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67

第67章 外篇之一:坏人捐钱也能得福报?(5)

我们再说一些民间崇尚,但是佛教反对的习俗。

有一个佛教故事。说阿育王让大臣上街去卖各种动物的头和一个人头。结果动物的头都卖出去了,只有人头没人买,人们一看到有人卖人头,都跑了。

阿育王问大臣:到底是动物的头贵呢,还是人的头贵呢。

大臣说:当然是人的头最尊贵。

阿育王问:那怎么最尊贵的人头,反而卖不出呢?

这故事说的是,人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他活着。人死了以后,身体就一文不值了。

佛教认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臭皮囊,死后生命轮回,尸体只是毫无意义的肉体,所以佛教不主张厚葬。认为厚葬属于浪费,这些钱物不如用来救济穷人,支持佛教[98]。早年的印度佛教徒就有把尸体扔到森林或是火葬的习惯。

佛教认为人去世后会轮回,故去的人既不是埋在坟墓里,也不是待在某个不属于轮回的“阴间”或者“天上”之类的特殊地方。所以佛教也不主张祭祖,更不主张烧纸钱。因为人已轮回,所谓的香火、供奉其实是无处可供。清代学者钱大昕就说,按照轮回说,我的先辈又轮回成了别人的儿子了,这还怎么祭祀啊[99]?

佛教一般认为,在人去世后最多49天里,是以一种叫做“中阴身”的形式存在,49天后人就会轮回。所以佛教的丧葬仪式也就只持续49天。可以每天都进行法事,也可以每隔7天一次,叫做“斋七”,一共7次。这一习惯中国民间普遍遵守,有“头七”、“二七”、“三七”等说法。

有人或许会问,佛教不是说因果报应吗?人生前做了恶事,死后就要轮回受恶报。那给去世的人做法事有什么用呢?这是不是说,坏人死了,只要有人给做法事,就能免受恶报呢?圣严法师对此的解释是,这49天法事的主要目的,是让死者尚为“中阴身”的时候,听到出家人诵经,听到佛法的教诲,对做过的恶事产生忏悔,立下善的念头。这样等49天后再轮回的时候,就可以轮回到比较好的地方。等人去世49天以后,这个人已经轮回为新的生命了,那么再给他做法事,就不能改变他轮回的结果了。但是可以改善他新生命的生活环境,让他亲近佛法,有更大的可能信佛解脱[100]。

佛教强调“愿力”的重要性,当事人的内心的愿望是主要的,外在的形式是次要的。所以进行法事的时候,去世者亲人内心是不是虔诚很重要。亲人不能只以瞧热闹的姿态去围观僧人做法事,而是要自己虔诚地加入其中[101]。

在佛教看来,祭祖扫墓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和唯物主义的观点一样,把祭祖看作是一种寄托思念的个人行为而已,没有实际的意义。但是想着故去的人,念一些祈祷对方早日解脱的经文是可以的,也是被鼓励的[102]。

金银纸箔是烧给鬼的,故去的亲人未必轮回为鬼,所以佛教不主张烧纸钱。给神佛供奉、焚烧金银纸箔就更不对了。有的人点个香烟插在香炉上,那也是不行的。

佛教也不完全不管鬼事。

佛教有种仪式叫做“放焰口”。“焰口”据说是佛经中一只饿鬼的名字[103]。“放焰口”指的是通过念经等方式喂食地狱中的饿鬼,是僧人慈悲心的体现。

还要注意的是,和人去世后再做法事相比,在人活着的时候,让他自己信仰佛教、多行善举才是更重要的。有些人在亲人死后大操大办,活着的时候肆意妄为,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圣严法师说得好:“出家人要超度的主要对象,是活人而非死人。”[104]僧人的主要职责是教导活人找到修行解脱的办法,相比之下,超脱已经去世的人,是其次的任务了。

再说“开光”。

所谓“开光”,原本是佛像落成后,僧人要进行的启用仪式。

为什么要有启用仪式呢?这是因为佛像在建造的时候,不过是一块木头、一块金属而已。等到佛像造成了以后,这个佛像就成了大众观想佛的媒介。大众看着这个像,把它想象成佛,借此来增强自己的信仰。

开光仪式的目的是,把信众召集到一起,告诉大家,从此以后这尊像就代表佛了,含有宗教含义,和一般的工艺品不同了[105]。说白了,就是起到一个广而告之的作用。所以自己家里供奉佛像,是不需要开光的。

一般的开光仪式,是由僧人念诵一段专门的佛经,这个仪式本身不含有什么神秘的法术,并不是说僧人通过开光来给佛像灌注了特别的法力。

然而这个仪式在民间,慢慢地就被大众理解成佛像不开光就不“灵”了。

前面说过,对于中观般若也好,对于唯识也好,佛像都只不过是个符号,是帮助大众观想佛祖的工具。工具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观想者的内心活动。因此佛像并不包含特殊的法力。如果虔诚礼拜,就算没有佛像,佛和菩萨也会感应。就像祈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时,并不需要什么菩萨像或者法器,只要心诚就行。反过来,如果心不诚的话,拥有再多的佛像那也只是亵渎。

