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想去的远方,现在就起航:励志系列(套装共9册)
6886100000006

第6章 你想去的远方,现在就起航(6)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如果你对未来没有期望,就很容易把生活重复千遍万遍,每天都过着同样没有波澜的生活。这样,生活还有什么滋味呢?

深夜看《生命如此美好》,几度欲泣,但终于还是忍住了眼泪。我想那是因为片中男孩的倔强吧。

男孩生来残疾,人们都以为他是智障。但父母仍然对他照顾有加,尤其是父亲。

男孩心里一直明白,一直渴望和这个世界交流,只是他从来没找到正确的方式。他爱看电视,喜欢观察周遭的一切。他喜欢上了对面楼的女孩,那种爱的感觉让他开始觉得或许生活并非那么糟糕。他甚至幻想过自己是女孩的男朋友,幻想自己以后有了小孩,和自己一样在家里爬来爬去。

父亲去世后,母亲年岁渐长。后来母亲摔倒,男孩被送进了智障看护院。可他不是智障,只是没有能力表达而已。

后来,来了一位志愿者女孩做护工,她的出现犹如一剂小清新,本以为她能给予他爱,她甚至让他触碰了她的身体。到底不过是个叛逆女孩,为了带他回去激怒那个母亲去世父亲便续弦的家庭。

男孩哭了。女孩走了。生活依旧陷入无望之中。后来他遇到了智障看护院的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学会了交流,终于他向母亲说出了一句话:“我不是蔬菜。”我不是一株植物,我有我的思想。我渴望被这世界关注,也渴望与这世界交流。

他用了二十多年时间,不过是想向这世界证明,他是一个有心智的人。内心深处他和这世界上的所有人并没有区别。

《生命如此美好》的故事,很容易把我们导向一个关爱残疾人的角度。毕竟他残疾人身份是如此扎眼。但男孩的经历,却更像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内心深处你渴望着更美好的世界,但你却并不知道怎么来表达内心,或许即便你说出来了,也未必有人能够懂你。你追求的目标,就像电影里男孩耗费近三十年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心智一样,这过程中或许只有父母能够给我们最大的帮助和疼惜,但他们终究也会像男孩的父亲那样离开我们,也会像他的母亲那样日渐老去,也会遭遇各种阻碍和伤害,就像男孩的情感幻想和伤感结局,而我们又能为那个人生目标奋斗多久?

也许我们的人生会遇到如男孩在智障看护院里的老师那样的贵人,但到底我们还是只能一个人去面对一切。但我们又能像男孩耗费近三十年说出的那句话“我不是蔬菜”那样有力地证明着自己的人生么?

男孩的父亲告诉他:永不放弃,就算再艰难,一切都会好的。对此,他深信不疑。

L是低我一级的学妹。她还有个妹妹。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母亲相继去世,她和妹妹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家里虽然穷,但也还算过得去,奶奶对她们两姐妹格外亲。

在L11岁那年,奶奶突然查出罹患癌症。奶奶走之前,撑着最后的力气,给小姐妹俩腌制了5坛子咸菜,除了两间土房什么也没留下。

那五坛咸菜是奶奶给她们留下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遗产。

亲人们的相继离开对于仅11岁还带着个小妹妹的女孩来说,无异于天塌下来的艰难。

接下来该怎么办?11岁的姑娘又能想出什么办法?

奶奶走的时候那么仓促,留在地里的几千斤水稻都还没有收。后来还是村里的邻人帮忙才收回来,那也成为两姐妹的生活来源。

读书没钱,家里没了大人照料,自己又刚考上初中,生活还得继续。她们还太小,除了偶尔邻人的接济之外,每次要交学费了,两姐妹就在家里抱着哭。那时候她们根本不知道还能找社会上的人或者政府给予帮助,独自承受了太多。

L多次想要自己出去打工,供妹妹学习,可她又怕自己孤注一掷换来的钱供妹妹读书,妹妹在家没人照料会不好好学习,于她自己来说,放弃读书也是莫大的艰难。可她别无选择。此时她的班主任多次找她谈话,才终于坚定了她不仅要自己继续念书,还要带着妹妹一起念书的想法。

初中三年,L既是十来岁的女孩,又是妹妹的“父母”,照顾整个家庭的重任落在了她的肩上,对她来说,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也显得那么强烈。那三年她们就靠着奶奶走时留下的五坛咸菜度过了最青春年少的时光,每天都是靠着咸菜白米饭度日。

她初中住校,每周要给妹妹安排好一周的生活,切好一周的咸菜,准备好一周要吃的米,帮妹妹洗一周的衣服……两姐妹相依为命地生活着,曾经也几度崩溃,但到底从来没有真正地认输。有次妹妹趁着姐姐不在家,拿走了她仅有的5元钱存款,去参加了学校的活动。L以为她拿去乱花了,就打了她,后来知道实情后很后悔,于是两姐妹又抱在一起痛哭。

