于人体,产生种种行为后果,人类由此便拥有了文化。精神激励我们采取行动,直接促进身体的发育,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目的性。然而,精神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要克服困难,健康的体魄至关重要。因此,精神左右着周围的环境,保护着肉体远离疾病、死亡、伤害、意外以及功能失调的困扰,使我们拥有了快乐和痛苦的感受、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辨别能力。

有了情感,肉体就能对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反应。幻想和识别都是对未来做出预测的方式,但其意义不止于此,它们唤起了某种情感,引导身体做出相应反应。因此,情感来自个体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以及他们各自的奋斗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情感控制着身体,但并不依赖于身体,情感主要是由个体的奋斗目标和相应的人生态度决定的。

个体的人生态度不是决定他们行为的唯一因素。如果没有其他的因素,单单人生态度无法产生行动。为了让人行动起来,它需要情感的大力支持。个体心理学出现了一个新的观点:我们的观察表明,情感和人生态度并不矛盾,而是总是与奋斗目标相一致。这个观点超越了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范畴。化学理论无法解释情感的起源,而化学实验也不能预测情感。虽然个体心理学必须以生理学为基础,但是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心理目标。比如在焦虑这一问题上,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为达到什么目的而焦虑,而不是焦虑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会产生何种影响。

这一研究理论认为焦虑产生的原因不是性压抑,也不是难产留下的心理阴影,这些说法都不靠谱。我们都知道,在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中成长的孩子会发现,任何原因的焦虑都能有效地控制父母,引起他们的关注。经验告诉我们,愤怒可以控制住某个人或掌控住某种局面。我们认为身体特点和性格特征都来自遗传,在实现最终目标的努力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遗传能起到的作用。从这个方面说,它似乎才是真正的心理学方法。

我们看到,个体的情感产生和发展方向及程度一定跟他们个人的奋斗目标相适应。焦虑不安也罢,勇气满满也好,悲伤也罢,快乐也好,这些感受都和他们的人生态度相一致,他们的各种表现方式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如果在成功的道路上充满了痛苦,那么成就并不能带给他们喜悦和满足。只有苦痛才能带给他们快乐!我们还注意到情感的出现和消失都是任由人摆布的。患有陌生环境恐惧症的人在家里或者处于主导地位时症状就会消失。神经症患者排斥的都是那些自认为无法操控的人生的方方面面。

情感跟人的人生态度一样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胆小之人,无论他在弱者面前表现得多么傲慢,也不管在他人的保护下显示出多么的勇敢,他终究改变不了胆小的个性。尽管口口声声说自己很勇敢,但还是会给门上三把锁,养只看门狗,按上防贼警报器。可能原来没人能够看出他们内心的焦虑,但是他们不怕麻烦给自己设置的重重保护却泄露了其胆小的秘密。

性欲和爱情也与此相似。当个人有了性目标时,就会产生性感受。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性目标上,对其他人没有丝毫兴趣,性器官的感觉和机能也由此唤起。当这种感觉和机能消失后,就会出现所谓的阳痿、早泄、性冷淡和性变态等问题。这就清楚地表明他根本不愿意放弃那些不健康的爱好。这些情况往往是由于错误的优越感和人生态度造成的。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这些人都非常期望得到别人的体贴关心,而不是为对方着想。他们都是缺乏社会情感,缺乏勇气的悲观主义者。

我有个患者,是家里的次子,他深受负罪感的折磨,始终不得解脱。他的父亲和哥哥都很看重诚实。这个孩子七岁的时候,他的哥哥代他完成了一次家庭作业,而他却向老师隐瞒了实情。三年以来,这个孩子都对此事耿耿于怀,后来,他把实情告诉了老师,遭到了老师的调侃。当他把这件事告诉父亲时,他的父亲为儿子的诚实感到高兴。他表扬了儿子,还好言好语地安慰他。尽管得到了父亲的原谅,他依然沮丧不已。我们不得不认为,他只是犯了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心里就这么过不去,他只是想证明自己是个诚实认真的人。他的家人都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他受到影响,所以特别看重正直这一人格。在学业和社交方面,跟他哥哥相比,他总是感到自愧不如,因此他竭力想通过别的办法表现出自己的优势。

再后来,他又因其他的事而自责。他经常手淫,一直也没改掉在学校作弊的毛病。尤其在考试之前,他的负罪感更为强烈。他的情况越来越糟糕。由于太敏感,他比哥哥的思想负担更重。每当他表现得不如哥哥时,都会以此为借口为自己开脱。大学毕业后,他打算干些技术活,可是他的负罪感发展成了一种强迫症,他终日向上帝祷告乞求宽恕,根本没有时间工作。