因此,佛像根本就不存在“灵”或不“灵”的问题。

但是老百姓看到僧人举办仪式、念经,总觉得其中含有特殊的意味。见到佛像,总希望其中包含了特殊的“法力”。甚至进一步以讹传讹,变成了任何物品都能被开光,开了光就有佛祖保佑,就可以让主人平安甚至发财。

社会上,有很多人贩卖号称“高僧开过光”的饰品,甚至还有“高僧开过光”的手机号码、小汽车卖。

我们明白了“开光”的来历,也就知道这类说法对于佛教,其实是无稽之谈了。

另外要说明,以上说法只限于显宗。在密宗里,有时“开光”一词含有类似“加持”的意思,也就是开光的确可以给器物灌输某种法力。我们说过,晚出的密宗非常强调咒语、仪式的重要性。之前我们还讲过,原本属于普通规定的“结界”,对于密宗来说也有强大的法力。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就请您自己思考了。

再说“许愿”和“还愿”。

民间习俗有“许愿”和“还愿”的做法。佛经里也有关于“许愿”和“还愿”的记载[106]。所以现在有不少人到庙里许愿,什么儿子考上大学,我就给你磕头烧香啦;女儿病好,我就抄写多少遍经文啦。等愿望满足了,再来还愿。

但细想这件事,所谓“许愿”和“还愿”不就是在拿世俗的好处和神佛交易吗?还是一种带有威胁味道的交易:你让我心满意足了,我就如何如何。那言外之意,你没满足我,我也就不对你好了。

这不就是在气势凌人地和神佛做交易吗?

在佛教看来,佛祖无所不能,那怎么可能在乎“重塑金身”“烧高香”之类的好处呢?其次对于信仰者来说,如果你真想弘扬佛教,那就立刻去做啊,怎么能拿这些好处和神佛交换呢,这能算是有信仰吗?

我觉得,对于那些不相信佛教的人来说,“许愿”和“还愿”有点像怀疑佛教的人和佛教签订的赌约。可以让那些本不信佛教的人有机会去烧香或者抄佛经,客观上有利于传播佛教,但总的来说还是不大妥当的[107]。

再说说其他一些小事。

有些传统观念认为,女子来月经期间“不净”,不能进寺庙,不能拜佛,不能诵经。大部分佛教人士认为没这种忌讳[108]。圣严法师举的例子是,比丘尼常年住在寺庙里,日夜和法物相伴,也没有这种忌讳[109]。一般认为,只要心净就可以[110]。

对佛像不恭敬固然不好,但也不是说见到佛像就必须礼拜,不拜就会受到恶报。李炳南居士说得好:“正直无私,谓之神。岂能因人不拜,便来谴责。”[111]

信仰佛教以后,进入其他的宗教场所,虽然不能再去信仰,但是不失尊敬,“当以鞠躬合掌问询为礼”,“可以作为友谊的联系”[112]。

“生”是佛教四苦之一,是人生苦海的开始,没什么值得庆贺的。所以佛教不主张过生日[113]。

前面说过,佛教不认同算命占卜,所以同样的道理,佛教也不认同面相、手相[114],不认同黄历、所谓“良辰吉日”[115]。也不认同星象、观星、占星[116],也没有符咒治病的说法[117]。

道教的仪式里,有一种焚烧文书的习惯,认为文书焚烧后可以让上天看到。这在佛教里是不允许的,戒律禁止焚烧经文和符咒[118]。但对于残破不能修补的佛经,是可以焚烧销毁的[119]。不能修补的佛像呢?可以找个干净的地方埋掉。木像也可以焚烧后把灰埋掉[120]。“以不失恭敬,求心所安为是”[121],主要还是为了自己心安。

我们在电视里,经常见到古人到庙里求签的情节。我们说过,佛教反对求签算命,所以在庙里求签不大妥当。

顺便说一说中国传统求签的过程[122]:

第一步,投掷两个类似于硬币的贝状物,两枚一正一反才允许求签,否则不能。

第二步,心中祝祷,斜摇签筒,直到掉落出一支签来。假如掉出的不止一支,就得重新摇签。

第三步,拿着摇出的签,按照书籍或者找人求解释。

【五】

这章讲了不少佛教仪式。

前面说过,佛教认为佛和菩萨的力量可以修改因果报应,所以向神佛诚心祈求就可以在去除一定的恶报。相比老老实实受苦消业,这是很“划算”的事了。

然而,快速消业的办法还不不只这一种。

还有一种方法叫做“忏悔”。

前面曾提到,《瑜伽师地论》中列出了十种业,认为这些业不会受果报。这十种业大部分都是人无意中所做的业,比如在睡梦中造业。但其中还有一种叫做“悔所损业”,意思是做了恶业之后诚心忏悔。