高中、大学,L一步步渐渐升了上来。当你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你只有向前才能走出更好的生活。往往很多时候,我们却是过着更好的生活,恐惧着各种可能的失去而举步不前,而被动地失去时又总是不知如何应对生活的坎坷。L勤工俭学拿奖学金,供自己念书的同时也供养着妹妹念书。大学老师鼓励她继续念化学工程这个专业,仅拿本科学历出去工作只会毁了自己的前程,终于她也考上了更好的学校。

在大学校园里,L给人的印象一直是积极乐观的模样,从来不曾向谁诉苦,生活已经够苦,她不过是把生活过得像茶,苦过之后总有回甘。十多年下来,靠着奶奶留下的咸菜,老师和其他人的帮助,以及自己对未来的渴望,一步步地带着妹妹走出了她们艰难而有希望的生活。

追求更好的生活,是她们不得不率先追求的梦想,L能走上十多年,没有走偏,没有放弃。连她自己有时候都感叹,她的生活就像电影一样,但自己却仍是做了一回主角。

有个晚辈,比我小不了几岁。自小念书非常认真,生在农村做起活儿来也特别勤快。无奈高考考得不好,念了一所不太理想的大学,可他仍以更好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在一所学习氛围不那么浓厚的学校里,他考过了英语专业八级,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去国外,看看更大的世界。

毕业之后,他进入外贸企业,做最基本的职员,帮领导翻译,还要做市场开拓。有一次他带着产品走访一些客户,为了完成领导安排下来的任务,一个片区走了个遍,脚已经累得毛细血管破裂,整个小腿都泛出了紫红色。看起来特别恐怖。

父母见他如此,甚是心痛,责骂他不要做那份鬼工作了,也别想出国的事儿了。

毕竟乡下的父母,没有见过城市里工作的血雨腥风,没有见过无数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去撞南墙,有的人撑过去了,还有很多人带着不甘眼看着梦想湮灭向生活妥协。有的人从北上广离开,终究又回到故乡,反复如此。折腾的便是那心底一丝对生活的另一种想象。

父母希望他毕业后别离他们太远,大概多少还是有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的想法,不希望孩子走到自己伸手不能触碰的地方,不能走到一个陌生得被妖魔化的地方。另外也担心孩子在举目无亲的地方,如何照料自己的生活。正是如此多的瞻前顾后,让那晚辈改换了人生方向。

那种走路一整天,走到小腿毛细血管破裂的工作,我也不欣赏,但自己在那样不好的学校考过了英语专业八级,为的是能够跑到国外去,见见外面的世界,最后目标却变成了要开一家小店,做小生意,这人生的转折又怎么令人甘心。

我不知道他日之后,他会不会怨念自己没能坚持,我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在中年之后走向更好或者更不好,到时候这些怨念是否会成为他和父母之间的芥蒂。但我想,如果我有梦想,不能继续不能坚持去试试,会是不甘心的吧。但我能不能像《生命如此美好》里的男孩,像学妹L那样坚持十年二十年去追逐自己的目标,也未可知。但未来的路终究值得一试。

从曾经的梦想萌芽到今天,也已经是十年有余了。写文章,今日不算成功,一直梦想着自己笔下的文字能够自己说话,未来或许我也不能做到自己羡慕的作家那样,写得一手好故事,但我想在今天,我还没有放弃追逐。

记得杂志社曾经有次开会,领导问我们,我知道你们很多人都是带着梦想进入杂志社,有的人第一年非常拼命,事事都做得很好,第二年,第三年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能把自己的那份热情坚持多久?三五年之后,把这份工作变成养老工作,失去了刚出发时的热情,又怎么能把杂志做好,怎么能适应如今瞬息万变的生活?

领导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台下鸦雀无声。我想大概是说到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至少他说到了我的心里。我不想带着老油条的姿态,对未来没有渴望,每天早上挤公车去公司,下午下班前半个小时就开始收拾准备下班,如此把生活重复千遍万遍,每天都过着同样没有波澜的生活。

每天的生活就像一个新玩的游戏,接下来的关卡会怎么样,没有谁能告诉你。它也绝对不会按照你想要的方式进行。你可能要经历孤独、迷茫、忧郁,你可能会遇到困难重重,会遭遇无人理解,会经历那些疼爱你的人相继离开,最终发现人生这个游戏能玩到最后的只有自己。

或许自己比别人先挂掉,或许多看点书,多思考一些,多坚持一些,你又能换来一条命,直到游戏通关,年华老去,我们垂垂老矣,你才知道游戏通关后到底是什么样子。

关于梦想,从来没有太晚的开始

只有不急功近利地追求世俗的认同,你才能在追求理想的孤独中,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清静。

前些天,一个还未满20岁的小姑娘在我的微博下留言:

我总觉得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可是仅仅保证活下去,似乎又是在枉费生命。对于未来,我总是抱有那种“还是好好地活在当下”的心态,其实我也为未来付出过努力,可是长久之后,发觉生活并非付出努力就能如愿。我很困惑,究竟要不要继续努力一下下,说不定很快一切就会好起来呢?

