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愿你成为最好的自己:励志系列(套装共6册)
6886200000016

第16章 将来的你,不要让自己死于一事无成(16)

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职场是工作的地方,那么业余时间就是供自己放纵玩乐的时间吗?当然不是。我的经验告诉我,决定胜负的永远是背后的东西,或者说是不被人所看到的部分。

因为工作的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差不多的,工作的内容也大同小异,如果我们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有与之匹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有一些能称之为“亮点”的东西。而这个“亮点”是要靠我们精心培养和建立的,仅凭工作和工作时间,远远不够。

或者说,一个工作岗位带来的东西有限,如果我们想有所增进,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成长。

因为多数岗位都是制式的,做好它需要哪些知识、技能、资源和经验都是一定的,它给我们提供深耕的机会的同时,也会限制自身的发展。想想吧,你对现在的工作是不是游刃有余?那也只是因为你在这个岗位上积累了足够的时间,才获得了够用的经验,帮助你完成相关的任务。

如果你想有一个不同的状态呢?不管是跳槽、升职、还是跨界发展……现在的你是否能够胜任?是否能够同样游刃有余?既然要“不同”,你是否为达成这个“不同”做了充分的积累?毕竟,“不同”的状态本身就意味着“不同”的能力和知识要求。

在职场中,经常会发生“一个人在本职岗位上做得非常出色,但是一旦换岗或者升职,反而一塌糊涂”。因为他只关注于眼下的工作,缺乏对新形势的把握,毫无预见,更无准备,稍有变化,便超出自己的能力范畴。

所以,我们想要一个更高的位置、一个不同的职位、另一家公司的工作、一个其他的选择……首先看一看自己是否满足它们的要求。我们应该着眼的是那个“未来的状态”,而非只是“当下的状态”,因为在“当下的状态”所做的一切努力和积累,是否适用于“未来的状态”根本无法肯定。

如果把每一份工作比作在田地中养育植物,每个人都会认领一种。我们兢兢业业、夜以继日,为了这种植物的茁壮成长付出一切,结果当然也不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了长足进步,学会了如何播种、耕地、施肥、浇水、采摘等等。

在这份工作的初期,我们相对它是一张白纸,成长空间巨大,获得的成就感也很多。但是,养好同一种植物的所需毕竟有限,总有一天,我们会学完。

然后,某一天,我们想试一试养育其他植物,或者环境让我们去养育其他植物。我们是否有足够的信心胜任?这时,我们是否有危机意识,是否保持学习的习惯,是否提前做好准备就显得特别关键,因为它会产生迥然不同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不同种类的植物,哪怕看起来再相似,养育过程也会有些微差异,有的还是天壤之别。

工作也是一样,所有的职业变动,都意味着我们需要更新知识和技能,才能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哪怕这个变动看起来微小,对于没有任何准备的人,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为即使只是工作职责中新增添了一项内容,也需要具备应对这个新职责的能力。

如果我们不会,困难再小,也会显得特别大。

我们必须在别人没有注意的时候,在照顾好现有的“植物”之后,趁着天黑、趁着农闲、利用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花费更多的心力,学习如何培养那种新的“植物”。

所以,我们如何利用时间,是用来提高还是消耗,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我们有更大的目标,就要学一些更高深的知识,见识一些更优秀的人,主动承担一些更大的责任,克服一些更有挑战性的困难。哪怕所接触和学习的东西同现在的工作毫无关联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是为更高的未来做准备,只要有助于“未来”就可以了。

记得,“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你未来的优秀由你的业余时间决定。因为,我们唯一真正有话语权的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就是业余时间。

这时,我们不必按照别人的吩咐做事,不必按照工作的章程使用时间,不必将自我的需求置于公司之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时间,便会得到可以预见的回馈。

更多时候,我们迟迟不采取行动,不愿意分出一些玩乐的时间用于自我的充盈,是因为我们没有信心。

“我学这么多,对现在的工作又没有帮助,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我付出这么多钱财精力,接触这么高大上的东西,如果还是没有机会怎么办?”

