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故事会(2018年3月下)
6849800000006

第6章 民间故事金库

送生意

■魏炜

古时候,村里有个人叫冯大全,心眼很小,家里日子明明过得挺滋润,偏偏还见不得别人挣钱,一看到就眼红,想方设法也要抢过来。

这天早上,冯大全到村外溜达,见同村的张小狗推着一车芦苇回来,就问他弄这么多芦苇干吗。张小狗说,他想编几套苇笆,卖给盖房的人,多少也能赚点。

冯大全听了,眼睛一亮,对呀,这也是个赚钱的路子,自己咋就没想到呢?村口那条盈水河边的芦苇是没主的,谁爱割谁割。他若是全割了,谁家要想盖房,只能到他家来买苇笆,他就能赚上一大笔钱了。

冯大全说干就干,他马上回村雇了十来个短工,到盈水河边收割芦苇。一连干了半个多月,这河边的芦苇都被他收割回家了,在场院里堆得跟小山一样。接着,他又指挥短工们编苇笆,自己则出门招揽生意。

很快就有顾客上门了,冯大全带着那人到场院上看苇笆,正想着狮子大开口,要个高价,谁知那人看了看苇笆,转身就走。冯大全忙上去拦住他问:“你不买啦?”

那人冷笑道:“你这叫苇笆?别让人笑掉大牙啦!你这苇笆跟筛子似的,那泥巴不得‘哗啦哗啦’地往下掉啊,能使吗?”冯大全一看,也是啊,穷人家盖房子不用瓦,而是在檩条上铺苇笆,上面再抹上泥巴。他这些苇笆眼儿太大,上面的泥巴可不就得往下掉嘛。冯大全让短工们停了手,生气地说:“你们编的哪是苇笆呀!再编成这样,我扣你们工钱!”短工们嚷嚷道,他们也确实不太会编。

冯大全琢磨了一会儿,觉得这里面肯定有窍门,就去请教张小狗。张小狗那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一个劲儿地说:“不行不行,真不能教。教会了你们,我就得饿死啦!”冯大全掏出一两银子塞进他手里,张小狗这才勉强答应了。

只见张小狗挑来两桶水倒在芦苇上,等半个时辰后,芦苇泡软了,张小狗说:“现在可以编啦,挑细软的编就行。”说完,他拍拍手就要走,冯大全愕然地瞪大了眼睛:“这就行啦?”张小狗点点头。果然,短工们再次编出来的苇笆,就非常密实。冯大全暗暗地气自己:这不是白送给张小狗一两银子吗?想起那两银子,他就无比心疼。

转眼快过年了,冯大全一算账,卖苇笆赚的钱,减去给短工们的工钱,竟一文钱都没赚着!而且,他还给了张小狗一两银子呢。这大半个冬天,合着就是给张小狗忙乎呢。冯大全眼前一黑,险些晕过去。

好在冯大全还有点小聪明,他眼珠一转,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办法。

来年刚一入冬,冯大全就雇了短工,把盈水河边的芦苇全都收割,堆到了他家的场院上。然后他遣散了短工,想等着顾客上门,就让他们拉走芦苇,自己编苇笆去。谁知等了几天,却不见有人上门,真要把他急死了。

这天,冯大全又碰到了张小狗,问:“今年冬天,你有啥营生?可赚到钱了?”张小狗惊慌地说:“我可不能再告诉你了,不然,你又该抢走了。”说着,他转身就走。冯大全觉得张小狗肯定又找到了赚钱的门路,他心里又痒起来了:哼,你不告诉我,我偏要知道!

第二天一早,冯大全早早地躲在了张小狗家门外。不一会儿,张小狗推着车出来了。他一直往西走,走了七八里路,就上了西山。上到半山腰,那里有两条岔路,一条是继续上山的路,另一条是绕到山后的山谷里去的。张小狗放下推车,拿着镰刀背着绳索就奔山谷里去了。

张小狗到了山谷里,对着粗长的荆条砍起来。小半天的工夫,他砍下了四大捆荆条,背上来放到推车上。他推着车正要下山,冯大全突然跳出来拦住了他,笑嘻嘻地说道:“张小狗,我跟着你呢!”

张小狗也不理他,推着车就往山下走。冯大全追着他问:“张小狗,你跟我说说,你砍荆条干吗用?”张小狗冷冷地说:“我不告诉你。”冯大全从口袋里摸出一两银子,塞到张小狗手里说:“小狗,你就告诉我吧。”张小狗这才笑道:“不瞒你说,这是你送给我的生意啊。”

冯大全惊得眼珠子险些掉下来,惊讶地问:“啥,我送给你的生意?”张小狗点点头告诉他,今年天旱,那芦苇长得又细又小,根本编不起苇笆来,这可把盖房的人家难住了。盈水河边的芦苇都被冯大全割走了,张小狗满山遍野地转悠,结果发现这荆条够长,能编成荆笆,照样卖钱呀。这几天,盖房的人家纷纷来跟他订荆笆,他从早忙到晚呢。

