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鬼谷子的局(1-11卷)
6892000000266

第266章 孙膑报恩抄兵书 庞涓疑诈验疯病(1)

翌日夜晚,范厨手提一只精致的漆木饭盒径至秦氏皮货行。见是范厨,伙计客气地将他迎入店门。

范厨揖道:“恩公在否?”

话音未落,公子华从内院走出,惊喜道:“哦,范兄来了,里屋请!”

范厨随公子华走进内院,放下饭盒,跪地,从盒中取出四碟小菜,拿出一只小酒壶,摆在几面上,叩道:“恩公在上,小人别无他物,亲炒几碟小菜,聊备一壶薄酒,特请恩公品尝!”

公子华扶他起来:“范兄请起,既有好酒,你我一道畅饮如何?”

范厨禀道:“此酒只能恩公品尝,小人不敢!”

公子华正自惊异,范厨半跪于地,已拿出酒壶。

尚未倒酒,屋中就已酒香四溢,公子华脱口赞道:“好酒!”

范厨不无自豪道:“此为小人家酒,恩公纵使走遍大梁,也是喝不到的!”

“哦?”公子华笑道,“如此说来,本公子口福真还不浅呢!”

“不瞒公子,”范厨倒好酒,缓缓说道,“小人祖代皆为酒工,所酿美酒是宫廷御品。在下曾祖一生为宫室酿酒,先祖承继曾祖之业,酿酒三十余年,于五十年前仙去。此酒为曾祖生前私酿,家中仅此一坛,已藏百二十年,非金钱所能买也。”

公子华震惊:“本少爷饮酒无数,逾百年陈酿,当真是第一次喝上!”

“莫说恩公,即使当今王上,也未曾喝过!”

“难道你家主公也不曾喝过?”

范厨颇为自豪:“小人身贱人微,却不可夺志。若非知己,任他是公子王孙,想闻此酒,小人也是不允!不瞒恩公,迄今为止,在此世上,得饮此酒者仅有五人!”

“哦?”公子华大感兴趣,“是哪五人,范兄说来听听!”

“第一个是曾祖。曾祖一生品酒无数,唯独此酒未品一口。封坛之后,曾祖即在院中挖出一窖,将酒坛藏于窖中。每至年关,曾祖必沐浴熏香,亲下窖中,隔坛闻酒。曾祖走后,先祖含泪开坛,取出一爵,缓缓倒入曾祖口中,自己却滴酒未沾,再次将坛封好!”

“第二人是谁?”公子华惊问。

“第二人是先祖。”范厨缓缓说道,似在陈述一个故事,“先祖亦如曾祖,每至年关必沐浴熏香,隔坛闻酒,仪式隆重。先祖故去时,先父再开此坛,倒满一爵,含泪倒入先祖口中。第三人自是先父,为他斟酒的正是小人!”

公子华几乎被震惊了:“如此说来,三位品酒之人,均已故去!”

“是的!”范厨含泪点头。

“敢问范兄,第四人是谁?”公子华的兴趣越发浓了。

“先父故去之后,小人本来不欲开坛,可在昨日,小人祭过先祖,将坛私开了。小人打出一壶,献给一人。”

公子华大是惊异:“昨日?献给何人了?”

“孙将军。”

公子华眼睛大睁:“可是孙膑?”

“正是!”范厨说道,“数月以来,孙将军一切食用皆由小人打点。小人本为下人,终老一生,无非是为达官显贵忙活,挨的是主人的板子,听的是主人的吆喝,稍有不慎,就有杀头之祸,生活如牛马一般。自从遇到孙将军,小人方知,小人原来也是一个人!”遂将昨日之事备细述说一遍。

公子华听得感动,连连点头:“嗯,应该为孙将军开坛!”

“是的,”范厨泪出,双手捧爵,呈给公子华,“小人再次开坛,则是今日。恩公在上,请饮此爵!”

