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敦煌文化寻绎
6865200000038

第38章 补记(2)

玉门关在敦煌市西北102公里处。我们自敦煌出发,一路仅见戈壁黄沙,右旁远处一条白山绵延起伏直至玉门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颇负盛名的玉门油田,已开采殆尽,早已关闭。西汉太初三年(前103)贰师将军李广利奉汉武帝之命第二次征伐大宛,军正任文屯兵玉门关。汉代之玉门关在玉门县,1942年向达考察时记述:“自大方盘南循戈壁西行四十里是为小方盘城,汉玉门关之故址也。城周垣犹存,而西一门、北垣一门已堵塞。巴黎藏石室本残《沙州图经》亦有玉门关,谓城周一百三十步,高三丈,今犹如此,知尚是唐代之旧……自小方盘城西行三十里……汉代长城尚有存者,自小方盘城迤逦以迄于西湖东沿,高处往往达三公尺,版筑而成,每层之间铺以芦苇,错互相交。十里之内辄有一墩,成六棱形,墩下列有小方室丈许,隔成四间。”我们到达玉门关是上午11时左右,沿途戈壁中偶有一些绿色丛生的骆驼草,其叶成针刺状,甚耐干旱。这里风自西面吹来,约是五级风,骄阳如火,但大风吹来甚感凉爽。我们见到小方盘城,见到唐代玉门关遗址,再到大方盘附近见到汉代粮仓遗迹和一段较完好的汉代长城。四周甚为荒凉,夐不见人,草木难以生存,早已不宜人们居住,遗址仍如向达所述,而且地形地貌皆如原状,保护完好。我们可以想象汉代李广利和李陵出兵玉门关远击匈奴和唐代李靖率大军追逐吐谷浑的情景。唐代诗人李颀《古从军》有云:“野营万里是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这一带无任何现代建筑,我们真如进入古代的边塞和沙场,产生汉唐历史风云之感。当晚我在敦煌宾馆写下一首《氐州第一》:

戈壁无垠,黄沙弥望,薰风猎猎尘土。誓扫匈奴,唐军汉将,当日气吞骄虏。逶迤白山,曾惯听、胡笳声苦。废垒残垣,玉关高踞,战云千古。不怨春风不度。旌节在、国威长驻。美酒葡萄,丝绸梵呗,都护安西路。想胡姬、唱胡曲,琵琶起、胡旋狂舞。边塞豪情,到而今,诗人应赋。

氐州治氐池,古县名,汉代置,位于今甘肃山丹县西南。氐为古代少数民族。《氐州第一》乃从唐代大曲中摘出者,乐曲早佚,其声韵句式或可见唐代之遗响。

阳关在敦煌市西南76公里处,此处地势较低,祁连山之雪水从地下涌出,至今犹可灌溉一大片土地,形成一块较大的绿洲。我们行进阳关附近可见路旁小渠之绿水充盈流动,给沙漠带来旺盛的生机。这里盛产葡萄和红枣,果园鳞比,青绿满眼,枝上已挂有成串的青青葡萄。新开发的农家乐(餐饮店)甚多,游人亦众,景象犹如江南。我们驱车行驶约两百公里,于中午13时到达阳关,在一家最好的农家乐就餐。餐桌设在葡萄架下,绿荫匝地,凉爽宜人。店主端上本地特产的紫葡萄干和红枣,它们特别地甜美;又端上大盘鸡和各种新鲜时蔬。这使我们感到沙漠绿洲的物产丰饶,想象着“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古人惜别之情。阳关故址即在附近。敦煌文献《沙洲图经》记载阳关云:“右在县(寿昌)西四十里,今见毁坏,其迹见存。西通石门磵□□□□,在玉门关南,因号阳关。”向达认为西寿昌城即是古代阳关故城,他记述:“今自此出红山口,西北行过水尾入碛,一百四十里至小方盘城,是为汉代玉门关故址;西行经安南坝诸地以至于婼羌,则汉唐以来之南道也。红山口两山中合,一水北流,往来于两关者,在此必经。阳关适在口内,可以控扼西北两路。口西山峰上一汉墩翼然空耸,自敦煌赴南湖未至四十里即是此墩。阳关设于口内,而以此墩为其眼目,盖可想而知也。”红山口乃是两山之隘口,地势较高而险,阳关即在山口。现在红山口建有一条长廊,内有古今名人碑刻,廊下即是古阳关道,一段赭红色的平直宽阔大道犹存,可并行战马十六骑,故名阳关大道。道旁高处保存汉代土墩,宛似堡垒,可供瞭望之用,或为烽燧。红山口下新建有阳关纪念馆,似反而破坏古阳关遗址之风貌,不如玉门关给人以登临怀古之丰富想象。