冯大全顿时明白了,难怪没人来买他家的芦苇呢。张小狗能编荆笆赚钱,自己也能啊。他拍了拍张小狗的肩膀,笑道:“小狗啊,谢谢你告诉我赚钱的秘密。等我赚了钱,请你喝酒!”说完,他乐颠颠地下山去了。

冯大全马上又雇了短工,把山谷里的荆条全都给砍了,运到场院里,堆成了一座小山。冯大全又让短工们编荆笆。短工们一上手,又傻了眼,不会呀。

冯大全得意扬扬地指导短工们:泼水。可水泼上去,过了半个时辰,荆条还是硬着,一折就断。短工们费了半天劲,荆条折断不少,可半张荆笆也没编出来,冯大全无奈,只得再去请教张小狗。

张小狗又跟他要一两银子,冯大全只得咬牙送上。张小狗这才笑着对冯大全说:“冯大哥,谢谢你啊,又送给我一笔大生意。”冯大全气得干瞪眼,却说不出话来。

随后,张小狗就去教短工们编荆笆。他的诀窍其实很简单,先把荆条泡湿了,然后在火上烤一下,那荆条就任人摆布了。只教了一个时辰,短工们就会编荆笆了,张小狗吹着口哨乐悠悠地走了。冯大全在一旁越看越气,却毫无办法。

转眼又快过年了,冯大全一算账,还是没赚到钱呀。这大半个冬天,他光卖荆笆了,却没卖出去芦苇,场院里还有一大垛芦苇呢,那可都是钱呀。可现在的问题是,盖房的人用了荆笆,还要芦苇干什么?他家那一大垛芦苇竟然分文不值了!

冯大全正生闷气呢,张小狗忽然来了。冯大全生气道:“你来干啥?”张小狗笑嘻嘻地说:“冯大哥,我来接生意啦!”冯大全气得半死,嚷嚷道:“接啥生意?我自己都赚不到钱,哪有生意给你!”

张小狗却不生气,仍是笑呵呵地说道:“这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放爆竹啊。那爆竹可不长眼,要是蹦到你家的芦苇垛上,点着了芦苇,甭说你家了,全村人都得跟着遭殃。我老婆带着孩子回娘家了,我一个人没什么事,就帮你照看着点儿。不过,这大过年的,工钱可得多给点儿。”

冯大全本想把他骂走,可转念一想,张小狗说得也有道理。真要是芦苇垛引起了大火,他就要赔全村人的房子和财产,非得倾家荡产不可。这样看来,给张小狗的几个钱,真是小钱了。他只好咬了咬牙说:“行吧,我雇你到十五。”张小狗笑着说:“哥,谢谢你又送了我一个生意。”

冯大全恨得牙根痒痒,却毫无办法。他就不明白了,自己家的日子原本过得好好的,干吗去跟张小狗抢编苇笆的活儿呢?结果钱没赚到,倒惹了这一身的骚!

(发稿编辑:朱虹)

骑猪知县

■龙飞天

古时候的读书人当了官,都要骑着高头大马,风风光光地赴任。可有个知县偏不骑马,反而喜欢以猪代步……

从前有个向家庄,庄子里有一户姓向的殷实人家,兄弟两家住在一起。谁料老二夫妻俩坐着驴车走亲戚时,翻到山沟里,双双英年早逝,留下一根独苗名叫向文正,跟着大伯向多金过日子。

转眼,向文正到了启蒙的年龄,得上私塾。向家宗族的私塾在县城边上,离向家庄有段路,孩子们读书就得骑毛驴来去。可是向多金是个惧内的软蛋,老婆吴氏巴不得将向文正赶出家门,好独吞家产,怎么舍得花钱买头毛驴让向文正上学读书?

但是吴氏也担心族人说闲话,就哄骗向文正说:“你看,家里就一头毛驴,两个哥哥还是合着骑一头毛驴上学堂的。要不,你就骑着猪去吧。”

这话本来是挤对向文正的,可是小小年纪的向文正当了真,去猪圈里赶出大肥猪,骑了上去,呵斥着大肥猪赶路。

可那畜生怎么会听向文正的?它哼哼几声,猛地一蹿,就将向文正掀倒在地。

向文正爬起来,挠着脑门想了想,慢慢靠近猪,搔着猪的痒处,猪就乖乖地站着不动了。向文正拿来一根竹竿,竹竿头上绑了一棵新鲜蔬菜,骑上猪背。那畜生奔着眼前的蔬菜,奋蹄跑去。向文正径直赶着猪去了学堂。

骑猪上学的向文正非常争气,一路科举考试下来,高中第二十七名进士,被分配到阴谷县当知县。阴谷县是一个小县,向文正到任后,才知道这个地方去年刚刚闹过特大灾荒,老百姓穷苦不堪,需要休养生息。向文正励精图治,鼓励农桑,减轻赋税,希望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一天,向文正忽然接到驿报,钦差大臣刘公公去江南采办皇宫御用物品,打从阴谷县路过,让向文正好生接待。

师爷非常焦急,对向文正说道:“大人,据说这位刘公公非常贪心,他路过阴谷县,无非是想得到好处。阴谷县地瘠民穷,上哪里准备大礼去?”