公子华生于贵门,长于宫廷,何曾听过这般小人的故事?一个小小臣工,一个侍候人的下等厨子,竟有这般经历,又怀如此侠肠,当真让他感叹!

公子华眼含泪水,亦跪下来,朝空连拜三拜,双手接过,举爵:“如此人间佳酿,在下得闻酒香,已是大幸,何况饮乎?”

见公子华如此敬重,范厨泪水再出,泣道:“恩公请饮!”

公子华一饮而尽,果是直沁肺腑。

范厨拿起酒壶,正欲再倒,公子华拱手谢道:“美物不可多用,一爵足矣!”

范厨亦不坚持,放下酒爵,再拜:“小人谢恩公品酒!”

公子华回过礼,眼望范厨,话入正题:“方才听范兄提及孙将军,在下倒是想起一事。”

“恩公请讲。”

“不久前,一位友人托在下捎带书信一封,说是呈给孙将军。在下四处打探孙将军,得知将军已遭不幸,又被接入君侯府中。侯门府深,此信自也无法送达。时间一久,若不是范兄提起,在下差点忘了此事呢!”

“孙将军一日三餐,皆为小人所送。这点小事,恩公尽可包在小人身上!”

“谢范兄了。”公子华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递予范厨,“此信是友人私托,还请范兄小心为上,最好于无人时亲呈孙将军。孙将军现为罪人,万一事泄,累及仁兄,在下也是惶恐。”

范厨双手接过:“恩公放心,小人自有分寸。”

孙膑榻前,婢女研墨,孙膑执笔,在竹简上一笔一画地书写。

范厨手提饭盒,走进院子,小声禀道:“孙将军,歇会儿吧,午饭来了!”

孙膑拱手:“有劳范兄!”

婢女拿走木板、竹简及其他用品,候立一侧。

范厨一拍脑门:“对了,将军爱吃咸蛋,小人忘带了!”又转对婢女,“姑娘,咸蛋就在案板上,你腿脚快些,速去拿来。”

婢女应一声,拔腿跑去。

范厨走到院中,四顾无人,回房,从袖中摸出公子华书信,跪地禀道:“有人托小人捎一书信给将军,务请将军在无人时拆看。”

孙膑大吃一惊,凝视范厨,见他如此郑重,知非寻常书信,便伸手接过,放入枕下,拱手道:“谢范兄!”

见恩公所托之事已经办妥,范厨取出饭菜,摆于几前。不消一刻,婢女拿着两个咸蛋回来,为孙膑剥开。

孙膑用完餐,范厨拿上餐器,自回灶房。

孙膑想了一下,对婢女道:“姑娘,我想打个小盹,你也累了,关上房门,偏房歇去。”

婢女应过,退出,关上房门,却不敢去偏房歇息,就在院门外面候立。

孙膑从枕下取出书信,启开读之:

惊闻将军蒙冤,在下心如刀绞。经多方查证,在下窃知,诬陷将军之人,正是武安君。事出突兀,在下惊愕之余,急告将军,望将军小心为上。

望春楼对局之人秦矢

孙膑将信函合上,闭眼沉思许久,自语:“不可能!”顿有一时,再次摇头,“断无可能!”

又过一时,孙膑再次拿过信函,细读一遍,闭目有顷,恍然大悟道:“嗯,我明白了。秦人所欲者,魏也;秦人所惧者,我和贤弟也!眼下看来,我受陷害,或是此人所为!前番此人约我对弈,若非王上点破,我仍不知是计。今番他又写来此书,必是再行离间之计,好使我与贤弟反目,以利秦人。且罢,待贤弟来时,我当言及此事,让他有所提防才是。”

孙膑想定,将信置于枕下,安心睡去。

及至傍黑,庞涓回府,因是惦念《孙子兵法》,匆匆用过晚膳,就与庞葱赶到小院,于孙膑榻前坐下,将被子掀开,察看伤势,轻声问道:“孙兄,今日感觉如何?”