“与其浪费时间做无用功,还不如等到我真的升职之后再专心学习呢。”

……

我们不相信自己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不相信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故而患得患失,踌躇不前,借着各种聚会和热闹逃避,不愿正视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不愿承认现实与期待的巨大差距。

哪怕我们已经因为自身条件不足而错过很多机会,我们依然克服不了自己的惰性和软弱,依着惯性,走在下坡路上。

可是,职场日新月异,“凡事不进则退”,我们或者向前一步,或者被动淘汰。如果自我更新过于迟缓,我们该如何面对接踵而至的竞争和压力?

我的导师曾经告诉我:“所谓天赋,不过是在漫长时光中的积累,需要经历痛苦、尝试失败和不断的学习方能实现。”我们总要有所改变,才能成全更好的自己,赢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最近也一直在考虑:要不要继续准备CPA?毕竟我基础薄弱,现在的工作同CPA的关联度也接近于0,业余时间又实在不多,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坚持下去。

可是,改变的种子一旦种下,便在心中疯长。我想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多增添一份砝码,我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序和健康,我想在公司未来的发展中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最重要的是,我想让自己在“公司”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变得无可替代,就必须让自己有一点“只有我才有”的出众之处。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么我必须让自己的质素优于现有位置的所需!

我终于下定决心拼一把,以不辜负自己的青春。我开始打破现状,认真备考,同时让自己在各个方面成长起来,好为申请调岗增添胜算。

亲爱的,我们要相信,现在的位置一定不会是我们的终点。

永远不要被梦想的宏大和重量吓到,因为只有梦想足够庄重,才拥有让人向上的无限可能。

如果想要,就去争取,结果总不会太差。

不要在该争取的时候轻易让步

最近小姨总会拿着一些大部头的有关广告策划的专业书籍来“骚扰”我,还计划进一步深造。对于一个年近四十的人,尤其是一个一直随遇而安甚至有点不思进取的人来说,这的确有些反常。

“你怎么突然燃起这么强烈的学习热情?”我不解地问道。

“我没有安全感。”小姨告诉我,“我好像陷入了中年危机。看着公司新招进来的高管,那些和我年纪差不多的男人和女人,我不是没有羡慕和嫉妒。入职场20年,我本应该也是他们的样子呀,可现在的我只是一个人到中年却毫无竞争力的老员工。我怕被取代,我怕自己真的成为一无是处的人,那么我又能拿什么去支撑我的生活呢?”

我能够理解小姨的想法,我也时常问自己:“现在的我,是否足以胜任自己目标岗位的工作?”这带给我危机感,和成长的动力。

而对于小姨来说,现实的处境可能是尴尬多过希望。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工作年限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级别。一个人的工作时间越长,应该意味着更强的能力和与之相匹配的职位和待遇,这三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如果出现不一致,要不是公司本身实力有限,要不是员工自己掉队了。

小姨一直在原地踏步。年近四十,做市场策划十四年,却仍然是基层主管的职位,也看不到晋升的机会和发展的路径,连工资都微薄得令人心酸。

与多年前相比,她的专业能力既没有得到提高,认知也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甚至如果遇到更高级别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她都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独立搞定。

厚度决定高度,而厚度的积累,源于不断强化的学习和学习能力。凡事不进则退,当我们以为自己没有退步,其他人正在进步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时光似水,带走了年轻的张扬岁月,留下了丝丝白发和伪装的圆满。小姨不无惆怅的感叹:“我终于长成了曾经自己鄙视的样子。可有什么办法呢?我的生活不知从何时起,已经变成了一个悲剧。现在的我,上有老下有小,夫妻感情不好,工作没有进展,甚至每每被无法摆脱的忧郁所纠缠、折磨。我的更年期遇到了中年危机,前方却找不到一条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

小姨后来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后悔,在该学习的时候放弃了自我提升,在该争取的时候轻易让步。”

最初的小姨也一直在朝着“职业女性并有所作为”的目标努力,结果却是远离职场核心。

每个人都很忙,作为一个女人也很忙。不知从何时起,她开始为了家庭妥协,也开始考虑生小孩。然后,她又要花费心力为孩子准备房间,购置物品。所有这些都让她疲累,无力为继。