向文正想了想,对师爷说:“我有办法。你去坊间找找,谁家有两百斤以上的大肥猪,借来一用。”

师爷很纳闷,难道给刘公公进奉一头大肥猪?可为什么又是借来一用呢?

第三天上午,刘公公到了阴谷县的驿站,向文正接到通报,便命衙役牵出大肥猪,给它头上扎了一朵大红花,背上铺了一条大红毡子,随后他骑上猪背,让一人在前面牵着猪,一人在后面赶着,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往驿站而去。

尽管衙役一路高喊着回避,可是老百姓还是忍不住围着观看,这骑猪的县太爷,还是头一遭看到,大家都跟着看热闹,一路跟到了驿站。

刘公公远远地看见向文正骑着一头大肥猪来了,大为惊奇,待向文正来到面前施礼完毕,刘公公呵斥道:“简直不成体统,堂堂朝廷命官,居然骑着猪,实在是有失官体、有辱官威!”

向文正躬身禀道:“禀告大人,阴谷县实在是太穷了,卑职刚上任不久,置不起官轿,买不起骡马,只能暂且以猪代步。再说了,朝廷律例上,也没有规定官员不能骑猪。所以,卑职斗胆认为,骑猪没有辱没官威;相反,卑职如果和随从们一起步行而来,官与民没有区别,那才是有辱官威。卑职骑猪,恰恰是长了官威。”

刘公公一时无话可驳,一旁陪同的王知府担心刘公公下不了台,急忙解释起来,知县向文正所说属实,阴谷县是个贫困小县,灾荒才过,他这个县令不好当,确实有苦衷,望钦差大人见谅。

刘公公在阴谷县留步,本来是想捞一笔的,如今见知县居然骑着猪赶来,想来是真穷,心里不觉很是失望。

不过,捞不着钱,刘公公心里不满,不由心生一计,准备捉弄一下向文正,就说道:“那肥猪看来很壮实,想来猪腿味道不错。”他的意思就是,你不是以猪代步吗?我杀了你的猪吃肉,煞煞你的威风。没想到向文正急忙施礼说道:“大人,万万不可。卑职忙于政务,无暇养猪,这猪,是向寻常百姓家借的,见过大人后,还得归还。”

刘公公气得一拂衣袖,甩手而去,登上官轿,吩咐启程,把王知府和向文正晾在当地。

王知府不由得埋怨起向文正,说道:“别人巴结还来不及,你倒好,想了一个骑猪哭穷的馊主意,得罪了刘公公。只怕你以后升职无望了,本府也帮不了你!”

知县骑猪,一时传为笑谈,阴谷县贫穷的名声,也不胫而走。那些跑官买官的人,都不想到阴谷县任职。

向文正不愿意对上逢迎,也没有机会得到提拔,这一干,就在阴谷县干了七年。向文正倒是安于现状,在他的治理下,阴谷县政通人和,早就摆脱了贫困的境地。

这一年,向文正骑猪的事,也不知怎么的传到了皇上的耳朵里。皇上下旨,召向文正进京朝见。

原来皇上突发奇想,想大力推广猪为代步工具,让大臣们都骑猪上朝。他任命向文正为礼部官员,让他全权负责,采购一批猪,进行训练,教大臣们如何骑猪。

听着皇上滔滔不绝的话语,向文正心里拔凉拔凉的。自己小时候骑猪,是为了读书,别无他法;当了知县骑猪,是示穷,防止索贿,这都是迫不得已的事情。而今皇上贪图新奇,心血来潮,实在是糊涂!可是向文正又不敢有违君命,只得唯唯诺诺答应下来,心里却在思考对策。

这一天,向文正带着随从,各自骑着一头猪,在长安街上练步。突然,他骑的那头猪发了疯一样往前狂奔,撞翻街边的摊位,将向文正掀翻在地。不幸的是,向文正这次骑猪有所创新,给猪配有笼头和鞍鞯,他被颠下猪背时,碰巧缰绳缠绕在腿上,一直被猪拖行着。情势危急之下,巡逻的士兵挺枪刺死了猪,才将向文正解救下来。

这次事故,让向文正的小腿骨折,伤愈后,他留下了残疾。

向文正写了一道奏章,向皇上奏明,猪不易教化,只能用来吃肉,不能用来当坐骑,为了顾及大臣们的身家性命,劝皇上放弃让大臣们骑猪上朝的打算。

事实胜于雄辩。看着走路一瘸一拐的向文正,皇上长叹一声,只得取消这项雄伟大业,派向文正回到阴谷县,继续当他的县令。

其实,这是向文正使的苦肉计。那天,他悄悄地在猪屁股上扎了一刀,猪负疼,自然发狂乱跑,那根缰绳,也是他绑在腿上的。

向文正一直在阴谷县当了十几年县令,后来病死在任上。他死后,当地老百姓感念他爱民如子,不惜骑猪自毁声誉,给他立了石像,那石像还骑着一头威风凛凛的大石猪。

(发稿编辑: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