孙膑点头:“好多了,只是痒得钻心。”

“呵呵呵,”庞涓笑道,“痒是好事。只要发痒,就说明伤口在愈合了。看这样子,不消多久,孙兄就能下炕了。”

“是该下炕了!”孙膑亦很高兴,“一天到晚躺在榻上,憋屈得很。再说,坐在榻上写字,真还不行,一个时辰也写不出几行。”

庞涓从几案上取过竹简,扫过几眼,赞道:“孙兄坐在榻上,也能写出如此好字,实令涓弟叹服。写完几篇了?”

“这是第三篇,也就完了。”

孙膑陡然想起书函的事,将手伸入枕下,摸到书信,正欲拿出,却见庞涓扭头望向婢女:“今日范厨共送几菜?”

婢女叩道:“四菜一汤。”

“嗯,报上名来。”

“四菜是青菜、豆腐、腊肉、咸鱼,一汤是荠菜蛋汤,外加两个咸蛋。”

庞涓眉头一皱,眼睛一横,转向庞葱:“葱弟,召范厨来。”

庞葱转身,正欲离开,孙膑心头一凛,急问:“贤弟,召范厨何事?”

庞涓怒道:“本府虽穷,参、茸之物不是没有。孙兄伤势正在愈合,营养最是关键。这些菜肴皆是寻常百姓盘中之物,这厮却做来让孙兄吃,岂不找打?”

孙膑笑道:“贤弟,此事与范厨无关。这些菜肴均是膑所喜食,菜谱也是膑亲笔书写,范厨不过奉命做出而已。贤弟要责,责膑好了。”

“若是此说,涓弟暂先饶过这厮。”

孙膑低头思忖:“看来,书信之事真还不能告诉贤弟。他若知晓,必要追查书信出处,岂不是害了范厨?”思及此已经摸到书信的手遂抽出来。

庞涓扫一眼几案上孙膑写就的竹简,笑道:“孙兄,涓弟实在憋不住了,这些竹简,暂先拿回去拜读。”说罢动手将竹简悉数纳入袖中。

孙膑亦复一笑:“贤弟尽可拿去,只是……”

“孙兄直言。”

“这些均为膑之记忆,草率之间,尚不确切。膑之本意,是想全部写出,细加斟酌,待确认无误之后,打总儿交付贤弟。”

“嗯,如此也好。”庞涓点头,复从袖中掏出竹简,“涓弟暂放这儿,待孙兄写毕,打总儿拜读更好!”

自认庞涓夫妇做义父义母后,小白起时常受邀到武安君府一住数日。绮漪过于思子时,就使老家宰接他回来。庞涓多不在家,瑞莲孤独时,就喜欢小白起陪在身边。每当家人来接,瑞莲总是依依惜别,临出门再三叮咛他早日归来,好像他回的不是家,而是串个亲戚。

这日也是如此,瑞莲刚一张口,小白起就满口应下,商定两日后返回。

这边也是母子天性,几日不见,如隔三秋,一见面就搂作一团。

亲热一时,小白起推开绮漪,急不可待地拿出庞涓特别为他定制的红缨枪道:“娘,看孩儿耍给你看!”

白起走至空场,将一杆小枪舞得有招有式,呼呼风响。

转眼两日将过,白起早早起床,走至场中练过一阵枪法,向绮漪辞别,说要去义父家。绮漪割舍不得,不欲他去。

白起跪下,三拜后道:“娘,好男儿当言而有信,孩儿既已答应义母,就当前去履约,否则就是失信。待孩儿前去拜过义母,向她禀明娘亲思子之心,然后辞别义母,再回来陪娘如何?”

小小年纪竟能说出此话,着实让绮漪吃惊,不由得看向白虎。

白虎心中一动,对白起道:“起儿,我们出去转转。”

白起跟从父亲来到宗祠,在列祖列宗灵前跪下。

白虎指向白圭灵位:“起儿,你可知这一灵位是谁?”