我说,那你为什么不努力一下,看看会不会好起来呢?她说,不知道现在努力还晚不晚。尚处在十八九岁的年纪都晚了的话,那要怎样才能算早呢?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张爱玲那样,7岁写第一篇小说,9岁画的画被报纸采纳,12岁发表第一篇作品,13岁开始读张恨水和《红楼梦》等。

想到这些的时候,我给那小姑娘讲了纪录片《不老骑士》的故事,一群平均年龄81岁的老人,因梦想启程用13天环绕台湾旅行。

想来我在她这般小的年纪时,19岁生日那天,抱着课本从宿舍走向教学楼。那天早上,收到表妹发来的短信,祝我生日快乐。我在校前广场,驻足看完手机短信,抬头看了看教学楼,觉得应该要继续战斗,好好复习考一所大学。那时候对未来的梦想和人生都是模糊的,渐渐朝前走之后才觉得明朗。而这个还未满20岁的小姑娘,却开始怀疑梦想,怀疑自己正值青春年少追梦是不是晚了。

这并不是她的错。无所谓对错,而是她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被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催促着,尚未成熟的心智,开始彷徨开始紧张,多希望成功,多希望能够站在梦想里,能够成为拥抱梦想出类拔萃的拔尖人才。

青春年少,正是追求梦想的年纪。其实在梦想面前,只要你愿意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而她所焦虑的,不过是对梦想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你的梦想属于你,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任何人。追求梦想从来都是孤独的,只有当你的梦想和大众的价值观重合时,你才能在他人的眼里看到别人对你梦想的共鸣。你需要的,是享受追求梦想的过程和梦想带给你的快乐。

严明是我很喜欢的独立摄影师。所谓独立,便是孤独。

他三十多岁,辞掉很好的工作,去追求摄影梦想。为了出去摄影,节衣缩食。他在随笔集《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中说,自己追求梦想,虽然别人对他的吃苦表示赞赏,可他却说他不是为“作为别人眼中吃苦的典范而活着”。追求梦想就是:“各受各的苦,各寻各的欢。谁让你喜欢!”

“喜欢”真的很重要。

他带着新书来重庆宣传的时候,到场的媒体很少,场面显得很冷清。但我想,严明应该是早已经忘记了孤独,而陶醉在自己的“喜欢”里了。

书里讲了薇薇安?梅尔的故事。薇薇安?梅尔的经历让我有种说不清的感情。她在芝加哥做了40年的保姆和管家,平凡普通的女人,喜欢戴一顶帽子,穿结实的男式皮鞋,胸前挂着一台相机。她打扮土气,性格也有些孤僻,并不是引人注意的那种女人。做着平凡的工作,也乐得被人忽视,以一个隐形人的姿态,在橱窗、玻璃、镜子的映射下给自己拍照,还拍下转瞬即逝的街景,以及奇怪的甚至是不怀好意的街坊们的表情。她的照片记录下半个世纪前的那个世界和那个世界里的人们,生动而充满了关怀。

她不是职业摄影师,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妇人,一个保姆。她从未发表过自己的作品,直到2009年她去世,十多万张底片才被拍卖会上淘旧物的年轻人以400美元买下。这个年轻人,意外地发现了那些底片的艺术价值,他在惊讶之余开始为那些底片里的艺术世界,寻找发表的可能,也寻找无价艺术的合法继承人。他还拍摄了纪录片《寻找薇薇安》,来纪念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摄影师。

自此,薇薇安的名字才被世人知晓。她更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她的出现改写了摄影史。人们对她不乏各种溢美之词,而她一辈子辗转于芝加哥的多个家庭,做着平凡的保姆工作,把摄影爱好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

死后才成名,大概在现今这时代看来,是最憋屈不过的了吧。但她把照片拍得炉火纯青的时候,依然没有想过要摆脱平凡的工作,去为自己的摄影作品夺得世人的认可。认可那些作品的,到她临终前或许只有她自己一个人。

她没有那种快节奏生活的急躁和焦虑,没有梦想不能获得世人认可的共鸣而哀怨,只是把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追逐藏在心里,追求梦想为的只是喜欢。平凡,孤独,但却快乐。《芝加哥论坛报》为她发了一则讣告:“她自由、平和的灵魂,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

只有不急功近利地追求世俗的认同,你才能在追求理想的孤独中,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清静。看了严明文字里关于薇薇安?梅尔的故事,我找来当年那个买到她作品的年轻人拍的纪录片《寻找薇薇安》,只想看那样一个平凡的妇人如何在孤独中享受快乐,以洗涤自己内心深处不那么坚定的容易被世俗价值左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