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每天读一点社科常识(套装共12册)
6886500000015

第15章 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15)

尽管在小提琴的起源问题上众说纷纭,但在小提琴的成就上,人们却不约而同地会想到尼科罗·帕格尼尼和科莱里。

尼科罗·帕格尼尼出生于1782年10月27日的意大利,是一个极具天分的音乐家。他对小提琴技术的革新给欧洲晚期的音乐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帕格尼尼不仅在小提琴上有极高的成就,同时也是吉他演奏家、作曲家,而且他的音乐风格是典型的欧洲晚期的古典乐派和早期的浪漫乐派。

帕格尼尼的技法娴熟,连顿弓、和声、拨弦接连交错,指法变化十分迅速,丰富的音程,使他的每一个音乐作品的音域都扩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小提琴的音色在他高超的技艺下变得空灵澄澈,色彩明丽。

在欧洲晚期,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发展停滞不前,但帕格尼尼却在原有的演奏技巧上不断发展创新,创造出许多高难度的指法和弓法,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带动之下,更多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开始对演奏技巧进行创新,进入技巧的创新行列,为世人留下异彩纷呈的作品。

如果说帕格尼尼对小提琴的贡献是将其技巧推向成熟,那么科莱里(1653—1713年)则是将小提琴推向世人瞩目的位置。

在早期的乐队演奏中,小提琴的地位一直处于伴奏乐器,科莱里则将小提琴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使之成为独奏乐器。自此以后小提琴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出现在各个演奏厅中。不仅如此,科莱里还被称为“小提琴技巧之父”,代表作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拿破仑奏鸣曲》《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爱的场面》《女巫之舞》《无穷动》《魔女》等。

【小朱利安铜像】

比利时雕刻家捷罗姆·杜克思诺于1619年打造的,光身叉腰撒尿的,形象逼真的五岁小男孩——小朱利安铜像,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因为这个小孩身材的雕像身高约53厘米故又称“小于连”或“小于廉”。它已被作为布鲁塞尔的标志性建筑。

小于廉撒尿的故事在比利时民间广泛流传,版本众多只是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古代西班牙入侵者撤离时,欲用炸药毁灭布鲁塞尔。幸有小于廉夜出撒尿,并浇灭了导火线这一传说流传最广。

1698年,当时的选侯统治者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为了庆祝布鲁塞尔从法国人的战火中获得重生,给这个小男孩戴上了顶有羽毛的帽子,并穿上了蓝色的缎子上衣,这是小于廉首次穿上衣服。1747年,为了“雅观”起见,法国路易十五曾给他披上衣服。团体、个人都不能以商业为目的给他赠送衣服。来比利时访问的各国官员大使,都会特意做一套衣服送给广受欢迎的小于廉雕像,位于大广场的国王之家的市区博物馆是其专属衣柜,衣服收藏皆展出于此。中国也曾给这个已经拥有800多套世界各地赠送的服装、持续上演时装秀的、世界上拥有最多衣服的小男孩小于廉捐赠过衣服。

【德累斯顿画廊收藏了什么珍品】

德累斯顿画廊位于德国古城德累斯顿的市中心,藏有大量世界名画,德累斯顿画廊是世界驰名的艺术宝库之一。历史上的德累斯顿是萨克森王国的首都。17世纪末期,萨克森王国的国王不惜重金,开始购买欧洲各国名画。100多年前,建造起这个画廊,并陈列所有珍藏品。

德累斯顿画廊收藏的名画作品时间久远,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囊括了欧洲各主要画派的2000多幅作品,展现了荷兰、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和德国等艺术大师的杰作。在38个展室里,共陈列了以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为代表的650多幅名画。在德累斯顿画廊还展出丢勒的《一个青年男人的肖像》等15世纪、16世纪德国艺术大师的作品。17世纪统治荷兰画坛的法兰德斯画派的代表人——鲁本斯一生共创名画50幅,而德累斯顿画廊就收藏了其中的19幅。委拉斯开兹、伦勃朗、卡萨·弗兰斯科、老克拉纳赫、格雷夫·安东、考夫曼·安格利卡、委罗奈塞、皮亚齐埃塔以及华多等各国名画家的传世之作,德累斯顿画廊均有所藏。该画廊里还藏有以瑞士画家耶安·埃地耶·利奥塔尔特的肖像画、意大利女画家卡利拉·罗莎巴的100多幅粉笔画为代表的一批彩色粉笔画。

德累斯顿画廊坐落于一座巴洛克式建筑内,宫内处处刻有精美石雕的茨温格尔宫,其中以14位出浴仙女的雕像最为著名。宫内设有数理厅、锡器陈列室、瓷器展览室、动物博物馆以及戏剧博物馆等。

【谁是“音乐之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年)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小提琴、大键琴、管风琴演奏家。人们普遍认为巴赫是世界音乐史、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尊称他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艾森纳赫城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作品以德国音乐传统风格为主干,同时广泛吸收意大利、法国等国家音乐的精华,把西欧众多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大都具有深沉、广阔、内在、悲壮的风格。

极富戏剧性元素是他大型声乐作品中的主要特点,在这些作品中,巴赫站在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角度上,通过宗教音乐的形式,表达了对人类所遭遇的灾难、痛苦的同情怜悯以及对和平与幸福生活的渴望,其中《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是影响力最大的作品。巴赫这种充满宗教信仰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生活的鲜活气息。巴赫在“纯音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就是《平均律钢琴曲集》,这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德国式思维的严谨。