“回禀父亲,是先祖父。”

“给先祖父叩头。”

白起面对白圭灵位连拜数拜,看向白虎。

白虎凝视儿子,犹豫许久,似是下定决心,神色庄重:“起儿,回答为父,你姓什么,叫什么?”

白起惊愕:“回禀父亲,儿子姓白名起。”

“此名从何而来?”

白起指向白圭的灵位:“是先祖父为儿子起的。”

“先祖父为何取此‘起’字?”

“起者,自立也;起者,自走也!”白起背诵起母亲自幼教给他的句子。

“好!”白虎拍拍他的小脑袋,“你再回答为父,今年几岁了?”

白起越发怔愣:“回禀父亲,白起年方七岁。”

“起儿,”白虎凝视他,“你年已七岁,该做大事了。”

听到父亲要他做大事,白起握紧小拳,激动道:“回禀父亲,白起年已七岁,能做大事了,父亲但有吩咐,起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好!”白虎重重点头,“为父这就让你去做一件大事。”说着,从袖中摸出一只锦囊,“你到义父家中,设法见到孙伯父,将此囊呈交你伯父手中。”

白起望着锦囊:“请问父亲,此是何物?”

“这是大人的紧要之物,你呈给孙伯父时,万不可使他人知晓!”

“也不告诉义父?”

“是的。”白虎郑重点头,“不只是你义父,即使你的义母、娘亲,也不可告诉。还有,自今以后,你须记住为父之言,对此事守口如瓶,任他何人,任他说什么,哪怕是把刀枪架在脖子上,都不可泄露半点!”

白起郑重地接过锦囊,跪地叩道:“父亲放心,白起已经七岁了!”

白虎拍拍儿子的头:“好儿子,为父信你!”

白起将锦囊贴身藏起,与老家宰一道前往武安君府。

瑞莲早已候着,一见他来,自是一番亲热。白起花费一个上午陪伴义母,及至后晌,瑞莲累了,自去房中歇息,白起就到后花园里玩耍,寻机转入孙膑小院。

孙膑仍旧伏在榻上,一笔一画地书写。

白起蹦跳着进来,在榻前跪下,叩首:“白起叩见孙义父。”

孙膑放下笔,慈爱地笑道:“起儿,快快起来。”

白起再叩:“白起谢义父。”

孙膑拍拍他的脑袋:“起儿,这几日不见你来,义父还在念你呢!”

“回禀义父,娘亲思念小起,要孩儿回家几日,今日方来。”

“好好好,你来就好!再过几日,待义父伤势好了,就到外面陪你玩去。”

“谢义父。”白起瞄向婢女手中的干墨,笑道,“姐姐,你教小起研墨,好吗?”

婢女应道:“研墨是下人做的,少爷是贵体,做不得!”

白起缠住闹她:“姐姐,你就教教我吧,我要为义父研墨!”

婢女无奈,看向孙膑。

孙膑笑道:“呵呵呵,让他研吧,我小时就帮爷爷研墨。”

婢女犹豫一下,将手中干墨交予白起。白起接过干墨,一本正经地研磨。

见他研得有模有样,孙膑鼓励道:“小起儿,研得好。”

白起抬头笑道:“谢义父夸奖。”又转对婢女,“姐姐,给我做只柳哨好吗?”

婢女为难道:“这……柳哨怎么做?”

“这个容易,”白起笑道,“你到池边折根柳枝回来,我教姐姐做柳哨。”

婢女笑道:“好咧。”便走出屋子。

听她走远,白起察知院中再无他人,跪下,从最里层衣服摸出锦囊,郑重递予孙膑:“家父要白起将此锦囊亲手呈予义父,不可使外人知晓!”

想到白虎曾经承诺为自己洗雪冤情,孙膑略怔一下,接过锦囊,拍拍白起的脑袋:“起儿,你小小年纪就如此精灵,将来必成大器。”

白起再拜:“谢义父夸奖!”

是夜,孙膑赶走仆从,拨亮油灯,拆开锦囊,细细读之: