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想去的远方,现在就起航:励志系列(套装共9册)
6886100000001

第1章 你想去的远方,现在就起航(1)

【辑一 你想去的远方,现在就起航】

如果你有一个梦想,或者决定做一件事,就应该立刻行动起来。要知道,100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一个实干者胜过100个空想家。

每一种人生都有无数种可能

也许我们很难成为下一个刘墉,但我们可以不那么难地成为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自己。

刘墉来杂志社和我们编辑座谈时,本来不想去,觉得他的笔墨不过是翻来覆去的“心灵鸡汤”,不痛不痒的励志,仔细想想过后,还是拿着一本闲书去了。如果讲得流于平淡,就看自己的书。

听着听着竟听了进去,觉得他不仅是个会写励志文章的中年男人,还透露出一种儒雅温和的古典气息。说起话来,循循善诱,总能引经据典地捡拾起几个句子,让你觉得他是真用心在观察这个世界。

他说,如果你教年轻一代只是说着“不吸毒、不酗酒,这是底线,不可逾越”这样的话,那就太老套了。现在的时代和老一辈完全不同,以前只要一技傍身胜过家财万贯,现在技术不断革新,也许你掌握的技术很快就会被淘汰。人生不再是单行道。也许大学的时候,我们是辛劳的骆驼,在社会上闯荡一番后我们成了狮子,但一朝失败,我们又变回了婴儿,然后再开始骆驼、狮子的循环。因此,我们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

然后他用了很多古文典籍、诗词来佐证旧式人生和新式人生的区别。后来想想,心灵鸡汤也应该有很多种吧,有的人一味地用打鸡血的方式,给你灌输成功的法则,看完让你热血沸腾,然而放下书之后不消片刻,你就不记得那本书究竟讲了什么。

人生是有很多琐碎的事情的,不断发生的故事,呈现着不同的人生模样。关键是它给你呈现的是一碗鸡汤,还是鸡汤里放了一把把指引你的勺。

刘墉拿着他的勺,从上一辈人生活的环境里,悟出了这一辈人的生活哲理。

多年前,刘墉还是个高中生。面对未来的人生,他和你我一样,都处于未知和迷茫之中。或许离开高中之后的十年,我们从18岁长到28岁,还在迷茫人生,或许我们已经放弃了曾经渴望的理想的人生。18岁的刘墉在读书时代,似乎就知道人生不只有一条单行道,不只有靠着读书考学,进入研究院进入社会这一条路。

高中的时候,刘墉就有想放弃靠考学来混人生的想法。他办校刊,总是请假去印刷厂,整天蹲在那里。之后,他的成绩总是拿“丙”。有时候训导处说校刊上文章有早恋倾向或者不够积极向上,要撤掉,他就会蹲在印刷厂赶稿子。他发现最快填补“天窗”的方法是写诗,于是开始写诗,这一写竟然把自己写成了诗人,拿到青年诗人奖,参加世界诗人大会。

无论是做出版家、编辑或者诗人,刘墉在最青春的年纪给自己铺设了很多条可能的路。进大学之后,他仍然在编刊物,继续和印刷厂打交道。大概不懂印刷的诗人不是好作家吧。铺设了那么多的路,最终成就了他当作家的梦想。

当他写出自己的第一本书《萤窗小语》时,他找到一位出版商,出版商翻了翻,笑笑说:“小小一本书,你自己印吧!”后来他又把书稿拿给自己服务的刊物,希望公司能为他出版,他们同样翻了翻说:“小小一本,你自己出吧!”

于是他就真的自己出了。自己写,自己编,自己设计,自己校对,自己出版,用他高中时候和印刷厂打交道认识的人,懂得的那些东西,编出了《萤窗小语》。印了几千册,没想到很快就卖光了。一版接着一版,重印了很多次,最终卖出了几十万册。后来他一本接着一本地写,最终推出了数十本著作,所有这些,都发源于中学时他为自己未来埋下的伏笔。

如果当初他没有进入社团编辑校刊,如果当初他把未来的路都押在了考学上,如果他没有耗费那么多的时间和心力在印刷厂里,如果他听从了出版商和自己公司的建议觉得没什么出版的价值,就没有他的那本书问世,他也很有可能不会成为一位享誉海外的畅销励志作家。

几十年后,他说“人生不是单行道”,并不是什么新的道理,他说要一辈子地学习,一辈子和梦想折腾,也不是什么新的道理,年少时的他为今天的这番话做了最好的注脚。

刘墉的人生并不是到当作家写书就结束了,他还在继续投资自己的梦想,投资更多的路、更多的人生选择。他用畅销书赚的钱来贴补自己的“私房书”,做很多看起来是“赔钱”的事,疯狂的事。

大学毕业后,他去高中教过书,后来辞职去电视台做综艺主持人,广告满档之后,又去了冷清的新闻部门。当他拿到“最受欢迎的电视记者”荣誉之后,又索性辞职去了美国。在美国继续念书、教书,拿到副教授职称之后,他又干脆地辞职回到了台湾。

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人生可能里,他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访到每条路尽可能的高峰。就像他说的,人生从来不是只有一条路,如果自己把梦想限制得太死,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只看到一种人生,那又怎会有今日的他。

写书成功之后,他又开始赔钱钻研绘画,开始摄影,从来没有停下脚步,从来没有把自己的脚步和视野圈禁起来,没有把自己的人生放在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里,即便是单调的工作,他也可以拼命做出成绩,然后展开新的人生。

刘墉还讲了个小故事。大学时,有个很会看手相的同学,拉着他的手左瞄右看,突然叫了起来:“天哪!你手上有个星星纹耶!三条一样长的短线,交叉在一点上,呈放射状的掌纹。”刘墉好奇:“那有什么好处呢?”她说:“那表示有颗星星抓在你手里啊!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星座,每个人都能在天上找到属于他的那颗星,但是大部分的人,星星在天上,他只能跟着天上的星星走,听那星星的支配。可是你不一样,星星抓在你手里,你可以走自己的路。”

每个人,无论你手上是否有那个星星纹,只要内心有那样一颗梦想的星,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期望,不断奋斗,都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太多的人陷入了模式化的生活,少小读书,长大离家,为了一份或多或少的薪水,做着自己可能并不那么喜欢的工作,过着平淡没有波澜的生活。

人生不是单行道,几十年前刘墉还是一个高中生时就懂了。这个世界太浮躁,人心也太浮躁,静不下来,却又渴望更多,然而又迈不出关键的一步。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想过,是不是当初自己不那么选,不填报这个志愿,不做这份工作,这样会有不同的人生。

世界那么大,那么丰富多彩,以至我们一生都难以穷尽,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人生缩在一个安然地习惯了不想改变害怕改变的蜗牛壳里呢?也许我们很难成为下一个刘墉,但我们可以努力成为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自己。

你想去的远方,现在就起航

每天做好手头的一点一滴,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坚持正在引领着你,朝着你向往的远方前进。

公司要招聘一批策划专员,我有幸作为面试官之一参加了这次招聘活动。就在这次招聘活动中,我巧遇了我的同学王南。

王南和我是高中同班同学,语文成绩很好,尤其是写作。她经常说,自己要成为一个作家,要出版自己的诗集。

高考时,王南因几分之差与大学无缘。接下来的两年,她就读于本市最著名的复读班,一考再考,终于在第三次冲击时,过了本科线10多分。

令人遗憾的是,填报志愿时,王南出了些差错。

等领到录取通知书,她大吃一惊,却已无力挽回——她被省内一所师范专科院校录取,虽然是她喜欢的中文专业,但本来能上本科的分数却上了大专,她很不甘心,满腹抱怨,而又无可奈何地去学校报到了。

这次面试,王南发挥得很不好。

自我介绍之后,招聘方提问,为何简历中没有英语专业四级证书的复印件?

她吞吞吐吐,略带羞愧:“没过。”

中文专业毕业,没有在任何报刊上发表一篇文章。15分钟的试讲,王南紧张得口误了几次,“其实我特别喜欢写作……”她反复强调,后来,实在说不下去了,就尴尬地沉默着。

不用等最后结果,看主考官的表情,王南就知道这次应聘没戏。没有等到最后公布面试结果,王南就走了。

后来,我辗转从别人那里得知她的消息。

王南刚进师专,她因是第一名进校而备受关注,但失望、愤怒及抱怨主导着她的情绪,在学校的学习近乎放弃。虽然王南很想成为一名作家,但几年下来却连书都没看几本,稿子也没用心写过一篇。总之,关于学业,自那年夏天被强行打了折后,王南就自动按了停止键。