如今,他的精神状态恶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医院认为治愈他的希望渺茫。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的情况却出现了好转,出院时医生告诉他,如果需要可以再回来。他辞去了原来的工作,转而研究艺术史。考试来临之前的一个公休日,他去了教堂,在集会的教徒面前扑倒在地,大声哭喊着:“我罪孽深重啊!”就这样,他的内心再一次变得脆弱起来。

又住了一段时间的医院后,他回到了家里。有一天,他竟然光着身子下楼去吃午饭。他身材很好,在这一点上,他的哥哥和其他人都比不上他。

负罪感能让他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诚实些,他要通过这一方式努力表现出自己的优势。然而,他的努力方向发生了偏差。他对考试和工作的逃避态度说明了他畏畏缩缩,缺乏自信。他对于自己觉得不能胜任的事情有意排斥,由此患上了恐惧症。无论是在教堂里自贬身价,还是在餐厅里戏剧性的出现,都是他借此表现自己的优势。这些行为跟他的人生态度自成一体,而引发的情感又完全跟个人目的相吻合。

还有些生活中更为常见的例子能够更加清楚地证明精神对肉体产生的影响。它导致身体暂时出现某种状况。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每种情感都能通过身体的动作表现出来。个体表达抽象情感的方式都是具体可见的。体态、态度、面部表情以及四肢的抖动都是情感的表达方式。器官其实也在发生着类似的变化。脸色变得赤红或苍白都表明血液循环受到了影响。愤怒、焦虑、悲伤以及其他所有的情感都能通过身体语言得以表达。身体语言因人而异。

遇到让人害怕的事,有的人会身体颤抖,毛发竖起,出现心悸;有的人流冷汗,气短胸闷,讲起话来声音沙哑,或者身体蜷缩或退后;有的人身体会失去平衡,或者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恐惧还可能会影响到某些人的膀胱或性器官。比如考试会引起一些孩子的性亢奋。我们看到许多罪犯在实施犯罪后,常常去找妓女或情人发泄。在科学领域,我们发现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性欲和焦虑共生,另一些则认为两者风马牛不相及。这些观点都是从个人体验中得出的主观看法,所以有人认为两者有联系,而有人则不然。

这些身体反应因人而异。有研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反应都是遗传所致。这些身体反应常常能够折射出某个家族的弱点和特性。这个家族的其他成员在一定的情况下,也会做出类似的身体反应。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能够通过情感表达来了解精神是如何对身体发挥作用的。

情感以及其借助身体表达的方式揭示了精神如何依据对环境的判断做出应对。比如,人们发脾气是想尽可能快地摆脱困难。对他们而言,殴打、辱骂或攻击他人似乎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怒气反过来会对器官产生影响,它会调动器官使之变得紧张。有人生气时会感到胃疼,或者脸变得通红,愤怒使他们血液加速流动甚至于会引发头痛;有些人总是压抑心头的怒火,或者对羞辱忍气吞声。这种人很容易患上偏头痛或者习惯性头痛;还有些人因愤怒而引发三叉神经痛或癫痫发作。

情感是如何对身体产生作用的,至今我们尚不能完全明了这一点,也许永远都不可能了解透彻。精神紧张程度对自主神经系统和非自主神经系统都会产生影响。只要精神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就有行动起来,比如敲桌子、咬嘴唇或撕纸。紧张感让人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动作。一些人感到自己受到威胁时,为了缓解紧张情绪,可能会咬铅笔头或手指甲。身处陌生人当中,有人会感到脸红、发抖甚至抽搐。其实这些表现也是由于焦虑和紧张引起的。在非自主神经系统的协助下,紧张感传导至全身。任何一种情感都会让身体紧张起来,而紧张并不像这些列举的例子一样都表现得那样分明。我们这里所讲到的都是跟神经紧张相关的一些明显的症状表现。

如果我们继续深究,就会发现身体的每个部分都跟情感表达密切相关。情感的表达是精神和身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精神和身体是我们所关注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因此它们相互之间互惠互利的作用非常重要。

从以上列举事实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个体的人生态度和相应的情感因素对身体发育有着持续的影响。如果孩子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在早年就已形成,我们依据丰富的经验就能预测出他们以后的身体发展状况、人生态度会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勇敢的人往往体型健美,肌肉结实,身形挺拔。态度对身体的发育有着重大影响,这也是让肌肉更健美的一个原因吧。勇敢的人面部表情和整个容貌特征,甚至连头盖骨发育最终也都会受到影响,变得与众不同。

现在,我们已经确信精神能对大脑活动产生影响。病理学上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因为大脑左半球受伤失去了读写能力,但是他的大脑其他部分接受一定训练后,得到新的开发,他又重新获得读写能力。此种情况也常发生在中风病人身上。虽然他们大脑受损部分的功能无法恢复,但是大脑其他部分可以弥补这些损失。这一事实尤为重要,它证明了个体心理学可以被应用在教育领域。如果精神确实对大脑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如果大脑只是产生精神的工具——而且是最重要的唯一的工具——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有办法促进它的发育和完善。这样,就不会有人一辈子都受到大脑缺陷的束缚,因为我们可以找到训练大脑的方法,帮助人们更好的生活。