“我该如何平衡孩子这件事和手头上的其他事呢?”她曾这样问过自己。之后却顺势单方面隐退于职场的竞争中。她不再举起自己的手,不再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再学习寻求提升,也不再主动表现谋求发展。她开始退缩。一步,一步,直到退无可退,便安于一隅。

之后呢,九个月的怀胎,三个月的产假,六个月的调养期,然后是漫长的适应期。很多人在有孩子之后,就如同完成了人生所有的大事般,变得疏于打理,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等她完全清醒时,世界早就不一样了。那时她得过且过,因为过于安逸而忘记了生活本来的残酷,因为太多的借口而放弃了自我的要求,因为妥协的惯性而丧失了心灵的立场。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听到小姨回来报告,哪个同事获得外派的机会了,哪个同事又升职了,哪个同事被高薪挖走了……我以为她会受到激励,重拾斗志,夺回自己的一席之地,毕竟,最初她也是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可是,这时不时的刺激不但没有让她有所觉悟,反而让她变得麻木消沉。

“我本应该紧踩油门往前冲的。”学习永远不能结束,你必须同社会的进化同步。因为没有人会等你。

四十不惑。人到四十,应该对人生有一定的理解。然而太多四十岁的人,却出现了中年危机,惶惶不可终日。事业、家庭全都一塌糊涂,婚姻危机、职场危机层出不穷,就像一幕幕永不落幕的大戏轮番上演。对前途的忧虑,对婚姻的敷衍,对健康的无能为力,对工作的力不从心,以及赡养父母小孩的压力,都让人不得喘息。临近四十,就像面对即将落下的铡刀,悬于头顶,不知何时就要了你的命。

就像小姨,在工作中,前有领导一个个压下来的任务,后有不断追赶的新兵,周围还聚满了众多等着看笑话的人,她渐渐变得固执己见,难以控制情绪。事业之外,她的生活也不顺利,甚至有所怨恨,觉得家庭拖累了自己,老公不够体贴,孩子又不够听话。她经历了一场自我认知和定位的煎熬,就如同某个深陷宫斗剧中的悲情角色,为了过去懊恼,为了现在忧虑。

也许真的只有事情坏到一定程度,人才会主动寻求改变;也许真的只有被逼入绝境,人才会积极奋起突围。

我们只能试着同自己和解,开始认识自我,承认并接纳自己的处境。我们每一个人都独自出生,独自死去,也要独自面对中年。

小姨除了寻求专业的帮助外,开始同那个刚入职场的女孩对话,去发现自己当初的梦想和希望。

在调整到一个积极的状态之后,她不再对自己苛求,也不再对先生和孩子苛求,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她发现,原来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并没有那么重,所谓的压力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生活的秩序开始恢复,小姨贪婪地吸收一切可以学习的东西。毕竟,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有权利和义务追求自我的发展。

当然,改变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和真实的付出,因为心灵的成长需要时间。但是,小姨开始从同事、家人那里得到积极的反馈,并且获得升职的机会。她开始走向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事情也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从闭上眼睛就能看到自己之后几十年的样子,变为踏入充满更多可能性的未来,小姨说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用力地让自己去跳出条框限制的人生,让自己去倾听并遵从内心的渴望,让自己去寻找那些价值观里有限却珍贵的合理解释,劝说自己信服并为此前行。

也许我们都会在职场和生活中走失,然而出走不是目的,只为归来后更好地面对生活。长久的停滞只会让情绪起伏跌宕,只有在路上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因为,让我们安稳的,不是所处的环境,而是一颗永远充满力量的心。

我们最先衰老的不是容颜,而是不顾一切的勇气。很多时候,真的努力后,我们会发现自己要比想象的优秀很多。

这是一段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旅程,最初艰难,渐渐地,路会越走越宽广,我们终会看到人生新的妙境:我们终于认识到,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毕竟,不管天翻地覆,我们都得自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