巴赫在世时,他的作品并不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获得社会的认可,是伟大的莫扎特及贝多芬最先发现了他的价值所在,并将这种价值发扬光大。直到今天,我们走遍世界各地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巴赫也被人们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享有“欧洲近代音乐之父”的荣誉。

【谁被称为“乐圣”】

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乐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被称为“乐圣”。

贝多芬在音乐史上拥有极其突出的地位,他既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造诣极高的音乐宗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也有着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世界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之一,一生中创作了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

贝多芬的众多主要作品中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A大调第7交响曲、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和F大调第2号浪漫曲。

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了众多音乐大师艺术创造的成果,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全新的艺术素质展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以及巴赫的哲理性,进一步发展了海顿的谐谑性,同时又继承了格鲁克歌剧的戏剧性,还有莫扎特细致入微的抒情性,从而创立了他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止步于一个音乐家的身份。他通过自身无比苦难的音乐创作,给全人类带来了无穷的艺术盛宴。他的一部部杰作仿佛一盏盏灯塔,为全人类的团结友爱、和谐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谁是“交响乐之父”】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8世纪具有创造精神的伟大作曲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与莫扎特、贝多芬同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海顿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之一,首次把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由于他对交响曲体裁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尊称为“世界交响乐之父”,人民亲切地称他为“海顿爸爸”。

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穷困潦倒的车匠家庭,尽管父母都是普通的劳动工人,却都酷爱音乐,这使海顿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家庭环境使海顿成长为性格善良,为人诚恳质朴的人道主义者。这些性格除了在音乐中有所体现外,还表现在他对青年音乐家的关怀上,莫扎特、贝多芬等著名作曲家都曾向海顿求教,尊称他为“我们的父亲”。

海顿的作品很多,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其中有歌剧、清唱剧、神剧、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器乐协奏曲以及其他的室内音乐作品。交响曲和四重奏是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也为他“交响乐之父”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幽默、明快,同时含有宗教式的超脱是海顿音乐作品的主要特点,代表作有《惊愕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告别交响曲》和《皇帝四重奏》。这些作品与奥地利民间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充分反映出海顿明朗、纯朴的乐观主义音乐风格,这对后来的音乐家们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产生于19世纪初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浪漫主义音乐虽然对古典乐派有继承,但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更注重诗歌、绘画、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倡导综合艺术,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注重个人的主观感受,拥有丰富的想象等。

浪漫主义频繁使用夸张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在音乐形式上打破了古典音乐平衡完整的结构限定,有很大的独立发挥空间。同时增加了许多用器乐来演奏的单乐章题材,钢琴小品也较为常见。浪漫主义乐派创造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在声乐作品中加入艺术歌曲,又把许多声乐小品编排形成新的曲目,如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女》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浪漫主义在和声中常常出现不和谐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出现七和弦、九和弦及转调和半音法,不仅增加了和声的色彩,同时也扩大了和声的范围和影响力。后来作曲家创作的多乐章交响曲和单乐章交响诗,都被看作是浪漫主义的重要形式。

【谁是“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是19世纪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和指挥家。后人称施特劳斯为“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出生于维也纳,他从小就酷爱音乐,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年仅7岁便开始自己创作圆舞曲,在19岁时他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开始在各地巡回演出。

施特劳斯是一位天才作曲家,产量很高,一生中写了四百多首乐曲,其中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各种音乐体裁的乐曲。他的轻歌剧的题材无一不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充满热情、欢快、幽默的情绪,调子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对后来F.莱哈尔等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虽然施特劳斯的作品缺乏对生活反映的深刻性,然而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优秀作品受到大家的欢迎,其中最著名的是《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叙曲》《春之声》等。这些作品和维也纳市民音乐、奥地利民间音乐有着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不仅优美动听,还反映了人民群众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施特劳斯也由此被人们尊称为“圆舞曲之王”。

【为何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

1810年,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于波兰出生,七岁时开始音乐创作,八岁登台演出;1822-1829年,肖邦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他开始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双重身份在欧洲开展巡演,作品多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深受巴赫影响,以钢琴曲为主,被世人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后来,因为“华沙起义”失败,肖邦定居巴黎,并一心从事教学和创作。直至1849年,这位杰出的音乐天才因肺结核离开了人世。

作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肖邦不仅演奏技巧十分精湛,手法细腻、富有激情,音响华丽、出神入化;钢琴曲的体裁也丰富多样,感情朴实,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曲调热情奔放。肖邦所作的练习曲作品训练目的明确,艺术形象鲜明;而圆舞曲作品则赋予了温柔抒情的情感;前奏曲更是可将风格迥异的单曲,自由结合为组曲;谐谑曲作为独立的作品极其富有戏剧性;马祖卡舞曲作品的和声简朴,曲调单纯,明朗欢快;夜曲作品则是华丽充满幻想,情感深沉。

肖邦是历史上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更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共创作了二百多部作品,主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钢琴三重奏、练习曲27首、谐谑曲4首、圆舞曲1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夜曲21首、歌曲17首等;此外还有摇篮曲、幻想曲、波莱罗舞曲、回旋曲、船歌、变奏曲等,共21卷。

因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钢琴曲,所以肖邦又被誉为“钢琴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