我之所以感慨王南的故事,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失败的人总是喜欢空谈理想,好高骛远。特别是参加大小聚会时,酒过三巡后,几乎所有人都开始计划一场巨变。这个说要辞了那份混吃等死的工作,投身真正热爱的事业;那个则准备去找顶头上司,拍着桌子要求升职加薪,只要对方不答应就马上掀桌走人……

然而过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这些人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之前的那些豪言壮语,不过是一次半梦半醒的精神高潮。

台湾知名主持人蔡康永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十五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十八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十八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二十八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可是,你是否为了你的梦想努力过呢?梦里一百次的发誓,都不如现实中行动一步,现实中,那些能够取得优秀成绩的人,哪个不是在为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地努力?

我认识一个男青年,他是我家附近宽带公司的一名普通网络维修人员,因为经常见面,一来二去就熟络了。他从小父母离异,跟外公一起生活,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半夜12点多,因为过了12点有一小时一百块钱的加班费。

某次我又报修网络,他说周日不能来,因为要考雅思!我心想我都没考过,你一个维修工人考雅思?过了一段时间,他再次上门维修,跟我说:“我要去新西兰读书了,雅思考过了,也辞掉了工作,以后就不能来修了。”

我惊讶不已,随口问他:“你为什么去新西兰,雅思过了好多国家都可以去啊!”他说:“因为我女朋友在那儿,我想过去陪她一起读书。不陪读的话,我们慢慢会有差距,所以我也要考过去,这样我们的距离就不会太远。”

从此,他再也没来过我家修网络,有时候网络坏了,我就会想起他的故事。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她是一个在电梯里工作的女孩,每天在电梯里上上下下,穿得很土,从来不化妆,扎着简单的马尾,总是带着一个水杯,手里拿一本英文书。

这样的女孩在北京不少,一般都是默默无闻地工作,没有人会注意她们。最开始她看的是高中课本,然后慢慢变成大学课本、四六级、考研、托福。谁都没有在意过她在学什么,她在看什么,她是什么背景,她住哪里,工资多少,她有什么梦想,她学这些想要干什么,她除了学这个还在学什么。楼里的居民有时候会把家里看过的杂志送给她,大概是觉得只要是有字的东西,对一个电梯工来讲,就能用来学习吧。

后来,她消失了很久。

再后来见到她,是在一个周一的早晨,我匆匆忙忙地往公司赶,与她擦肩而过。她穿着职业套装,匆匆忙忙地跑进一座高档的写字楼里。她没注意到我,但是我记得她。

这是一个不吝于谈论理想的年代,每个人似乎都有着一堆急待实现的目标,但“理想”和“实现理想”之间,永远隔着一个沉默的行者。说话这事实在太容易,但做事,却从来都难,与其做个口头上的英雄,不如先默默把第一步迈出去。

生活是件很实在的事情,如果你不去行动,你的目标永远无法实现。无论你口中描绘的理想多么辉煌,也只能自我愉悦一把,却并不能让自己真正胜出。毕竟靠嘴,是永远无法实现理想的,只有脚才能不断延伸我们的路。

其实,仔细想想,要实现理想真的很难吗?你想去的远方,现在就开始起航,每天做好手头的一点一滴,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坚持正在引领着你,朝着你向往的远方前进。

有疯狂的选择,才有精彩的人生

如果不拿出点勇气去和世俗的价值观做斗争,不能坦然地面对自己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迈出那关键的一步,或许我们只能永远做生活的奴隶。

前些时间采访了主持人、畅销书作家大冰。

他说,这个时代很悲哀,必须用标签来度量人,你是专家,他是学者,他是作者,但都忘记了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人。

他就像我提到他时,会用主持人或者畅销书作家来定义一样,很多人觉得他最重要的标签是主持人,因为很多人因为他主持电视节目而认识他。其实不是。

大冰在做主持人之前就开始了某种简单而又奢侈的生活方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还流行写诗,流行浪迹天涯,男孩子留着一头长发,颇有些在路上的吉卜赛人的意味,又或者是凯鲁亚克笔下垮掉的迷茫的一代。他们在路上寻找生活,寻找幸福,寻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