这也就是说,做了恶业再忏悔,就不会受恶报了。

基于这个理论,佛教中有一套忏悔的仪式,来让修行者减轻恶业。《大乘造像功德经》上甚至说,如果诚心忏悔,建造佛像,那么“先时所作皆得销灭”,所有的业都能消[123]。

佛教的整个核心都在于如何不受业报。为此,传统佛教才说人修行需要多少劫的漫长时间。可如果能通过忏悔就能消去部分业,那不是等于可以快速修行成佛了吗?

回想一下前面讲过的:

忏悔可以消除过去的恶业(除了性质极为严重的几种恶业外)。

向佛、菩萨祈祷可以借助神力去除恶报。

向寺庙布施、念佛号、念咒语可以得到大量的好处。

信仰净土可以快速成佛,甚至可以带着恶业往生。

——把这一整套的仪式仪轨做下来,修行者就可以既不受前世恶行的困扰,又能得到今生的福报,还能来世往生净土、成佛……

甚至于,贪心的人还可以打打擦边球,先在人间享受够了美事,做做不那么过分的恶事,等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再赶紧信佛,在死亡的恐惧下诚心忏悔,祈愿往生净土,最后不也能躲避恶业,获得种种福报吗?

丰子恺先生在《佛无灵》中描写过这么一类人:

他们的吃一天素,希望比吃十天鱼肉更大的报酬。他们放一条蛇,希望活一百岁。他们念佛诵经,希望个个字变成金钱。这些人佛堂里散出来,说的统是果报:某人长年吃素,邻家都烧光了,他家毫无损失。某人念《金刚经》,强盗洗劫时独不抢他的。某人无子,信佛后一索得男。某人痔疮发,念了“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痔疮立刻断根……此外没有一句真正关于佛法的话。这完全是同佛做买卖,靠佛图利,吃佛饭。这真是所谓:“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这帮人把所谓的信仰,变成了“同佛做买卖”的交易,只图私利福报,没有真正的慈悲之心,也不想追求真理,这种人当然让人讨厌。但要命的是,这些人的行为却不算违背佛经。按照佛经上的许诺,这些人的确可以得到他们期待的福报。顶多因为他们的心不是特别诚,打点儿折扣罢了。

但如果纯粹做好事、完成仪式就可以获得巨大的福报甚至成佛,那我们前面说过的种种奇妙佛学,还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这件事,一般的佛教人士的看法是,修行有无数法门,这些方法既然都记录在佛经内,那它们肯定都是真实的,也是并行不悖的。有能力学佛法的去学最好,没能力学的光忏悔念佛也同样可以解脱,学哪个就看你和哪种佛法有缘了。

但假如我们结合佛经和各学派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来看,我们会得到另一种解释:

佛教在刚刚出现的时候,有着很强的哲学性、学术性。释迦牟尼不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神佛,而把自己当做先于他人开启智慧的老师——人们虽然称他为“佛”,但那时“佛”这个词的意思,仅仅是“觉悟者”而已。

这个时期的佛教,唯物主义元素更浓:因果报应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神佛意志为转移;佛是众生的老师而不是统治者;个人要靠自己的努力学习佛法;不鼓励使用咒术。

但是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的学术味道越来越淡,宗教味道越来越浓:越到后来越强调神佛的外力,观世音菩萨、净土信仰越来越受欢迎;强调符咒和仪式的力量,产生了密宗。佛教中带有超能力味道的“设定”也越来越多,一个普通工具念珠也成了神器,一个普通的开光也有了法力。既然神佛的外力强大,那么向神佛忏悔、求助就比自己修行更加有效。最后就演变成了,就算是刻苦学习佛理的僧人,也都同时兼修净土,因为后者的“性价比”更高。

从社会传播学的角度说,这是佛教作为一门大众宗教不得不做的妥协:在传播中,只有那些最容易修行的,给大众好处最多的教义才可能流传下去。而复杂抽象的教义,则被社会淘汰了。“天国入场券”的比喻虽然刺耳,但用在这里似乎挑不出什么毛病。

从佛教的立场上说呢,我也想出了一种解释:

我们说过,佛教是大慈大悲的宗教。佛教设立的种种说法不是想故意刁难人的,而是想让大众别在六道中受苦,早点解脱。佛教是想尽力帮助大众的。那么,佛教的修行方法就不应该以复杂、艰苦为荣。如果有可能的话,当然要尽量寻找容易、轻松的修行方法来帮助大众。佛教发展了这么多年,其修行方法,也应该是越来越容易、好处越来越多。如果佛教越发展修行难度越高,这反倒不符合佛教救人的宗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