如果目标方向错误,比如说,合作能力没能得到良好的培养,那么精神就不能对大脑发挥积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很多没有合作意识的孩子长大以后,智商不高,理解力差。人生态度在四五岁时就形成了,我们通过他们的行为能够看出来,也很清楚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世界观,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合作中遭遇到的困难,进而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个体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精神特征和身体特征

很多作家都曾指出了精神表现和身体表现之间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关系,但是还没有人试图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连带或因果关系。比如,克雷齐默尔描述了如何通过研究一个人的身体特征来发现相对应的精神和情感特征。他也依据身体特征对它们加以区别归类。比如,矮胖型的人都是脸圆、鼻子短、肥胖——就像莎士比亚作品《凯撒大帝》中描述的那样:

我愿意身旁被胖子环绕,肥头大耳,能吃能睡。

(《凯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场)

虽然克雷齐默尔将具体的精神特征和这样一种外形联系在一起,但是并未清楚地阐释这种联系产生的原因。在当今这个时代,拥有这种外形并不是什么缺点,他们的体型为大众所接受。他们觉得自己的身体健康、力气大、从容不迫,打斗起来颇有底气,然而,他们却不会跟别人和社会作对。一个心理学流派将其称之为外向型人,但并未对此出任何解释。我们也觉得他们是外向型人,因为他们不会对自己的身体感到焦虑。

相对于外向型人,克雷齐默尔还将一些人划归精神分裂型,他们要不个子很小,要不就是个子特高、长鼻子、蛋形头。克雷齐默尔认为,这种外形的人拘谨内向。如果他们的精神受到刺激,极易患上精神分裂症。也正如《凯撒大帝》里所说:

卡修斯面黄肌瘦;

一定是心机过重;他是个危险人物。

(《凯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场)

这种类型的人受到身体缺陷的折磨,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悲观内向。当他们的求助遭遇冷眼时,他们会感到痛苦,进而变得多疑。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相混杂的类型,甚至矮胖型人也有可能具有精神分裂型所具有的精神特征,克雷齐默尔也承认这一点。如果为环境所逼,他们的精神会逐渐分裂,人变得胆怯和沮丧起来。如果他们一再受挫,失去自信,成年之后就可能变成精神病患者。

借助多年的经验,我们就能够从这些方方面面的表现中看出一个人合作能力的大小。要想了解一个人合作能力的大小,必须在摸索中寻找答案。合作能力对我们来说必不可少,我们凭直觉也感受到了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好地融入这纷杂的世界。我们也同样看到,在动荡的历史面前,人类的精神早已经认识到了变革的必要性,因此全力以赴勇往直前。但是,只要努力还纯粹停留在本能的层面,错误就在所难免。人们总是不愿接受那些身体特征异常的人,远离面部有缺陷和身体畸形的人。不知什么原因,人们总觉得无法跟他们合作。这是错误的认识,但也可能跟他们以前有过失败的合作有关。他们可能还没有找到跟这些人进行合作的恰当方式,因此他们的缺陷被放大,自然就成为偏见的受害者。

现在让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整个观点。四五岁之前孩子的奋斗目标就已统一,精神和身体之间的基本关系确立。人生态度形成并固定下来,相应的情感和身体特征也由此形成。此时,不同程度的合作能力得以培养,合作能力的大小能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并对他做出评价。比如,所有失败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合作能力差。现在我们可以给心理学再下一个定义:心理学旨在理解个体合作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既然精神被视作一个单位,一切精神表现形式都反映了同样的人生态度,因此个体的情感和思想都必须与他们各自的人生态度保持一致。如果情感明显出了问题,跟个体自身的利益背道而驰,想直接改变这些情感的作为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它们是个体人生态度的真实表达,只有当个体的人生态度发生改变,情感才能得到彻底的改变。

个体心理学在教育和治疗方面给了我们特别的启示。我们绝对不能针对某个具体症状或个性的某方面进行治疗。我们必须找到病人错误的人生选择,他们对个人经历和生命意义的错误解读,对周围环境的错误认识。这才是心理学真正要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治疗不是拿针扎孩子看看他能蹦多高,也不是胳肢他们看看笑声响不响。但是这些行为在现代心理学中司空见惯。实事求是地讲,他们可能会涉及一点个体的心理,但是最多也就能说明人所形成的某一种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人生态度是心理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而那些另有其他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主要是专注于生理学或生物学的问题。这些方面比较适合那些研究刺激与反应、创伤或可怕经历的影响、与生俱来的能力及其发展过程的心理学家们。但是,个体心理学研究的只是人的精神,我们想要了解的是个体对世界及个人的看法、他们的目的和努力方向以及人生态度。迄今为止,要想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的合作能力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