榆林窟又称西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北140公里处之踏实。向达记述:“安西之万佛峡古名榆林窟,位于安西南一百四十里之山中,适当踏实河两岸。出安西西门,西南行逾十工山(即三危山)七十里破城子,南行过戈壁四十里水峡口……由踏实然后取道水峡口以至万佛峡为程亦七十里,万佛峡有窟约四十。”踏实河又名榆林河,为鸣沙山之最西一段,故此窟又称西千佛洞,窟在榆林河两岸。榆林河水清澈丰盈,峡内古榆树森然。此处地理偏僻,人迹罕至,今石窟计四十五窟,保存甚完好。东岸十余窟今已开放。石窟之建造约略与莫高窟同时,其中第17窟有北周之佛祖讲法壁画甚完整,第25窟有中唐之老人入墓壁画。我们参观了西夏于唐人石窟重建之佛像与壁画,亦见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之供奉像。此时正是夏季,室外温度甚高,入窟内则觉寒气逼人,温度极低。西夏诸窟之佛像与壁画,色泽鲜明完好,乃是研究西夏文化艺术之重要原始资料。

瓜州,唐代武德五年(622)置,治所晋昌,位于敦煌市东北117公里处,西距安西60公里。此地海拔1350米,比敦煌高出百余米,雨水亦较敦煌多些。此地盛产中药材锁阳,似肉苁蓉从沙碛中冒出,故又名锁阳城。唐代瓜州故址在桥子乡南7公里的沙碛上。城址南北长470米,东西430米,墙高10米,夯土筑成。北外有土堡两座,曾作关押战俘之用。我们从敦煌往东北行驶,三危山亦向北绵延。其山高者百余米,低者数十米,乃由灰黑色之古老岩石构成,小峰众多,直立而不锐,经风沙剥蚀,形状狰狞可怖,光秃不生寸草。此山直趋瓜州而终。在将至瓜州时,沿途碛石渐多,形状古怪,戈壁呈灰白色,骆驼草渐渐茂密,时有锁阳伸出地表,状如男性器官。我们当是下午14时许到达此地,时值七级大风,风卷细沙自西狂扑而来,使人不能睁目,沙土细粒粘附面部和头发,大风吹得人站立不住。汉唐时代的烽燧和城垣残迹随处可见。此城建于西晋,盛于唐代,原有疏勒河与榆林河及其渠道提供水源,数百年前河流改道,遂失生机,成为人们不能生息之荒漠。故城址西北角之土墩高百余米,乃夯土筑成之瞭望墩,高出城墙8米,巍然屹立。墩下铺有木板为小道,可斜行而上,但风沙之猛烈使人上去甚难,而上去者迅即下来,不敢远眺久留。古城遗迹呈土黄色,断断续续,时出于灰白色的沙碛之中,这与繁茂的骆驼草之青绿色相间,使遗址之景观丰富多彩,苍茫开阔,极为壮美。塔尔寺遗址在故城之东1公里处,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经路过此处曾说法月余,旧有唐代断碑。今残存大塔一座,实土夯成圆形,高14.5米,寺庙之残砖破瓦随处可见。瓜州之长官及民众曾在此进行宗教活动。此塔历史久远,历经沧桑,犹然独存,当是佛教文化之奇迹。

我们在敦煌、阳关、玉门关和瓜州遗址,可以想象汉唐时代众多的将军和兵士以及文人,在王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国势强盛的历史背景下,均有从军绝域,直斩楼兰,铭勒燕然的建功立业的宏伟壮志。虽然匈奴、突厥、吐谷浑、回纥、吐蕃等西北民族有着强健的身体,熟悉地理的优势,长于骑射的战斗经验,然而汉军却可以不畏艰苦疲劳,勇敢无畏地开通丝绸之路。北宋王朝为消除藩镇势力,文臣知军,将兵分离,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的诸多因素而致积贫积弱,当面对西夏之侵扰时只能采取守势。元丰四年(1081)宋军与西夏灵州之战和元丰五年(1082)永乐城之战,宋军大败,将兵死难者六十余万人。宋王朝再也无力开通丝绸之路了。此历史经验均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丝绸之路又在中国繁荣富强的新历史时期再度开通,预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来临。

谢桃坊

2016年6月30日于奭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